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勒
- 阿格妮丝·赫勒关于历史规律的思考
83)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是乔治·卢卡奇(Ceorg Lukacs)引领的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历史的普遍发展观是一切历史哲学的共同话题,赫勒在阐释历史发展的本体论思想时提出,谈发展就不得不谈规律性问题,发展与规律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建构所谓的规律,而详谈发展的辩证概念是不可能的。历史哲学把人类一切事件安排到一个连续性的发展链条,发展就如康德在《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观念》中所言,是朝向完全并且合乎规律目的的展开过程。历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5期2023-08-08
- 新时代视域下的主体性责任
年,是阿格尼丝·赫勒的“历史哲学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早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赫勒通过对传统历史哲学划分,将其分为六个阶段,进而对原有的宏大叙述的历史模式反思,以此转换成新的微观视域对历史进行考量——以人为主体视域,立足充满偶然性的现代维度。在这种微观视域中,赫勒明析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使命与责任,并阐释悬设“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对人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赫勒的历史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表达了对人的深入关切与对社会进步的呼吁。关键词
经济师 2023年3期2023-05-30
- 阿格妮丝·赫勒关于历史普遍发展问题的思考
之一,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特别关注历史普遍性问题。深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影响,赫勒展开与马克思的“对话”。本文以赫勒历史普遍发展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赫勒的认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深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不断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赫勒自20世纪80年代引介至中国,起初其名字多次出现在国内卢卡奇研究的译作和论文当中,随后有关赫勒形式民主、道德哲学、本能需要、历史理论等著作被片段翻译成中文。经过国内4
理论纵横 2022年6期2023-01-25
- 论存在主义基础上美德伦理学的建构
6年第7期。纵观赫勒伦理学的三部曲,我们发现赫勒对美德伦理学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是在存在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蕴含着以阿伦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伦理学的诸多成分。一 、美德论与义务论夹缝中的后现代道德哲学道德哲学一般涉及解释的、规范的和教化的三个方面,赫勒致力于实现道德哲学三方面的统一,而其中的核心离不开规范主义的义务论与美德论。赫勒的伦理学以美德伦理学为底色,同时渗透着义务论的光芒,它介于康德的义务论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之间。美德伦理学起源于亚
学习与探索 2022年6期2022-12-18
- 赫勒“当下”观的生活哲学意蕴探赜
性视域出发来阐释赫勒日常生活哲学的,而忽视了生活哲学思想与其早期历史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而低估了这一关系对赫勒之后一系列理论研究的潜在影响。这方面研究的缺失可能会弱化日常生活理论在赫勒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准确把握赫勒“当下”视域中的生活哲学意蕴,本文试图从厘清“当下”观的理论来源入手,说明“当下”视野对理解历史意识问题的重要性,继而探讨“当下”概念的具体内涵以辨明历史“当下”与日常“现在”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梳理生活哲学融入“当下”观的思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30
- 赫勒论主体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不同于其他哲学家从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探寻主体性,她主要从文化角度来论述主体性。她认为无限接近类本质的“个性”的人是实现主体性的人,这种人由具有排他主义的“特性”的人转变而来,这种转变离不开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活动场所和具体意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结构存在的内部矛盾,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异化,人们的生活意识转变为物化意识,个体按照“如是性”的模式来生活,人的主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1-22
- 论赫勒对社会与审美现代性的符号学批判
易子杨摘 要:赫勒将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存在主义融合,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符号学和审美语义学批判范式。在从早年关注“整体性”“必然性”的宏大叙事批判到晚年关注“碎片化”“偶然性”的批评转向中,赫勒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与审美现代性的“悖论”结构及其动力机制,而且深入考察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的交往行为结构、类型功能及真理意义,同时细致分析了话语文化、玩笑文化的规则、形式、方式,全面洞悉了现代与后现代美学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彰显出了东欧马克思主义学者鲜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1-16
- 丹麦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精彩人生
