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道德秩序的重建
——评《个性道德与理性秩序——赫勒道德理论研究》

2018-02-22 23:39杨晓东
学术交流 2018年8期
关键词:道德哲学秩序理性

杨晓东

阿格妮丝·赫勒深化了马克思理论中的道德思想,也为克服现代性危机提出了独特的改革方案。她的理论思想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她的作品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被译为多国语言并广泛发行。黑龙江大学王秀敏教授2011年出版了《个性道德与理性秩序——赫勒道德理论研究》一书,以道德语言的无序状态为研究突破口,为阿格妮丝·赫勒的道德哲学研究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资料。王秀敏教授立足于后现代以及双重偶然性生存的个人,从双重反思、伦理规则、责任和自由等多维角度阐释了赫勒致力于重建理性道德秩序的理论蓝图,主张现代人应该回归微观的日常生活层面,以使人与多重伦理规则最终达成稳定的关系。

这本 《个性道德与理性秩序——赫勒道德理论研究》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 系列作品之一,除引言和结论外,全书共分五部分,这五部分详细介绍了本书选题的背景:以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危机和道德失范现象与问题为出发点,阐述了赫勒关于道德中心问题 “好人存在,但好人何以可能”的思考,论述了道德诉求所要表达的理性乌托邦的内涵和形式,肯定了赫勒自我反思和道德责任来体现伦理多样性规则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本书第一章探讨了人类条件下道德发生和演变的本体论背景。通过追溯个性道德的演变规律,可知传统社会的道德图景是由整体的个人道德来完成的,现代社会的道德形象是特有的道德,后现代视角的道德图景是个性道德。第二章旨在解释现代人在行动前或行动中所面临的多元化规则的选择。面对人们常常无所适从的境况,强调现代社会伦理中所包含的向善和行善的规则,从根本上澄清善与恶的道德问题。第三章介绍赫勒的双重自我反思思想。自我反思可以促进良好的判断力,促使个性道德的形成,从个体角度为“好人存在”寻求前提基础。第四章分析了个人在集体犯罪中的责任,表明自由和责任是个体道德合法性基础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把握自由和责任的规模和张力,可使现代人能够自由和负责任地生活,两者构成了人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意义。现代在普遍的背景下作出生存选择,并以自我实践的方式采取行动来彰显个性道德。第五章对人格伦理进行了理论和道德的反思。在理论层面上,赫勒和马克思的道德伦理产生了共鸣。在实践层面,这个理论我国社会转型中道德重建提供了参考。本书对社会秩序的恢复作出了详尽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分析,这表明,在具体行动之前,思想是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对话。在交流中,我们将从个人的内心思考、反思来判断我们的言行是否合适,这是人们运用思维能力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邪恶的发生。当人们自愿地认同外在伦理规则时,当他们有意识地使行为与外部伦理规则形成实际关系时,道德便也可以发挥其真实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们期待个性道德的回归,期待恢复理性的社会秩序,也期待更多善行的存在。赫勒的道德哲学启发着每个生活在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个人,但是,理性道德秩序的具体操作性依然存在难度。人有超越现在和渴望神性的一面,但摆脱不了自身的动物性存在。从个人道德和理性秩序的理论层面来看,赫勒夯实了马克思伦理思想和道德哲学的基点,充分探索了现代社会的道德理论。基于现代性和道德观的思考,赫勒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在整个赫勒道德三部曲中,个体道德的外在规范和规则、道德自由和责任以及道德重建的社会秩序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特征和美好期望,这也是全人类向往的行动指南。 她的人文伦理诉求和道德批判具有鲜明的开拓精神,其理论思想表明真正利益的本质是与理性道德相关的内在利益。

猜你喜欢
道德哲学秩序理性
一致的平等主义者:康德种族理论与道德哲学关系辨析
秩序与自由
孤独与秩序
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
康德道德哲学中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形式——一项以罗尔斯为参照的研究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谈康德道德哲学的现实意蕴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