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
- 寻找文学“故乡”
于1969年的邱华栋,早在少年时就业已成名。迄今为止,更是写下了1000多万字的煌煌大作。但为什么依然没有像莫言、贾平凹、刘震云、迟子建、阿来、毕飞宇等人,不但有着自己的文学故乡,而且借助故乡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传统故乡”写作特色,而是一直“在路上”,苦苦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故乡”呢?又或者是说,邱华栋已另辟蹊径,发现了另一种传统故乡之外更大的文学“故乡”,并完成着对这一文学“故乡”的独特书写与营造?对于这种独特书写与营造,邱华栋有两段话值得注意,一是
绿洲 2023年1期2023-07-06
- 历史演变中的创造性书写
艺出版社出版了邱华栋的非虚构文本《北京传》。在这之前,《芙蓉》杂志(2020年第3期、第4期)连载了这部长篇非虚构作品。2021年1月9日,由SKPRENDEZ-VOUS、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凤凰网文化、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如何为城市立传——邱华栋《北京传》新书发布会”在SKPRENDEZ-VOUS举行。发布会上,邱华栋坦言:“我刚来北京时住在什刹海的胡同里,对北京传统文化和它正在走向现代的过程非常敏感,于是开始积累关于北京的资料。二十多年,我存了一柜子关
南方文坛 2023年2期2023-03-28
- “进城者”与“新都市人”: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两种写作心理
——以邱华栋20世纪90年代创作为中心
高亢的状态下,邱华栋出场了。从定居城市的方式来看,邱华栋作为一个时常被评论家称为巴尔扎克式的“外省青年”,与莫言、阎连科、余华等人不同,因为在后者通过写作逃离农村的过程中,是首先获得了写作上的成功,再移居城市,这意味着他们的逃离实际上还牵扯着如人事关系、文学体制等因素。邱华栋在进入北京以前,尽管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但是他真正在北京定居却是依靠着在北京时的都市小说创作。所以我们能够看到,邱华栋小说创作中的城市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农村来凸显自身“现代性”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2年1期2022-11-05
- 深度现代性:邱华栋写作中的文化坐标
繁华落尽之后,邱华栋以其具有深度现代性的精神透视、复杂多样的文学样态,以及文本形体的开拓性实验,成为新生代作家以及新写实作家中更具先锋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持续的写作,与其他许多优秀小说家一起,凭借在小说创作诸多方面的进一步开掘,使得先锋文学的余韵甚至是黄金时代的荣光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知道,19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更是先锋文学的辉煌时期,先锋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谓风生水起,成績斐然,他们以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
南方文坛 2022年2期2022-03-30
- 大历史文化观下北京城市历史的非虚构言说
京城的发展,看邱华栋的《北京传》也不为过。一、创作主体的情感动因:从小说写作到史传书写实际上,以“传记”方式书写世界著名城市的書籍不少,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如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若昂·德让的《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斯蒂芬·曼斯菲尔德的《东京传》、詹姆斯·加德纳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传》、克里斯托弗·希伯特的《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等,这五部书写五座世界著名城市的“传记”堪称“城市传记”的经典。而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城市传记作品有作家叶辛的《上海传
当代作家评论 2021年3期2021-11-18
- 历史视域中的时代回音
建都史。近日,邱华栋以其多年研读北京史料与实地踏访经验为依托,写成独特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发展史《北京传》。其创新之处在于,他能以北京城的不断生长发展为着眼点,从时间与空间的纵横对比中,展现伟大首都的千年兴衰演变脉络。其间,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景观再次重现,又有许多我们鲜为人知的“京华烟云”被史海钩沉,在历史视域中一次次倾听千年以来的时代回音。对比手法:横纵对比展现京城魅力我们对北京的了解似乎越是往近前发展我们了解得越多,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因为北京在我国