丹麦前女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出回忆录,指控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性骚扰。仔细一看,这件事发生在2002年或2003年的法国驻哥本哈根大使馆晚宴上,当时赫勒还不是首相。她在回忆录中说,德斯坦在晚宴时坐在她旁边,然后在桌下抓住了她的大腿,让她非常愤怒。她之后站起来换了座位,这事就算过去了。此消息一出,被网友群嘲:你为啥当时不说,后面也不说,非等20年后说,最关键的是,德斯坦2020年12月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现在算死无对证喽,你说啥就是啥。对此,赫勒解释:这些动作
海外星云 2021年19期2021-12-31
- 日常生活革命与赫勒伦理美学问题
向度。阿格妮斯·赫勒作为东欧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日常生活理论蕴含了深刻的伦理美学思考。赫勒发现,从康德或者说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就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将原子世界连在一起?道德是存在的——但它怎么可能存在呢?赫勒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建立可能性的道路之一是从感情(feelings)出发。[1]1赫勒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借助现象学的方法,从哲学人类学的理论路径对日常生活的本质进行拆解和重构。她看到了日常生活的基础性和革命性特征,将对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2-23
- 从赫勒的道德哲学看“自由”
的“迷失状态”,赫勒主张“自由”是需要通过道德来找寻的,她提出,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不是一个单独领域,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辅相成的,尤其是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因此,自由与道德一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定义的“好生活”,而是要进行“生存的选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选择恪守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自由。关键词:赫勒;个性道德;自由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1-0048-03“自由”是一个难
西部学刊 2021年21期2021-12-09
- 国内赫勒研究四十年
0世纪80年代初赫勒随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卢卡奇研究被附带引介至中国算起,其在中国已有四十年的本土化历程。在这四十年里,赫勒本土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引介与零星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在关注人的现代化的同时对赫勒日常生活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关注,再到新世纪以来从美学视野对赫勒审美现代性理论的关注,以及近10年来对赫勒思想的全面推进和研究,对赫勒的研究在中国呈现出了兴盛的局面。先后涌现出以衣俊卿、傅其林、颜岩、王秀敏、李晓晴等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11-13
- 从文本中浅读阿格妮丝·赫勒的“动态正义”
我们有很多诠释,赫勒在《超越正义》一书中将正义划分为静态正义和动态正义,试图用一个全新的、超越正义本身的视角去构建一种回归良善生活的“超越正义”。【关键词】 赫勒;静态正义;动态正义;良善生活【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039-03一、静态正义及动态正义下正义的标准赫勒在《超越正义》一书,将传统的正义理论表述为形式的(或静态的)正义,因为传统的正义理论包含了
今古文创 2021年1期2021-09-10
- 浅析阿格妮丝·赫勒的正义概念
要:阿格妮丝·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超越正义》一书中展现了自己强烈的东欧人道主义思想倾向。本文正是基于《超越正义》的文本研读,按照历史推进的逻辑顺序,以概念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静态的正义概念、动态的正义概念以及超越正义三者之间的发展流变,表达了对超越正义、良善生活的美好期待。本文也指出超越正义理论呈现出一种关乎个体道德抉择的审美乌托邦图式。面对后现代的生活困境,乌托邦对人类内在精神追求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关键词:阿格妮丝
学理论·下 2021年5期2021-06-15
- 人和历史的后现代处境
——论赫勒《碎片化的历史哲学》中的隐喻及意义
时候。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之一。她对当代人的历史处境有着深刻的体会,并且笔耕不辍,在世纪之交依然勤奋地思考着人的处境问题。《碎片化的历史哲学》就是她思考相关问题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此书被她自称为是“一种宏大叙事消失之后的历史哲学”[1]3-4。她所展示的人的处境,是一种后现代情境下的人类处境。她开始从后现代的视角审视历史的演变和人的存在。这种后现代视角并不代表她离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而是在后现代情境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赫勒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12-29
- 赫勒的需要理论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丰富与拓展
主义研究者不同,赫勒并没有直接将阶级、异化劳动、政治解放等宏观的政治、哲学问题作为其研究主题,转而去挖掘弥散于日常生活之中、处于微观层面的“需要”所具有的哲学内涵及其独特价值,从而开辟了一条研究和解读马克思的崭新路径——微观文化批判。同时,该书也奠定了赫勒日后哲学发展的基本路向。首先是理论视域和哲学主题的转换。随着赫勒将自己的哲学视角从宏观政治层面向以日常生活为表征的微观世界的转变,哲学主题也由对人(类存在)的一般性探讨转向关切微观的“人的需要”(具体价值
求是学刊 2020年5期2020-11-24
- 赫勒的《激进哲学》简述
