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为
- 社会文明程度调查设计中移情因素的考量
“移情忧伤与助人行为相联系”。“移情忧伤”是指一个人在观察或者感受到他人因为各种原因正处在忧伤之中时他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忧伤。当一个人目睹或者感受到他人处在困境中,一般情况下会做出移情反应或表现出主动的助人行为,而且这种关系还是正相关的关系,即移情反应越高,越能激发助人行为。二是“移情忧伤先于提供帮助”,一个人在给予他人提供帮助之前,都是先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移情反应,诸如手心冒汗、心跳加快、眉头紧缩、面红耳赤等生理的移情反应,或者忧伤、难过、愤怒等情绪情感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10期2022-11-18
- 上级发展性反馈对下属助人行为的影响*
——基于调节焦点理论
事业[1],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由此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重视。实际上,自古以来利他、合作一直被视为珍贵的品质,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爱”“成人之美”等思想提倡个体要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己,以实现“两全其美”的共赢局面。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存在局部散发,促使企业间竞争加剧,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少员工为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开始选择“明哲保身”,或是因精力的过多消耗而疏于关心他人[2],导致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越发减少,员工进而在“各自为
中国人事科学 2022年9期2022-11-03
- 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如果越了解助人行为的心理机制,助人行为的频率便会增加[1],这对个体成长和社会适应都具有积极作用。助人行为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对维持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群体与社交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对于他人所遇困境漠不关心或挺身而出的话题事件日渐引起人们重视,那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助人呢?助人行为指个体基于自愿动机对他人实施帮助和关心的行为[2]。互动主义提出要注重探索外在环境变量与个人内在特征的结 合[3],因此有必要同时考察内外因素对助人行为的作用机制。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2年5期2022-10-21
- 职场排斥对员工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团队成员间的助人行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因为助人行为不仅可以促进员工间的交流和协作,提高员工和团队的工作能力与效率,而且可以显著提升员工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1]。鉴于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助人行为已得到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可知,现有研究大多是从积极的视角探讨了员工动机、人格特质以及员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对员工助人行为的影响[1],不仅忽视了职场中普遍存在的某些消极因素(如职场排斥等)对员工助人行为的影响,而且对助
管理学报 2022年9期2022-09-10
- 员工助人行为、工作幸福感与情感承诺关系研究
的选择。员工助人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能够增进合作,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还是企业内部友善氛围、团结文化的具象化表现,是企业内员工心理状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良言一句三冬暖”,那么放在组织中,这些话语是否成立呢?员工助人行为能否提升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能否为员工创造积极的情绪价值?这些正是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具体而言,本研究将以员工助人行为作为自变量,以情感承诺作为因变量,以工作幸福感为中介变量,采用问卷调查方
中国人事科学 2022年7期2022-08-17
- 助人行为,让孩子更快乐
手留余香”,助人行为能让人产生与被帮助者“感同身受”的快乐,体验到“自我价值”,摆脱“自我中心”。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更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有效合作,也更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家长可以通过加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家长以身作则,能给孩子树立榜样促进孩子的助人行为。助人行为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让孩子更快乐,心理更健康。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助人行为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9期2022-06-25
- 大学生心理骨干主动性人格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的链式中介效应
研究,对于其助人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骨干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助人行为是个体自愿给予他人关心与帮助的行为,这种行为能给他人带来利益或幸福,它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类型[4-6]。根据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人格是助人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7]。在人格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大多数研究以大五人格为变量来探讨,也有少数学者以主动性人格为视角研究主动性人格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主动性人格(Proa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6-13
