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跨领域融合下电影翻译探析

2018-04-25 10:53刘茜
电影评介 2018年4期
关键词:译学原典英美

刘茜

电影本无国界,然而,电影这种综合艺术形式的彻解必须透过翻译手段方能更好地实现。正因有了译学领域,才使得异文化能够在分歧中获得一种由具象与表象而抽象,由抽象而升华为意象的终极统一。这种意象的终极统一,已成为后现代译学研究与译学应用的一种潮流,更为基于译学的文化归化重构、文化同化重塑、文化顺化重树提供了一种文化研究的途径。翻译的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作为电影中英美翻译与译学研究的切入点及研究的基础手段已成为一种译界的广泛共识。

一、 多元化涉猎表达

(一)多元融合式的社会化要素表达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主旨、内涵、意蕴等均有着切近现实性与超越现实性的双重表达。社会化的流行语体对于话语权,实质上是有着较强的封锁性。而當这种流行语体慢慢成为一种话语习惯,也就会慢慢地固化成为一种语体的表达范式。从后现代的文化与社会的大融合而言,电影中英美翻译所欲达至的爆炸性的影响力、爆炸性的刺激、爆炸性的影视语言效果等,其最初均具有极强的社会筛选性;在后现代社会的语体表达范式下,其均将被同化为一种多元融合式的社会化表达。由此可见,电影中英美翻译的多元化涉猎更应向后现代社会化靠拢与过渡,使得翻译作品能够具有更加切近社会的表达活性。并且,电影中的英美文本向中文的翻译亦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同时,由于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开放性,因此,不同的翻译工作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不同素质、学养、功力的翻译工作,其所产生的结果必然大相径庭,相对于中文而言,英美语言开放性较差,这就使得在英美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必须透过多元化涉猎,方能由中文的开放性思维而获得准确的英美语言的认知、理解、彻悟,从而方能更加精准地把握其中所蕴含着的真正表达涵义。

(二)多元融合的语言要素表达

电影中的语言文本的多元化社会化表达在任何国家的主流目标翻译话语中,都对翻译创作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强烈、最为巨大的影响。此外,翻译过程中的语体亦对转译而来的电影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在电影中经常引用的波德莱尔的诗歌章句,即有着较为宽泛的翻译语体选择性,而其中最不可或缺的显然是波德莱尔的种那诗性气质。这种诗性气质非多元融合则无法表达其原典中的诗性。好的翻译能够令电影如虎添翼,不仅能够强化影片的整体表达效果,而且还能够将原典中的语体、语性、语篇无缝地移植过来,而这种无缝移植显然需要多元化涉猎的跨领域融合支撑。[1]英美电影翻译的重中之重,即在于创译出原著电影中的思想与情感,任何翻译工作都是一种再加工、再创造、再修饰的语言艺术过程,都需要将英美电影文本中的语素、语料、语质等进行对位。并且,还应注意语素与义素的对位、词位与音位的对位、词汇与语汇的对位,同时,还应注意语法单位、语义单位、语素单位等的艺术化对位。例如,“我在享受脚心里温润的海水与细沙的摩挲,我在看浪花推送来一枚枚贝壳”,这样的翻译,就堪称是达到了透过语言创译,还原原著电影中的思维与情感的境地。

(三)多元融合的场景氛围要素表达

针对电影中英美语言文本的翻译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化要素与语言要素的多元融合,而且更应关注电影本身的场景氛围诸要素的融合表达,否则极易犯刻舟求剑式的教条主义错误。场景与氛围的契合能够使得创译作品与影音音画在和谐的基础上,迸发出一种不啻于原著的艺术光芒。一直在传统译介领域内起着主宰与统治地位的现代主义,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较为落后的思潮与症候,而后现代主义则正在崛起为一种更具美学抽象化表达的思想指导。[2]后现代主义能够避免传统式电影中英美翻译的生硬、歧异甚至是错误的翻译,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针对电影中英美文本进行大量涉猎式的触类旁通,同时,对于转译的目标语言,诸如中文等亦应进行大量的涉猎,以提高多元化的文化修养与文学素养。例如,罗伊·坎贝尔的“when all my house was hushed”,这句台词的翻译即非常考验译者的功力,甚至许多译者会认为“all”和“was”的运用系原文有误,同时,也会有一些译者照本宣科,而其实这句台词所欲表达的恰恰是一种场景氛围要素的深度融合,即“我的小屋周遭一片宁谧寂寥”,这样的创译仿佛由电影文本之中演绎出了由译介文本所奏响的氛围轻音乐。