延河 2021年10期2021-10-28
- 历史视域中的时代回音
建都史。近日,邱华栋以其多年研读北京史料与实地踏访经验为依托,写成独特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发展史《北京传》。其创新之处在于,他能以北京城的不断变化发展为着眼点,从时间与空间的纵横对比中,展现伟大首都的千年兴衰演变脉络。其间,再现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景观,又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京华烟云被史海钩沉,在历史视域中一次次倾听千年以来的时代回音。对比手法:横纵对比展现京城魅力我们对北京的了解似乎越是往近前发展我们了解越多,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因为北京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
时代报告 2021年7期2021-08-30
- 不断拓展的疆域
969年出生的邱华栋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少年即有写作的天赋,并以此获得免试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的机会,是当时具有新闻效应的少年作家。毕业后负笈北上,做过“京漂”“写手”、编辑,后来又在作协担任相关职务,集作家、文学活动家、文学组织者等多重身份于一体,最近一些年又醉心于古典图书版本的收集和整理,俨然又有版本学家的气质。在文学创作上,邱华栋早期以写诗歌为主,后来又开始小说写作,不仅写了大量的中短篇,也出版数部长篇小说,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勤奋的读者——在当代
扬子江评论 2021年3期2021-07-20
- 写给北京城的历史交响
温智慧邱华栋的《北京传》闪亮登场,买来一本闲读,读着读着,读出了阅读的认真与快感。一则,邱华栋在文学人群的功夫和功德,非比寻常;二则,北京在世界城市集群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其他城市诸多不能比拟与等肩,无论历史、人文、建筑史上的辉煌。这样一想,邱华栋写北京,写得其所,可谓:一甲为一甲作传,阅读期待和阅读冲动油然,无可厚非。幸遇“北京湾”《北京传》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260千字,从体量上讲,这书不谓之大,注释中参考的书籍112部,不谓之多。对《北
草地 2021年3期2021-07-08
- 邱华栋书写新北京
梁鸿 徐则臣邱华栋沿着历史的脚印一步步写来,以讲述朝代的更迭、城址的变迁、城市的核心建筑為主线,辅以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建筑等,再融入城市的选址、道路的形成、民族融合的过程,综合考察和辨析,共同构成了有理有据、有血有肉的《北京传》。——著名评论家 白烨邱华栋作为一个成就斐然的作家,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对大型文体的掌控能力,他的时代感和文学性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作家。——著名评论家 孟繁华邱华栋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书写城市,相比老舍
新阅读 2021年5期2021-06-15
- 三千年城邑,八百年首都
收放自如。作者邱华栋大致是为了避免此前城市传记过多纠缠历史过往,彰显自己撰述城市传记的当下性与时代性,在开篇就以京师重地的“中国尊”来瞭望京城苍茫气势如虹,颇有先声夺人之仪态;而第十章到第十一章乃至收尾的终章,都是着眼京华之地的国际地位与未来发展,城市天际线、国际大都市、未来之城、智慧城市、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北京新机场,凡此种种,展示出一座东方大国首善之区的蔚然大观、云蒸霞蔚。有了现实甚至未来城市概貌的铺垫展示,邱华栋才开始步入京城重地的历史云烟中认真
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4期2021-04-14
- 我们是当年的韩寒
苏州古旧书店,邱华栋文学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随即进入提问对话环节。我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主持人说:“最后一位提问。”我还是让出了机会,不待邱华栋答复的话音落地,我边举手边起身发声:“邱老师,我想说一下四川少儿社当年编辑《小作家丛书》的王吉亭先生……”邱华栋一听到“王吉亭”三字,眼睛顿时放射出光芒。“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别了,十七岁》,四川少儿社《小作家丛书》中的一本。我一直记得王吉亭老师,”邱华栋沉浸在回忆之中,“我们是当年的韩寒。”《小作家丛书》第一批
西部散文选刊 2021年2期2021-03-24
- 邱华栋与他的小说