- 大学生心理骨干感恩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过程,目前从助人行为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心理骨干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探讨大学生心理骨干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强化其助人行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感恩是指当个体受到他人恩惠时,个人内心产生对他人的感激之情。[4]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感恩作为人类的积极情感,具有道德激发和道德强化的功能[5],对个体的助人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6],提高个体人际关系质量,提升个体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7]。根据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感恩作为一种稳定的积极的人格特质,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6-08
- 3-6岁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键词:幼儿,助人行为,幼儿园引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的总目标中就明确规定了 “乐意与同伴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具有同情心。”所以帮助他人有助于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态度和能力,是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交往技能,学会互利互惠交往的重要过程。1、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1.1个人因素(1)个人能力对幼儿助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系统的观察之后,笔者发现在幼儿园中,每位幼儿的能力水平和能力类型都有较大出入。例如在男女幼儿的对比上,男生在体力方面更
文学天地 2022年2期2022-03-27
- 浅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助人行为
文 宋 钰助人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重要行为。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开始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如何与教师交往,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助人等行为。幼儿的助人行为,能使幼儿赢得同伴的欢迎,受到教师的称赞,更能使其体会到助人的乐趣,为其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那么,该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助人行为呢?一、家庭方面(一)家长的榜样教育不可缺位现如今,许多父母对幼儿的教育都是从纠正幼儿的不当行为开始入手,帮助幼儿树立
好家长 2021年3期2021-12-03
- 旅游服务业中助人行为对于员工绩效评价的影响
织公民行为,助人行为对施助员工的影响是决定助人行为能否持续的关键。文章运用动机归因与调节焦点理论,基于287对旅游服务企业中的管理者-员工配对问卷,研究了旅游服务业中员工助人行为与绩效评价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旅游服务业的组织中,管理者会对员工的助人行为进行利他归因,并进行促进性调节焦点回应,从而对施助员工给予积极的绩效评价,因此利他动机归因与促进性焦点在员工助人行为与绩效评价之间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员工助人行为与绩效评价的关系
旅游学刊 2021年8期2021-09-13
- 中班幼儿助人行为的观察研究
熊玲助人行为是亲社会性行为中重要且突出的部分。3~6岁是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幼儿园集体教学环境和我国传统集体主义社会氛围,从小培养幼儿的助人意识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做出外在的助人行为,首先需要其能够观察并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困难所在,理解他人的感受,继而分析问题,采取不同策略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因此,幼儿助人行为是幼儿的观察能力、共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从劳动教育出发,中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已经有所发展,教师的关键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1年4期2021-05-29
- 助人行为对工作绩效影响研究述评
[提要]员工助人行为被认为是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过犹不及效应出发探讨员工助人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简要回顾过犹不及效应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员工助人行为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该领域值得研究的方向。马克思曾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在工作场所中的合作行为和利他行为不可避免。也有学者认为非正式的群体关系是组织功能有效运行的关键,能有效提高组织成员的生产力。一、过犹不及效应过犹不及效应是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5期2021-01-13
- 社会拥挤对助人行为意愿的影响
,求助呼吁和助人行为多发生在社会拥挤的情景中。助人行为,是普适价值观,助人是助自己;助人行为使自我感觉良好,缓解压力。本研究认为社会拥挤会影响消费者的一般助人行为意愿。人类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但有时也会非常不愿意社交,例如在拥挤的火车上,消费者宁愿自己待着也不愿意和旁边的人说话[1],与人的交往也变得不愉悦[2],这种避免人际交往的倾向可能降低消费者在社会拥挤环境中的助人行为意愿。与此同时,消费者在社会拥挤的集体事件中也会经历积极体验[3],增加了身处
管理科学 2020年3期2020-10-28
- 受欢迎儿童助人行为的个案研究
对个案儿童的助人行为在行为的性质、指向对象、采用的策略和行为对象的反应等方面进行了个案研究。得到了个案儿童在助人行为上表现的特点,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个案儿童呈现这些特点的因素。【关键词】受欢迎儿童; 助人行为; 影响因素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中一直是一个热点课题。相关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幼儿助人行为的养成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优优总体助人行为的特点(1)被动助人行为多于主动助人行为这与刘昕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期2020-09-13
- 助人行为引导在调查访问中的应用
——从侦查人员中心转向目击证人中心
在研究空白。助人行为,指以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②。调查访问活动中,在目击证人存在不利于作证的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其往往不愿意履行自己的作证义务。从目击证人的角度出发,如实提供自己已知的案件相关情况,配合访问人员完成访问工作,帮助侦查人员侦破案件,是一次可能存在风险的、对警方的助人行为。因此,从助人行为的角度研究目击证人心理,分析其在助人行为决策中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并加以合理引导,使其面对侦查人员的调查访问时可以如实陈述自己所知的案件情况,不仅具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8-12
