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瘤
- 大汗腺囊瘤1例
块。图1 大汗腺囊瘤患者临床图片 1A:右颧可见一个暗蓝色绿豆大小皮下肿物; 1B:术后1周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抗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乙肝抗体及凝血功能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图2A、2B):囊腔位于真皮网状层及脂肪层,可见两层囊壁细胞。内层细胞呈高柱状,顶端有顶浆分泌,外层肌上皮细胞呈长梭形,局部囊壁可见乳头状突起,囊壁局部增厚。图2 皮损组织病理: 囊腔位于真皮网状层及脂肪层,可见两层囊壁细胞;内层细胞呈高柱状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1期2024-02-01
- MSCT、MRI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卵巢卵黄囊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013)卵巢卵黄囊瘤又称内胚层窦瘤,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1%,是一种原始的恶性生殖细胞瘤(14%-20%),好发于年轻女性(10-30岁),其次为10岁前和30-40岁,偶尔也见于绝经后的妇女[1]。卵黄囊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现阶段临床的标准治疗方案为手术联合化疗,对于对侧卵巢和子宫肿瘤未累及且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治疗[2]。随着联合化疗的使用,生存率已经得到大幅提高。王卡娜等[3]对42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1期2023-12-03
- 1例血清AFP水平异常升高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无性细胞瘤、卵黄囊瘤、未成熟畸胎瘤、胚胎癌、非妊娠绒毛膜癌和多胚瘤[2]。卵巢卵黄囊瘤是该类肿瘤的少见类型,恶性度高,易复发转移,预后较差,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改善此类肿瘤预后的重要手段[3]。卵巢卵黄囊瘤生长迅速,盆腔肿物直径常常超过10 cm,影像学检查常以单发的巨大囊实性肿物为特点[4],由于卵黄囊瘤组织能够大量产生甲胎蛋白(AFP),导致外周血循环中AFP 水平异常升高,因此AFP 是该类肿瘤鉴别诊断的重要实验室指标[5],术后病理检查为其确诊依据
山东医药 2023年24期2023-09-20
- 横结肠腺癌术后再发结肠肝样分化卵黄囊瘤并甲胎蛋白高表达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30001)卵黄囊瘤又称内胚层窦瘤,属于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睾丸或卵巢[1]。该肿瘤较为罕见,发生于性腺外并伴有肝样分化的卵黄囊瘤则更为罕见,其性腺外的常见发生部位为纵隔、骶尾部、后腹腔及颅脑等[2-3]。目前临床上对伴有肝样分化的卵黄囊瘤认识不足,尚缺乏规范的诊疗方案,且肝样分化卵黄囊瘤具有易转移、预后差等特征。因此,为进一步了解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本文对1例横结肠腺癌术后再发结肠肝样分化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过程进行总结,
广西医学 2023年10期2023-08-11
- 原发性子宫颈卵黄囊瘤1例并文献复习
樊蓓,吴玉梅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来源于女性生殖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婴儿及青少年。常起源于性腺,如卵巢,沿中线分布。大约20%会出现在卵巢以外的生殖器官,如骶尾部、胸部(主要是纵隔)、阴道、脑(主要是松果体)和腹膜后等部位。该肿瘤生长迅速,恶性程度极高。随着对该肿瘤研究的深入,发现卵黄囊瘤对化疗十分敏感,可通过保守性手术和化疗的方法达到较高的治愈率。本文对1例原发性子宫颈卵黄囊瘤病例进行探讨,并复习文献,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1 病例资料患者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3年1期2023-04-06
- 原发性纵隔巨大卵黄囊瘤伴肺转移一例
龙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rimary mediastinal yolk sac tumor)是一种包括卵黄囊、尿囊及外胚间充质等多种组织特点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曾用名为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目前已不推荐使用[1]。本病临床罕见,好发于婴幼儿及青年男性,肿瘤位于前纵隔[2],常因胸痛、胸闷、咳嗽、发热、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症状或体检发现[3]。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明显升高,而β-人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3年1期2023-02-11
- 2例小婴儿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及治疗
内小婴儿睾丸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极为罕见,目前国内外对该年龄段睾丸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诊治方法尚无系统描述。为提高临床医师对三个月内小婴儿睾丸卵黄囊瘤的认知。现对我院收治的2例<3月龄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有效诊断、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1 资料分析患儿1,男,出生1 天,G3P2,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3 590 g,患儿出生后即被家属发现右侧阴囊内肿物并于我院就诊。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否认类似疾病史
山东医药 2022年30期2022-11-23
- 阴道卵黄囊瘤2例并文献复习*
