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松, 张旭姣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天津300350)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竞争关注点逐渐向文化软实力转移,中国也日益重视在各个学术领域对于国际话语权的构建问题。中国译学要想得到长足发展,不仅要吸收借鉴古往今来国际学者的研究成果,更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为世界译学界所认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代表某一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国际权威期刊对于学术论文的审核和刊登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成为争夺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途径[1]。近20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译学领域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中国学者发文情况需要综合统计、整理,以明晰目前中国译学成果在国际上的地位,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译学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参考。
学术界已经有部分学者对此做了一系列研究,分析中国学者在国际译学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赵刚等[2]通过分析1995—2004年华人学者在Babel-Revue Internationale de la Tra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Meta和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这3种国际著名译学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主题以及作者背景等,得出中国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并不乐观的结论;崔莹辉[3]选择2000—2005年国际译学领域的5种主要期刊考察中国学者在国际译学界的参与情况,认为中国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十分有限;侯羽等[4]分析了2005—2013年华人学者在11种国际权威译学期刊的发文数量、论文主题、研究方法以及作者背景等,认为中国学者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发文集中在少数期刊,论文主题涉及较广但各类主题的比例不均衡;刘立胜[5]分析了中国学者2006—2015年在7种国际权威译学期刊上的发文量、论文主题,为提高中国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提出相关对策;何峻[6]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0—2019年国际视听翻译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中国译学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已有的研究中选择的期刊数量有限,研究时间有待进一步更新,且研究中国译学话语权的角度可以更加全面。基于此,本文以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为参考,将时间限定为2005—2021年,研究中国学者的译学成果在国际译学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变化,增加了文章被引情况分析,力图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中国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本文选取的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为: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Babel-Revue Internationale dela Tra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Interpreting;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Linguistica Antverpiensia New Series-Them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Meta;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Tar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Translation Review;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or。笔者以这14种期刊名为检索字段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时间跨度为200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7日,论文语种设定为英语,最终得到有效论文5 026篇。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将中国学者2005—2021年在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上的整体发文情况进行概览,并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对3个阶段的发文情况进行对比呈现,之后对文章被引情况、发文机构、发文作者进行全面分析。
(1)2005—2021年中国学者整体发文情况。2005—2021年,这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的发文总量为5 026篇,其中中国学者的发文量为606篇,占比达12.06%,位列世界第二。
据表1,在这14种国际权威译学期刊中,中国学者发文量国际排名均居前十,发文量国际排名前五的期刊有13种,前3的期刊有11种,说明中国学者在国际翻译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较多,从数量来看中国译学发展态势良好。其中,中国学者在Babel-Revue Internationale de la Tra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Interpreting这3种期刊的发文情况最佳,发文量分别为146、110、34篇,占比分别达30.17%、25.88%、14.17%,均为世界第1。Babel-Revue Internationale de la Tra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和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这两种期刊一直广受中国学者的青睐,可能与其创刊时间早、刊期较短、且均为综合性期刊有关。Babel-Revue Internationale de la Tra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创刊于1955年,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创刊于1993年,均为国际翻译研究领域创刊时间较早的权威期刊;这两种期刊均为双月刊,在这14种期刊中相对刊期较短;并且综合性期刊文章主题类别涵盖较多。
表1 2005—2021年中国学者在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发文情况
(2)中国学者在3个时间段的发文情况。在对整体情况进行概览之后,进行历时性研究,该部分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①,探究在这3个时间段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的发文量及中国学者的发文情况变化,见表2。
表2 3个时间段中国学者在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发文情况
据表2,2006—2010年,这14种国际期刊的总发文量为590篇,中国学者发文量为35篇,位列世界第5,而国际排名第1的英格兰发文量为83篇,中国学者的发文量不足英格兰的一半。以上这些数据表明,2006—2010年,中国翻译学科的学术成果还较少,翻译成果走出去的也较少,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
