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
- 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肥大细胞;内脏高敏感;电针刺激;综述[ 中图分类号] R57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3)08-0063-04内脏高敏感是指患者的内脏器官对疼痛和其他感觉的阈值降低,引起内脏传入神经激活增加及相应大脑区域的错误激活,导致机体对局部刺激的敏感性增加[1],临床上一般通过直肠测压对内脏的敏感性进行评估,在动物研究中则通过结直肠扩张刺激引发腹壁回撤反射评估内脏敏感性。内脏高敏感的机制分为中枢机制和外周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8期2023-05-12
-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姚煦,宗文凯肥大细胞是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免疫细胞,在组织微环境中成熟,主要分布于与外部环境接触的组织中,是参与过敏反应的关键细胞,也是环境和心理应激的传感器[1]。肥大细胞活化(mast cell activation,MCA)可见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生理性MCA是适度的,对于维持正常内稳态是必需的,但在特定情况下异常MCA会导致疾病,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其他与肥大细胞过度激活相关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原发性肥大细胞疾病和遗传性α-胰蛋白酶血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2年3期2022-12-21
- 猫皮肤肥大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30000)肥大细胞瘤(MCT)起源于一种特殊性的血液细胞——肥大细胞(MC)。肥大细胞在免疫系统中通过释放组胺、蛋白酶、细胞因子和肝素,可参与防御病原体和促进伤口愈合,但这些细胞一旦发生癌变,会变成肥大细胞瘤。猫肥大细胞瘤是猫第二常见的皮肤肿瘤,发病率占猫科动物皮肤瘤的20%,最常发生于中年猫和老年猫[1]。肥大细胞瘤在临床上分为皮肤型与内脏型,皮肤型肥大细胞瘤多为良性,大多单发于皮肤,侵袭部位多为头部、颈部和四肢,临床表现为界限清楚、硬实、褐色、无被毛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4期2022-03-08
- 肥大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50500)肥大细胞是Paul Ehrlich于1878年首次发现[1]。肥大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骨髓肥大细胞祖细胞迁移至周围结缔组织和粘膜上分化成熟并驻留。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又称肥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CD117/c-Kit在肥大细胞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单独使用干细胞因子可促进鼠骨髓来源肥大细胞(bone marrow mast cell,BMMC)的发育。干细胞因子和白介素3(interleu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2年1期2022-02-26
- 硫酸-甲苯胺蓝-丽春红苦味酸染色法在显示组织肥大细胞中的应用
艳芳,蒋 慧肥大细胞含有丰富的酶系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为机体重要的细胞成分,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过敏反应、肿瘤发生发展等,由此可见肥大细胞在机体病理、生理等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HE染色不能直观地辨别肥大细胞,最常用的显示肥大细胞的特殊染色方法为甲苯胺蓝染色,但其相关试剂配制的方法有多种。为对比清晰地显示人体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作者选用硫酸-甲苯胺蓝-丽春红苦味酸染色法进行组合染色,效果佳,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取201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年8期2021-09-22
- 以肥大细胞瘤为表现的婴儿皮肤型肥大细胞增多症一例
层可见大量的肥大细胞浸润;肥大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图2a、2b);特染:甲苯胺蓝染色细胞胞质内见异染颗粒(图2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D117 (+++) (图2d),CD3、CD20、Ki-67、S-100、HMB45 均(-)。结合病史、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表现为肥大细胞瘤的婴儿皮肤型肥大细胞增多症,未予特殊处理,目前定期、长期随访1年余,皮损无进展及消退趋势,亦未出现系统性症状。图2 2a、2b: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轻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9期2021-08-11
- 肥大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在RA中的具体致病机制、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如肥大细胞和T细胞的相互作用)对RA发病的影响等还未完全明确,尚有较大研究空间,笔者也将在后文具体阐释相关研究进展。肥大细胞是一种非增殖、长期存活、定居于特定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其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肥大细胞与RA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关节滑膜中肥大细胞的数量与炎症反应严重程度、自身抗体阳性率、疾病活动程度等密切相关[1]。1 肥大细胞的表型和功能肥大细胞起
现代免疫学 2021年5期2021-04-18
- 基于生物化学对经络腧穴与钙离子相关性的研究
离子与神经、肥大细胞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期推动经穴物质基础的研究,为经络腧穴的研究提供依据。关键词 钙离子;针刺;针型传感器;经穴钙离子分布特异性;络合;肥大细胞Abstract Calcium 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daily lif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early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tea
世界中医药 2020年7期2020-06-24
- 肥大细胞及P物质与经络的相关研究
要:通过阐述肥大细胞及P物质在机体疾患状态时敏化腧穴处和针灸腧穴后局部组织之间的变化及其联系,并结合经络感传现象,探讨肥大细胞及P物质与经络的关系。并推测肥大细胞与P物质对经络现象的影响,以此协助明确经络感传机制的研究,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手段。关键词:肥大细胞;MC;P物质;SP;经络效应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7-0021-04肥大细胞(masts cell,MC)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7期2019-08-27