瘤科(秦娟)卵黄囊瘤又被称为内胚窦瘤,由于组织形态学上与大鼠盘的内胚窦相似,故命名为内胚窦 瘤[1]。卵黄囊瘤好发于性腺组织,性腺外卵黄囊瘤发生率仅15% ~ 20%[2]。阴道卵黄囊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国内外报道仅100余例[3],且恶性程度很高。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4-5]。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流液、血性分泌物等。由于病种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国内外缺乏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故目前暂无统一的诊疗标准[6]。本文通过报道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2年10期2022-11-17
-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1例
性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行患侧附件切除+部分大网膜切除,术后行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泊(bleomycin+etoposide+cisplatinum,BEP)经典方案化疗,定期随访,查体及影像学(B超、CT等)监测,1年半内未见复发与转移。讨论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最常发生于卵巢,但不限于卵巢[1],其发生率约占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20%,患者的发病年龄从1岁到86岁不等,中位年龄21.5岁,2/3的患 者年龄<20岁[2]。卵黄囊瘤典型临床特征为附件肿
浙江医学 2022年17期2022-10-12
- 卵黄囊瘤合并畸胎瘤伴有胸腔积液1例
肿瘤的5%。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和畸胎瘤均属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成熟性畸胎瘤由原始生殖细胞向胚胎样细胞分化而形成,卵黄囊瘤由原始生殖细胞向胚胎外源性细胞分化而形成。卵巢发生卵黄囊瘤合并畸胎瘤罕见,本文报道1例卵巢卵黄囊瘤合并畸胎瘤伴有胸腔积液的病例,以期为该病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1 病例资料患者女,20岁,因“下腹痛1月,发现盆腔肿物3 d”入院。院外妇科彩超示:卵巢肿瘤,大小约15 cm×17 cm。门诊妇科彩超示:子宫前方见范围约19.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2年8期2022-09-28
- 原发纵隔卵黄囊肿瘤的CT诊断分析
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和畸胎瘤等,可以发生在性腺或性腺外[1]。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是生殖细胞肿瘤的一种亚型,由Teilum在1959年首次提出[2],病理研究表明卵黄囊瘤通常起源于胚胎的中胚层和内胚层,纵隔是原发性生殖细胞肿瘤极为罕见的部位,目前多见于个案报道或少数病例分析,由于其致命的心脏并发症,预后较性腺外其他部位生殖细胞肿瘤差,并且影像表现缺乏典型特征,有较高的误诊率。本文对我院于2012年至2021年10月发现并随访到病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4期2022-03-31
- 卵黄囊瘤中肝细胞核因子1β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伟,吴海波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原始生殖细胞肿瘤,主要发生于卵巢及睾丸等性腺器官,性腺外器官较罕见发生[1-2]。发生于婴幼儿的卵黄囊瘤多为单纯型,成人卵黄囊瘤多为混合型[3-4]。卵黄囊瘤组织学与原始卵黄囊间质形态相似,包括微囊/网状、乳头状、实性、黏液瘤样等。通常在同一肿瘤内可见多种形态[5]。因卵黄囊瘤形态多样,导致其作为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的次要成分出现时,易误诊或漏诊。卵黄囊瘤高度恶性,转移发生早,易侵犯周围组织,因此正确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2年1期2022-03-29
- 成人隐睾合并卵黄囊瘤1例报告
国雄 常德辉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常发生于睾丸、卵巢等性腺组织,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1]。其多见于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成人发病少见,相对于婴幼儿,成人卵黄囊瘤预后极差[1-2]。我院于2021年收治1例成人隐睾合并卵黄囊瘤患者,现将该患者的治疗过程报告如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33岁,未生育,因“右侧阴囊胀痛1年余”于2021年2月入院。患者27年前因“双侧隐睾”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术中探查发现左侧睾丸缺如,遂将右侧睾丸下拉入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2年6期2022-03-07
- 儿童卵黄囊瘤16例首诊误诊因素分析
,赖芳芳儿童卵黄囊瘤是罕见儿科肿瘤[1-3],普通儿科医师对该病认知不足。另外,儿童卵黄囊瘤发病部位多样,因而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和漏诊,最终可能延误治疗,部分确诊后治疗信心不足甚至放弃治疗,严重影响患儿预后。本研究随机取得山东、湖北、安徽等17个省份,2017—2019年首次就诊的卵黄囊瘤病例,均经影像学、血清学和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回顾性分析其首发症状、就诊情况、误诊情况等资料,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普通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
临床误诊误治 2022年1期2022-02-16
- 小儿睾丸原发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血流,误诊为卵黄囊瘤(图1-B)。超声正确诊断40例。注:A:肿块呈囊实性,并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病理证实为成熟性畸胎瘤;B:肿块呈实性为主低回声包块,可见多个小无回声,CDFI内见少量条索状血流,病理证实为未成熟性畸胎瘤2.1.2 卵黄囊瘤 14例(20.3%)均为单侧发病,发病年龄6~38个月,肿块最大径17~52 mm。该组血清AFP水平均升高。其中13例被正确诊断,表现为实性为主低回声包块,实性部分回声相对均匀,其中9例出现散在小囊腔,囊腔直径为1
广东医学 2021年12期2022-01-05
- 原发性眶内卵黄囊瘤1例影像学表现
