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摘要:《唯有大海不悲伤》的人物谱系是现代中国文学“到世界去”的中国人形象,这些小说人物远游世界,叩问与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文学观,邱华栋不把小说仅仅理解为一种炫技和文字游戏,而是与生命成长休戚相关的日常生活——被小说改造和重组的日常生活。各种创伤和哀痛的人最终都走向大海,在大海相遇,接连更大的世界并触发新生的同时,潜入现实大海的幽深,进而走出生命创痛的悲伤之海。小说在这种正反向的运动和悖离中构成叙事的张力,也正是在这个意味上,邱华栋到辽远的世界去,书写着“不悲伤”的故事。“到世界去”是近现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隐喻,它是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图景,亦是重要的文学母题。这是邱华栋关于当代中国人在世界生活与命运这个庞大写作计划的初步收获。
关键词:邱华栋;文学疗愈;“到世界去”
邱华栋1980年代末从新疆天山脚下来到武汉读大学,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至今。类似由边地到都市路径的中国新文学作家,往往在边地和都市、落后和进步的文明对抗中展开世界的想象,进而将边地虚造成世外桃源,或者书写都市的现代病。邱华栋认为:“全球化已经让时空感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文学已经不只是沈从文汪曾祺笔下的乡土文学”。①事实上,不仅在全球化时代,早在新文学伊始,现代作家简单化的时空感就值得质疑。邱华栋提及的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边地”文学的创造者,沈从文的“边城”和他辗转生活、写作的城市构成一种空间和情感的远与近的关系,“边城”地理空间之远,却是精神原乡和生命归处;而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等文学地理空间,虽然不是沈从文的“边”城,但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亦构成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远近关系的悖反。在现实世界,沈从文和汪曾祺是“到世界去”的,甚至汪曾祺离开故乡,一去经年才重回故乡,而在他们的文学世界,他们却走着相反的“回故乡”的路。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文学范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早已经被经典化。一直到邱华栋,以及比邱华栋更年轻的中国作家,比如鲁敏、魏微、徐则臣、葛亮、付秀莹、林森等,他们的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都有着这种“到世界去”和“回故乡”的矛盾和张力。在这个文学谱系,“世界”被文学想象和建构成生命的“他者”。
因此,《唯有大海不悲伤》虽然只是一个庞大写作计划的开始,但已见端倪的是,邱华栋“到世界去”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谱系的书写,其人和世界的精神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观察邱华栋的写作历程:1980年代末开始写作,1990年代以“北京故事”在新时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其后,重要的作品是由《贾奈达之城》《骑飞鱼的人》《单筒望远镜》《时间的囚徒》等组成的“中国屏风”系列小说。再后来,就是《唯有大海不悲伤》。以空间而论,邱华栋已经摆脱了中国现代作家城与乡、边地与中心对立的世界图景,他的“北京故事”以一个“闯入者”的姿态进入城市更精细的空间;“中国屏风”系列和《唯有大海不悲伤》有着两条正好相反的路线:前者是外国人走向中国看中国;后者是中国人向外到世界去看世界。犹可深思的是,后者的“到世界去”一直蛊惑着现代中国人,就像鲁迅所说的:“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因此,当我们阅读邱华栋《唯有大海不悲伤》,确认其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到世界去”人物谱系之上的文学书写,但和绝大多数的中国现代作家不同的是,“世界”是异地,却不是他者,而是一种再造和丰盈生命的力量。
