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贝贝,徐秋贞,吴晓璐
(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影像科,江苏 南京 210044;2.南京市大厂医院影像科,江苏 南京 210044;3.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图1 前纵隔恶性卵黄囊瘤 A.增强CT示前纵隔肿块; B.病理图(HE,×100)
患者男,61岁,因“无明显诱因左侧胸部突发疼痛4天”入院。查体:左侧胸部第2肋间压痛,左下肺呼吸音低,余未见异常。胸部CT:增强扫描见前纵隔不均匀强化肿块(图1A),沿胸膜表面自前上纵隔延伸至左侧胸腔,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主肺动脉干受压后移,左侧胸腔少量积液。CT诊断:前上纵隔占位,突破纵隔累及左侧胸膜。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前纵隔上段,约10 cm×10 cm×5 cm,质地不均,切面灰黄、质嫩,部分区域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术后病理:大量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网状生长模式(图1B)。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AFP(+),Glypican-3(+),Ki-67(70%+),CD117(+),HCG(-),CD30(-),D2-40(灶性+),CDX2(-),TTF1(灶性+),Hep1(-),CK-pan (+)。病理诊断:前纵隔恶性卵黄囊瘤。
讨论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起源于卵黄囊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单纯性卵黄囊瘤好发于儿童性腺,发生于成人者甚为少见,且多为混合型。原发性前纵隔卵黄囊瘤更为罕见,多发于15~35岁年轻男性,老年人罕见,且老年患者预后普遍较差。本例患者为61岁男性,病灶位于前上纵隔偏左侧,肿瘤细胞呈卵黄囊瘤最常见的多形性网状生长模式。卵黄囊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常表现为AFP、GPC3、SALL4及HPAP阳性。本例患者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示AFP阳性。血清AFP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卵黄囊瘤及监测其疗效。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侵袭性胸腺瘤,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AFP不升高,常侵犯邻近组织及器官,可伴有重症肌无力;②纵隔淋巴瘤,多见于青少年,无囊变及坏死,CT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AFP不升高,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阳性;③纵隔畸胎瘤,CT特征明显,囊性畸胎瘤呈囊状水样密度影,实质性畸胎瘤呈混杂密度软组织影。本病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