30006)卵黄囊瘤(YST)又名内胚窦瘤(EST),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主要发生于性腺(睾丸和卵巢),而发生于性腺外者,多位于靠近身体中线的部位,如骶尾区、子宫、阴道、前列腺、腹膜后、肝脏、纵隔、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等[1-2]。原发于眶内卵黄囊瘤极为罕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7月收治1例原发性眶内YST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CT、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儿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5期2021-11-22
- 原发性前纵隔卵黄囊瘤18F-FDG PET/CT显像1例
为(前纵隔)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图1 原发性前纵隔卵黄囊瘤 A.PET/CT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图;B.轴位CT及PET/CT融合图像(箭示肿物);C.病理图(HE,×400)讨论YST是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婴幼儿及青壮年常见,恶性程度高,转移早,多见于生殖腺,原发于前纵隔者罕见;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及血清AFP水平对诊断本病具有参考价值;免疫组织化学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9期2021-09-27
-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肺内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rimary mediastinal yolk sac tumor)又称纵隔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ur),是由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多数位于前纵隔。本文就我科诊断1例患者,现将该疾病影像学、检验、病理特征,报道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1 病例资料1.1 病例患者,男,23岁,农民,入院日期:2018年9月25日,主因“胸骨后疼痛1个月”入院。血生化:甲胎蛋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2021-08-24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分析
瘤13 例、卵黄囊瘤12 例、未成熟畸胎瘤6 例、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4 例(其中3 例为未成熟畸胎瘤合并肝样型卵黄囊瘤,1 例为未成熟畸胎瘤合并无性细胞瘤)。患者年龄12 ~57 岁,平均(22.5±10.3)岁,仅1 例57 岁,其余均≤28 岁。11 例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就诊,8 例因腹胀就诊,16 例因腹痛就诊,8 例伴发热,9 例伴恶心、呕吐,5 例伴体重减少,8 例伴纳差、精神不振,5 例伴阴道不规则流血、6 例伴尿频排便困难。病程最短0.5 d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5期2021-05-01
- 卵巢卵黄囊瘤1例
000)卵巢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称内胚窦瘤,属于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是原发生殖细胞肿瘤中的一种,是由于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恶变引起,恶性程度高,临床上罕见,发病年龄多较轻,一般在18~30岁之间,多发生于儿童及年轻女性,约占卵巢恶性肿瘤1%。通常以单侧卵巢受累最常见,术前诊断较困难,多数是术中发现或术后病理报告。现报道1例卵巢卵黄囊瘤病例。结合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减少漏诊或误诊。1 病例资料患者24岁,已婚未育,系“体检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9-13
- 第四脑室卵黄囊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关俊宏,李悦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称为内胚窦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生殖源性肿瘤,好发于性腺(睾丸、卵巢),性腺外少见,很少发生于颅内。颅内原发的卵黄囊瘤为非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瘤(nongerminomatous germ cell tumors,NGGCTs)的一种,通常发生于松果体和鞍上区域,少见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区,而发生于第四脑室者极为罕见[1-6]。本研究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0月收治的1例第四脑室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3期2020-06-22
- 原发性精囊卵黄囊瘤超声表现1例
肿瘤,考虑为卵黄囊瘤,伴片状坏死(图4),建议行血甲胎蛋白检测。免疫组化:CK18(+),CK20(-),CK7(+),CA125(+),AFP(-),CD117(-),SALL4(NS),OCT4(-),SOX2(-),PLAP(+),HCG-β(-),Ki-67(85%+),CD30(-),SALL4(NS)。特殊染色:PAS(+),消化后PSA(-)。患者遂转入上级医院就诊。图1 CDFI示混合回声包块实性部分可探及血流图2 MRI示右侧精囊腺区结节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年5期2020-06-01
- 卵巢卵黄囊瘤的治疗及预后
00730)卵黄囊瘤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一种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好发于性腺(卵巢和睾丸),也可见于阴道、纵隔等[1-2]。卵巢卵黄囊瘤常见于儿童及年轻女性,其对化疗敏感,多数患者经过手术及正规化疗后可得以长期生存,复发患者预后较差[2]。甲胎蛋白(AFP)是卵黄囊瘤较为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复发[3]。目前,关于卵巢卵黄囊瘤的认识多来自于单中心小样本量回顾性分析,且多数研究纳入其他组织学亚型,研究混杂因素多、统计效率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