- 社会比较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
别测量被试的助人行为和合作行为。结果表明:(1)上行比较组被试的助人和合作行为均显著高于下行比较组,(2)性别调节了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男生上行比较组的助人行为显著高于下行比较组,女生助人行为在比较方向上差异不显著。性别在社会比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上差异不显著。关键词 社会比较, 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 合作行为, 性别分类号 B849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4.0051 引言社会心理服务的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年4期2020-04-13
- 道德直觉与网络助人行为:道德情绪、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
者探究了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而每年我国网民规模都在急速增长,网络助人行为已经成为大众网上生活的重要组成。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影响机制以增加网络助人行为。助人行为是指给他人带来利益或福祉的行为,研究者首先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探讨了助人行为。当前的道德心理学家普遍认可Greene等人提出的道德双加工模型和Leffel的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这两个模型都认为道德直觉、道德情绪与道德推理是助人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它们的分歧在于道德情绪是否可以直接影响助人行
心理研究 2019年6期2020-01-13
- 青少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地位的作用。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诸多形式中的重要一种,它指基于个体的自愿,有意地帮助他人的行为[3]。近些年研究发现,助人者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助人行为的一种重要因素,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Piff等的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其助人行为更多,花费在助人上的时间更多,捐款的比率更高等[4]。根据Kraus等提出的社会认知视角(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掌握的资源偏少, 对外部的依赖更强, 在心理
魅力中国 2019年45期2019-10-31
- 人物绘本和拟人化动物绘本教育效果差异研究
——来自幼儿利他性助人行为干预的实验证据
的提出利他性助人行为(altruistic helping)是指在放弃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主动采用身体、心理等方式进行援助,帮助受困者脱离困境的行为。Svetlova(2010)认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最初表现为工具性(基于行动性)助人行为及移情性(基于情感性)助人行为,并且最终发展成为利他性助人行为[1]。工具性助人行为是指个体帮助他人解决一个具体的工具性问题,移情性助人行为是一种基于对他人关心的亲社会行为。与工具性和移情性助人行为相比,利他性助人行为是最高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2019-09-03
- 大学生感戴水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他行为不同,助人行为是个体出于自愿或有所企图地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大学生的助人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其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提倡互帮互助,充分发挥积极事件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探讨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大学生的助人行为以及构建和谐互助的社会环境具有潜在的现实意义。助人行为的发生是一个涉及诸多影响因素的复杂过程,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感戴成为一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6期2019-06-28
-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的旁观者效应原因探析
表现。本文从助人行为步骤、社会影响、责任分散的角度来探析旁观者效应。关键词:重庆公交坠江;旁观者效应;助人行为;责任分散;社会影响旁观者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境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的利他行为就会明显减少,旁观者的人数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就越高。旁观者效应也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通常在人多的情况下,人们就容易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把自己当成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其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在2018年10月28日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
山东青年 2019年1期2019-05-16
- 面孔可信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依恋安全的调节作用*
面孔可信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依恋安全的调节作用王秀娟王 娜韩尚锋刘 燊张 林(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 宁波 3152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合肥 230022)分别从特质依恋和状态依恋角度考察施助者的依恋安全在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求助者面孔可信度影响助人行为, 面孔可信度高的求助者得到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面孔可信度低的求助者; (2)施助者的依恋安全调节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报 2018年11期2018-11-05
- 组织中的助人行为: 前因、后果及作用机制