《唯有大海不悲伤》收录了邱华栋最新的三个中篇小说《唯有大海不悲伤》《鳄鱼猎人》《鹰的影子》。单单看小说集后记的题目《如何潜水、抓鳄鱼和攀登雪峰?》,不明就里的人会以为是一本旅行探险指南书。事实上,几乎任何一篇小说是存在一个“知识的外壳”,所谓“百科全书的小说”亦即指小说知识层面的驳杂和丰富。因此,冷知识、异域经验和他者想象是小说文体景观或者叙述空间的一个重要构件。潜水、抓鳄鱼和攀登雪峰在邱华栋的这三篇小说中是重要的“知识”。不仅仅是這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只是一个预想的系列小说已经完成的部分,邱华栋有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按照他的想象这个题目可以更长:“如何在环太平洋潜水、去澳大利亚抓鳄鱼、攀登喀喇昆仑山西段的雪峰、到古巴哈瓦那冲浪、在里约热内卢解救绑架案、穿越俄罗斯西伯利亚自驾游、品赏法国红酒、直到冰岛尽头的徒步旅行和驰骋整个非洲中部寻找老婆和弟弟?”②这些知识如果出现在时尚刊物或者新闻周刊是极具吸引力的题目,但这是一本小说集。
三篇小说,《鳄鱼猎人》是一个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故事,但不是一个中国人从底层奋斗到上流社会的励志故事,而是写了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澳大利亚新一代华人移民杜飞,他作为一个纪录片拍摄者,参与了一次抓食人鳄鱼的行动。更重要的是,小说的另外一条线索,杜飞独自为一个中国女孩之死伸张正义的故事。小说的结局抓到食人鳄,也抓到犯罪者。同样,《鹰的影子》也是写了几个“勇敢的人”,他们以征服世界各大洲的高峰为人生目标,但这篇小说最后不是伴随人生圆满的顿悟,而是以一个人的牺牲成就另一个人的人生顿悟,是英雄主义悲壮的挽歌和颂歌。《鹰的影子》疗愈创伤和人生救济的故事和《唯有大海不悲伤》某种意义上可以算做一个类型,两篇小说对高山和大海的探索与人的生命顿悟构成小说结构和意义的复调。
如果仅仅看小说的题材,《唯有大海不悲伤》涉及的高山大海,尤其是《鳄鱼猎人》里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故事,一般地是海外华语作家乐于取用题材,就像1990年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题目《中国人在纽约》。不同的是,海外华语作家是在海外写海外,而邱华栋写作的位置在中国内地,他要传达的不是一种亲历者的传奇海外经历,其写作重点是“到世界去”在地理疆域拓殖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空间发生怎样微妙的变化。换句话说,虽然《唯有大海不悲伤》“到世界去”的世界图景殊异,但邱华栋写作最终的意义不是展示异国风光,而是人和“潜水、抓鳄鱼和攀登雪峰”这种极端生活和异世界之间发生精神对话,进而在异世界的图景中改写自己的精神图景。这是邱华栋《唯有大海不悲伤》在“到世界去”这个这个中国现代文学谱系的写作意义。他写异世界图景、传奇人物(小说中都是生命创痛的携带者),但更重要的是借助文学拓展生命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边界。
我们可以重点讨论与小说集同名的小说《唯有大海不悲伤》。人类从来就有着对未知世界的探险欲望和冲动,小说拓殖了人类对异端空间的想象,如邱华栋在《唯有大海不悲伤》后记所说:“我要在小说里增加一些材料,比如潜水和大海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就使得小说本身带有着新颖感和知识化的效果。毕竟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陆地上,很难去太平洋上进行孤绝的自由潜水。于是小说也就变得有趣和好看起来。”③这是小说的常识,人们通过阅读小说获取新知,而且这种获取新知的过程是“文学的”“有趣和好看的”。在一个交际的文学时代,邱华栋的写作对小说作为一种“新知”和提升小说的可读性,富有启发性。一定意义上,在严肃文学读者普遍流失到网络文学的中国当下文学现实中,这提供了严肃文学重建文学和读者关系的一个范例。