- 尘螨抗原对P815肥大细胞维生素D受体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及 1,25(OH)2D3的免疫调节作用
敏原[2]。肥大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中间细胞及效应细胞,主要分布于与外界过敏原密切接触的组织表面,并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核心作用[3]。1,25(O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有研究报道能下调登革热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Th2型细胞因子IL-4的表达,高剂量1,25(OH)2D3能上调IL-10分泌[4]。目前关于1,25(OH)2D3对肥大细胞生物学作用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观察Der p以及1,25(OH)2D3联合Der p直接作用于P815肥
浙江医学 2019年7期2019-04-25
-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目前有多种以肥大细胞活化异常为表现的疾病,发病情况从常见到罕见不等。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可由IgE或者非IgE介导。常见的肥大细胞异常活化的特应性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一般人群发病率在10%~30%[1]。与此相反,肥大细胞增生症和单克隆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MMAS)发病很罕见,低至1/10 000~20 000[2]。肥大细胞在肥大细胞异常活化所致疾病中不一定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也可能是肥大细胞对其他的病理学过程作出应激反应。肥大细胞自身可察觉到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8年6期2019-01-17
- 儿童皮肤性肥大细胞增生病12例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
15025)肥大细胞增生病(Mastocytosis)是一组谱性的肿瘤性疾病,儿童更易发病,皮肤是肥大细胞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常表现为1个或多个褐色至棕色的丘疹或斑块,通常于青春期后消退,在儿童皮肤科诊疗中相对多见,为进一步认识该病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现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室所诊治的12例儿童患者皮肤性肥大细胞增生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研究的12例色素性荨麻疹患儿均为本科室2012年1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年4期2018-09-18
- 结直肠癌细胞通过IL-33/ST2轴招募肥大细胞的研究
直肠癌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目较多,且与肿瘤的分期和预后有关。但是结直肠癌组织中肥大细胞数目增多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探索被募集至肿瘤组织的肥大细胞数目增多的机制对进一步理解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Fang等[6]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组织中IL-33的表达增加。同时之前的研究[7-8]发现,骨髓来源肥大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st cell, BMMC)表面表达IL-33的受体ST2。由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被募集至结直肠癌组织的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4期2018-09-10
- 小鼠腹腔及骨髓源性肥大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山医院皮肤科肥大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细胞之一,广泛分布于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等外界屏障组织,通过IgE依赖及非IgE依赖性途径释放各种致敏介质、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在过敏性、感染性、炎症性及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目前常用的肥大细胞株,包括人肥大细胞系HMC⁃1、LAD2,大鼠嗜碱性粒细胞来源的RBL2H3,小鼠肥大细胞系P815等,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成熟肥大细胞的功能与特性,如HMC⁃1细胞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Ⅰ)表达水平低,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年8期2018-09-06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黏膜肥大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众多研究证明肥大细胞(mast cell,MC)作为一种免疫细胞可能参与FD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旨在通过以上几方面对FD与MC间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肥大细胞;食物过敏;胃肠动力[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8)1(c)-0021-03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gastr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3期2018-03-08
- 从肥大细胞在纤维化中的作用看其相关病理虚性本质❋
19080)肥大细胞(MC)在1879年首先被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Ehrlich发现并描述,传统认为肥大细胞主要在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在其他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发现肥大细胞在多种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均不可忽视,其中肥大细胞与纤维化的研究较为成熟。从肥大细胞在纤维化中的作用看,肥大细胞相关病理是虚性病理。因为纤维化病理的本质是慢性病理,而“久病必虚”。纤维化组织和器官中,实质细胞生机不足。纤维化组织出现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1期2018-01-22
- 肥大细胞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的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肥大细胞在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综述如下。1 肥大细胞的分类及主要功能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表达 CD34、C-kit和CD13抗原的多能祖细胞,在骨髓中进行扩增、成熟和归巢。肥大细胞的成熟和分化受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包括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CF)等。成熟后的肥大细胞经血液循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8年1期2018-01-12