)。组织中的助人行为能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技能与专长, 即能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 而且能增加团队凝聚力, 保持团队活力(周文娟, 段锦云, 朱月龙, 2013)。因而, 组织中的助人行为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话题。现有的文献对组织中的助人行为进行研究与探讨, 并对其前因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积累。但总体而言, 研究仍较为分散, 缺少系统性的总结与归纳。特别是, 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使得助人行为的研究出现分化趋势。例如,Grodal, Nelson 和Siino(2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8年6期2018-10-10
- 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探讨
、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情 人格 应对方式 助人行为 关系【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02-02针对四所高校400名本科生、4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发现大学生自我同情在性别、专业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发展特点。并得出部分变量对自我同情有较大影响的结论。一、大学生自我同情发展特点第一,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自我同情总分没有差异,在自我确认、情绪注意等方面,本科生分数高于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2018-05-19
- 恐惧管理理论视角下死亡凸显和权力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是影响个体的助人行为的因素(Barrett & Yarrow,1977;Magee & Smith,2013),本文希望在控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MS与助人行为的正向关系。权力(power)是一种通过控制有价值资源和执行奖惩来影响他人的能力(Anderson & Galinsky,2006)。心理学中研究的权力更多指的是权力感或者权力体验(Mast,2010)。权力强调对不平等资源的掌控,而亲社会行为更多地强调分享资源,两者在概念上背道而驰,权力是
应用心理学 2018年2期2018-04-10
- “授鱼”型助人行为对求助者的负面影响
adler将助人行为分为autonomy-oriented help和dependency-oriented help,文章借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谚语,将其翻译为“授鱼”型助人行为和“授渔”型助人行为,并基于求助者的角度,研究“授鱼”型助人行为对求助者的负面影响。文章运用实验法,选择48名A大学大一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将两种帮助类型作为自变量,并引入帮助者地位的高低作为调节变量,设计2×2析因实验,来模拟组织中员工求助的情景。实验发现,“授鱼”型
中国市场 2018年7期2018-03-19
- 2018专题研究征稿
3:组织中的助人行为每年3月春暖花开之时,“学雷锋”活动通常会在许多组织中开展推进,“助人为乐”的精神也一直为我们的教育和社会规范所倡导。而在组织管理研究中,助人行为(包括对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也是组织公民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维度。除了早期探索影响助人行为的个人和情境原因之外,当前研究更看重助人行为可能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不同主体的可能影响。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我们期待在这一专题中对助人行为的前因后果贡献更具新意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投稿截止日期:20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8年4期2018-02-07
- 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对助人意图加工的影响*
3)1 前言助人行为是指无私地关心他人并提供帮助的行为(Kawamichi et al.,2016; Schulz,2016; 张向葵,盖笑松,陈彩琦,宋小冬,1996)。在所有社会中,向他人提供帮助都是一种具有极高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行为(Loke,Evans,& Lee,2011)。一直以来,助人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课题,迄今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与助人行为相关的因素,包括社会情境、人格特质、认知和发展等(Kawamichi et al.,2016;L
心理学报 2018年1期2018-02-02
- 儿童亲社会行为探析
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中图分类号】D432.51引言亲社会行为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至观重要,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获取学业、事业成就、以及心理能否健康发展黄希庭(2004)在《简明心理学词典》中指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捐献、帮助等内容。为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况,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儿童亲社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9期2017-09-26
- 3~6岁幼儿助人行为多样特点观察与分析
-5岁幼儿的助人行为展开讨论,具体分析了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及意义。【关键词】幼儿 助人行为 特点【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039-01善于帮助他人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同时培养孩子善于帮他人也是培养孩子亲近社会的体现。培养孩子养成善于助人的品德,有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培养孩子养成助人行为还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友情,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3-6岁的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2017-08-20
- 助人行为形成机制研究述评
要:组织中的助人行为不仅能够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还是提高组织绩效、推动组织创新的重要动力。梳理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个体变量(如情绪、人格特质、集体主义价值观、不同行为主体视角等)和工作性质、组织文化、领导方式、助人规范等环境变量,都对助人行为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从不同的角色将求助与助人行为分开进行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因此,不同角色视角应是助人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助人行为 求助行为 领导方式 助人规范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