二、 跨学科表达

(一)跨学科重生与传布表达

电影因其所囊括的社会的全方位性,所涉及到的领域亦几乎是全方位的。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领域。因此,在针对英美电影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熟稔这些特定的领域,方能恰如其分地将电影中的叙事加以原汁原味地有机还原为一种虚拟真实。在翻译领域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意识,就是片面地认为创译之作永远无法超越原典,尤其是文学经典的影视化改编中,原著的文学精髓是永远都无法超越的,只能够无限地接近而已。殊不知,针对英美电影的翻译工作,其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机械地译出原典大意,而在于精妙地表达出原典的意旨。由此可见,创译工作的核心,绝对不在于单纯且机械地描摹与再现,而是要在意译、义译、艺译的基础之上,还电影中的语言文本以真实的存在、真实的生命、真实的渲泄,如此,方能令原著电影获得一种异域中的重构、重生、重现,而异域中的观众亦由此方能与原典中的人物进行基于灵魂与意象上的对话、相持、沟通,并由此源源不断地汲取原典中的正能量,再将这种正能量传布向整个社会。

(二)跨学科纵横表达与文化抽象表达

电影翻译工作既是一种电影文本创译,亦是一种异语言创译,同时,更是一种异文化创译。由于电影艺术其原生形态本身即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因此,电影艺术与生俱来地包含了一种跨学科性的纵横表达。[3]这种跨学科性的纵横表达将英美电影更好地转化为异文本、异语言、异文化的本土化表达,从而能够更佳地契合电影的类型、角色、叙事等。这一过程所涉及的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与博弈问题,实质上就是一种母语社会与异社会之间的零和博弈,最终的天平显然会向母语社会进行倾斜。因为译者必然会依其母语社会的接受与接纳,规训与规约进行基于母语的融合与共生。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与共生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种母语社会的时代精神与思想激荡的共生性问题。电影翻译以其穿透时代与社会等异质表象的抽象,而将这种精神与思想融铸起了一座跨学科的桥梁,其代价显然是厘清了电影原典的表象与具象转而为其内化为一种母语语言学的抽象。如此方能以母语的学养为电影中的英美语言赋予了一种转异而新的能量。由原典中寻获新的思想、新的意境、新的灵性,向母语中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令异语言在母语中获得升华,甚至能够以创译而在母语文学之林中获得备受激赏的一席之地。

(三)跨学科语境通觉与主观在场表达

抽象化的跨学科表达,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译事三难“信、达、雅”的原初本真境界,并且由具象化与表象化,而进阶到了一种抽象化乃至意象化的境界。这种抽象化的中介、推介、译介、语介等的由抽象化而更加顺利的意象化表达,仿佛为母语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语境通觉,并且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语境风格。而其影视化表达的最终结果,则使得这种翻译成果能够沿着一种音画更加和谐、语意更加协调、旨趣更加高洁的阶梯不断晋级,从而为母语的语境融入一种崭新的境界。[4]而且亦能够将传统的译学中的译者一直在幕后,转而为将译者前置,由传统的被动因文而译,转换为在多元化涉獵与跨学科综合下的因文而化;由传统的译者的不在场性,转化成为一种译者的上帝视角的主观在场性。

三、 英美翻译的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融合

(一)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的软译硬译表达

多元化涉猎开阔视野与见解,跨学科学养滋润文化转换,并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究极与文化表达,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实现电影中英美原典中的意涵与义旨。同时,就其本体而言,电影中的英美原典,其本身即是一种多元化涉猎中的他山之石,而其中的跨学科相关内容,则更是驱策这种他山之石融合跨学科相关内容攻玉的利器。二者的深度融合将给中国译学更好的融会贯通,提供一个难得的思想与情感更加完美表达的契机。电影中英美翻译有着硬译与软译之别,其中的英美原典异化核心与母语同化核心,相对而言均不如英美原典异化与母语同化二者深度融合后的在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之下的软硬相兼、软硬相宜、软硬相参的归化思维。因此,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将译学经验与技巧等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并在英美电影翻译中有了更好的应用。可见,以译学回馈整个社会、服务整个社会、造福整个社会,才是译学研究的终极归宿。