生殖医学杂志 2020年5期2020-05-25
- 具有卵黄囊瘤样组织学形态或免疫表型的子宫内膜肿瘤
0.近年子宫卵黄囊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识。本组分析3组子宫肿瘤的基础上,对具有卵黄囊瘤样表型的子宫内膜肿瘤进行多层面研究。第1组中有9例子宫内膜肿瘤被归类为卵黄囊瘤,或具有卵黄囊瘤成分,应用35个免疫组化标志物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免疫表型谱系;第2组中包括70例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分析SALL4、Glypican-3和AFP的表达,以评估这些标志物相对子宫内膜癌在卵黄囊瘤诊断中的特异性;第3组中包括626例子宫内膜癌/癌肉瘤的存档病例,回顾性分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年5期2020-03-01
- 卵巢卵黄囊瘤手术和化疗后自然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分娩一例并文献复习
,赵晓徽卵巢卵黄囊瘤(ovarian yolk sac tumor)属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由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ovarian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女性,卵巢卵黄囊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对于对侧卵巢和子宫未受肿瘤累及,并且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均应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1-2]。但肿瘤本身、手术和放化疗均可能造成患者不孕,术后可能需要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本文通过1例Ⅲ期卵黄囊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0年1期2020-02-10
- 精囊腺原发卵黄囊瘤一例
俞霞 徐霖卵黄囊瘤属于非精原细胞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精囊者罕见。精囊卵黄囊瘤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常无症状或少许血精、血尿。现回顾性分析精囊原发卵黄囊瘤影像表现一例,并报道如下。病例资料男,29 岁,以发现盆腔肿块1 年,尿道口分泌物2 个月余入院。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胀痛,行前列腺彩超示:前列腺右后方混合回声团块,性质待定(图1)。因疼痛程度无明显加重趋势,未受患者重视。近2 个月来出现尿道口分泌物,为混浊黏液,并伴有血精,遂入院诊治。专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9年6期2020-01-19
- RNA干扰SALL4基因对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4在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细胞中的作用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干扰SALL4的表达对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细胞体外增殖、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明确SALL4与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载体:成品pGPU6/GFP/Neo-SALL4 shRNA干扰载体购于上海吉玛生物公司,包含针对951干扰位点的1条特异性干扰序列(5’-GACCGUUCCAGUGU AAGAUTT-3’)和1条阴性干扰序列(5’-GTTCTCCGAACGT GT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2019-12-20
-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影像学表现
10120)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生殖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性腺,也可见于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至生殖嵴的中线路径上,如前纵隔、骶尾部、腹腔及腹膜后、中枢神经系统等靠近中线部位[1]。原发性纵隔生殖源性肿瘤占所有纵隔肿瘤的10%~20%[2],而发生在纵隔的卵黄囊瘤则更加罕见,仅占纵隔肿瘤的1%[3]。目前国内外仅见关于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rimary mediastinal yolk sac tumor,PMYST)影像学表现的个案及少数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10期2019-10-23
-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一例
左额颞叶) 卵黄囊瘤。。讨 论 卵黄囊瘤是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年女性卵巢,平均年龄18岁[1],发生于卵巢外少见,据有关文献记载,颅内发生生殖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5%[2],90%发生在20岁以下的青年人,发病高峰10~12岁,同其他性腺外的生殖细胞肿瘤一样。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发生在中线部位,大于80%发生于第三脑室,最好发部位为松果体区[3]。发生于松果体区以外的生殖细胞肿瘤常见于鞍上部、基底节、大脑脚等部位。卵黄囊瘤是从未分化的
云南医药 2019年4期2019-08-23
- 成人原发性腹膜后卵黄囊瘤1例
,病理诊断:卵黄囊瘤(图1C)。讨论原发性腹膜后卵黄囊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yolk sac tumor, PRYST)是一种原发于性腺外的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临床较为罕见。目前普遍认为PRYST发病机制是胚胎生殖转化过程中生殖细胞迁移,受未知原因影响,生殖细胞沿泌尿生殖嵴错位至腹膜后并发生恶变。由于腹膜后位置较深,PRYST患者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肿瘤迅速生长时,患者可因扪及质硬肿块而就诊。PRYST超声表现常需与脂肪肉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7期2019-08-01