科技资讯 2017年13期2017-06-21
- 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
——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
程序, 这些助人行为在网络中频繁出现(Sproull, Conley, & Moon, 2005)。另一方面, 我国网民的数量在急速增长。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我国的网民已达到7.10亿。基于上述两个现状, 很有必要研究网络助人行为。1.1 助人行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视角研究者将助人行为看作某一种道德行为, 以道德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道德心理学经历了单一因素到双因素的理论发展, 目前学者最认可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和道德双加工模型
心理学报 2017年12期2017-02-01
- 教师的共情鸿沟效应及其消除
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3)在社会痛觉范式下,想象自己观点采择会消除社会痛觉共情鸿沟效应。共情鸿沟;情绪状态;观点采择;助人行为;教师1 引言共情鸿沟是指当人们处于 “冷”(未唤醒)状态时,难以预测他们处于“热”(唤醒)状态时的感受和行为[1,2]。共情鸿沟导致人际误会甚至冲突,阻碍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联系[3],阻碍成功的政策制定[4]。有研究者强调,在包括健康医疗、教育和金融等大量社会情境中,都需要增强情绪预测的准确性[5],减小人际共情鸿沟,提高共情预
心理研究 2017年2期2017-01-27
- 参与式领导对组织助人行为的影响:工作幸福感和角色清晰度的作用
式领导对组织助人行为的影响:工作幸福感和角色清晰度的作用施跃东1段锦云2(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2苏州大学心理系,苏州 215123)研究从社交网络的视角探讨了参与式领导对组织助人行为的影响、工作幸福感的中介作用以及角色清晰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对295名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其同事配对取样,并通过层级回归发现:(1)参与式领导、工作幸福感正向预测助人行为。(2)工作幸福感在参与式领导和助人行为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3)角色清晰度正向调节“
心理研究 2016年4期2016-10-22
- 试析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与感戴行为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感戴行为等建立在积极心理基础上的行为概念、涵义及相关理论,认为助人行为与感戴行为形式上类似,但起因不同,两者都从属于亲社会行为。【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感戴行为;关系;积极心理学感戴行为、亲社会行为及助人行为三个概念在一些研究中没有被清晰界定,常混淆使用。如一项研究女性为慈善事业做贡献情况的纵向调查,发现那些早年得到过他人帮助的女性,一直拥有较强的感戴体验,中年时倾向为慈善事业做贡献。因为女性感激早年曾帮过她们的人,所以表现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4期2016-05-20
- 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的促进方案的设计思路
计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的促进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 流动儿童 助人行为 促进方案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其社会群体属性不可忽略。这种属性使得个体的人有了被归类和划分到具体群组的特质。可以说,个体所具有的归属性使社会学能够从宏观整体上将社会作为一个对象研究,拓展了社会科学中实证研究思路。所以,可以说群体身份赋予了研究者一个天然视窗,使其能够在中观的群体角度和微观的个体角度对社会行为进行观察与推断。在中观层面上,研究者可以研究社会人的群体身份,
考试周刊 2016年19期2016-04-14
-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姚秀娟 张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对100名3~6岁幼儿在园助人行为进行了为期45天的自然观察,结果表明,3~6岁幼儿助人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男孩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女孩;幼儿的助人行为主要发生在生活情境中;幼儿的助人类型和助人策略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幼儿的帮助对象主要是教师,其次是同伴,且选择帮助同性同伴的几率要高于异性;教师、同伴对幼儿的行为反馈以中性为主,其次是积极;幼儿
幼儿教育 2015年15期2015-11-09
- 微观视角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
摘 要:助人行为既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群体行为,因此有必要从微观个体视角下探讨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从观点采择、移情和气质三个方面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更有必要。关键词:微观个体视角;助人行为;影响因素一、助人行为的概念界定生存和生殖,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出发,助人行为对人类延续以及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正如达尔文所言:“适者生存。”助人行为是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抉择,形成的适应性社会性思维。它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行为。但是,在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0期2015-10-21
- 心理适应理论下的流动儿童助人行为探讨
市的流动儿童助人行为进行分析。关键词: 心理适应理论 流动儿童 助人行为一、心理适应理论皮亚杰认为随着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将具有较多格式。格式在个体外部行为中有所表现,同时是一种内部结构,能够使个体对外部环境觉知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在规整过程中,形式不同但本质接近的动作序列将会被归成一类,继而被概念化。因此,格式被认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结构。格式的改变将促使个体在人生发展中的认知形成和变化。人生作为一个连续的生命发展历程,成人的认知格式同幼年期间的格式并非
考试周刊 2015年88期2015-09-10
- 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的研究策略
