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英
前纵膈巨大恶性卵黄囊瘤1例报告
李芳英
卵黄囊瘤;纵膈;诊治
患者男性,21岁,因“胸闷、气急1月余”就诊。2013年8月1日胸片检查:右侧胸腔大片阴影,考虑纵膈肿瘤可能性大。同时CT报告提示:右前纵膈巨大占位,考虑来源于胸腺瘤可能(生殖细胞肿瘤不除外);右肺中叶压迫性肺不张;右肺少许慢性炎症;右侧胸腔少量积液。8月22日胸部B超引导穿刺(胸腔肿块穿刺活检),组织学报告提示:恶性肿瘤。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确诊为卵黄囊瘤(内胚窦瘤)伴部分坏死。由于肿瘤巨大无法切除,2013年8月26日用IEP方案化疗。化疗过程中有明显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症状,严重骨髓抑制反应。病程中患者持续发热,最高至39℃,伴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因考虑该化疗方案副反应明显,疗效不显著,化疗方案更改为DP方案。DP方案:多西他赛120 mg,d1;顺铂60 mg,d1~3;21天为1个周期。化疗过程顺利,甲胎蛋白有明显下降趋势。连续化疗6次,并同步进行x-线放射治疗,总剂量3 600 cGy,分次量180 cGy;27°与207°对穿照射。经过化、放疗后肿瘤显著缩小,AFP正常。
放、化疗结束后,于2014年4月21日行“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前纵膈)囊性病变,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囊腔内见红染坏死物,周围见少许胸腺组织,结合酶标(CK+ CK19+)诊断胸腺源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手术后病情恢复顺利。甲胎蛋白阴性。术后强化化疗1次(多西他赛100 mg,d1;顺铂40 mg,d1~3)。术后半年,复查未见肿瘤复发,AFP正常,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见婴儿及儿童的睾丸及卵巢;性腺外卵黄囊瘤少见,且多发生在骶尾部,腹膜后,肺,胃底,阴道,腹壁,脐部及松果腺等处,原发于纵膈者罕见[1-3]。纵膈卵黄囊瘤的发生,是由于生殖细胞从卵黄囊向生殖嵴移行过程中,被阻留在纵膈处或异常移居的结果。本病常见症状有发热、胸痛、乏力。发生在性腺外者,因罕见或对其认识不足易误诊。由于肿瘤早期即向周围组织、淋巴管和血管浸润,发生转移较早,手术难以切除干净。个别病例用化疗或放射治疗可使肿瘤缩小,但很快又恶化,多在6个月左右死亡。
本病例的特点及治疗过程中的体会如下:①本患者入院时病情重、一般情况差。纵膈卵黄囊瘤、尤其是巨大卵黄囊瘤、目前缺乏单一的有效治疗方法,所以我们采用放、化疗及手术等综合治疗。先行化疗和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再行手术切除,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②化学药物的治疗我们使用DP方案。本方案是周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化疗药物的组合,对不同增殖周期的肿瘤细胞都有杀灭作用,因此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③恶性纵膈生殖细胞瘤对放射治疗较为敏感。我们在化疗的同时给予全纵膈及瘤床肿瘤吸收剂量3 500 cGy。
[1]Sicari MC,Fyfe B,Parness I,et al.Intrapericardiac yolk sac tumor associated with acute myocarditis〔J〕.Arch Pathol Lab Med,1999,123: 241-243.
[2]Cowley CG,Tani LY,Judd VE,et al.Intracardiac yolk sac tumor:echocardiographic evaluation〔J〕.Pediatr Cardiol,1996,17(3):196-197.
[3]Parvathy U,Balakrishnan KR,Ranjit MS,et al.Primary mtracardiac yolk sac tumor〔J〕.Pediatr Cardiol,1998,19(6):495-497.
10.3969/j.issn.1001-5930.2015.06.049
R737.31
:D
1001-5930(2015)06-0942-01
2015-01-01
2015-05-22)
(编辑:甘艳)
315000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炼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