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

  • 辽朝臣子进献诗赋现象探析
    这一时期臣子进献诗赋现象非常普遍,故学术界的相关成果多以研究唐宋时期臣子进献诗赋现象为主,而学界有关臣子进献诗赋现象的学术成果多着眼于应制诗研究,并多从文学视角进行研究。如岳德虎[1]、黎慧冉[2]等人对初唐的应制诗进行了研究,二人主要探讨了初唐应制诗的艺术风格、题材分类、影响意义等内容,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了评价。贾先奎[3]、孟庆光[4]、王楠[5]等人则对宋代应制诗词的兴衰题材、影响因素、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所及,还未见有学者对辽朝臣子进献诗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2023-11-01

  • 《汉志·诗赋略》收录辞赋标准蠡测
    白少雄《汉志·诗赋略》收录辞赋标准蠡测白少雄(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由于《汉志·诗赋略》叙论的缺失,致使前四赋的分类标准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所记辞赋数量庞大,作者众多,出现诗赋名称颠倒和作家作品混乱的情况。鉴于汉代“品第论赋”的主观模糊性和辞赋范围的宽泛性,班固只得根据讽谏精神和学术源流依次划分为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杂赋四大类,未能细分其中小类,其中渗透着班固自身的分类思想。班固;《汉志·诗赋略》;分类标准;“品第论赋”在《汉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4-07

  • 论宋高宗朝科举制度之演变
    为:三舍法,取消诗赋取士。其一,三舍法废除和复用。三舍法弊端,徽宗朝已经清楚彰显,遂有“罢三舍法”之举。高宗即位初,朝野不断反思徽宗朝的重大失误,科举制度方面三舍法首当其冲。建炎元年(1127)九月,东京留守宗泽上表列举徽宗朝弊政,其一云:伏睹国家,当变更三舍之法以取士。意谓皋、夔、稷、卨皆自此途出,卒之迫于月试,剽窃时文,罔有稽古者。是三舍果不足以取士也。(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第1册,第226页。然而,徽宗朝累积的三舍考生需要逐步予以消化。南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31

  • 宋代科举视域下吴处厚的赋学成就述论
    和八年,杂文专用诗赋,而专门名家之学樊然竞出矣。李程、王起最擅时名,蒋防、谢观如骖之靳,大都以清新典雅为宗,其旁骛别趋,元(稹)、白(居易)为公。”①[清]李调元:《赋话》卷一,王冠:《赋话广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3册,第12-13页。李程、王起、蒋防、谢观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宋沿唐制,律赋仍然是科考文体,且在科场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职是之故,宋代同样产生了一批律赋名家。秦观说:“今赋乃江左文章凋敝之余风,非汉赋之比也。国朝前辈多循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3

  • 先秦两汉隐逸诗赋中的休闲文化探析
    的隐逸文化,隐逸诗赋即是隐逸文化的产物。不少人研究“隐逸”,多是侧重于“隐”,谈及原因时,重在强调外界社会的黑暗和个人内心的失志,赋予隐逸消极含义,不自觉忽略了避世之后隐士们在生活上或精神上的“闲情逸致”。基于隐逸文化与休闲文化的密切联系,本文以休闲文化角度重新理解隐逸诗赋中所描述的隐逸生活,对于发掘古代隐逸文化中的另一积极侧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概念界定先秦两汉隐逸诗赋是当时隐逸文化的创造物,界定隐逸诗赋,要先理解隐逸文化。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3-17

  • 科举试赋试法流变谫论
    、元沿袭前制,以诗赋取士,虽然屡有争议,诗赋取士旋兴旋废,与经术乍合乍离,但均以辞赋列入科目为常态。明、清两代,随着理学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影响的日益深广,以经义排斥文辞,遂在科举常科中取消了赋体,改用八股制义作为考试内容。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科举考试退出历史舞台才告以终结。就学术在政治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居何等地位,清儒张之洞曾言:“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为了对考选制度下经义与辞赋关系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把握,本文对科举试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3-03

