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为,让孩子更快乐

2022-06-25 22:22邹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

邹蓉

摘要: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行为能让人产生与被帮助者“感同身受”的快乐,体验到“自我价值”,摆脱“自我中心”。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更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有效合作,也更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家长可以通过加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家长以身作则,能给孩子树立榜样促进孩子的助人行为。助人行为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让孩子更快乐,心理更健康。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助人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9-0078-03

网上有一篇“漫画作文”材料,材料中,有两位不同的家长指着环卫工人教育孩子。前面一位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的结果就会和他一样。”而后一位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好好学习,你将能够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是更深远的学习意义和更大的人生格局。

如此心中有他人的话语,让人动容。后面的家长带给孩子别样的学习意义,宽大的格局也将提升孩子的人生高度。学习是为了让别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人生的画卷顿时在孩子面前展开,如此宽阔、高远、有意境。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为快乐之本”,引导孩子去帮助别人会让孩子更快乐,心理也更加健康。

一、助人行为的心理动因

(一)“感同身受”的快乐

在我们的身体内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们就像我们人体内的镜子。

当我们看到别人皱眉头时,就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当我们看到别人微笑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所以,当你看到别人丢失了东西而感到焦虑时,你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当你帮他找回了他的东西,他笑着对你说了声谢谢,你的“镜像神经元”被激活,看到别人笑自己可能也会跟着不由自主地笑起来。

这一群“感同身受”的细胞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快乐。“镜像神经元”从生理上决定了,帮助他人让自己更快乐。

(二)体验到“自我价值”

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都会产生助人之心。比如,我们为慈善事业捐款,为不公正的事件发声,都是助人行为。如果因为一些原因而没能提供帮助,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内疚感。这种感受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感到自己“没什么价值”,接着会通过去做一些其他助人的事情来缓解这种糟糕的情绪。

当我们施与别人帮助的时候,会让自己有一种“自我感觉很不错”的体验,这就是我们收获到的自我价值感。

(三)摆脱“自我中心”

当下很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自己的生活、学习、朋友圈。这种自我中心的状态必然会导致孩子遇事考虑问题的视野偏窄,很难达到“家、国、天下”的广度。这样的“关注自己”模式,反而会被个人问题所扰,挣扎在“自我”的泥淖里。当我们让孩子把注意焦点转向外部世界,扩大“关注圈”,去帮助别人时,就能不断获得正面的回馈信息,帮助孩子脱离“自我中心”。孩子也容易从中打开视野,获得快乐。

二、助人行为让孩子终身受益

(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乐善好施的品质,能让孩子有好的人缘。小杨的学习成绩算不上拔尖,但是班里的所有同学都特别喜欢他。小杨喜欢帮助别人,班里有谁生病了在寝室休息,他就会帮忙打饭、打热水;有同学题目不会做,小杨就会耐心给他讲解;有朋友考试考砸了,心情低落,他会暖心地安慰开导。小杨说,虽然为别人提供帮助,会花费不少自己的时间,但交到了非常多的好朋友。每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们都会热心地来帮忙。而且,当大家都喜欢自己的时候,在班级里也有了满满的归属感,无论做什么事都特别有自信。当一个人能为他人考虑,为他人提供价值时,就赢得了友谊,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学会在团队中合作

团队协作是孩子一生受用的本领。只有成员间相互帮助,一个团队才能有效协作。小孙与几个同学组建了一个假期社会实践团队,去社区组织一次宣讲活动。大家进行了简单的分工,有的负责画海报,有的负责宣传,有的负责组织报名……他们建了一个群,把各自的分工进展情况随时在群内向大家汇报。当看到有的同学遇到一些难题,尽管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小孙也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这也带动了其他伙伴更积极地参与帮助,使团队有了极强的凝聚力。他们的团队成果最终斩获了全校第一名。一个人只有学会在团队中积极为他人、为团队服务,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提升,才能在团队中有效地合作。

(三)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有目标、有梦想、有自我价值的孩子,未来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坚定更有力量。小蒋是个特別积极进取的孩子,平时学习非常努力刻苦。他曾经把几乎所有能用于学习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业、刷题、背单词。尽管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他越来越不快乐了。他说:“当我能考到班级前十名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努力考到班级前五名。当我达到班级前五名后,我又要求自己考进班级前三名。我感到目标越来越难以达到,也开始自我怀疑。似乎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做不好,现在甚至连学习也学不好了。”

之后,小蒋意识到自己需要有所改变了。他开始更多地参与班级活动,帮班级出黑板报,为排练节目出谋划策,还主持了好几次班会活动。“以前我只知道关注学习成绩,当我更多地为集体做贡献时,发现我自己是那么有价值,能影响到那么多人,生活中原来有着那么多的价值和意义。”小蒋快乐地说着丰富的生活,他依然是班级里的学霸,而且这个学霸更加阳光开朗了。一个人若能找到自己的心之所愿,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更有可能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三、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助人行为

(一)加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对自己、家庭、团队和社会的责任。

首先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根据年龄的不同,教孩子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随着孩子上学,让他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进行自我管理。等孩子长大一些,让他学会对家庭负责。在家中为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并放心让孩子帮着做事。当孩子有了所从属的团体,比如值日小组、兴趣团队、班集体等,让他学会对团体负责。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在团体中多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伙伴。家长要教导孩子从小遵守社会公德,不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不喧哗等,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个人的价值观只有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个人的发展只有融入整个社会的发展大潮,才能做出自己的成就。

(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家长要培养孩子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同理心。

首先,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我们对孩子的正面感受总是很接纳,对负面感受却会经常否认、禁止和忽略。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男孩子哭什么,要勇敢一点!”“这么点小事情,有什么好焦虑的。”这会让孩子认为负面感受是不应该的,也会忽略别人的负面感受。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比如,“你看起来不太开心,是发生什么事了?”“你考试没考好,是不是感到很难过?”当孩子被父母待以同理心,他就能逐渐学会认识自己的感受,接纳和理解别人的情绪。

其次,引导孩子去注意别人的感受。当孩子有不恰当的行为时,需要将别人的感受告诉他,而不是仅仅批评他。比如孩子冒犯别人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当你冒犯到别人时,对方会感到生气。”这样就能提高孩子的情感觉察力,学会同理他人。

(三)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任何一种优秀品质的形成,家庭氛围的熏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家长要营造助人为乐的家庭氛围,主动帮助身边的人,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比如和邻里之间相互关照,单位同事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帮助孤寡老人,在地铁上主动给老人、病人和孕妇让座等,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

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公益项目,比如在周末休息时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收拾并捐赠孩子小了的、旧的衣物、书本,与贫困山区的孩子进行手拉手交笔友活动等。这些小小的善举,都能让孩子耳濡目染,逐渐成为自己的习惯。孩子也会在父母的榜样中掌握助人的方法,在心灵里播下勇敢、善良的种子,长出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下的学习是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当孩子们都穿上校服的时候,孩子与孩子之间外表上区别不大,而真正让他们变得不同的,是内在所散发出来的东西。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将带给孩子从内到外的改变,助人行为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让孩子更快乐,心理更健康。

編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家庭教育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