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越来越快,人们从只注重利益的获得转向开始关注社会迅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其中学校教育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阐述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特点,分析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并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潜移默化这四个方面来提出学校教育的改进之道。同时联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来探讨这些问题。
关键词:日常生活 学校教育 赫勒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9-02
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来源和基础,在现实学校教育中,生活设计的模式化、生活构想的成人化、生活方式的竞争化、生活状态的抽象化使学生背离了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日常生活,注重人的德性养成,智慧的成长,以培养孩子独立和自由的人格,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践行美好、收集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才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1 “日常生活”与“学校教育”的本质
1.1 “日常生活”的本质属性
在《日常生活》一书中,赫勒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即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2]人们的吃、喝、住、穿等基本生活需求在得到满足,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高端的生活。在笔者看来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每天的生活很类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何一个人都改变不了这种模式;具有异质性,作为主体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所处的情境不一样,人们处理事物的思维模式不一,日常生活的结构是没有统一模式的;具有实用性,赫勒在书中说到“我们的日常思维与日常行为基本上是实用主义的”[3]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都想着把自己所知的理论联系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
1.2 “学校教育”的一般模式
学校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也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具有高度概括化、分类化和编码化学校教育是对从人类开始出现到现在为止所产生的万千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的一切图式和思维模式的高度概括。细分来看人类知识可以划分为人文学科知识、自然学科知识、艺术领域知识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所要学习的知识分的更细,化的世界。学校对日常生活的知识进行编码,使之符号化、规范化、规则化,这样人类才能更加容易的认识这个世界。
2 现代学校教育种种误区
2.1 学校教育“一锅煮”现象
赫勒认为,社会生活没有统一的结构模式,日常生活具有异质性,而学校教育是日常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教育也具有异质性,每一个个体具有个别差异性。当今学校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在课堂上一个班大多是50个孩子,一位任课教师。50个孩子就会有50种思维模式,教师是一位普通人,他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又要让每位孩子都了解知识点,那他只会根据自身的经历以及从之前前辈那里学到的经验来进行教学活动,兼顾不到每一个人,采取的只能是“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对着50位孩子说知识点,最后当看到有10几个孩子点头说“明白了”,他就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那对于一些同学,他并不能照顾到,当遇到有个性的学生时,老师该如何去教育呢,这值得思考。
2.2 学校教育“闭门造车”的积习
“闭门造车”用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说学校“闭门”指的是学校教育脱离日常生活;“造车”即是学校孤立的教育。我们的重点是放在学校教育的“闭门”上,学校教育把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脱离现实,纸上谈兵。“破碎的教育”已经从一种主动的内心精神历程蜕变为被动的社会规训过程,在这其中个性、自由、尊严、趣味等生活的基本价值被放逐在边缘位置。[4]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很高的分数进入大学,毕业后当面对一位幼儿时,自己会紧张得不知所措;孩子高考后进入大学,在入大学选专业时一头雾水,非常盲从,前段时间大家说学经济有前途,那大家都去学经济,后来又说IT行业赚钱,又都填信息技术专业等等,最终的结果是一方面有的专业没人报,造成资源浪费,一些重要的生活经验无法传播给下一代,另一方面那些盲从填热门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该专业,四年大学下来不仅浪费金钱,更重要的是浪费青春。这些都是学校教育“闭门造车”脱离日常生活的后果。
2.3 学校教育的“自我孤立”现象
教育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整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为了安心工作,把教育子女的责任给了学校,忽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我们再提到“教育”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把她等同于是“学校教育”,而忘记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懒惰、逃学、早恋等问题时,他们首先责备的是学校;孩子没有养成好的道德习惯,长大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责备的是学校。由此学校教育被孤立出去,这种现象在当下已经呈现很久,并将长期存在,解决之路漫长。
3 基于“生活教育”的改进之道
3.1 勿忘初心:办学目标的人文关怀
在古代,儒家文化长期占据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明人伦”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但到了现代,我国弘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打造全方面的人才,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成为我们的教育目標。要想全面发展,只局限于学校教育的理论学习是完全不够的,学校教育需要联系各个方面,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空想者”。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必须坚定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目标。
3.2 回归生活:教育内容的源于日常
学校教育来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日常生活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项贤明说过“虽然科学世界的教育在科学昌明的当今世界似乎显得更加重要,但生活世界的教育仍然是人最基础的教育,是人最基本的必要且必然的教育。”[5]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阐述过非日常生活,她所指的非日常生活就是项贤明所说的科学世界的生活,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即是非日常生活教育,是科学世界的教育,它来源于日常生活教育的,没有日常生活的教育作为基础,学校教育是发展不起来的。“人的发展必然超越生活世界,从而超越其经验的界限而进入其生活的另一领域——科学世界”[6]。
学校教育最终要回归日常生活。学校教育是日常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理论联系实践,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回归日常生活。关于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陶行知用英文来表达:“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by life and for life 。”[7]翻译成中文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8]陶行知为了确切表达“education”与“life”之间的關系,用了三个介词“of”“by”“for”,在这里的表达就非常的精确了。“life”有“生活”的意思,也有“生命”的意思,如果“education”脱离“life”即学校教育脱离生活,那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死亡,所以学校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于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3.3 努力精进: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赫勒认为日常生活具有异质性、重复性等特征。人类在与成长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会形成自己的个性,人类所处的生长环境
是有差别的,个性因此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都不一样,因此在学校中进行教育时,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异质性,全力以赴去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不要放弃个别孩子的个性特征。并且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有点枯燥,当我们去观察了解孩子时,不要让这种情绪扰乱我们,从一而终,让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贯穿始终,不要“得过且过”。日常生活主体要想成功的进行日常生活的异质活动,就必须依靠由一般社会特殊的习惯系统提供的“规则”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3]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3-160.
[2] 徐强.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异化及批判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8.
[4] 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2.
[5][6] 项贤明.论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逻辑关系[J].教育研究,2013(8):6.
[7] 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等.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87—588.
[8] 陶行知.谈生活教育[A].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C].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96.
作者简介:徐曙(1992-),女,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