  • 赋话视域下的“以诗论赋”发微
    量颇为可观。针对诗赋关系的论述多粘附在诗话、随笔与文人文集中,其历史演进与内部发展构成了清赋话“以诗论赋”的基础。早期的评点文学中,“诗”“赋”在同一文本中相伴出现、互作照应,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诗赋同源”且“赋”为“诗”之流的观念。班固《两都赋序》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一认识在后世诸多赋学家的理论体系中,依然能见其嗣响。挚虞《文章流别论》云:“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情之发,因辞以形之;礼义之指,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8期2021-12-31

  • 皇权政治视野下实录史书对赋的记载
    迨不多让。所著有诗赋杂文及《天运绍统录》《医卜修炼》《琴谱》诸书,又有博山炉、古制瓦砚,皆极精致云。”《明神宗实录》卷五八〇在记载潘颜宗时,也提到他的赋文:“开铁路总兵马林失利,监军兵备道佥事潘宗颜死之……宗颜,字士潜,万全都司保安卫人,能诗赋,善古文辞,至天文、兵法亦时时玩习。为诸生,便究心时事,有《筹边赋》及《韬略十二对》。癸丑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则奴酋猖獗,条具《辽事芹议》,时论韪之。”不全录文人之赋的书法,可能与实录体的性质有关。实录是以皇帝为中心

    跨世纪 2021年4期2021-12-29

  • 经典诗赋的视觉再现
    高一语文设有苏轼诗赋为内容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其进行绘画创作。诗赋一直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创作来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将古典文学作品与绘画相结合进行学习,不仅是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精神的学习与传承。二、基本问题如何通过绘画形式再现诗赋中的内容与情境?三、问题情境小李同学发现,当下很多影视导演喜欢将中国经典文学作为创作题材进行拍摄。一方面向经典文学致敬,以电影、电视独有的视觉方式向观众重新解读经典,另一方面,对经典文学的拍摄也成就了很多优秀影视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年1期2021-11-04

  • 论曹丕《典论·论文》的“文的自觉”
    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辑略是六略之前的概括性的总论,所以《七略》对文体的划分实为六类。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最早的、最权威的文体分类方法。真正兴起对文体的研究是在魏晋时期,此时期文章写作繁荣,各种文体创作在先秦两汉创作积淀的基础之上趋于成熟和完善。曹丕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文体的分类方法—“四科八体”说,在《典论·论文》中,曹丕不仅对文体进行了分类,并且精确地概述了每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夫文,本同而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7期2021-11-02

  • 地理书写与谪居心态:江淹被贬吴兴的诗赋创作
    、江淹被贬吴兴后诗赋中的自然地理书写江淹被贬吴兴期间所作诗赋中有许多对当地丹霞地貌的书写,更有学者指出江淹是我国描写丹霞山水景观的古代文学家中最早的一个。江淹在吴兴所作诗赋中多用“铜山”“丹山”或是色彩艳丽的字词来描绘当地的山崖、岩壁。如《迁阳亭》:“瑶涧夐崭崒,铜山郁纵横。方水埋金艧,圆岸伏丹琼。”又如《空青赋》中“其所处则峻巘层石,龟穴龙壁,素岸成云,赪砂如积”,则描绘出了丹霞地貌的红色岩层堆叠之貌。“闽西北大山带,为武夷山脉系统,……其北起浦城之仙霞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7期2021-08-09

  • 论宋代哲宗朝科举制度之演变
    士制度,要求恢复诗赋取士。不过,许多旧党大臣仍然支持经义取士,唯独对王安石以一家之说为准的科场录取标准提出批评。朝廷最终采取折中立场,经义和诗赋两存之,然偏向诗赋取士。宋哲宗亲政,再废诗赋取士,而设“宏词科”弥补之。同时,司马光从乡举里选的立场出发,新设经明行修科。此举在专制体制下不可行,所以在元祐年间并无多大作为。部分旧党大臣还对殿试用策、三舍取士等熙丰新法提出批评意见,要求恢复殿试诗赋论三题,废除上舍取士。旧党人士对这两点依然争论很大,最终保留殿试用策