实的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研究构想策略。关键词: 流动儿童 助人行为 研究构想一、现有助人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由于助人行为概念指代简单,因此少有研究者针对儿童助人行为单独界定。然而,Bergin等提出的“成人的亲社会行为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认知差异”的观点,应特别引起注意。他认为,随着年龄和社会经历的增长,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别。寇彧认为传统助人研究多从研究者视角出发,存在对亲社会行为“真实性”和“社交性”两个特点的忽略。助人
考试周刊 2015年72期2015-09-10
- 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研究的缺失与探讨
公德心缺失和助人行为减少的现象。目前的研究很少以儿童为被试,而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则少之又少。基于此,有必要对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的研究缺失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关键词: 流动儿童 助人行为 研究缺失一、缺乏在真实群体生活情境下对流动助人行为的探讨目前,几乎所有助人行为的研究都是以实验形式完成的。无论是情景实验还是任务实验,都是研究者在精巧地布局实验环境和精确地控制实验条件下完成的。但是,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弊端。首先,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研究人员通过这样的操作方式
考试周刊 2015年80期2015-09-10
- CIIM理论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对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适用性探讨,对促进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有莫大的好处。关键词: CIIM理论模型 农民工子女 助人行为 适用性分析一、CIIM理论模型对助人行为的应用性探讨虽然内外群体间的差别貌似并不巨大,但是这种差异对个人在其社会感知、情感、认知和行为上都有复杂的影响。例如,人们往往会及时对内群成员做出偏私行为,并主观上认为内群成员较外群成员更加优秀和出色。因此,身份认同的视角差异,在微观个体层面上便是误解、暴力或歧视。这种差异在群体层面的极端表现
考试周刊 2015年74期2015-09-10
- 群体身份认同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助人行为
究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在探讨流动儿童群体身份认同归属的前提下,对其助人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关键词: 群体身份认同 流动儿童 助人行为一、群体身份认同的理论视角国外研究者已通过研究证明群体身份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例如,Flippen等发现普遍的群体身份认同会促进个体做出助人行为。因为,当一个人认同了某群体身份,表示他认同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在于他认同了该群体肯定的群体文化和行为标准。第二个层面表示他认同与其同属一个群体
考试周刊 2015年73期2015-09-10
- 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研究思路及实践意义
混乱,并存在助人行为意识缺失和社会公德心丧失现象。显然,这对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是不利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理论及实践,进而为其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助人行为 研究思路 实践意义一、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研究思路第一,应该设计在中观群体研究层次的研究思路,进而拓宽助人行为研究视野。助人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能有效地反应行动者对待他人的态度心境。以往研究者在对助人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
考试周刊 2015年87期2015-09-10
- 微观视角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
法学院)一、助人行为的概念界定生存和生殖,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出发,助人行为对人类延续以及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正如达尔文所言:“适者生存。”助人行为是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抉择,形成的适应性社会性思维。它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助人行为往往容易发生在个体间,因此有必要首先从微观的个体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界定助人行为概念前,首先应明确助人行为的动机。现实生活中,促使人们做出助人行为的动机有自私和无私
新课程(下) 2015年10期2015-08-15
-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6岁幼儿在园助人行为进行了为期45天的自然观察,结果表明,3~6岁幼儿助人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男孩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女孩;幼儿的助人行为主要发生在生活情境中;幼儿的助人类型和助人策略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幼儿的帮助对象主要是教师,其次是同伴,且选择帮助同性同伴的几率要高于异性;教师、同伴对幼儿的行为反馈以中性为主,其次是积极;幼儿的助人行为多数未得到及时强化。【关键词】助人行为;幼儿;3~6岁;自然观察【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6-16
- 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观点采择的调节作用*
平或低水平。助人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指基于个体自愿原则, 对他人实施帮助并主动关心的行为。近些年研究发现, 助人者和受助者的个人特质(如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者发现, 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且这种正相关不受年龄因素影响(Underwood, Moore, & Rosenhan, 1973)。Gaesser和Schacter (2014)的研究发现, 与控制组相比, 不论是想象帮助情境(情节模拟组
心理学报 2015年8期2015-02-10
-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状态感恩对助人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专业精神实施助人行为。在这样的专业活动中,感恩之心是良好医德的基础,是助人行为的必备心理品质。所以随着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培养,提高他们助人行为的感恩教育研究开始逐步得到重视。目前感恩教育的研究活跃于积极心理学领域,本研究从心理学家Rosenberg的情绪理论之状态感恩[1]出发,即个体经由他人有意的、无偿的,甚至需要付出代价的帮助而出现积极结果之后产生的一种感激的内部心理状态 (即状态感恩)[2],意在通过一系列状态感恩的启动调