许继超摘要:赫勒的激进哲学通过构架激进哲学本体,扩展激进哲学的伦理维度和政治意义丰富了其社会批判的维度。赫勒《激进哲学》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她架构的激进哲学,跳跃的思维、随性的文笔掩盖不住其内容之间的逻辑架构。简单的章节,将激进与需要、激进与道德、激进与政治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关键词:赫勒;激进哲学;道德困境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68文章编号:1005-5312(2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0期2020-11-16
- 赫勒微观视域下的人类解放
——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辛 浩赫勒一生思想极其丰富,也极其深刻。在赫勒所有的著作中,隐性地包含着一条人类解放的思想路线。早期受马克思影响,赫勒在宏观方向上关注人类解放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赫勒个人思想的变化发展,她开始从另一层面探求解放的真谛,由此大体上形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路径转向。一、赫勒关于解放理论的路径转向:宏观——微观赫勒关于解放理论的路径转向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深厚的理论基础。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给予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以革命热情,造就了解放全人类的宏观革
理论界 2020年5期2020-03-04
- 历史的微观解读
要:阿格妮丝·赫勒作为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领军者,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完成了著作《碎片化的历史哲学》,和前期作品不同的是,她摒弃了以往宏大叙事的历史描述风格,采用碎片化方式从微观角度进行历史分析和描述,其理解程度也更为深入、深刻。碎片化的历史哲学对传统宏大叙事的历史存在的非法性予以批判,真正的历史是个体的历史,是我们主体间性的历史,而非超级主体的历史,它具有某种意义,即主体间性的绝对精神。历史的真理往往与个人密切相关,与人类的整体生存密切相关。赫勒提出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07-16
- 赫勒日常生活哲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探析
生活的平凡之美。赫勒曾提出通过微观构建道德美学,由此观来,两者不谋而合。关键词:日常生活哲学 赫勒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根据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的观点,中国小说最终在明清发展定型。这一时期,在“拟话本”和短篇小说发展的同时,长篇小说也迅速发展。以“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为最高成就代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中国封建制度没落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期望;在商品经济萌芽发展和王学左派思想影响下,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和对黑暗封建束缚的反抗;从丑的角度对黑暗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2019-03-11
- 阿格妮丝·赫勒:做一个理论家,书写自己的人生
学生,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认为正是她的老师卢卡奇自己“创造了他与伊尔玛·塞德勒(Irma Seidler)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也正是赫勒自己书写了她的人生和死亡。赫勒的理论探索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的复兴”的学术语境,即其思考本身成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赫勒的理论探索也成为其关于理论观念的注脚,而她的死亡则注释了她作为现代人以及成为现代人的判断和信念。只有在赫勒自己的理论阐释中,我们才能理解
中国图书评论 2019年12期2019-02-16
- 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的三种逻辑探析
关注的焦点问题,赫勒关于现代性发展的三种逻辑的思想,从技术,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划分,政治权力(统治)三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性发展的趋势。技术的逻辑强调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作为技术想象的发展形式已经代替宗教成为支配性的世界观;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划分的逻辑强调在市民社会中,正义、合理性对现代社会的推动作用;政治权力(统治)的逻辑,强调上层建筑对现代社会中民主制度的建设作用。赫勒关于现代性的三种逻辑的思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和补充,也为中国特色社
学理论·下 2018年3期2018-10-23
- 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
多哲学家的关注。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日常生活问题引发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诸如自在的类本质、自为的类本质、人道化等有价值的观点。关键词:赫勒 日常生活 自在的类本质 自为的类本质 人道化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40-02在20世纪,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哲学家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反映出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并需要转换一个新的思路回到人们生活当中。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
现代交际 2018年7期2018-06-23
- 赫勒与许茨的日常生活主体观之比较研究