- 女性盆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
成熟畸胎瘤、卵黄囊瘤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相对常见,胚胎性癌、绒毛膜癌及恶性卵巢甲状腺肿等少见或罕见[3]。女性盆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病理类型较多,临床及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术前误诊率较高。回顾性分析30例女性盆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CT特征,并结合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肿瘤标记物水平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女性盆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年龄11个月~65岁,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4期2019-07-29
- 儿童及青少年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医院广东广州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是一种分化为胚胎卵黄囊、尿囊和胚胎外间叶的生殖细胞肿瘤,是婴幼儿睾丸最常见的肿瘤,60%~70%在3岁以前发病。卵黄囊瘤分为两型,单纯型卵黄囊瘤常发生在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的卵黄囊瘤例191例(其中含会诊病例)。患者诊断年龄≤18岁,全部病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并经三位医师复查。所有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年3期2019-04-18
- 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30)卵巢卵黄囊瘤属于一种常见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高发于30岁以下女性群体,具有生长迅速、易转移的特点[1]-[2]。本文选择32例患者展开研究,分析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先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将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卵巢卵黄囊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2例,年龄14~29岁,平均(20.01±1.25)岁。1.2 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参数为:探头C5-1、频率1~5兆赫兹;case超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期2019-02-26
- 老年男性前纵隔恶性卵黄囊瘤1例
前纵隔恶性卵黄囊瘤 A.增强CT示前纵隔肿块; B.病理图(HE,×100)患者男,61岁,因“无明显诱因左侧胸部突发疼痛4天”入院。查体:左侧胸部第2肋间压痛,左下肺呼吸音低,余未见异常。胸部CT:增强扫描见前纵隔不均匀强化肿块(图1A),沿胸膜表面自前上纵隔延伸至左侧胸腔,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主肺动脉干受压后移,左侧胸腔少量积液。CT诊断:前上纵隔占位,突破纵隔累及左侧胸膜。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前纵隔上段,约10 cm×10 cm×5 c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2期2019-02-21
- 前纵隔巨大卵黄囊瘤伴肝转移1例
图1 前纵隔卵黄囊瘤CT表现 A、B.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前,平扫示右前纵隔软组织肿块,与邻近的不张肺组织分界不清(A),增强后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血管影(B); C、D.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后,经2个周期BEP方案化疗,平扫示肝Ⅷ、Ⅳ段交界区稍低密度肿块,密度不均(C),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见坏死区(D)患者男,18岁,因“发热、咳嗽伴胸痛1周”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AFP>1 210.00 ng/ml,癌胚抗原32.44 ng/ml,C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年12期2018-12-21
-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
006)卵巢卵黄囊瘤(OYST),又称内胚窦瘤,其病情发展较迅速且恶性程度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3~60岁,平均年龄25.9岁,仅1例为60岁,其余≤
医药前沿 2018年34期2018-11-28
- 377例儿童畸胎瘤临床特征及病理结果分析∗
,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10例。(1)本组333例成熟性畸胎瘤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共2例患儿复发,其中1例复发后再次切除发现卵黄囊瘤成分,另1例复发后仍然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完整切除后完全缓解;331例成熟性畸胎瘤术后随访1~10年,B超及CT复查未见异常复发。(2)未成熟性畸胎瘤有24例无瘤存活,5例死亡,5例失访;死亡病例中4例为病理分级3级,1例为2级;并且其中4例未加做化疗,1例复发并死亡,5例失访。(3)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的7例为手术完整切除加做化疗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19期2018-10-15
- 顶泌汗腺囊腺瘤一例