    江苏社会科学 2021年5期2021-04-15

  • 从“薇黍葛桑”到“梅兰菊竹”
    意象便广泛运用于诗赋中。为探究诗赋中植物意象的嬗变、各时期植物意象所呈现出的特点,本文以文献综合法进行研究。以各时期植物意象的演变特点为划分依据,划分为了即物起兴的《诗经》阶段、已具深意但意象散碎的先秦至两汉阶段、深刻凝练并基本定型的魏晋阶段,进行研究与论述。关键词:植物意象;诗赋;先秦至魏晋;源流演变作者简介:潘怡彤(1999.11-),女,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2021-04-06

  • 有用的浅薄与无用的深刻
    如专意经义,要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又认为贡举不足以取人才,须另兴建学校,以培养之。神宗诏令都堂集议,苏轼认为不能以“有用”“无用”评判教育的内容,他说:“自文章而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矣。”(《议学校贡举状》)他指出,自唐以来,以诗赋得为名臣者不可胜数,近世士人希迎有司,剽窃经史以为己之所论,有司如何分辨?且策论无规矩准绳,故学之易成,无声病对偶,故考之难精,其弊有甚于诗赋。如杨亿文章华靡,为政

    视野 2021年2期2021-03-08

  • 文雅之力:论中朝诗赋外交对古代朝鲜汉诗的形塑
    明代与朝鲜的诗赋外交对古代朝鲜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彰显了汉诗在东亚文化圈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和价值。诗赋外交重且难,需要文士广泛参与,引发科举试诗、文官课诗等汉诗制度的联动,为朝鲜汉诗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撑。在诗赋外交影响下,朝鲜保持与中国的文化粘性,朝鲜汉诗次韵、律诗的比重较高,杂体诗从无到有,并形成敏捷富赡的价值标准。充分认识汉诗的“文雅之力”与朝鲜“以诗华国”的创作观念,是理解朝鲜时代以国家行为推崇汉诗的关键,也是把握中国文学域外传播机制与

    江西社会科学 2021年4期2021-02-27

  •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间关于经义取士与诗赋取士的制度争议。王安石在熙宁年间(1068-1077)主持了科举制度改革,将诗赋取士改为经义取士。而这次改革,在元祐更化时并没有被完全废除,它的存废之争,在元祐更化之初变得异常复杂而激烈。我们先说科举改革的来龙去脉。在宋初,科举考试的办法是延续唐制,以诗赋取士。“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8]3604看似有诗赋、策论、帖经、墨义等内容,但实际上还是以诗赋为主。一方面,当时的科举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07

  • 《汉书·艺文志》“诗”之分类略论
    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略,其后的图书六部分类法直接受其影响,后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与其也有明晰的承变关系。作为我国第一部史志图书目录,它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此后史书多循其例编写艺文志或经籍志。班固基本上保存了刘歆《七略》中所著录的图书的原况,对著录和分类重复或不妥的地方加以适当修改。翻看《汉书·艺文志》不难发现,关于“诗歌”这一体裁的书目分类却分置于《六艺略》之“诗”与《诗赋略》之“歌诗”两部分,本文将从诗歌数量、诗歌

    文化学刊 2020年12期2020-01-02

  • 清帝东巡盛京之表象、本真与遗留之史迹、诗赋、文著新论
    很多遗迹和大量的诗赋和文著。关键词:清帝东巡;盛京;表象;本真;遗留史迹;诗赋;文著清帝东巡有二,一为东巡山东,一为东巡东北。而东巡东北,即指清朝皇帝东巡“龙兴之地”“肇兴之区”的盛京,开展祭祖谒陵,展示孝思的活动。那么,清帝东巡盛京的表象和本真是什么呢?又留下了什么遗迹呢?1 清帝东巡谒陵祭祖只为表象,而固本盛京才是本真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清仁宗顒琰、清宣宗旻宁先后十次东巡盛京,从表面看,其东巡目的是为了祭祀盛京永、福、昭三陵,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1期2019-12-13

  • 曹丕《论文》所述诗赋价值观的语境及实质
    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是将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和诗赋四类,并认为它们虽有各自的特点(“末异”),但具有相同的本质。换句话说,包括诗赋在内的四类文章都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谓“经国之大业”,顾名思义,应指有利于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至于“不朽之盛事”,《论文》进一步解释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即谓作者因其文章