论当代重要作家邱华栋的文章中引述前面的例子,还为了引出另一种现象。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与托尔斯泰时代相比,当代作家相互的认可变得习以为常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不少论者将这种现象看成是庸俗的社会关系起了作用。我不能完全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如果文学批评仅仅止步于此,那就太过于浮皮潦草了。事实上,作家的相互认可,符合一种基本的认定:这是一个承认差异并且寻求对话的时代,对话提供了互鉴和会通的可能;一种本质主义的观念,至少在文学领域只能导致独断的思维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 2021年6期2021-03-03
- 新生代:文学代际或90年代的文学年轮
现在能够查到邱华栋最早发表的小说是《作家与小偷》,这篇写于1985年的短小说收入在他1989年出版的小说集《别了,十七岁》(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指出邱华栋的这个写作起点,其意义并不是表明以邱华栋个人写作年龄,在同时代的人里有多资深,而是提醒1985年对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非同一般。1985年是“新小说”的1985年,“第三代”诗歌的1985年,也是先锋戏剧的1985年。1985年,虽然邱华栋生活在新疆天山脚下的边地小城,刚刚进入高中,但我們有理由相信
当代作家评论 2021年6期2021-03-03
- 现代主义之后的写作
多年前,我与邱华栋同居北京东北角一个小区,偶尔会在小区里碰到,都是靠文字谋生的人,自然有一种亲切感。那时华栋少年风华,却总是风尘仆仆,忙忙碌碌,他在一家商业报社工作,可想紧张繁忙。偶有机会华栋邀我到他家里小坐,我看到他书架下成排的影碟,煞是羡慕,想想等我60岁了,再找华栋将这些影碟借来看看,那是人生何等快事。但一晃,我早已年过花甲,却到这时应刊物之约要写写华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想华栋正值盛年,而我却已是白发盈肩,这文字自然也是陈色退尽
当代作家评论 2021年6期2021-03-03
- 速写“城市新人”
邱华栋是当代文坛上屈指可数的劳模和多面手。2018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了38册,合计900万字的《邱华栋文集》,其中并不包括同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他与张青松合著的《金瓶梅版本图鉴》。而2020年他又相继出版了《北京传》,以及与陈守志合著的《红楼梦版本图说》等。可以说,从16岁发表作品以来,他的笔触已经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电影评论、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文体繁复,创作体量又如此庞大,所以要想给其文坛形象画一幅精准的肖像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迄今
当代作家评论 2021年6期2021-03-03
- 邱华栋的十种兵器
1月8日,作家邱华栋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下午3点40,作协8楼的办公室,窗外一朵云飘过,遮住太阳。屋里瞬间暗下来,摄影记者一下坐直了身子。作家邱华栋笑:“以为飞碟来了是吗?”他是一个抓取意象的高手,自1992年来到北京,面对剧烈变迁中的庞大都市,水银泻地般写下一篇篇城市小说。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他是报社记者、杂志编辑、小说家、诗人、武人、藏书家、书评人、作协领导……仿佛身怀十种兵器的高手。18岁走出新疆昌吉,邱华栋感念自己
环球人物 2021年2期2021-02-09
- 邱华栋小说中的“城市单面人”
任动摘要:邱华栋城市小说中的“新人物”,写得最有深度的是“城市单面人”,即被城市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平面化了的人。这些艺术形象体现了邱华栋对现代文明与人的关系的深入思考,即物质挤压下城市人的异化。邱华栋着力塑造“城市单面人”的艺术典型,显然受到了马尔库塞关于“异化”“单向度”等理论的深刻影响,触及城与人的哲学关联,因而在整个新时期小说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关键词:邱华栋 城市单面人 异化 单向度邱华栋的城市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极富个性化的艺术形象,诚
南腔北调 2021年12期2021-01-10
- 短篇小说的“剑笈”
活力。其时,以邱华栋、朱文、何顿、张旻、东西、徐坤、毕飞宇、祁智、李冯、刁斗、韩东、鲁羊等为代表的,被称为“晚生代”作家的出现,构成了1990年代小说界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至今,再度审视这批小说家的创作,仍然觉得他们“恰逢其时”的出现,及其所构成文学现场,并非以叙事技巧、叙事语言等修辞策略的选择和创新令人兴奋,而是凭借着在题材领域的进一步开拓,对当时现实和文化语境下人的心理、精神世界,做了极富深度的人性发掘和呈现。他们并非简单地接续“寻根”“新写实”“先
长城 2020年5期2020-10-29
- 邱华栋:华语文坛的梁栋