0)讨论顶泌汗腺囊瘤/囊腺瘤为少见的汗腺来源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为孤立的单发圆顶状丘疹或结节,直径0.5~1 cm,主要发生于头部(尤其是眼周)、颈部及躯干,极少发生于顶泌汗腺聚集部位。由于Tyndall现象,其颜色可以为肤色,蓝色,棕色,甚至黑色。顶泌汗腺囊瘤病理上主要表现真皮内与表皮不相连的单房性或多房性囊腔,囊壁主要由两层上皮细胞构成,外层为基底或肌上皮细胞,内层为象征顶泌汗腺分泌的具有嗜酸性胞浆的扁平、立方形或柱状上皮细胞。部分皮损囊腔内或囊腔外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8期2018-08-20
- 鞍区罕见原发性卵黄囊瘤1例报告
大学第二医院卵黄囊瘤( yolk sac tumor,YST) 又称为内胚窦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内胚层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通常好发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多见于性腺器官,包括卵巢、子宫、阴道、睾丸等。另有研究认为在性腺以外发生率约占20%。本文就1例颅内罕见的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症状、体征、鉴别诊断、治疗、预后进行报告。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1岁,因“间断性头晕、头疼2月余,伴恶心、呕吐15天”入院。查体:体温38 ℃,神志清,精神差,痛苦面容,头颅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9期2018-03-18
- BEP新辅助化疗方案对晚期广泛期卵黄囊瘤的治疗作用-单中心试验
对晚期广泛期卵黄囊瘤(YSTs)的治疗作用。1982年7月至2015年12月,共有58例YST患者接受了初步治疗,其中有18例因不能满足手术治疗条件而先行接受了BEP方案新辅助化疗。18例中部分患者是因疾病导致身体虚弱(ECOG评分≥2)而不能承受手术,另部分患者是因病变广泛而失去最佳手术切除机会,本研究对这部分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18例患者术前接受了1~2个周期的BEP方案治疗,新辅助化疗结束后,其中17例ECOG评分≤1。18例中17例(94.4%)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8年2期2018-02-10
-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1例
)图1 睾丸卵黄囊瘤声像图 A.睾丸内见一局限性肿块,表现为等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呈卵圆形,可见低回声晕(箭); B.CDFI示肿块内丰富血流信号,呈“抱球样”分布患儿男,1岁7个月,2个月前因阴囊右侧红肿在当地医院就诊,超声检查示“右侧睾丸增大,内部见等回声肿块,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超声提示:右侧睾丸炎性病变可能”。临床诊断“急性睾丸附睾炎”,经抗感染治疗2周,效果不佳。于我院进一步诊治。查体:阴茎发育正常,右侧阴囊红肿,无明显触痛,透光试验阴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年1期2018-01-19
- 卵巢卵黄囊瘤1 例报告
30041)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恶变的原发生殖细胞肿瘤[1],临床上罕见发生于儿童及年轻女性性腺,AFP升高是该肿瘤的特点,占卵巢恶性肿瘤1%,对育龄期女性影响较大,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生长迅速,易早期转移,预后差,BEP辅助化疗方案可显著改善预后。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卵巢卵黄囊瘤报道如下,提高对疾病的诊疗认识。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9岁,G2P1,平素月经规律,因自扪及盆腔包块1个月,下腹微痛1周,突然剧疼3 h急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11期2018-01-18
- 联合检测SALL4 、OCT3/4、CD117 和glypican-3在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
性癌、42例卵黄囊瘤,另选取24例非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作为对照,包括8例卵巢透明细胞癌,6例卵巢浆液性癌,5例胸腺癌,5例淋巴瘤。结果SALL4在全部MGCTs中均呈细胞核弥漫强阳性表达;OCT3/4在精原细胞瘤(24/25)、无性细胞瘤(11/12)、生殖细胞瘤(19/20)以及全部胚胎性癌(18/18)中呈细胞核阳性表达,在卵黄囊瘤均阴性;CD117在精原细胞瘤(23/25)、无性细胞瘤(11/12)、生殖细胞瘤(18/20)以及部分卵黄囊瘤(26/42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7年6期2018-01-02
- 雷帕霉素对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帕霉素对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林孝坤 王永飚 赵一鸣 姚贤明 蔡祖仁 吴大洲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对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雷帕霉素(1、10、50、100nmol/L)处理睾丸卵黄囊瘤细胞,设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雷帕霉素可以抑制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生长,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除1nmol/L浓度组
浙江医学 2017年22期2017-12-15
- 鞍区原发卵黄囊瘤1例
2)鞍区原发卵黄囊瘤1例许 珂,张 勇,程敬亮,汪卫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河南 郑州 450052)脑肿瘤;内胚层窦瘤;磁共振成像病例 女,10岁,以“嗜睡1月余,头痛10天,视物模糊6天”为代主诉入院,1天前至当地医院查头颅MRI示:鞍窝占位。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查体: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视力不配合,眼球运动不配合。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未引出,膝腱反射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MRI检查:平扫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7年5期2017-10-25
