范春芳 王贤蓉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研究性学习和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将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致使他们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络资源带来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变化,恰恰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相吻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已是大势所趋。
根据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描述,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性,支持师生间、学生间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的角色是帮助、指导和参与的作用。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动态的开放的交互性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刘长江,2008)。黄荣怀教授(2009)进一步指出,要在三个方面发挥网络的作用:网上资源、工具软件和网络平台。首先,网络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它提供了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其次,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辅助工具。最后,网络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和管理的平台。
(一)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直接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题心里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袁顶国,朱德全,2006)
主题式教学设计在操作维度上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展开教学设计;二是学科式主题教学设计;三是学习领域式主题教学设计,它以学段为时间单位,在跨学科基础上,整个本学段各学科学习内容,进而确定主题并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本文的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在操作上是单元式和学习领域式主题教学的结合,既以单元为主题进行设计,同时也涉及到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
(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与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的外延丰富,在其多种教学设计当中,最常见的当属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Resources-based Thematic Instruction,RBTI),即学习者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在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下,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使学习者提高问题解决、探究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习者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同时得到提升。这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十分契合,而网络正是现代社会学习者获取资源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将研究性学习和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整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中,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围绕同一主题对跨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新信息输入前预备大量的知识和图式,与此同时,学习者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所进行的调整、构建和网络平台的成果展示中,使他们获得的资源和信息便于长时间记忆和有效回忆,更重要的是使之转化为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在以确定的主题为核心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自主挖掘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并发现其中的关联,将知识系统化以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这个过程对发展学习者的自主探究精神和知识整合能力大有裨益。
(一)初始阶段:基于单元主题形成研究子课题。初始阶段,也就是选题阶段,结合主题式教学,就是教师要把一个单元看做一个整体,围绕单元的主题,通过有网络支撑的研究性学习,把可能涉及到跨学科知识的课前预习、课外阅读和英语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
现阶段,各高校本科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有“全新版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都明确提出了每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发行“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为例,各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选材内容,前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与自然力量抗争”、“智能汽车”、“求职面试”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每单元选取了两篇与主题相关的文本。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老办法,对文本的中心和字词句进行解读,一方面不能适应大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无助于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网,发展探索精神则更无从谈起。
倘若将上述单元式的主题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根据单元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子课题,教师对学生的研究专题作出一定的规划和指导,设计出相关的研究课题供学生课前借助网络建构与之相关的图式。这个过程选题的基本标准有:相关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二)准备阶段:网罗资源,建构知识体系。研究专题确定以后,学生进入积极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搜集网络上相关文字、音频及视频资料,而教师则通过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进行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对自己确定的研究课题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张娟,张晓如,2003)。如上面提到的“智能汽车”这一主题,师生共同开发出的网络研究专题系列有“汽车发展过程概况”、“世界三大汽车制造商与常见汽车品牌”、“智能汽车开发的进展”、“智能汽车优于普通汽车的功能”、“近五年智能汽车的开发模型”和“畅想智能汽车的未来”、“学生自主设计的概念汽车展”等,这个系列涉及到一些科技领域的历史知识及科学原理,同时也给了他们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并且综合应用英语的空间,因此这是一个对知识进行筛选、分析及重构乃至有所创新的有意义的过程。
而这个阶段的目标,一是学生体验自主探索和研究;二是培养收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培养信息素养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和合作;五是培养发现和解决一部分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的问题是以大学英语教材的单元主题来定位的,而文献资料则主要来自于网络。目前国内外网站选择众多,教师可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予以相应的指导,除提供一部分相关网址和资料外,帮助学生判断其他网站内容的权威性和信息价值。
(三)践行阶段:形成初步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分工与协作都很重要。因此,小组内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了这个探究的过程。这个阶段,师生通过网络互动,了解各小组、各成员的研究内容和进度,组织讨论,形成改进办法。而学生根据专题下的不同系列话题的分工与协作,整理和分析网络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归纳总结后,形成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至于研究成果的形式,根据教育部《实施指南》的要求,其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研究论文、书面或口头报告、模型、展板、主题演讲、网页、幻灯片、小组展示或角色扮演等。
(四)交流和评估阶段。研究性成果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和评价也必须是多样的。在相关网络软件和平台开发完备的前提下,学生将他们基于单元主题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所形成的成果,上传到网络上的成果展示平台,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及普通网民的评价。
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自我评价要充分强调过程中的研究态度、做了什么和有什么收获,增强研究信心和成就感;互评是小组内同学和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小组活动记录和研究成果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各小组乃至各参与者提出了哪些思路、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的效果等,促进良性竞争和经验交流。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大学英语主题式学习的实践效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谈话和观察法等方式进行检测。如果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不减,研究性学习作品(主题课件、展示和表演视频等)逐渐增加,则可以折射出学生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方式,更注重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将研究性学习和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如学校的认同和管理,相应的网络软件和平台,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学习的形成性评估问题等等。只有进一步解决好这些问题,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主题研究性学习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 [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
[2]刘长江.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 [J].外语电化教学,2008(1):19-23.
[3]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 [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
[4]张娟,张晓如.网络研究性学习中的教与学 [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5]张舍茹.研究性学习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设计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钟启泉,崔永潡,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