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旺舟,刘 佳
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勒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而是从微观层面上探索日常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赫勒从揭示日常生活的内涵和划定日常生活的界限出发,提出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并试图探索日常生活人道化路径,提出“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
赫勒从四个方面对日常生活的内涵进行分析。首先,赫勒把日常生活定义为“个体的再生产”。她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赖的关系出发,认为社会发展依赖于个人的再生产,日常生活的内涵就是个体的再生产,但是,个人的再生产在社会中总是具体个体的再生产,因此,赫勒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的要素集合。其次,赫勒把日常生活分为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和基本不变两个部分。她强调这个不变的部分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即“人类条件”。“人类条件”实质上是由“语言”“对象世界”“习惯世界”三个部分组成的规则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赫勒进一步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内涵是为人们获得生存手段、合作和抗争、意义的构建提供规则系统的“人类条件”。再次,从社会领域的角度为人们生存提供规则系统的“人类条件”具有自在性,她采用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类本质”和“对象化”概念把日常生活定义为“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最后,赫勒从“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出发,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和“自在自为的对象化”领域。通过比较,赫勒厘清了日常生活的界限以及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领域的联系。
赫勒在探索日常生活的特征时有一个前提,即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能为日常活动和思维提供基本框架,但作为整体不能被还原于这一框架。赫勒提出日常生活的共同特征有五个:①重复。“自在的”类本质活动是重复性的活动。②“规则-特征”和规范性。日常生活会为日常活动和思维提供规则引导和约束作用。③符号系统。日常生活包含各种符号系统。赫勒认为日常生活虽然是“自在的”,但其包括各种不同形式且有意义的符号系统。④经济。“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各要素在发挥作用时,要求最低限度的努力和创造性思维最低限度的投入。⑤情境性。“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各要素在日常活动和思维中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相连。违背了情景会导致日常生活的灾难。日常生活的共同特征和日常活动的一般图式基本是交叉与重复的,二者共同证明了日常生活是一个由语言、对象和习惯等规范系统所维系的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自在的对象化”领域。
赫勒从日常生活的特征和日常活动的一般图式中看到了日常生活的双重维度,一方面,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主的日常生活结构对个体和社会整体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另一方面,这种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图式又阻碍了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赫勒主张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是放弃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而是通过个体的觉悟,主动从“自在的”向“自为的”对象化领域提升。赫勒提出从“日常知识”和“日常交往”进行日常生活人道化。在日常知识中主张用艺术、哲学等“自为的对象化”方式把个体从“自在的”领域向“自为的”领域提升,从而改变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
总之,赫勒提出从微观结构分析日常生活,使微观世界的革命成为社会变革的中心。她从日常生活的内涵、特征、基本图式和日常生活的双重性、日常生活人道化路径等方面构建了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启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重构。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