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2016-11-07 00:15彭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女性审美

彭敏

摘   要:本文主要解析了《闲情偶寄》一书中第三卷“声容部”,对其中的选资、修容、治服、习技4个部分,肌肤、眉眼、手足、态度、盥栉、薰陶、点染、首饰、衣衫、鞋袜、文艺、丝竹、歌舞等13款进行了概括,分析了作者李渔眼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关键词:女性;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11-01

《闲情偶寄》一书是清朝康熙年间完成的,是作者李渔的一部所谓的寓“庄论”于“闲情”的“闲书”。全书包含《词曲部》、《演戏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组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其中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方面的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学现象、美学规律。

《闲情偶寄》作为一本生动的艺术美学和生活美术著作,其精华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就是谈仪容美的创造和欣赏。把李渔看成中国古代最出色的戏剧美学家、园林美学家、仪容美学家之一,是符合实际的。《闲情偶寄》中的《声容部》就是专讲仪容美的,也即是人的仪态、容貌等审美问题。《声容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系统的讲述仪容美学的著作。早在《声容部》之前,《诗经》中的《卫风》也曾谈及关于女子梳妆打扮的修容之美,但大多都是零星的、不系统的。

李渔就女性之美一共划分了四个部分,分别是《选资》、《修容》、《治服》以及《习技》。在《选资》中,谈到的是如何挑选美女。所谓的“资”就是姿色,是指人自然的美与丑。共四款:“肌肤”、 “眉眼”、 “手足”。

就“肌肤”而言,李渔关于造成女性皮肤黑白原因的说法如今我们看来显然是不科学的,他所谓的“多受父精而成胎者,其人之生也必白”,而多受母者其色必黑,而在李渔的观点中,认为的也是皮肤越白的越美,其实这也是代表了当时士大夫阶级的审美观念。士大夫们欣赏的美女大多养在深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少受风吹日晒,当然总是白些。

而就“眉眼”来说,中国人欣赏的人体美与西方是不同的,中国人绝对不会像希腊人那样去欣赏裸体的美,同样也不欣赏人的线条美,而是重视人的内在美,因此中国人特别看中人的眼睛。“心在腹中,何由得见?曰:有目在,无忧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李渔也十分懂这个道理。但是李渔说的“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云云确实不正确的,同样的,谈到眉毛的部分所说的“眉之秀与不秀,亦复关系情性”也是不具有科学依据的。

“手足”款谈从手足看女性的美,李渔谈手时说,“两手十指,为一生巧拙之关,百岁荣枯所系,相女者首重在此”说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说到足,则暴露了他的腐朽观念,即提倡女子缠足,对女子所谓的“三寸金莲”赞赏备至,这也同样充分反应出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的变态审美,而李渔在这方面也是个典型的代表。

在《修容》中谈到的是女性盥洗、梳妆之美,讲究的是如何化妆,如何把自己的仪容修饰的更美。共三款:“盥栉”、 “薰陶”。

“盥栉”款,讲的是洗脸梳头,李渔认为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譬如说,有的人脸上爱出油,倘若他洗脸的时候不用肥皂把油垢清洗干净,那么他在抹粉的时候肯定会抹不匀,轻者,脂粉不均匀;重者,会变成大花脸。李渔认为洗脸必须注意去油,确实抓住了要害。说起梳头,学问就更大了,女子的发型历来都是很讲究的,从发型的演变也足以看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李渔所反对和提倡的种种发型也都是他个人的见解,不足为训,尤其是他所提倡的“云”型和“龙”型,太过矫揉造作,并不可取。

而“薰陶”款,是谈如何给人嗅觉上的美感。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气味,个别人甚至会有某种异味,会让其他的人闻起来不舒服。去掉异味,给人嗅觉上的舒适感,这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礼貌。但是在李渔这里的观点,讲述的是从以男子为中心的出发,对美女的“享用”,就如今而言,是十分腐朽的。

《治服》三款分别为“首饰”、“衣衫”谈的是首饰和服装之美。在正文开始之前,李渔提出了“服装的文化内涵”这个深刻的问题。人的服装并不是简单的用于遮体避寒,而是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李渔在他的文章中,相当精准确的揭露了三百多年前人们认定的服装的文化内涵。

“首饰”,顾名思义就是戴在头上的装饰品,李渔用了一款来描述配饰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原则。人为什么要佩戴首饰?李渔解释为“增娇益媚”,佩戴首饰不仅仅是因为它自身的经济价值,如果只是为了经济价值,满头都佩戴满价值连城的珠宝就可以了,那么,人们就会走入一个误区。李渔在文章中还总结了佩戴首饰的一些形式美,如首饰的颜色应该要与人的发色以及面色想搭配,或相对、或协调,以达到审美的最佳效果。

“衣衫”一款,谈到女性的服装之美,李渔也同样提出了很多见解。与他的面色体态相称,“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配之色”,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容貌相配合的衣服;衣服要与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素养、内在气质等等相宜。李渔的关于这个部分的论述是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这个部分也成为了我们研究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史记资料。

《闲情偶寄》一书之中,作者李渔用自己的幽默的言语来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态度。李渔身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他不仅是共同精神的一大组成部分,同时也作用了共同体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李渔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2]宁宗一.艺苑奇才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J].阴山学刊,1993(03).

猜你喜欢
女性审美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