    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1期2019-11-12

  • 浅析苏轼与科举制度
    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遂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苏轼便在其中,反对兴学及罢诗赋改经义。王安石力主改制,熙宁三年,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启了科举改革的步伐。熙宁变法的成果随着神宗去世、哲宗即位而大都废除。哲宗年幼,高太后听政,一直反对新法,召反对变法派的大臣回朝,但是科举改革的相关制度却被保留了下来,科举科目、内容不变。《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这篇公文是作者在当年科举放榜之后所写,针对当时礼部奏名

    文学教育 2018年26期2018-11-28

  • 论“神思”在鲍照诗赋中的物化体现
    嗜美竞奇;鲍照之诗赋,引上古之风、虚幻之境入文,既承上古之险俗,又呈之当世情采,神思天成,诗赋欲丽。关键词:神思;物化;鲍照;诗赋语及文学创作,首要问题便是文章的创作构思。《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专著,其文学创作论以《神思》篇为纲领之作。《文心雕龙·神思》一篇揭示了构思的形象思维特征,“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矣。”[1](P493)神思,根据刘勰的叙述,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世界、世俗观念的形象思维。刘勰将“神思”举

    青年时代 2018年15期2018-07-22

  • 北宋进士科诗赋经义取士之争与儒学复兴
    关于其考试内容的诗赋经义之争在整个宋代却一直没有停止过,相应的取士政策承转反复,大致经历了宋初以诗赋取士为主到王安石“熙宁变法”专门以经义取士,再到北宋后期并立诗赋经义两科取士的过程。争议带来考试重心由诗赋转向经义的变化,使经义占据主导地位,客观上又推动了儒学复兴。1 争议之始:“诗赋取士”受质疑“宋初承唐旧制,仍以诗赋取士。”[1]北宋初期,省试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和取舍标准主要以文词诗赋为主,虽然传统科考中的帖经、墨义仍然存在,但终因其所占份额较低,未曾受

    中国考试 2018年12期2018-04-10

  • 《典论·论文》的文体学思想及其文化意蕴
    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1]P158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或风格特征作出了大致的规定和概括,“本同”即把这些风格各不相同的文章看成一个整体,从而有了整体的文学观念。此后西晋的陆机在其《文赋》一书中论述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1]P171把文章分为十体,并且从这十种文体的艺术特征来阐述文章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2-10

  • 浅析曹植诗赋中女性视角的新变
    :曹植的女性题材诗赋,在继承楚辞以来借“美人”喻君子的传统基础上又有发展,形成了女性视角的新变:作者在关注现实女性基础上,将视角转向自己,将女性形象与自己的政治处境结合起来,托她象以寄己意。而这种新变是由文化传统、时代环境及个人因素所致。关键词:曹植 诗赋 女性视角 新变曹植是建安文士中较早以女性题材为主要创作内容的作者,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基于种种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的因素以及对于女性题材作品的继承,曹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女性观并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2期2018-01-04

  • 魏晋风度
    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以曹丕写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曹丕说文章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为小道,不足论。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这里有两个原

    求学·素材版 2017年12期2017-12-26

  • 王安石的科举变革
    内容分别为帖经、诗赋、策论,唐人往往根据诗赋优劣定取舍。宋初承袭唐朝,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记载,一直到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殿试或仅有诗赋题,或增加政论题,进士科惟重诗赋的现象非常突出。有鉴于此,宋人不断提出变革主张,其主张其实只有一句话:将进士科考试的重心转移到策论上来。宋太宗以后,大量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科举考试内容与为官品质和资质之关系的问题日益引起朝廷上下的关注。从太宗到仁宗,进士科考试中慢慢形成了诗赋与策论并重的局面。既然詩赋与官员的道德