此趋向中,许茨和赫勒都是卓越的代表。对日常生活主体的研究,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之一。鉴于两人在对日常生活主体观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文章通过对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试图厘清二者理论的异同,以获得对日常生活主体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试图在把握主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规定和展现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关键词:赫勒;许茨;日常生活主体;比较研究作者简介:何林,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
求是学刊 2018年3期2018-06-22
- 浅析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哲学
杨晓东摘要:从赫勒激进需要论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理解人的基本需要和激进哲学的具体内涵,她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激进哲学的核心因素,激进哲学必须成为物质力量和激进运动的哲学。激进运动是一种总体性的社会批判,它针对的就是依附和统领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现存社会里激进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被超越,各种激进需要才能被满足,最后她提出了激进哲学的四个基本任务,倡导激进哲学实践要考量具体的情境,正视现实的冲突,并对如何解决冲突提出自己的构想。进一步研究赫
魅力中国 2018年37期2018-03-22
- 赫勒对马克思整体思想的重构与解读
——以赫勒著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视角的分析
卢卡奇外,有A·赫勒、M·马库斯、M·瓦伊达、F·费赫尔、A·黑格杜斯等。布达佩斯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从宏观转向了微观,他们不是从经济和阶级等宏观领域,而是从道德、需要等微观层面探索民主、自由的社会机制,并发展了以激进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批判理论。布达佩斯学派的立足点是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把关注点放在了人的需要上,他们的目标是要通过改造人类的需要结构而实现人的个性的解放与发展。阿格妮丝·赫勒就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不仅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
理论月刊 2018年4期2018-03-08
- 理性道德秩序的重建
——评《个性道德与理性秩序——赫勒道德理论研究》
杨晓东阿格妮丝·赫勒深化了马克思理论中的道德思想,也为克服现代性危机提出了独特的改革方案。她的理论思想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她的作品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被译为多国语言并广泛发行。黑龙江大学王秀敏教授2011年出版了《个性道德与理性秩序——赫勒道德理论研究》一书,以道德语言的无序状态为研究突破口,为阿格妮丝·赫勒的道德哲学研究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资料。王秀敏教授立足于后现代以及双重偶然性生存的个人,从双重反思、伦理规则、责任和自由等多维
学术交流 2018年8期2018-02-22
- 从集市到咖啡屋:赫勒对哲学激进主义的探索*
58)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思想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征是,她不断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历程中来。其哲学创作模式在于,她是作为一个“澄清历史的和社会的偶然的经验之流的意义”[1]282的思想着的个体。虽然对于一名曾经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具备这样的特征并不奇怪,但在赫勒的个案中,正是对于社会相关性的这种坚守最终使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疏离,转而反思激进哲学的当代意义。在她转变的早期,赫勒就制订了一项计划,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讨论基本的
学术交流 2018年8期2018-02-22
- 日常生活的图景及其人道化路径
——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 》
刘 佳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勒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而是从微观层面上探索日常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赫勒从揭示日常生活的内涵和划定日常生活的界限出发,提出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并试图探索日常生活人道化路径,提出“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从四个方面对日常生活的内涵进行分析。首先,赫勒把日常生活定义为“个体的再生产”。她
学术交流 2018年11期2018-02-21
- 哲学的乌托邦精神
——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哲学》
高 岩阿格妮丝·赫勒是卢卡奇的得意门生、“布达佩斯学派”的核心成员,她在东欧社会主义进程和西方左翼激进运动的双重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以“激进需要”为基本内容的、独特的激进哲学。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核心成员,赫勒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当时整个欧洲左翼运动和思潮的深刻影响。《激进哲学》便是诞生于这样的语境中,这本著作充分代表了她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渡,也由此打开了赫勒通往更宽广的左翼激进主义之路。《激进哲学》这本著作致力于证明一个事实的哲学,以一条清
学术交流 2018年5期2018-02-20
- 现代性的生存焦虑与自我确证
——评《现代性能够幸存吗?》