- 成人睾丸卵黄囊瘤脑转移1例
2)成人睾丸卵黄囊瘤脑转移1例许 珂,张 勇,程敬亮,汪卫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河南 郑州 450052)内胚窦瘤;脑转移;磁共振成像图1 睾丸卵黄囊瘤脑转移(箭示病变) A.T1WI; B.T2WI; C.增强图像 图2 病理图(HE,×200)患者男,28岁,因“右侧睾丸卵黄囊瘤术后7个月,头晕、头痛、恶心、纳差4天”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触诊右侧睾丸空虚,左侧正常。MR平扫右侧颞、顶、枕叶交界处见团块状混杂短T1(图1A)短T2(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年5期2017-06-05
- 卵黄囊瘤2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论 著・卵黄囊瘤2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孙亚敏1,李长天1*,苏勤军2(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总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目的探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1月~2016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为YST的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YST患者23例发生于睾丸9例,卵巢8例,性腺外6例。镜下观察肿瘤中见筛网状结构、由扁平上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年2期2017-04-02
- 性腺外盆腔部位的卵黄囊瘤:仍然是一个诊断难题
外盆腔部位的卵黄囊瘤:仍然是一个诊断难题Ravishankar S, Malpica A, Ramalingam P,etal.Yolk sac tumor in extragonadal pelvic sites: still a diagnostic challenge. Am J Surg Pathol. 2016. [Epub ahead of print]作者回顾性分析1988~2016年15例女性患者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包括患者年龄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年3期2017-03-07
- 妊娠晚期并巨大卵巢卵黄囊瘤一例
期并巨大卵巢卵黄囊瘤一例孙秀娟,盛 丛,张 舒,姜梦雪,田 庚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并巨大卵巢卵黄囊瘤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例妊娠晚期并巨大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停经35+3周,右上腹痛2 d入院。行腹部超声检查示妊娠并卵巢肿瘤,急诊行剖宫产及腹腔探查术,术中诊断为妊娠并卵巢卵黄囊瘤,行患侧附件及瘤体切除术,术后患者及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出院。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在某医院行规范化疗,一般状况良好。结论卵巢卵黄囊瘤恶性程度高,预后
临床误诊误治 2017年12期2017-03-06
- 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0000)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刘 毅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病理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目的 分析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卵巢卵黄囊瘤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症状观察、肉眼观察、显微镜检查肿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检测。肉眼观察肿瘤体积及形态,镜检下卵巢囊瘤细胞形状、排列方式、组织结构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甲胎蛋白(AFP)、肌酸激酶总量(CK(pan))、SALI4、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6年2期2016-04-05
- 阴道卵黄囊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例报告
例分析・阴道卵黄囊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例报告王朝荣,刘 炜(郑州市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阴道卵黄囊瘤是发生于阴道,是来源于生殖细胞向胚外结构分化、具有胚体外卵黄囊样结构特点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累及婴儿或4岁以下的儿童。目前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标准,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并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阴道卵黄囊瘤;婴幼儿;治疗;报告1 病例分析患儿,女,19个月,于2016.05.19入我院,入院前3天家长无意间发现患儿阴道出血,量少,呈暗红色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6年17期2016-04-04
- 多发性大汗腺囊瘤合并大汗腺增生一例
建方多发性大汗腺囊瘤合并大汗腺增生一例王小坡 姜祎群 王光平 孙建方患者男,38岁。因左耳后丘疹、结节38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耳后数十个大小不等肤色、淡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示,真皮内一个不规则囊性结构,囊壁衬以2层上皮细胞,外层是扁平空泡的肌上皮细胞,内层为柱状或小的立方状细胞,胞质嗜酸性,可见顶浆分泌现象,囊壁周围包绕纤维样基质。真皮下部可见大量增生的大汗腺。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学改变,诊断为大汗腺囊瘤合并大汗腺增生。汗腺囊瘤;大汗腺囊瘤;大汗腺增生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5年12期2015-11-07