- 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肥大细胞增生及其病理学意义
收增加与骨髓肥大细胞增殖有关,研究发现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骨髓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2-3]。此外,研究发现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也会导致骨质疏松[4-6]。然而上述研究仅限于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髓肥大细胞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否也伴随骨髓肥大细胞的增生,骨髓肥大细胞增生是否可以成为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本研究以去卵巢大鼠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疾病模型,观察和计数肥大细胞在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中的分布,探讨肥大细胞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依据的可能性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7年7期2017-08-07
-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疹性;斑状;肥大细胞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telangiectasia macularis eruptiva perstans,TMEP)是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低,以成人居多,临床报道例数均较少[1],本文通过对1例确诊的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等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本病的研究提供参考。1 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60岁,因“躯干、四肢发褐色斑疹5年余”于2013年8月2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5年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12期2017-07-18
- 肥大细胞响应机械刺激与穴位敏化的生理基础
01203)肥大细胞响应机械刺激与穴位敏化的生理基础顾金涛1,2,杨洪伟1,2,沈周锋1,2,丁光宏1,21. 复旦大学上海市针灸效应与穴位功能重点实验室,航空航天系(上海,200433) 2.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上海,201203)该文对肥大细胞响应机械刺激的有关文献加以回顾总结与分析,发现肥大细胞响应机械刺激与细胞外基质、粘附因子和细胞骨架密切相关,为探讨肥大细胞在针刺效应和穴位敏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线索。肥大细胞; 穴位敏化; 机械刺激; 细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7年1期2017-04-13
- Masitinib用于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有效且耐受良好
于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有效且耐受良好《柳叶刀》杂志于2017年2月11日第389卷第10069期发布了一项关于Masitinib(参考译名:马赛替尼)用于严重症状性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Ⅲ期临床试验内容。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包括亚变种冒烟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可降低生活质量的终身疾病状态。Masitinib可抑制参与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的KIT和LYN激酶。本项试验旨在评估与安慰剂相比,Masitinib用于对最佳对症疗法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年4期2017-01-13
-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与免疫介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以及肥大细胞等在CPP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免疫介质的深入研究可能对探明CPPS的病因、发病机制,开发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及新的免疫抑制剂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趋化因子;肥大细胞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是常见的男科疾病,其患病率比细菌性前列腺炎高约8倍[1]。其发病机制未明,病因学复杂,缺乏客观的、特异性的诊断依据,存在广泛争议。近年来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6年1期2016-08-03
- 大黄提取液促进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
促进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吴迪徐敬东*朱进霞*(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北京 100069)【摘要】目的 大黄具有清热解毒和润肠通便的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短期服用大黄后,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大鼠的结肠有大量聚集。本研究意在探讨大黄提取液促进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的作用。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及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探讨不同剂量大黄灌胃后,大鼠结肠部位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干扰素-γ(interf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3期2016-07-20
- 双黄连注射液对肥大细胞组胺及己糖胺酶释放的影响
黄连注射液对肥大细胞组胺及己糖胺酶释放的影响叶 宇 柳 杰*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摘要】目的 建立双黄连注射液评价肥大细胞介质释放可行性。方法 不同浓度双黄连注射液与大鼠体内肥大细胞共孵育,测定引起的组胺及己糖胺酶的释放率,分析比较各组差异性。结果 阳性对照药Compound 48/80能引起肥大细胞组胺及己糖胺酶的显著释放,不同浓度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组胺及己糖胺酶释放与生理盐水组无差别。结论 大鼠肥大细胞自身释放组胺及己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8期2016-07-14