    领导文萃 2017年21期2017-11-21

  • 少年骑马入梦来
    ,迎着阳光大笑,诗赋等闲取,武艺超众人。于是我便在等,期许着能碰到一个这样的少年,等过了冰雪寒冬,等来花招雨露,等去蝉鸣一夏,少年仍未至。那个在脑海中的少年渐行渐远,像我茶杯中的茗香,自风中飘散。等不了了,等不到了,我便想向那个少年走去。读诗赋,吟雅曲,弹琴瑟,击长剑。度春秋,苦寒夏。可我的少年呢?我猜他定会坐于樱花树下,舞着琴瑟,把世界当作背景。四海潮生,他一人便抵过千军万马。想向他走去,才猛然发觉他距我愈来愈远,不是因为绝情,只是灯油将尽,梦中佳期完。

    哲思2.0 2017年4期2017-11-14

  • 从目录学看古代文体分类意识的演进 ——从《汉志》“诗赋略”与《隋志》“集部”谈起
    ——从《汉志》“诗赋略”与《隋志》“集部”谈起⊙刘文江[华侨大学, 福建 泉州 362021]《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第二部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史志目录。就其中对于文学的分类看,这种分类意识代表了时人对于文体的一种认识。对比《汉志》“诗赋略”与《隋志》的“集部”我们不难发现,“诗赋略”对于文体只粗糙分为赋和歌诗两类,而《隋志》的“集部”却更加明晰自觉地将文体划分为十七

    名作欣赏 2017年26期2017-09-16

  • 《汉志·诗赋略》分类问题之研讨
    赋研究】《汉志·诗赋略》分类问题之研讨郭 玥(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9)《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是现存最早的文学目录学文献,影响深远。但因其未有类序,分类标准不明,遂使后世学者歧见纷纭,言人人殊。要言之,古贤时彦有关《诗赋略》分类问题的讨论,不外乎文学、目录学及学术史三大视角。考察刘向、刘歆父子学术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更能深刻理解《诗赋略》所具有的文学、文献学以及学术史性质。《汉志·诗赋略》;文学;目录学;学术史《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3-12

  • 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刘存斌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刘存斌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但诗歌为什么单在唐代得以蓬勃发展趋于成熟?有学者认为这和当时的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有很大关系,但也有另外一些学者表示反对,甚至认为以诗赋取士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唐诗的发展,莫衷一是。本文从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缘由,以诗赋取士是否促进唐诗繁荣的争论,唐代社会推崇诗歌的良好风气,以及列数唐代和科举有关的佳作等四个方面。再次论证唐代以诗

    文学教育 2017年35期2017-02-08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
    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常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1期2017-02-04

  • 制度视域下的唐代律赋
    的一种试体赋,“诗赋取士”的说法意味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代文学繁荣有着一定的联系。律赋重格律和对偶的特点将文学的形式主义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其中也充分体现出赋这种文体的历史变迁。唐代 科举制度 律赋 诗赋取士 演变律赋是唐赋的代表体式,它从六朝骈赋中蜕变而出,因为被纳入科举考试制度而形成创作高峰,活跃于唐、宋、金、清四朝。唐代律赋作品众多,思想性强,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对当时乃至其后的千百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科举制度的角度入手研究律赋,在学界已经取得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2017-01-28

  • 浅析《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文体思想内涵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文体思想内涵王晓杰班固编纂的《汉志·诗赋略》,分“赋”四类和“歌诗”一类,反映了诗赋有别的文学文体观,同时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班固将文学文献单独著录,把文学从经学、史学中分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班固文学思想的进步性。《汉志·诗赋略》 班固 文体 文学思想《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清朝状元金榜曾说:“不通《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①《汉书·艺文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巨大作

    长江丛刊 2016年24期2016-12-06

  •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要: 刘勰以王粲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冕”,通过分析刘勰《文心雕龙》的《明诗》和《诠赋》篇中对王粲诗赋的论述,并且探讨其合理和值得商榷之处,可知刘勰一直以“宗经”且求“通变”、“反靡”而尚“风骨”的文学审美理想观照王粲的诗赋创作,刘勰对王粲的评定也成为王粲诗赋接受史中独特的一环,影响着后人对王粲的认识。关键词: 《文心雕龙》   王粲    诗赋    接受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虽然