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来说,他的收获是,收到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寄来的一套最新出版的《邱华栋文集》样书。翻阅着这套收入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11部、中短篇小说集15部、散文集8部、评论集3部、随笔集1部共计38部、900万字的文集,邱华栋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坐拥黄金屋走进当今文坛最优秀作家、诗人之一的邱华栋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书之外,还是书:客厅里的书,卧室里的书,书房里的书。在这片用两万册各种版本书籍垒成的“江山”里,邱华栋俨然是一位坐拥黄金屋,手
鸭绿江·华夏诗歌 2020年1期2020-06-03
- “百科全书式写作”与自我的实现
——略谈邱华栋的小说创作
45页。在阅读邱华栋的小说的时候,我时时会“触摸”到他的类似野心,他渐渐凸显的“百科全书式写作”的样貌无疑是其野心的展现。不过邱华栋的野心似乎并不是写一本“绝对的书”,而是一个更庞大的、具有“城堡性质”(或城市性质)的“建筑群”,他要的“包括一切”是通过整体的“建筑群”统一呈现而不是依借某一部作品。因此,他极为有意地让自己的每个篇什都承载“百科全书”的某些部分,各有侧重而有所不同。是故,我更倾向于把他的每篇小说看作是整部“百科全书”中的具体“词条”,它坚毅
写作 2019年4期2019-11-26
- 写作的迭代资源和伦理传统
——从邱华栋的历史“转型”说起
时期内可能都是邱华栋的独属标签。其中,“老作家”这个词颇可以用洋洋洒洒的一大篇文字来细陈其创作谱系。粗梳一遍,最早期的《别了,十七岁》和《西北偏北》是典型的青春写作,一个在天山博格达峰下长大的少年,经历着和后来目所能及的青春叙事不一样的青春物语。大学毕业后,邱华栋又立马瞄准新的书写对象——城市和城市里的人。在这个时期,他创造了如青年吕安这样的都市“闯入者”形象,他们一方面痛苦地吞咽着自己精神的蜷缩感,另一方面却也丝毫不加掩饰地表达着对琳琅满目的经济社会的钦
写作 2019年4期2019-11-26
- 库切新作《耶稣的学生时代》首发
者作家、评论家邱华栋和刚刚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李洱分享关于库切及其新书的种种话题。《耶稣的学生时代》是库切上一部作品《耶穌的童年》的续篇,在书的题记处,库切用《堂吉诃德》中的话自我打趣:“不论哪部书,续篇从来没有好的。”但《耶稣的学生时代》精彩程度完全不逊于前作:一个虚构的移民国度、一个神秘的天才儿童、一所匪夷所思的学校、一桩离奇的杀人案件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情节。在李洱看来,库切与加缪、艾柯同属于“知性作家”,他们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性的、结晶体式的
文学教育 2019年11期2019-11-26
- 哀痛和创伤之于高山大海
界观和文学观,邱华栋不把小说仅仅理解为一种炫技和文字游戏,而是与生命成长休戚相关的日常生活——被小说改造和重组的日常生活。各种创伤和哀痛的人最终都走向大海,在大海相遇,接连更大的世界并触发新生的同时,潜入现实大海的幽深,进而走出生命创痛的悲伤之海。小说在这种正反向的运动和悖离中构成叙事的张力,也正是在这个意味上,邱华栋到辽远的世界去,书写着“不悲伤”的故事。“到世界去”是近现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隐喻,它是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图景,亦是重要的文学母题
当代文坛 2019年6期2019-11-25
- 卷首语
”中,著名作家邱华栋以两篇侠骨柔情的历史小说《琴断》《膂力》,令人耳目一新;随笔和新诗也向读者全面展示了邱华栋作品的文体之美。中跃的《漂流之旅》的叙事动作是向现实主义靠拢的,短短一路旅程浓缩了人生世相,人与人之间从熟悉到陌生,从陌生到留恋,故事背后的故事似乎欲说还休,恍如一场游戏一场梦。王大进的《耳光》以几记不同寻常的耳光介入杂芜生糙的生活,呈现出“教育”和“被教育”的裂痕,带给读者五味杂陈的复义审美。游利华的《虚构公寓》则将困于生活情节的女人表现得淋漓尽
清明 2019年5期2019-09-23
- 探究《金瓶梅》版本的历史流变
来的状态,通过邱华栋的这本书,让我一下子把这段历史串联起来了。这一点是特别神奇的地方。最神奇、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呢?在书里面我读到了我熟悉的人,有古人,有收藏各种版本的藏书人。但最神奇的,我觉得还是邱华栋。我在这本书前半部分的某个地方看到“刘心武评点,邱华栋点校”的字样,我突然觉得邱华栋活生生的一个人,昨天还在我身边,怎么突然就变成一个“古人”了。他好像是生活在某个年代,比如清末,或者民国。这就产生了一种非常神奇的效果,好像华栋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了两个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3期2019-06-11
- 新锐作者杨好长篇小说《黑色小说》出版
自己的经验。”邱华栋日前表示。当日,因写法颇为另类而被冠以“新锐”的作者杨好的长篇小说《黑色小说》举行新书发布会,面对年轻作家充满新意的新作,邱华栋直言,作家和读者之间是互相塑造的,对那些有创造性的作家来讲,他一定用创造性的小说,创造性的作品来重塑读者,来丰富自己的经验。面对当下全新的写作方式,邱华栋说:“通过阅读新的作品,我作为读者也感叹,还有这样人生的状态,这样书写的方式。我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扩大对世界一种感觉。让自己生活本身也变得更有主动性。”《黑色