但必须意识到,小说的“新知”是“文学的”,不是知识的枯燥讲解、灌输和堆积。一篇小说的“新知”应该是文学表达的有机部分。《唯有大海不悲伤》是一篇关于如何潜水的指南,但首先是一个如何疗愈创伤的故事。
在《唯有大海不悲伤》中,小说的主人公遭遇了丧子之痛,最后他通过在太平洋几个地点、几个夏季的潜水运动,逐渐获得了救赎和生活下去的力量。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是有大大小小的缺损和缺失。他们如何承担这悲伤,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呢?如何获得自我救赎,继续生活下去?邱华栋选择的是做这些遭遇生活变故带着各自创伤记忆的人们的朋友,去想象他们面对的境遇,以及内心里要承受的沉重。化解痛苦是任何激励言语无法作用的,面对生活的突如其来的变故,个体生命只能独力去承受并且经历这一过程。
《唯有大海不悲伤》写一个中国式中产阶级家庭的突遭变故。巴厘岛的一次旅行度假,不可预知的直流将儿子卷入大海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小说的题目是“唯有大海不悲伤”,但却是从一个男人一个家庭难以承受的无尽的哀痛和悲伤开始的。小说家同时也是诗人的邱华栋甚至毫不掩饰地直接抒情去写大海制造的巨大生命创痛。我们常常会说时间是最好的疗愈,可是往往却是哀痛和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潜伏到生命的内部成为一种更深的暗黑。小说的主人公胡石磊,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大半年了,状态始终是消沉的。屋子里到处都是酒瓶子、烟蒂,以及混乱不堪的衣服和随意堆放的杂物。公司的事让别人在打理,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大海是死亡的、暗黑的、敌意的,可是小说的转机又恰恰是从大海开始的。胡石磊看到了一部关于大海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渐渐吸引了他。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胡石磊对大海的认知指向的是单极的死亡,而他从纪录片革鳞鮨产卵和被黑鲨捕猎看到的是生与死互为前史和后史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基于这样的认知,小说自然从一个悲伤故事,转变为一个“悲伤后”的故事,小说的叙述控制机关也随之有了打开的可能——“他必须要去会会那些深海里的鱼。他和儿子的灵魂,也要在大海重新相遇。”
《唯有大海不悲伤》里,小说家邱华栋像一个魔术师,向我们展示从如何潜水到如何疗愈悲伤,或者在小说,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胡石磊参加了一个由世界各地的潜水爱好者组成的自由潜水组织。一个叫大卫·霍克尼的美国南加州人,成为了他接下来几年里的潜水好友。小说传递了丰富的潜水知识,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些潜水知识,而是潜水蛊惑的未来新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没有悬念的悲伤人生故事和无限丰富无限可能的大海,使小说成为一种有意简单的对照记。邱华栋自1980年代开始写作,从他的日常文学谈论中可知,他对东西方小说,尤其是西方小说,相比同时代作家有着过人的领悟,可是无论是他1990年代的城市系列,还是他21世纪的“中国屏风”系列,以及《唯有大海不悲伤》这个系列,他却不着意现代主义的深度和晦涩。如果我们把现代主义理解为有着独特世界观的文学观,那么显然邱华栋的不着意深度和晦涩也意味着一种世界观和对文学的理解。质言之,在小说技术和承载世界与人生思考的抉择上,邱华栋不把小说理解为一种炫技和文字游戏,而是与生命成长休戚相关的日常生活,一种被小说概括和重组的日常生活。