    文教资料 2016年22期2016-11-28

  • 牛耳与马耳
    耳。”今世人听到诗赋都掉头而去,就好像马耳边吹过一阵东风。“东风”就是春风,春风温暖柔和,吹过耳旁似有若无。耳朵旁吹过一阵春风,马当然没有反应。李白以此来比喻世人把他的诗赋当作耳旁风。此诗被人传诵后,“马耳东风”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比喻充耳不闻。所以当我们表示“充耳不闻”的意思时,只能用“马耳”而不能用“牛耳”。有文章写“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犹如东风过牛耳”,便错了。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6年4期2016-11-19

  • 江山胜迹与历史兴乱 ——元代以来滇池诗赋略论
    ——元代以来滇池诗赋略论陈红梅(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元代以来,许多文人围绕云南的滇池写下了不少的诗赋。这些诗赋或写滇池之美丽风景,表达热爱和赞美之情;或专言兴修滇池对百姓造成的苦难,表达同情和悲悯之情;或叙滇地历史和沿革,表达对家国一统和历史兴乱的深思。一方面有对自然美景的纯粹赞美,另一方面也体现以“滇池”为代表的昆明文化对中原文化上的认同和政治上的归附。对元明以来滇池诗赋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云南地方文学研究的加深。关键词:滇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9

  • 由诗入画的离情别绪
    称道,但实际上,诗赋最感人肺腑的还是最后对离别之思的大段描述:“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騑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显然,顾恺之也深谙诗赋中离别的无奈,后段运用大量笔墨描绘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曹植伫立洛水岸边痴痴目送。这也正是诗赋中所述:“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在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6期2015-05-30

  • 论江淹作品所体现的儒家倾向
    。关键词:江淹 诗赋 儒家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强烈地影响着封建时代无数文人士子的精神心态,并逐渐成为他们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魏晋时期儒学衰微,玄学、佛学兴盛。到了江淹生活的南朝时期,更有利于统治的儒学又渐被重视。刘宋时期立“四学”,儒学就置于首位。宋文帝征召雷次宗至京师,开馆授儒学。梁武帝时期更是坚持以儒术治国,并下诏置五经博士各一人。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此时的儒学与魏晋时期相比,地位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必将会对江淹的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2期2015-03-13

  • 论宋代科举对蒙学的影响及其反动
    思想为切入点,以诗赋在科场中的兴替为主线,以线带面地探讨这一问题。目前学界对朱熹蒙学思想的研究几乎定型,相关的文章大多是一个套路:先论述朱熹的蒙学思想,不外乎朱熹蒙学思想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再谈朱熹蒙学思想对当今学前教育及幼儿教育的启示。这样的研究站在古今交汇点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这样的研究也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朱熹蒙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贤胚璞”,内容主要是教“事”,方法上主要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等,这已是学界定论,但这也是最表层的东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2014-08-15

  • 浅析《楚辞》与《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之属”
    浩瀚的巨著中,独诗赋略较其余几略显得暗淡无光,其中的“诗赋略”在没有小序又夹杂种种疑问,而后世所说《楚辞》的踪影也无迹可寻,这给研究《楚辞》者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汉志“诗赋略”中的“屈原赋之属”,得出今本《楚辞》并非选自“屈原赋之属”但其编纂者确为刘向无疑。汉志;屈原赋之属;《楚辞》;刘向一、《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之属”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分6略38种,共收书13269卷。 在收书如此浩瀚的著作中,独诗赋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4-17

  • 宋诗话视野中的庾信诗赋
    诗话视野中的庾信诗赋何世剑(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南昌江西 330031)宋人言诗之风大盛,两宋诗话中有逾30种诗话论及庾信及其诗赋,代表了宋人对庾信诗赋的接受程度。宋诗话视野中的庾信诗赋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探讨庾信诗赋的写作技法、比较论析庾信与其他诗人的写作优劣;二、考察唐以来诗家接受庾信的表现、摘赏庾信诗歌佳句,推溯“徐庾体”的渊源流变及评鸷庾信诗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宋诗话;庾信诗赋;接受;写作技法;审美经验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4-14