文学教育 2019年5期2019-05-29
- 顺其自然 心自湛然
○邱华栋编者按:时潇含是一位少年成名的大学生作家,她之所以能够做到高考、写作两不误,是因为她勤奋学习、努力阅读。她大量地阅读中外名著,传统文化与当下流行的作品兼具,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概不拒绝。她高中时就出版了散文集《云在青天水在瓶》(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并在同龄人中引起轰动。以下是著名作家邱华栋为其散文集作的序,以飨读者。拿到这本书稿,看到书名《云在青天水在瓶》时,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得知作者时潇含还是一名高中生后,我更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遂找了个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9年3期2019-04-10
- “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作家”榜单发布
李敬泽、阿来、邱华栋、谢有顺等专家投票,根据评委票数,并参考网络投票,最终评出“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作家”:李洱、徐则臣、李亚伟、蒋蓝、刘亮程、张广天、石一枫、周晓枫、祝勇、闫红。为遵循文学特性,该榜单的评选,以专业评审结果为主,参考网络投票为辅的方式。邀请到的专业评审团阵容强大。“名人堂·2018年度作家”專业评审团主任由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评论家李敬泽和四川省作协主席、作家、茅奖和鲁奖获得者阿来共同担任。成员有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评论家邱
文学教育 2019年3期2019-04-01
- 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
、孙频、蔡东、邱华栋、哲贵,与陈建功、马原等专家评委及众多嘉宾一起聚集共同参加本次颁奖。郁达夫小说奖每两年进行评选,是针对海内外华语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文学奖项。本届郁达夫小说奖于今年4月启动作品征集,最终,经过终评委几番讨论、数轮投票,王安忆《向西,向西,向南》、白先勇《Silent Night》分获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计文君《化城》、王手《第三把手》、孙频《松林夜宴图》获得中篇小说提名奖,蔡东《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跃》、邱华栋《云柜》、哲贵《柯巴芽上山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2019-03-11
- 邱华栋《贾奈达之城》中的英国人形象
影响。关键词:邱华栋 《贾奈达之城》 他者形象作为一个博览群书、阅历丰富、搜集信息能力极强,有着丰富经验的媒体人,邱华栋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通过“地毯式”的轰炸迅速获得文坛瞩目,这无疑与他对市场与出版行业的敏锐体察有关。他早期创作的高产、高速度使得其作品有大量复制、摹写之嫌,对都市生活浮光掠影描写的背后是人物的脸谱化和艺术手法的生硬,其中流露出了一个外省青年进城后的“愤怒感和漂泊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创作的成熟,他的创作题材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一是关注当
文学教育 2018年4期2018-05-24
- 梦语者的归返、城市和他的诗
———邱华栋诗论
他的诗 ———邱华栋诗论◆ 谢尚发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诗学文论《诗人何为?》中,借用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来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进行追问:“……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接着,他又对“贫困时代”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久矣。既已久长必会达到夜半。夜到夜半也即最大的时代贫困。于是,这贫困时代甚至连自身的贫困也体会不到。这种无能为力便是时代最彻底的贫困,贫困者的贫困由此沉入暗冥之中。贫困完全沉入了暗冥,因为,贫困只是一味地渴求把自身掩盖起来。……也许世界
新文学评论 2017年2期2017-11-14
- 论邱华栋小说中的反都市书写
的反思与救赎,邱华栋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他小说中的反都市书写有对物质文明下欲望化生存方式的写照与反思,也有对现代科技的理性批判,还有对经济繁荣下都市文化现状的焦虑以及对人们所处的道德困境的担忧。关键词:邱华栋;小说;反都市书写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5010405在现代社会里,都市仍以极大的物质丰富性和欲望满足性,牵引着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都市情结。然而,都市之美往往与都市之恶并存,现代都市的高速发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10-17
