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然
摘 要: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对于审美文化的发展形成重要影响,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等因素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存状态和审美情趣。本文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入手,从“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和“看上去很美”的现实问题两个方面论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消费社会;艺术
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15-01
在当代全球化的境遇里,我们正在经历着当代生活和艺术所发生的“审美泛化”的质变。它包涵了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改造;二是“审美日常生活化”,艺术摘下了本雅明所说的“光晕”,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呈现、艺术与生活界限的瓦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区别的消解,引发了笔者对于日常生活的美学思考。
一、诗意地栖居——日常生活的审美理想
日常生活与美学的相互融合和思考,在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中就有所体现,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抵制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借助现代传媒的发展不断追求审美的大众化、世俗化和享乐化,审美由此从艺术殿堂走入芸芸众生和日常生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越来越多的艺术和时尚元素、文化影像融入了商品的生产与包装,被整合进购物中心、文化主题乐园和城市建筑当中,对当代都市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其中一重维度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品的谋划[1]。从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后游客接踵而至的情形可以看出,现代人已不再满足于“诗意地栖居”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而迪士尼乐园通过布景、音响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远离日常生活的奇幻世界,让游客获得了高质量的瞬间生命体验。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性体验紧密相关,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与不变。”游客在迪士尼乐园体验超越庸常的现实生存,以艺术的精神来改造和美化生活。
其二,中国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艺术集聚区,如北京的“芳草地”,丰富多元的艺术氛围为到访者带来充满新意的独特体验。这种艺术空间的集聚性与开放性,“既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或抹平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同时也拉近了艺术与都市大众的直接距离”。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更令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独享的奢侈品,而是可以随时欣赏的大众文化消费品。”[2]当艺术化的生活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赋予了“诗意的栖居”在当代的新内涵。在消费社会,除了对崇高的精神目标的追求,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感性欲望的满足与身体快感的享受更加重视,追逐即时的快感体验与生活享乐,为获得精神自由和审美愉悦提供了可能。
二、看上去很美——视觉影像的审美物化
视觉影像具有感性和享受性等特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呈现出感性化与享乐化的倾向。在符号与影像大量复制的现实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日渐模糊。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其一,造成审美中理性意义的缺失。由于追求感性享乐的“视觉影像”在日常生活审美中无处不在,如本雅明笔下19世纪后期巴黎的拱廊街和百货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示了迅速更新的时尚。齐美尔曾说:“时尚的新奇感永远是刹那间的魅力,流行时尚强化了人们的时间意识,人们所能体会到的即是时尚所赋予人们的强烈的现在感以及变化的恒定性。”视觉享乐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审美中得到了瞬间的快感,日常生活审美化把重心放在审美的“感性消费”,追求片面化、庸俗化的审美效果,成为感性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冲动,较少涉及审美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启示,进而造成了理性意义缺失,失去了精神的内在品格。
其二,造成“看上去很美”的审美假象。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第三重维度是指“充斥当代日常生活之经纬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商品符号价值的塑造,绝大多数源于广告等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影像。这些具有诱惑力的影像呈现为一种极端视觉化的社会现实,通过产生“看上去很美”的错觉,使人们不断追逐影像所虚构的高雅生活体验。凭借这种视觉上的快感,我们并不能真正实现生活艺术化和“诗意地栖居”,审美假如失去了道德底线,便会沦落为纯粹的刺激和假象。
总之,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一种审美倾向, 将审美的眼光从“精神” 转向“世俗”,从“艺术”转向“生活”。这些对传统审美既是一个反叛,也是一个挑战;既是当代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实现“审美地生活”、“诗意地栖居”的重要手段。但作为消费文化环境中的产物, 日常生活审美化自身存在的庸俗化、商品化、虚假化等问题,也警惕我们避免走入审美异化的误区。但毋庸置疑的是,审美与日常生活必然向着审美感性和审美理性相融合的趋势不断发展,因为工具理性无法压抑人文精神,科学也无法遮蔽人的存在和意义,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土壤中,也一定会生长出丰富与完善的果实。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李雷.日常审美时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