能够幸存吗?》是赫勒现代性理论研究的重要著作,这部论著集中表达了赫勒对现代性命运的担忧和希望。赫勒指出,现代性不仅晦涩难懂,而且自身包含着诸多矛盾。这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导致现代性生存危机的直接原因。赫勒在《现代性能够幸存吗?》一书中,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始于对社会科学的重新释义,因而“社会科学的解释学”是全书的基础和出发点。现代性问题不仅反映在社会科学领域,而且与其他现代性条件下的生存质量问题密切相关,也关系着现代性的幸存与否。赫勒区分了前现代和
学术交流 2018年5期2018-02-20
- 卢卡奇与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契合与分野
也逐渐引起重视。赫勒作为卢卡奇的弟子,其思想与卢卡奇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直接来源于卢卡奇。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已经获得了学界的公认,但是对于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研究却不多,尤其是对于卢卡奇与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可以说,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直接受卢卡奇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理论的契合,但是赫勒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与卢卡奇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之间也存在差异,甚至是某种分野,这种分野也可以说是布达佩斯学
学术交流 2018年7期2018-02-20
- 聚焦好人存在,共筑道德社会
——评阿格妮丝·赫勒《道德哲学》
思考,阿格妮丝·赫勒就是其中一员。赫勒的研究领域广泛,道德哲学是其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她的道德哲学就是要回答好人何以可能,即在现代化的社会道德哲学如何引导人成为一个好人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赫勒先后完成了道德哲学三部曲。《道德哲学》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她从“好人”出发,回答了立足于双重偶然性存在的现代人应如何回答“我应该做什么”“好人何以能”等问题。在《道德哲学》一书中,赫勒力图让文化重拾引领地位,重新塑道德标准,寻求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使道德哲学
学术交流 2018年12期2018-02-20
- 个人应该对责任的召唤作出自己独特的回应
——评《个性伦理学》
吕 振阿格妮丝·赫勒的《个性伦理学》是她“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用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从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个体立场回答“好人”如何可能的问题。在她看来,伦理学关乎个人的责任,个人的责任是个性伦理学的核心。从内容上看,《个性伦理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命运之星引导下的以“尼采与《帕西法尔》”为主题的五篇演讲;第二部分是在真理之星引导下的三个年轻人之间的对话;第三部分是在智慧之星引导下的祖母和外孙女之间的通信。这种写作方式让我们体会到了赫勒试图唤醒
学术交流 2018年10期2018-02-20
- 现代性与偶然性
——对赫勒现代性理论的解读
理论家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由此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性理论。一、偶然性的萌发与演化赫勒关于偶然性的基本论断一方面吸取了黑格尔—马克思的理论资源,如强调偶然性的不可避免性、历史性以及相对于纯粹必然性而言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融合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元素,如强调个体自由和主体选择。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偶然性通常指意外碰巧发生之事,如某人叫张三(不是李四),一张桌子是黑色的(不是白色的),等等。但在哲学层面上,尤其在存在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8期2018-01-30
- 赫勒双重性质的自我反思对个性道德发展的作用
生活境况的分析,赫勒提出了双重性质的自我反思,以实现道德重建。她呼吁人们通过现实中的道德规则和对自我行为的审视,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力,进而塑造起个性道德。她呼吁人们跟随好人的行为指引,来恢复社会的道德秩序。尽管靠每个人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带有些许理想主义色彩,赫勒的理论为当今社会道德状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关键词】道德哲学;好人;赫勒【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92-03从古希腊
世纪桥 2017年10期2017-11-22
- 回归学校教育的本真
时联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来探讨这些问题。关键词:日常生活 学校教育 赫勒 科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9-02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来源和基础,在现实学校教育中,生活设计的模式化、生活构想的成人化、生活方式的竞争化、生活状态的抽象化使学生背离了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日常生活,注重人的德性养成,智慧的成长,以培养孩子独立和自由的人格,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践行美好、收集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5期2017-05-27
- 阿格妮丝·赫勒的身心二元性理论
评论】阿格妮丝·赫勒的身心二元性理论陈锦琪(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有哲学家、心理学家向身心二元论发起挑战,但身心二元论的中心地位依然无法撼动。阿格妮丝·赫勒的论文《西方传统中具身的形而上学》主要讨论身心二元论的问题,她采用类系谱学的方法整理西方传统中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想象,并对二元论发起挑战,提出用二元性取代二元论,是一种对身心二元论较为中和实用的反击。本文主要分析该篇论文的思路及特点,介绍赫勒对身心关系问题的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2017-03-11