小说里的大卫·霍克尼,这个高个子的小伙子,三十岁出头,父亲开枪打死母亲,然后自杀。父母双亡那一年,他才七岁。再遇到的俄罗斯姑娘雅辛娜和日本人西村京太郎。雅辛娜的父亲是俄罗斯的一个著名记者,早些年报道过寡头的丑闻,被枪手袭击导致下肢残疾。她在爸爸身边,同时被子弹打伤了一条腿。西村京太郎,用大卫·霍克尼和胡石磊的话说:“至于西村这家伙的经历,也很复杂。最起码,他和你一样没有老婆。”而最后成为胡石磊伴侣的郭娜呢?她的故事并不复杂,她曾经嫁给了一个美国小伙子,两个人在大学里就认识。他们一起去了佛罗里达,在那里生活,因为小伙子的父母在那里,他们喜欢佛州的海岸线。她和丈夫生了一個孩子,是一个女孩子。可是孩子却因为她的疏忽,意外出了车祸去世。这件事发生在五年前。后来,她丈夫为这事一直在责怪她。她很内疚,为没有照顾好这个女儿,为女儿的死内疚不已。她想再生一个孩子,但她就是无法再怀孕。如同小说的感慨:“原来,这世界上不只是他有丧子之痛。他们是同病相怜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秘的生活痛点。这是邱华栋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小说叙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唯有大海被悲伤》里的胡石磊学习潜水,也学习重新思考人生。
潜入现实大海的幽深和走出生命创痛的悲伤之海,小说在这种正反向的运动和背离中构成叙事的张力,因此,小说探索大海奥秘带来的生命欣悦,所谓“不悲伤”之“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亦所谓小说叙事之节奏控制和层次展开。胡石磊第一次的潜水经历让他体验到的是:“这一刻是那么奇妙,他和抹香鲸伴游,和它越靠越近,然后,他伸出了手,摸到了它的腹部。”或许,不只是遭遇家破人亡之后,甚至之前拥有完美中产阶级生活范本的胡石磊,生命也没有过如此“美妙”。从海水中来,复归大海,胡石磊的儿子被直流卷入的死亡只是“复归”,以“归”之安宁取代死亡之恐惧和暗黑,归于大化,与大海宇宙同在,自然“不悲伤”。
以一篇成熟小说而论,对美妙的体验,对生命复归大海的理解,在小说也是获得一种叙述的调性。所以,《唯有大海不悲伤》接着写胡石磊在墨西哥的潜水经验就十分平和从容。这是一个遭遇了丧子和离婚之痛的男人,在玛丽埃塔群岛海域他却看到了黑斑石斑鱼求偶,鳕鱼谈恋爱,白斑乌贼在产卵,小灰三齿鲨在白天里睡觉,水藻和海带构成了海底森林,花斑海鳗、大海龟鳐鱼,一家三口,两大一小,三只儒艮——“儒艮让胡石磊看到了海生物可爱的一面,这让胡石磊瞬间想到了汪雁,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胡石磊生命力在逐渐恢复,如小说写的:“只要是潜入大海,在海水中,他的心境就会好起来。”大海不只是童话般的恬淡,胡石磊可以接受的大海也不只是童话般的恬淡,在最深的地方超过了一万米,深度仅次于太平洋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汤加海沟,胡石磊目睹了抹香鲸和大王乌贼的一场恶斗。大海之丰富,承载人生之丰富和变数。自然能够作为生命疗愈的大海,应该是在胡石磊全部认识大海之后的。同样,以一篇成熟小说论,不但能够寻找到调性,而且可以让小说的调性成为一种和谐的展开,《唯有大海不悲伤》叙述之动与静,之恬静和激烈,之明媚和暗黑,交错参差。第三年的春夏之交,胡石磊飞到了斐济。他听到座头鲸的歌声。至此,小说为要给它的主人公,也给小说的“不悲伤”来一个人生小结。在水深超过二百米的海域,海底世界太丰富而美丽了,胡石磊在自由潜水的时候尽数收揽到他的眼睛里。大海以她那无比宽阔的胸怀,吸纳了他的悲伤,瓦解他内心里的痛苦和忧郁。让他内心里积郁的、由儿子死亡带来的黑暗,在湛蓝透明的海水里逐渐地被稀释,然后,世界重新变得透亮起来。胡石磊感觉他的心变得轻起来。他的丧子之痛、之沉重,在大海里得到了缓解。在海水中,一天天,他看到儿子的影子在变得模糊,有时候就看不见了,在缓慢消失了。不仅如此,在海水中,胡石磊冥思着,作为胎儿回到了大海母亲的怀抱里,小说写道:“他感觉好多了,这一次真的好多了。因为他的儿子和他一样,早就复归于大海母亲的子宫里了。”从大海回归到现实世界,胡石磊真正顿悟生死之后也收获了爱情———第四年的夏天,胡石磊碰到郭娜。