- 序贯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耐药的腹腔原发卵黄囊瘤1例并文献复习*
药的腹腔原发卵黄囊瘤1例并文献复习*刘鹏石远凯何小慧韩晓红杨建良林华黄鼎智序贯高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耐药腹腔原发卵黄囊瘤患者男性,24岁,主因下腹隐痛伴尿急、尿频1个月,于1998年8月就诊于当地医院,B超检查示:腹腔巨大占位病变,12 cm×8.6 cm×7 cm大小,伴左侧肾盂积水。于1998年9月行剖腹探查及腹腔巨大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侧腹膜后,上界与左肾静脉粘连,下界位于左髂内、外动脉起始部,外侧紧邻侧腹壁;瘤体侵犯腹主动脉左前
中国肿瘤临床 2015年1期2015-09-08
- 前纵膈巨大恶性卵黄囊瘤1例报告
纵膈巨大恶性卵黄囊瘤1例报告李芳英卵黄囊瘤;纵膈;诊治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1岁,因“胸闷、气急1月余”就诊。2013年8月1日胸片检查:右侧胸腔大片阴影,考虑纵膈肿瘤可能性大。同时CT报告提示:右前纵膈巨大占位,考虑来源于胸腺瘤可能(生殖细胞肿瘤不除外);右肺中叶压迫性肺不张;右肺少许慢性炎症;右侧胸腔少量积液。8月22日胸部B超引导穿刺(胸腔肿块穿刺活检),组织学报告提示:恶性肿瘤。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确诊为卵黄囊瘤(内胚窦瘤)伴部
实用癌症杂志 2015年6期2015-04-03
- 纵隔卵黄囊瘤1例
病理示:纵隔卵黄囊瘤,免疫组化标记:AFP(+)、AACT(+)、PLAP(+)、CEA 局灶(+)、EMA(-)、HCG(-)、CK(pan)(++)、PCNA(++)、AB/PAS 染色示玻璃小滴阳性。 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顺铂加长春新碱,具体剂量不详)3周期及局部放疗1疗程,症状缓解,未再治疗。2013-04-20始感胸闷、憋气,不能平卧,咳嗽频繁,痰中带血,颜面及颈部水肿,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入院查体:KPS评分60分,端坐位,喘憋貌,颜面及颈部水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7期2014-04-05
- 前纵隔卵黄囊瘤CT误诊1例
0)2 讨论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Tailuman病[1],是一种发生于胚外内胚层卵黄囊、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80%发生于生殖腺内,10%~20%发生于生殖腺外[2]。纵隔卵黄囊瘤是多能原始生殖细胞在由卵黄囊内胚层向胚体生殖嵴移行的过程中偏离正常路线,停留在纵隔内的结果。病理学改变为疏松的网状结构黏液样变的基质中瘤细胞组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腺管、腺泡、条索或实性细胞巢、内胚囊样“血管套”结构、嗜酸小体[3]。发生于纵隔的卵黄囊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2期2013-12-08
- 间皮素、D2-40和Glypican3在卵巢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肿瘤(特别是卵黄囊瘤和无性细胞瘤)及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卵巢癌的分类不同与预后及临床处理大不相同,需要更加客观的指标用来鉴别卵巢癌。本文的目的旨在 mesothelin、D2-40、Glypican3在卵巢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加以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选取无锡市妇幼保健医院2003~2011年以国际FIGO诊断标准诊断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2例,卵巢透明细胞癌10例,卵巢卵黄囊瘤10例和卵巢无性细胞瘤10例。所有病例均未行放、化疗。1.2方法鼠抗人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6期2013-06-13
- 卵巢卵黄囊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200)以往卵黄囊瘤被称为内胚窦瘤,由于其组织形态类似于啮齿类胎盘的胚窦组织,但由于人类无此组织结构,而有类似于人胚卵黄囊的结构,所以称为卵黄囊瘤,其属于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可发生于各年龄段[1],对妇女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其起源于生殖细胞或者多潜能胚胎细胞,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常发病于儿童期和青春期,好发于性腺部位,主要在如前骶纵隔、鞍区、尾部以及腹腔等与中线靠近的性腺及性腺以外发生卵黄囊瘤,为进一步研究卵巢卵黄囊瘤[2],对其病理特点进行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30期2012-08-04
- 颅内罕见卵黄囊瘤1例
。病理诊断:卵黄囊瘤。讨论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早在1939年就有人报道,被认为来自多能性原始生殖细胞,形态变化多样,常见于卵巢、睾丸等部位,少数可见性腺之外,发生于颅内罕见,其中松果体区、鞍区及第三脑室偶见报道,而本例发生于侧脑室罕见。本病多见于幼儿及青少年,10~20岁为高发年龄。该患儿表现为颅高压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而影像表现为侧脑室肿瘤,该瘤实验室检查血清AFP升高为其突出特点,术前未予检查,也是导致本病误诊的原因。本病表现为侧脑室肿瘤,边界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年8期2012-02-10
- 口底卵黄囊瘤1例
041)口底卵黄囊瘤1例张丽慧 姚甜 吴兰雁(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病理科,成都 610041)卵黄囊瘤(内胚窦瘤)是一种生殖细胞源性的恶性肿瘤,好发于性腺部位,发生于口腔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口底的卵黄囊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卵黄囊瘤; 内胚窦瘤; 生殖细胞; 口底卵黄囊瘤(内胚窦瘤)是一种生殖细胞源性的恶性肿瘤,因与人胚中卵黄囊结构相似而称“卵黄囊瘤”,又因与大鼠胎盘的内胚窦结构相似而称“内胚窦瘤”。卵黄囊瘤占儿童和青少年恶性肿瘤的3%[1],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年3期201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