- 激进哲学的伦理底蕴
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在东欧社会主义进程和西方左翼激进运动的双重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以“激进需要”为基本内容的、独特的激进哲学。依托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秉承着“世界需要一种变化革新的哲学,哲学也需要一种变化革新的世界”的基本思路,赫勒在激进哲学中始终关注着人类生存的伦理困境,对多种异化的道德展开了批判。在此基础上,赫勒设想了三种道德理想,为人类未来的走向提供规范。借此,每个人根据合理性地思考都能成为自律的道德的存在,世界也由此成为道德的世界。赫勒的激进哲学既具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3期2017-03-07
- 论赫勒伦理思想的价值旨归
——构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
主义研究专题·论赫勒伦理思想的价值旨归 ——构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王思楠(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赫勒的伦理思想在她的哲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赫勒思想的始终,因此赫勒伦理思想的价值旨归就变得尤为重要。赫勒以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依托,在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思想,正因如此,在赫勒的这一伦理思想中展现出了鲜明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构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的价值旨归。赫勒经过反思和批判现实的日常
知与行 2017年4期2017-01-25
- 良知与责任:赫勒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道德哲学探索
境况与道德困境,赫勒十分敏锐而细腻地揭示了现代性问题与现代世界道德状况之间的关联,从唤醒个体良知和道德责任入手构建了一种为现代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道德哲学。她呼吁现代人追随好人的脚步做一个好人,并指出好人和最好的道德世界存在于每一个个人的道德自律中,即选择自己成为好人,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好人。尽管赫勒探讨了现代道德和时代精神重建的可能性,指出了现代人的命运和责任,但她试图通过反省和规约自己达到自由的自律的道德理论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气质,也或多或少浸透
求是学刊 2016年6期2017-01-07
- 赫勒的现代性理论评析
要: 阿格妮丝·赫勒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术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她和马克思一样,始终关注人类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其对日常生活领域的研究还是其对激进需要的论述其核心都是对人的关怀。在现代性的影响逐渐扩大之时,她开始把现代性作为她研究的重点,从后现代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较独特的现代性理论。关键词: 阿格妮丝·赫勒 现代性理论 社会格局一、走入现代性的问题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性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对现代性的研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2016-05-14
- 个性伦理学的内在规定性——评阿格妮丝·赫勒《个性伦理学》
——评阿格妮丝·赫勒《个性伦理学》王思楠《个性伦理学》是赫勒道德理论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她在这本书中揭示并详尽阐释了她最终的道德诉求,书中的思想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和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一、内在规定性之热爱命运。 “热爱命运”一词是赫勒借用尼采的一个术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异化的扬弃。在赫勒看来,现代人都是具有双重偶然性的人,即出生的偶然性和成长的偶然性。因此个性伦理学首先就要求主体必须是“选择他自己或她自己”的个体,将偶然性转化为命运。这里说的“热
学术交流 2016年3期2016-03-01
- 历史性、总体性与现代性——赫勒现代性批判视域下的历史哲学研究
性与现代性 ——赫勒现代性批判视域下的历史哲学研究何莹(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精华,贯穿在这些精华中的历史理论更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赫勒的历史哲学,尤其是她对历史意识、历史总体性等范畴的阐释,呈现出一种对现代性的反思与重塑。历史性与现代性是赫勒的历史哲学中的关键词汇,对日常生活意识的思考使赫勒的历史哲学由对历史意识的具象分析出发而展开其现代性批判。
学术交流 2016年3期2016-03-01
- 赫勒对未完成的历史哲学之伦理解读——评阿格妮丝·赫勒的《历史理论》
赫勒对未完成的历史哲学之伦理解读 ——评阿格妮丝·赫勒的《历史理论》王海萍赫勒的标志性著作《历史理论》写于1982年。大多数学者把《历史理论》看作赫勒与马克思在思想上断裂的标志,事实上,不仅如此,它恰恰是赫勒思想发展过程中内在逻辑的体现。在《历史理论》中,赫勒首先厘清了历史性、历史意识、历史编纂学和历史哲学四个基本历史概念:历史性指的是人所独有的历史意识,即对人存在的意识,而历史编纂学和历史哲学则是历史意识对象化的表现形式。正是在对这四个基本历史概念作出
学术交流 2016年2期2016-03-01
- 大写历史的辩证法
——赫勒历史理论的辩证法解读及批判