- 邱华栋:从新闻走向文学
的观察。他就是邱华栋。我的根在河南记者:请您谈谈曾经对河南、中原大地、中原文化的印象和此次参加“著名作家看河南”采风活动的感受。邱华栋:在新疆出生之后又回到了河南老家度过了童年,所以对伏牛山印象很深,小时候经常去摘猕猴桃。我是根在河南,生在新疆,学在武汉,成在北京。我们这次活动的路线从郑州到焦作到开封再到洛阳,在秦汉、隋唐时,这里都是中国中心的政治历史文化地带。我刚好最近在看这方面的书,秦汉从西安一路过来到洛阳、开封、郑州,铸造了中国的文化历史,百代都兴秦
时代报告 2017年8期2017-09-14
- 邱华栋:我和茅台酒的故事
邱华栋:我和茅台酒的故事对我们这些爱喝酒的文人来说,到茅台酒的产地——贵州茅台镇去看看,实在是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那天,我们到达茅台镇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虽然如此,但运货卡车川流不息。茅台集团的董事长告诉我,在茅台镇,每运出去1吨酒,需要运进来20吨的东西,交通状况紧张繁忙一直是茅台镇的瓶颈。茅台酒党委办公室的副主任和诗人姚辉是老朋友,由他指引和介绍,我大致知道了茅台酒的生产过程和工艺,比如,茅台酒生产出5年后才可以出厂销售,我们喝的最普通的茅台都是5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7年8期2017-04-06
- 论邱华栋小说中的反都市书写
10068)论邱华栋小说中的反都市书写乔 芳(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8)面对日渐复杂的都市社会,当代作家们在想象的世界里开始了对都市发展的反思与救赎,邱华栋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他小说中的反都市书写有对物质文明下欲望化生存方式的写照与反思,也有对现代科技的理性批判,还有对经济繁荣下都市文化现状的焦虑以及对人们所处的道德困境的担忧。邱华栋;小说;反都市书写在现代社会里,都市仍以极大的物质丰富性和欲望满足性,牵引着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都市情结。然而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3-23
- 邱华栋荣获第五届老虎文学奖
手”之称的作家邱华栋,以表彰其在当代城市题材小说创作与探索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老虎文学奖由《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于2012年设立,这一奖项在设立之初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以“摒弃文学评奖种种偏见,更为注重文学作品本身评价”的特质,赢得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个性民间文学奖之一的美誉。老虎文学奖旨在对传统文学奖进行拾遗与补充,寻找“被遗忘”的作家。本次获奖的邱华栋也是继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隆重推出《邱华栋文集》(6卷本)引發热烈反响之后,邱华
文学教育 2017年2期2017-02-20
- 浅议邱华栋与李娟笔下不同的北疆游牧世界
0046]浅议邱华栋与李娟笔下不同的北疆游牧世界⊙江 敏 成湘丽[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60后”代表作家邱华栋和新疆本土作家李娟都在笔下赞美着新疆北部牧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邱华栋是游离在新疆“代言人”和“外来者”身份之间的内地文化名人,他对壮美开阔的金山银水、阳刚健朗的哈萨克族民族精神情有独钟,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文情怀和理性色彩;而始终生活在新疆旷野大地上的李娟则更为留意细微宁静的生活之美、质朴淳厚的“他族”性格,并自觉选择了对
名作欣赏 2017年18期2017-01-28
- 全球化视域下的历史书写
——以小说《单筒望远镜》为例
”的新生代作家邱华栋,在书写北京城市小说的同时,也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回望展现历史和文化的冲突。突破传统的历史叙事方式,邱华栋在“中国屏风”系列之《单筒望远镜》中采取个人化的历史叙事方式,以多重的叙事声音和视角、独特的叙事者和叙事文体为切入点,从而展开对于历史和文化差别的想象,全方位地展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面貌以及表现历史潮流中个体生命的创伤和沉浮。关键词:历史书写;东西文化;叙述方式;邱华栋作为新生代的代表作家之一,邱华栋的城市小说一直受到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2016-06-28
- 邱华栋的诗