或许小说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所生活的世界,芸芸众生如何相遇、如何相爱与缔结婚姻,《唯有大海不悲伤》是不是一种提问?我们该在怎样的时刻去相爱?胡石磊惊奇于在丧子三年之后,他对一个女人开始有了一点好奇心。这就像是在春天里,有什么东西发芽了。要小心守护这春芽,因为,内心的黑风暴总会突如其来地摧毁一个人所有的美好期待。小说写郭娜和胡石磊仔细地看海马在产卵、孵卵、生子。那一天,胡石磊和郭娜看到了生命诞生的美好景象。他和她,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起透过面镜在水下交流。不仅仅是这一生物的繁殖和生存景象,深深地震撼了胡石磊。他对失去儿子的痛苦,有了更深的了悟:“作为一个父亲,儿子其实迟早要和他告别。”爱,是应该在懂得生命意义之后的。胡石磊感觉到内心里有一种雄海马育儿的心情了。当此时,我们能够理解小说是可以直抒胸臆,在所有的故事叙述水到渠成之后,就像《唯有大海不悲伤》最后:“唯有大海不悲伤,他终于把悲伤交给了大海。大海接纳了他,他的儿子已经幻化成海生物,隐入海水不见了。”“他的悲伤也像大鲸鱼消失在海沟里一样,不见了,而他和郭娜、大卫·霍克尼还要继续启程,在海上向着南极远行。”至此,整篇小说起于一个家庭遭遇灭顶之灾的末世悲歌,经过学习潜水,认识大海,而创世纪。
邱华栋自己说:“写这本小说集之前,我常常把玩地球仪,把地球仪使劲一点,它就开始转动起来,我的手指又一戳,停!地球仪停下来了,我看看我指的是哪个地方。就这样,我点了九次,戳停了九个地方。我一看,这九个地方,在地球仪上显示的是太平洋、澳大利亚、中亚、古巴、巴西、俄罗斯、中非、法国、冰岛。我能写写这些地方的中国人的故事。”“这些地方,我大部分都去过,在这些地方,我碰见了一些有趣的外籍华人或中国人,他们早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故事。我应该可以写写来到这些地方的人的精彩故事。”④
邱华栋是心中有大世界的作家。所谓“大世界”,首先是小说的地理疆域。邱华栋的中国屏风系列在他者的眼光之下看取中国;《唯有大海不悲伤》恰恰和中国屏风系列构成一种互看,它是向外的、扩张的。“大世界”,当然更是精神空间和审美气象。放在整个当代中国当下文学,《唯有大海不悲伤》“大”且“雄浑”且“壮阔”,他写中国人的“游”是征服巨峰大海的“壮游”。其实不只是西方文明有地理大发现,有人类对未知世界永無止境的叩问和探索。不可否认,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一面,亦有“逍遥游”传统,甚至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举。《唯有大海不悲伤》思考的是:我们的哀痛和创伤之于高山大海复如何?
有一个时期,中国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热衷写作“伤心故事集”。在他们那里,“伤心故事集”之“伤心”关乎世界逼仄与人之龌龊,而邱华栋则开辟出新路:到世界去,书写“不悲伤”故事。从这种意义上讲,邱华栋的小说对中国当下不无启发,那就是写作者如何能够摆脱生命自身的局囿和文学传统的规约,在一个更大的精神空间上建筑自己的文学世界。
注释:
①张帅:《穿过人山人海,走向高山大海》,《大公报》2019年8月5日。
②③④邱华栋:《如何潜水、抓鳄鱼和攀登雪峰?》,参见《唯有大海不悲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93-202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地专项项目“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生态与江苏作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jd019)
责任编辑:刘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