史的辩证法 ——赫勒历史理论的辩证法解读及批判李西祥(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要]从辩证法维度来解读赫勒的历史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写历史的辩证法。赫勒的历史辩证法强调大写历史是现代人类的谋划,强调现代社会不稳定的平衡的发展的辩证法逻辑,坚持了进步的历史辩证法。然而,赫勒的历史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未来是怀疑的,甚至是悲观的,因而认为人类只能退回到伦理学上,提出人类只能遵守和坚持自己所预设的价值。这意味着,赫勒从根本上远离了马克思的历
学术交流 2016年5期2016-02-27
- 历史的微观透视
——论赫勒的碎片化历史哲学
微观透视 ——论赫勒的碎片化历史哲学马建青(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摘要]赫勒晚期所提出的碎片化历史哲学从微观层面分析和描述了在碎片化的(后)现代时代中男男女女应具有的一种经过反思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必须意识到传统历史宏大叙事的非法性并给予积极的批判。历史不再是超级主体的历史,而成为个体的历史,因而也是我们社团(主体间性)的历史;真理必须是与个人相关的,因而也是与人的整体生存相关的,这样的真理才能是历史的;碎片化的历史仍
学术交流 2016年4期2016-02-26
- 赫勒的碎片化历史哲学与年鉴学派“新史学”的比较
100032)赫勒的碎片化历史哲学与年鉴学派“新史学”的比较范为(中共中央编译局 办公厅,北京 100032)[摘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欧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提出了一种后现代历史哲学,并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对历史进行了深度解读,从而对传统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法国的年鉴学派也在继续着他们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并不断地进行史学革新,扩展历史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年鉴学派对于长时段重要地位的论述和其对普通个人心态及日常生活的重视
学术交流 2016年4期2016-02-26
- 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比较研究
150000)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比较研究黄佳彤(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0)[摘要]阿格妮丝·赫勒与卡莱尔·科西克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到了日常生活这一重要领域,并构建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理论。在相似的东欧社会历史条件下,赫勒与科西克的不同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得二者的日常生活理论既存在着各自的外在表现样态,又存在着思想和批判内蕴上的交汇。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试图以日常生活为根基建构并推进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思
知与行 2016年6期2016-02-09
- 赫勒对宏大叙事的继承与解构
100032)赫勒对宏大叙事的继承与解构范为(中央编译局 办公厅,北京 100032)[摘要]作为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阿格尼丝·赫勒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把目光投放到历史哲学研究领域,她对历史哲学的研究经历了从宏大叙事到一种不完整的历史哲学,即历史理论再到一种以碎片化为特征的历史哲学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历史的偶然性、对理性作用的重新定位和对“真理”的重新认识的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赫勒完成了对宏大叙事历史哲学的解构,提出了一种具有后现代特征
知与行 2016年6期2016-02-09
- 丹麦女首相是位“性感时尚女”
史上首名女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受到媒体关注,她容貌出众,打扮入时,曾是物质美女,爱用“古奇”等价格不菲的名牌包。赫勒的时尚,一直让她吸引着公众的眼球。家庭造就了包容的性格 赫勒的家乡在哥本哈根以西15公里处的伊绥市,和当地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一样,赫勒家有3个孩子,哥哥姐姐和她。一家人住在海边一所很大的房子里,每天7点起床,晚上看电视。赫勒的父亲是经济学教授,有时会带孩子们去看星星;妈妈则是保险公司经理,工作、持家任劳任怨。丹麦因为享誉世界的安徒生童话而被
凤凰资讯报 2015年7期2015-06-10
- 赫勒对此在时间意识的美学阐释
赫勒对此在时间意识的美学阐释傅其林在《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撰文指出,赫勒在此在时间意识的基础上展开了对美学的细致分析,形成了一种对文艺审美思想及其现象的独特探究,这就是《永恒的喜剧》中所提出的“此在分析”。主要体现为对美的概念的重新理解、对莎士比亚作品、当代历史小说等文艺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喜剧现象的分析,这也是赫勒20世纪90年代美学与艺术转向后的主要探索。赫勒对美的概念的清理与对喜剧观念及其现象的理解是在此在的偶然的存在条件中展开的,从而脱离了以
学术交流 2015年2期2015-02-26
- 赫勒历史理论的基本维度
赫勒历史理论的基本维度李西祥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赫勒那里,历史理论和历史哲学二者是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的,他的《历史理论》一书就厘清了这个问题。赫勒的基本思路是以一种历史理论来代替历史哲学,并对以马克思为典范的历史哲学对社会主义理念的理解进行了修正。赫勒的历史理论是狭义的历史理论,是从历史哲学中截取的部分内容,而悬置或抛弃了部分内容。首先,赫勒重新说明了历史理论中的大写历史概念的含义。赫勒的“大写历史”主要强调的是
学术交流 2015年7期2015-02-25
- 道德的反思
——《日常生活》的一个理论视角
佩斯学派代表人物赫勒在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阈下对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形成了道德理论三部曲——《一般伦理学》、《道德哲学》和《个性伦理学》,日常生活批判是其道德理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赫勒采取将现象学方法与分析方法结合,构建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更形象地阐明了其道德思想。赫勒认为应将社会变革的中心置于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上来。在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方式、程度以及寻找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途径上,赫勒立足于理性,寄希望于个体价值的凸现,将革命形式更