亚太教育 2015年34期2015-01-30
- 初中生非危机情境下助人行为利弊权衡的质性研究
了解中学生对助人行为的利弊认知。研究方法:对10名初中生进行个体访谈,并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初中生在非危机情境下实施助人行为时会进行一定的利弊认知权衡。结论:初中生助人行为利和弊各有四个维度,助人行为的“利”主要包括获得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促进人际关系,提升道德感,获得一定回报,助人行为的“弊”主要包括耽误自己的时间或事情,带来一些麻烦,损失财物,影响情绪。〔关键词〕初中生;助人行为;利弊权衡;质性研究〔中图分类号〕 G4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24期2014-12-26
- 组织中助人行为的研究现状
频繁。组织中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不仅能影响员工个人的工作进展,更是能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对实现组织及其员工的共同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有关人们日常生活中助人行为的研究,内容丰富、结果多样,但对组织中助人现象的研究相对分散,常见于组织公民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虽然也有研究者探讨过组织中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但研究结论并未统一。因此,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继续探讨组织中助人行为的内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6期2014-11-23
- 大学生感恩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剧本实验*
2010)。助人行为指的是带有一定个人目的和利益倾向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俞国良,2006)。助人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范畴,是一种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感恩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美德,在亲社会行为领域中具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Smith把感恩看作是助人的主要动机,Simmel和Gouldner认为感恩作为一种积极动力资源有助于帮助维持互惠责任,Trivers认为感恩激励人们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代价或收益在感恩与利他行为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Schwar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10-24
- 负面新闻报道对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
昌运 张 林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无私地关心他人并提供帮助的行为。当今,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负面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人们不仅会主动去关注负面新闻报道,甚至也会被动地暴露在电视、网络上扑面而来的负面新闻报道中。在报道了一系列“扶老人被讹诈事件”后,又曝出“小悦悦事件”,再到之后“该不该助人”的探讨,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社会的病态心理。负面新闻报道是指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犯罪事件、事故灾害往往是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9期2014-07-07
- 施助者因素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虚拟收益的调节作用
者因素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虚拟收益的调节作用张 礼1,田也壮1,徐 光2(1.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本文从网络助人行为的概念入手,对共情、道德判断、自尊、过往经历这四个施助者因素与网络助人行为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引入一个情境变量——虚拟收益作为调节变量,然后据此提出了理论模型;最后利用对564人进行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1)共情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03
- 大学生对他人行为的责任推断与助人行为——群体关系与情感体验作用分析
的责任推断与助人行为——群体关系与情感体验作用分析林锦秀(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福州 350025)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责任推断、情感体验、群体关系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责任判断、情感体验、群体关系和提供帮助上存在相关性。维纳提出的行为归因→知觉控制性→责任推断→情感体验→提供帮助的理论假设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对他人的责任归因、情感体验、群体关系,影响大学生是否愿意提供帮助行为。内外群体关系影响助人行为,大学生对内群体成员更愿意提供帮助。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9-27
- 阈下积极情绪启动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7)1 前言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典型代表,通常将其定义为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带来好处的行为(Feng Li,1997)。在传统研究中,个体自愿实施的以改善他人不利处境为目的的行为被称为助人行为(张海形,2009)。无论是公交车上的让座、全国各地的义务献血,还是拾荒阿姨陈贤妹对小悦悦的救助、车站工作人员奋不顾身抱住被列车夹住的幼儿等行为,都属于助人行为,而这些行为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即便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人对处于困境中需要帮助的人采取冷漠态度,最经典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3-01
- 社会工作者助人行为的比较研究
出高度一致的助人行为。〔关键词〕社会工作价值;组织环境;助人行为〔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2-0010-05一、问题的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比如上海、深圳的社会工作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全国共有超过200所高校设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2期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