邱华栋邱华栋的诗邱华栋献 诗这么久了 我为什么没有献上诗篇?时光流逝中我铭记着那些为你写诗的夜晚顿时遥远的波涛和回声在我的体内浮现你有一张光明的面孔使出门的我,不断地在月光下思家在深夜里 我在梦中为你采摘偶然碰到的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花朵我也试图偷偷劳动弥补惹你生气的过失所有夏天里茂盛生长的力量一直在支持我们的发展只要我看着你 我就会眷恋你一切为你 哪怕操刀向生活的野兽拼命夏天的雷声一次次地激励我生活的洪水淹没了我我也总是有方向,总是有方向这是多么美好巨大的
扬子江诗刊 2015年4期2015-11-14
- “吱呀”声中拨转指针
诗选也没有收入邱华栋在新疆时期受到新边塞诗群影响的早期诗作,因为在他看来那是带有“虚假的浪漫和豪情”的。但其实也未必尽然。这显示出诗人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但“悔其少作”似乎是很多作家都难以挣脱的类似于魔咒的法则。而对于一个诗人或作家而言,早期的诗和现在的诗有时候很难一刀切开,说这一段是现在的,那一段是历史的。实际上二者更像是一条河流的关系,现在的诗歌无论风浪多大气象如何蔚然,总归有你最初源头的元素或斑驳的影子。当然对于一本诗选来说,“减法”是必然的。但要想知
诗歌月刊 2015年6期2015-09-10
- 重回镜中
015年初春,邱华栋的两大部诗稿让我在酒足饭饱之后细细品读,我发现了读诗的乐趣,并且读出了饥饿感,他的诗的牙齿锋利,时常能咬住我的感觉。让我痛一下,间或痒一下,心里发紧一下。我与邱华栋认识20多年了,读这些诗我才猛然发现,读他的诗尤如读我们共同的青春成长,读我们的情爱欢愉,读我们的忧伤歌哭。此番读诗,正是重温我们的历史。一代人的诗歌历史,邱华栋的诗坚持真实地记录我们的历史,生活投射在诗里变成了历史。这是一件奇妙的事。从他少年时期的作品,一直到现在,从新疆到
诗歌月刊 2015年6期2015-09-10
- 记忆在另一端静静展开
谈。他偶然谈及邱华栋的新诗写得很好。这使我惊讶的同时,也唤醒了我遥远的记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已经有两部诗集出版了。作为受众的我和读者而言,大都知道邱华栋是一个小说家,而很少知晓他作为诗人写诗的一面。这种偶然的触动激发了我的阅读期待,接连几个闷热的晚上,我读完了邱华栋的十八年诗选(1988—2005)。让我来整体谈论这些诗作,无疑有着相当大的难度。我只能选取一些节点来说出我的些微感受。而我的尴尬恰恰在于我的感受,诗人可能并不接受它们。其实,这是一种永
诗林 2015年4期2015-07-24
- 北京城市书写中的空间性别化研究
重要组成部分。邱华栋和铁凝作为性别殊异的两位作家,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印象,从不同维度展示了北京城市景观及北京人的精神处境。如果说邱华栋书写的北京是男性的、现代的和物欲的,那么铁凝想象的北京则是女性的、传统的和仁义的。城市化潮流席卷全球,北京文化与其说正在经历褪色的煎熬,毋宁说正在尝试各种被重组的可能,面对支离破碎的历史记忆和错综复杂的现实镜像,北京文化将何去何从?邱华栋与铁凝做出了不同回答。北京空间性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拓展与深化,北京这座拥有三千
名作欣赏 2015年6期2015-07-17
- 浅谈邱华栋的都市观
瞿清容邱华栋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名于9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岁写成了《夏天的禁忌》这类关于成长的小说,而在文坛上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都市小说,陈晓明在《生活的绝对侧面》中就说道:“就当代中国城市小说而言,王朔和邱华栋或许是两个真正具有城市感觉的人”(1)。邱华栋是出生在新疆的,1988年被破格录取到武汉大学,1992年到北京工作,对北京来说邱华栋只是一个外乡人,所以他对北京有着更为强烈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对北京这个大都市的观察和
参花(下) 2015年9期2015-05-30
- 编者的话
者的话著名作家邱华栋先生的《伦敦书展七日记》,让大家看到作为国际上最重要书展之一的伦敦书展,2012年中国担任本届书展主宾国期间,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家:铁凝、莫言、李敬泽、刘震云、白烨、毕飞宇、白描、刘醒龙、韩东、张悦然、迟子建、阿来、次仁罗布、盛可以……这一豪华阵容参加一系列文学活动惟妙惟肖的身影,经过作家细腻笔触的描绘,想必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同时,“名家”作为新设的专栏,在今年会刊登一系列邱华栋先生参加国际性文学活动的日记体文章。通过作家独到的所见所
小说林 2014年1期2014-11-17
- 论邱华栋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及其局限性
321004)邱华栋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异化问题的探讨及其折射出的局限性,构成了显现当代文学在这一问题上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关于异化,后人主要承袭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的观点,学者蒋承勇认为异化是指:“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类丧失了自我和本质,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精神自由,丧失了个性,人变成了非人,人格趋于分裂。”[1]异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它还是文学热衷于探讨的命题。除西方文学之外,中国当代也有一部分作家热衷于表现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8-15