学术交流 2015年8期2015-02-25
- 对现代性能否幸存的一种后形而上学的回答
——评《现代性能够幸存吗?》
吗?》这部书中,赫勒通过“现代世界的对称性的相互作用”和“现代性的脆弱平衡”的双向总体界定展现了现代性对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及对日常生活价值的理性反思。他还以一种非典型的哲学体裁和叙事风格,将现代性论题在多维视域中体现出来,从而将现代性能否幸存、哲学存在的合理样态及日常生活是否面临危险等问题置于后形而上学语境中作出解答。1.以现代性为问题域和背景域展现后形而上学特征。在这部著作中,赫勒把现代性既作为问题域又作为背景域来理解。作为问题域的现代性是对现代性多维视角
学术交流 2015年4期2015-02-25
- 论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伦理学思想的关系
150080)论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伦理学思想的关系王思楠(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摘要]20世纪以来,在现代性危机的大背景下,一些哲学家纷纷将理论视角回归到了微观的日常生活领域,对现代日常生活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期望从重建的层面上完成对现代日常生活的批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赫勒的现代日常生活重建之路是紧紧围绕着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论述而展
知与行 2015年3期2015-01-31
- 赫勒日常生活革命理论及其启示
92)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1929— )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赫勒于1970年在匈牙利首次发表其代表性著作《日常生活》,该书后被翻译成意、西、德、塞、英、中等多种语言文字,不仅催生了各国语境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而且在社会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书序言中,赫勒在谈及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宗旨时指出:“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主义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是本书的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期2012-08-15
- 时尚女首相将带领丹麦『向左转』
领丹麦『向左转』赫勒获胜后接受媒体采访9月15日,赫勒·托宁·施密特在议会选举中胜出,成为丹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首相。赫勒于1966年12月出生在哥本哈根郊区的埃索,10岁父母离异。1994年,赫勒从哥本哈根大学政治专业毕业,自此走上从政道路。1999年,她作为丹麦社会民主党候选人当选欧洲议会议员,2005年被选为社会民主党主席,并于同年进入丹麦议会。由于热衷名牌,喜欢穿名牌高跟鞋和挽着一款火红色的高级手袋,她在丹麦被称为“古驰·赫勒”。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共产党员(辽宁) 2011年20期2011-10-23
- 阶级解放真能导致人类解放吗?*
——评阿格尼丝·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论
——评阿格尼丝·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论颜 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从反对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出发,赫勒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人类解放视为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的做法排斥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历史命定论。通过阐发一种民主的自由理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她力图“恢复”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主体向度,为当前激进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赫勒的激进民主理论带有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特征,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赫勒;人类解放;阶级;自由;后马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2期2010-04-12
- “反公地悲剧”的终结
98年,迈克尔·赫勒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反公地悲剧:从马克思到市场转型中的产权》一文,正式提出“反公地悲剧”的理论模型。他认为,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之前创造的“公地悲剧”虽然很好地说明了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的恶果——哈丁在《公共悲剧》中写道:“在一个信奉任意享用公有资源的社会,人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毁灭是其必然的命运。”任意享用公有资源会带来毁灭,但哈丁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或称“使用不足”)的可能性,而这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收益减少的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09年17期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