2011—2015年,这14种国际期刊的总发文量比上一阶段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 387篇,而中国学者在这一阶段的发文量达到115篇,是上一阶段的3倍,占比达8.29%,虽然仍位列世界第4,但与发文量世界第一的西班牙(170篇)的差距为55篇,相比上一阶段差距已经缩小。这说明在2011—2015年,中国学者在翻译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成果逐渐增多,与世界领先的西班牙、美国等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国际地位也逐渐提高。
2016—2020年,这14种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的总发文量进一步增加到2 632篇,比2006—2010年翻了两番,比2011—2015年翻了将近一番。2016—2020年中国学者的发文量达到390篇,占14.82%,跃居世界第一。从发文量来看,中国译学成果数量喜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国际话语权大大增强。
被引频次是指在某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获得同行认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学者在某一领域学术群体中的被认可度,体现该学者对某一领域学术研究的贡献和影响[7]。
表3展示了2005—2021年,这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排名前十国家/地区②的发文量及论文被引情况。发文量最多的英格兰篇均被引频次为3.74,而中国的篇均被引频次仅为1.76,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学者发文量在世界位居第二,但篇均被引频次却低于平均水平,在发文量前十的国家/地区中篇均被引频次排在最后。与之相比,比利时的发文量虽位居第6,但篇均被引频次达4.08,澳大利亚的发文量位居第8,但篇均被引频次达4.11,这两个国家的发文量虽靠后,但篇均被引频次很高,说明其文章的国际影响力强,而中国学者译学领域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表3 2005—2021年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发文量前十国家/地区及论文被引情况
h指数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又称“高引用次数”,是评价学术影响力的一种方法[8]。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据表3,英格兰的h指数为25,中国的发文量虽然略低于英格兰,但中国的h指数为12,和英格兰相比有较大距离,且比发文量较低的西班牙、比利时等h指数低。因此,从h指数来看,中国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在国际上不占优势。
综上,从被引频次和h指数来看,中国学者在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中国学者在译学领域论文的质量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2005—2021年,中国学者在14种国际译学领域权威期刊上的发文量为606篇,表4为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中国机构发文情况。
表4 2005—2021年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发文量 前十的中国机构
据表4,发文量前十的机构均为中国的高校,说明中国高校是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排名前十的机构中中国香港有4所,中国澳门有1所,内地有5所。其中发文量第1与第3的机构均是中国香港高校,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发文量分别为42篇和40篇,占比分别为6.93%和6.60%。澳门大学的发文量为26篇,位列第5,占比4.29%,超过了内地外语类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内地发文最多的机构是华中科技大学,总发文量41篇,仅次于香港理工大学,位列第2。此外,外语类院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总发文量37篇,北京外国语大学总发文量25篇,分别位列第4和第6;综合类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总发文量均为25篇,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并列第6。由此可见,中国香港的学术机构在翻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方面表现更优。
2005—2021年,在这14种国际译学期刊上发文最多的作者是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Stuart Gillespie,发文量为52篇;排名第2的作者是来自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的Roberto A. Valdeon,发文量为27篇;中国学者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许明武,发文量为17篇,国际排名第7。
表5显示,中国学者在14种国际权威译学期刊发文8篇及以上的共有10人,其中,2名来自中国香港,8名来自中国内地。这10位中国学者中,有3名来自同一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某种程度上表明华中科技大学对于推动中国翻译研究领域学术成果走向世界有一定贡献。另外7位中国学者来自不同的机构,说明中国译学领域发文较多的作者分布较分散。
表5 2005—2021年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发文量 前十的中国作者
本研究分析了2005—2021年中国学者在译学领域14种国际权威期刊的发文情况,认为中国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呈现以下特点:1)从发文数量来看,中国学者在14种国际权威译学期刊上的总发文量排世界第二,且发文量逐年增长,2016—2020年的发文量排名世界第一,说明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期刊发文量较为可观;2)从论文被引情况来看,中国学者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都低于发文量前十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在影响力方面有待提高;3)从发文机构来看,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中国机构均为高校,中国高校是译学领域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中中国香港高校发文量较多;4)从作者来看,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中,有3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学者对于中国译学成果国际影响力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其余学者均来自不同高校,呈现比较分散化的特点。
基于此,为推动中国译学成果进一步走出去,提高国际话语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支持高校大力开展科研的同时,也要关注社科院所、编译局、外事办等与翻译研究相关的机构,多管齐下,提高翻译研究领域的学术产出。编译局、外事办等机构的工作人员与高校科研人员相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如果能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索,那么将提高中国译学成果的产出。第二,提高译学成果的质量,促进译学创新性、实践性发展。从被引频次等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译学成果的国际认可度还有待提高,中国学者对于译学的研究内容应根据社会形势、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使研究具
有
前瞻性,同时应把握国际译学发展趋势,推动中国译学研究成果与国际接轨。第三,加强译学领域学术交流。中国翻译领域学者所属机构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学术交流能进一步为国内广大翻译领域研究者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平台,也能促进思想碰撞,推动国内译学研究的发展。
注 释:
①为了便于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做历时性研究,故该部分选取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3个 时间段。
②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按照国家/地区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