(二)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

在信息饥饿的时代,可能一句“一脸大海掉头而去”即会被追捧为翻译的神来之笔;“多么缥缈的白色骨头”即会被赞誉为翻译的登峰造极;然而在信息早已过度饱和化的后现代,诸如此类的翻译则会被认为翻译的不知所云与有失精当。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代氛围中,相同的表达方式所得到的陌生化刺激程度有着天壤之别;并且,这种翻译的悖论式表达,亦在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的不断融合的进程中有着越来越见其分野的表达。诚然,电影本身即是一种突破国界的综合艺术,而英美电影翻译则更以其多元化涉猎而突破了艺术化本就若有实无的国界,从而成为一种跨界式表达。而当电影中的人物表现、场景呈现、氛围渲染等,进入到故事解析的层面之后,即必然要求一种声音的话语与话语权的声音,并由大银幕的光影刻画、光影叙事、光影表达之中针对故事进行叙事话语、抽象话语、内涵话语等的渐次不断深化与进阶的映现表达,并由此而突破既定的客观语言与客观文化窠臼的局限,从而在母语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多元涉猎与跨学科表达的深度融合中诠解英美电影中的意象化精华。

(三)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

从翻译理论与广义的电影翻译加以深度融合,并由电影中英美翻译的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等诸多核心问题加以彻解,即能够更加深刻地发现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中的英美翻译所涉及的由文化而社会,由社会而个体身份认同,以及英美电影中广泛涉及的老移民、新移民、社会冲突、行为表现等更加引申化的形而上的诸多问题;乃至于进一步揭示整个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同化、归化、异化、顺化等更加复杂、敏感、关切的问题。由此可见,电影中英美翻译已经成为一种涵盖着国际关系、国际沟通、国际文化表达的大问题。[5]而译学工作中的形诸如诗意的形而上创作,令观众能够在欣赏英美电影的同时,亦能够透过光影看到译者的译学修养、译学行为、译学形象,这种在场性使得英美电影中的原典,不再具有令人产生区隔的异化性,并能够因此而具有了一种更加贴近于光影音画的同化性、归化性、顺化性,进而更易实现英美原典电影中,那种远远超越了抽象化的意象化表达的形而上性。由这种融合了多元化与跨学科的创译,实现了译学的形而上的升华,同时,这种升华亦由意象到语言美学进行着一种形而上的创变与电影语言文本的巨大升变。

结语

全球化的水乳交融,正在将电影演化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媒介。而电影翻译的本质其实即是一种创译,是这种以创译重生原典的魅力使得电影更具超越原典的生命力的存在。作为一种译学前瞻性而言,在文化越来越全球化的后翻译时代,文化的由异化而归化,由归化而顺化,已经成为译学未来发展的一种大势所趋、译学后现代社会化应用的大势所趋、译学与全球化的一种发展与引申的大势所趋。因此,在电影中针对英美翻译这一具体而微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译学在全球语境下,在文化交流、文化沟通、文化共赢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消解文化间性的角色,已经成为译学在新时期、新时代、新语境下的一项新任务。

参考文献:

[1]余静,王斌华.从翻译研究的多重视角看口译的跨学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9(4):84-93.

[2]刘著妍.多元化译论对实用文体翻译文本的解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342-345.

[3]蔡隽.浅谈意识形态与多元化翻译标准的关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96-98.

[4]张道振.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思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3-55.

[5]蒋招凤,周彦.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3):116-120.

猜你喜欢
译学原典英美
朝鲜朝官方对南戏《五伦全备记》的接受考——以译学汉语教材的选定为中心
国内译学词典研究述评(1988—2018):成就与挑战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一种译学理论创新:口译的译后模因论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第八届全国译学词典及译学理论高层论坛会议通知
对创建少数民族原典阅读品牌的理性思考
英美为何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