  • 宜用经义,参之时务:宋代科举试策析论
    问和论一度超过了诗赋成为衡文去取的首要因素。宋神宗时,策问还跃升为殿试的唯一试项,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宋人何以如此重视试策?试策为何会在宋代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一、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试策宋代贡举科目常设的有进士、诸科等;宋仁宗时期又置武举、明经科;常科之外,还有制举。除了诸科,这些科目都需要试策。以下分别考述试策在进士科、明经科、武举及制举中的制度演变,以见试策的全貌。宋初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沿袭自唐末五代,仅在部

    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1期2014-03-10

  • 《汉志·诗赋略》分类论略*
    了依据。《汉志·诗赋略》著录五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客主赋之属、高祖歌诗之属(以下简称屈赋、陆赋、荀赋、杂赋、歌诗)。遗憾的是惟此五种无小序,遂使其分类义例等问题成为后世论争焦点。郑樵就《七略》分类体例首先发难,继而批评班固,其云:“刘向父子所校经传、诸子、诗赋冗杂不明……缘刘氏章句之儒,胸中元无伦类。班固不知其失,是致后世亡书多而学者不知源。”[1]开批评《汉志》“不明类例”之先声。胡应麟认为杂赋“盖当时类辑者,后世总集所自始也”。[2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8-15

  •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的文体意识》一文,主要从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传统文体发展的固有逻辑出发,来爬梳、分析《诗赋略》中文体意识的两个维度,即诗赋相分与赋分四类,这两个维度一为承继,一为开新,其区分标准都直接影响到了后世文体观念的建立。李云凤《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述论》一文,属于现代语境中应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对海外中国诗学研究中一个带有谱系性问题的整理和讨论,该文初步厘清了“中国抒情传统”的学术定位,梳理了其研究脉络,阐发了其理论价值,其中的观点、方法

    华中学术 2013年2期2013-04-12

  • 陆机诗赋中的叠字运用
    叠字的运用是陆机诗赋中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在前人叠字运用文学传统和个人文学观念的指导下,陆机在叠字的词性、数量、描述内容、位置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陆机文赋文采灿然,同时又与真挚情感相融合。[关键词]陆机;诗赋;叠字叠字,或称“叠词”,又称“重言”,或作“迭字”。陈望道先生对其所下的定义为:“紧相连接而意义也相等的,名叫叠字”。叠字的运用在文学长河中由来已久,作为西晋文坛的代表作家,陆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文学传统。他的诗赋语言以辞采华美见称文坛。这一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2期2013-02-01

  • 浅解曹丕文论之“诗赋欲丽”
    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典论·论文》)①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那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在文论领域的某种折射,言简意赅,却揭示了文学创作多方面的精辟之论,其中“诗赋欲丽”的文学批评主张作为一个焦点,为历代文人批评家们发扬、继承、再创新,也同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探寻求索的目光。一在对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2012-08-15

  • 宋代科举制度与经典音义文献之发展
    为没有实际作用的诗赋课程,只讲授经术和论策,经学的地位大为加强。后哲宗继位,宣仁太后垂帘,朝政大权转入保守派手中,《字说》也随即被罢黜。(三)音注类文献兴起。由于经学的发展,为经典做音注也昌盛起来,音释材料具有独特的价值,能反映字音全貌,包括声、韵、调及声韵配合关系,是研究宋代字音声、韵、调面貌的可靠材料。1.全面阐释经典音义。主要有三部:《九经直音》、《示儿编》、《九经补韵》。《九经直音》主要采用直音方式为九部儒家经典著作注音。《示儿编》,又称《履斋示儿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1期2012-04-12

  • 唐大和二年后制举存废问题探究
    中朝以后出现了以诗赋为考试内容的“日试万言科”和“日试百篇科”。这两科与大和二年以前的制举在程序、规格上相同,但在考试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是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顺应晚唐重视诗赋创作的潮流,同时也是为吸引部分创作快捷的士子参加以减轻进士科压力而新设的制举形式。由于登此两科者授官低微,因此,这两科的社会地位远不如大和二年以前制举辉煌,统治者新设这两科的目的并未达到,其生命力自然不会长久。大和二年;制举;存废;日试万言;日试百篇唐代制举是由天子下制

    天中学刊 2010年4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