- 时间见证的激情与成长
——评邱华栋的诗集《光之变》
与成长 ——评邱华栋的诗集《光之变》李霞在很多写作者的记忆中,诗歌常常是他们最初的经历和深刻的体验,诗神从雪地的尽头逶迤走来,将写作者的心灯点亮,他们享受着第一次被文学照耀的幸福。诗歌凝聚着文学的至高品质和感性的魅力,哪怕写作者奋斗一生,通过其它体裁的写作,攀上文学的峰顶,他还是愿意被人们称作:这是一个诗人,仿佛只有诗人的命名,才能准确估量一个真正写作者对文学朝圣般的情感。事实上,一个胸怀志向的作家往往终生怀揣一个诗人的梦想,像岁月的农夫,不事声张地在自己
满族文学 2011年1期2011-11-21
- 智者邱华栋
《招生办》等)邱华栋是这样一个天才作家,他的文学才华在十四、五岁就已经初露峥嵘。十八岁出版小说集《别了,十七岁》,并因此被武汉大学免试破格录取。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尤其是校园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时,《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文学》、《春笋报》、《全国优秀作文选》等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发表中学生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并且对个别写作(还谈不上创作)有成绩的少年作家作成才事迹专题报道。于是乎,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校园
文艺论坛 2011年5期2011-08-15
- 克孜尔千佛洞诗章
邱华栋克孜尔千佛洞诗章邱华栋我无法面对那山坡上的洞窟在那些洞窟里,佛的声音和形象以刺破黑暗和时间的力量让我沉醉和宁静我无法面对那些被人的黑手破坏的壁画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都是沧海一粟都应该敬畏时间的力量和死亡的召唤,并最终回到那里回到没有声音也没有图像的虚空回到暗处,成为佛的一个词我无法面对连绵的流沙在继续侵蚀着大地和洞窟在侵蚀着我的心在面对克孜尔千佛洞的时候我已没有了自我在千年的绵延里我们一定是一粒渺小的沙子被佛的手掌逐一过滤
西部 2011年5期2011-08-15
- 无奈的结局:恶魔化或死亡——论邱华栋短篇小说的女性悲剧
■ 侯玲宽邱华栋的小说不复杂,却很耐读。它记录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和这个都市中一群符号化了的人,带着疼痛感,有很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他的小说携带着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强烈气息,以一种欲望化的叙事再现了一批批城市外来者在妄图进入城市过程中的迷乱、困惑、欲望和幻想,表现了挣扎中的成功和毁灭,尤其是现代年青女性被充满商业气息的现代都市异化后沉沦与毁灭的生命悲剧。一、北京:城市外来者的文学叙述总体北京,作为一个长期拥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城市,一直都是作家热衷书写的对象
文艺论坛 2011年5期2011-08-15
- 城市漂泊者的梦想与辛酸
“北漂”一族。邱华栋、徐坤等人用他们的笔描绘了这些大城市中的漂泊者,展示这些漂泊者对城市的憧憬与梦想,以及城市的冷漠与无情带给他们的无尽辛酸与无奈。城市;漂泊;欲望;冷漠一、城市的漂泊者的美丽梦想“从《手上的星光》开始,邱华栋写出了各色各样的城市人,这些人的外部身份——职业、阶层、处境、长相在不断的变化,可是有一点却是基本不变的,那就是他们几乎都属于城市的闯入者,是一群赤手空拳、冒冒失失、怀揣着梦想闯进陌生世界的年轻人,是一些城市浮萍和无家可归的外来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0期2010-08-15
- 当代城市文化形态下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
描绘当下生活的邱华栋,是当代中国城市小说写作的作家里真正具有城市感觉的为数极少的人之一。他20世纪90年代初以一个外地人的身份从武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北京,以一个小城人的眼光仰望着威仪的紫禁城。在充满神圣敬畏之后,很快便开始了对城市的拥抱、追问、质疑甚至逃离。在他十余年来发表的中、长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待城市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他既狂热地书写自己对大都市的很有限的经验与记忆,又热衷描述城市对人的挤压、异化和人性在城市中的挣扎,对当下的文化符号和现代城市中
文艺评论 2009年1期2009-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