- 艾灸不同温度热刺激对小鼠神阙穴局部形态及肥大细胞的影响
穴局部形态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王应越王耀帅李梅(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目的探讨艾灸不同温度热刺激对小鼠神阙穴施灸局部效应的影响。方法观察艾灸不同温度(38℃、46℃)热刺激对小鼠神阙穴施灸局部皮肤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肥大细胞的变化。结果不同的温热刺激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神阙穴局部的结构和细胞。艾灸的热刺激对C57BL/6J野生型小鼠与TRPV1-/-小鼠皮肤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辣椒碱化学刺激对小鼠皮肤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0期2016-06-29
- 屋尘螨变应原对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erp1对人肥大细胞HMC-1释放类胰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法测定HMC-1细胞表面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水平;将Derp1、SLIGRL-NH2(PAR2激活剂)、LRGILS-NH2(PAR2对照肽)及Derp1+ FSLLY( PAR2拮抗剂)分别处理HMC-1细胞,用ELISA检测药物刺激后类胰蛋白酶水平;采用钙绿实验检测PAR2生物学功能。结果:肥大细胞表面表达PAR2受体;Derp1单独作用于HMC-1可明显引起HMC-1细
上海医药 2016年9期2016-06-03
-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的变化
疫球蛋白E;肥大细胞;炎症作者单位: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心内科Alterated Serum Levels of Immunoglobulin E in Patients With 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ZHENG Yun-yi,ZENG Qing-chun,ZHAN Qiong,ZHU Ding-ji,HUA Jing-hai,ZHOU Hao-bin,AN Dong-qi,LIU Zu-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3期2016-04-21
- TLR2和TLR4在人慢性根尖周病组织肥大细胞上的表达*
根尖周病组织肥大细胞上的表达*桃子玺▲,范挽亭▲,李娟,黄世光△(暨南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广东 广州 510632)[摘要]目的: 观察人不同类型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s)上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和TLR4的表达情况,探讨TLR2-类胰蛋白酶(tryptase)和TLR4-tryptase双阳性MCs在慢性根尖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受试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年3期2016-04-15
- 肥大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中的作用
10008)肥大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中的作用黄韬,伊丹丹,桑剑锋(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 甲乳外科,江苏 南京210008)[摘要]自肥大细胞发现于1878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过敏反应的重要影响因子,先前的研究一直集中于过敏反应相关的各种疾病,直到近20年来肥大细胞与恶性肿瘤,尤其是乳腺癌的关系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作者综述了肥大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肥大细胞浸润究竟提示疾病预后良好还是不良仍然众说纷纭,有待进一步研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3期2016-03-07
- 183例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临床及预后分析
例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临床及预后分析孙娟 张立新 张霞 马琳目的 探讨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83例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部分患者。结果 183例患者中,色素性荨麻疹136例(74.3%),肥大细胞瘤43例(23.5%),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4例(2.2%);生后2岁内发病者179例(97.8%)。43例肥大细胞瘤患者中出生即发病者21例(48.8%),出生后至6个月发病者17例(39.5%),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5年8期2015-11-07
- 肥大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在人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的表达*
州5063)肥大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在人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的表达*尹小萍1,陈柯2,谢锦强1,黄世光1△ (1暨南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广东广州510632;2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科,广东广州510623)[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类型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肥大细胞( mast cells,MCs)的分布,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MCs上的表达情况,探讨类胰蛋白酶( tryptas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年7期2015-05-16
- 肥大细胞对重组口蹄疫病毒VP1-VP4蛋白的模式识别效应
71000)肥大细胞对重组口蹄疫病毒VP1-VP4蛋白的模式识别效应李丽敏#,王 燕#,崔贝贝,林 敏,张 磊,左玉柱,王家鑫*(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免疫学实验室,保定 071000)为研究肥大细胞对重组口蹄疫病毒VP1-VP4蛋白的模式识别作用,将VP1-VP4蛋白负载经TLR2/TLR4抑制剂、甘露糖受体抑制剂或清道夫受体抑制剂预处理的小鼠肥大细胞系P815,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其脱颗粒现象,并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显示,清道
畜牧兽医学报 2015年9期2015-03-23
- 小鼠骨髓来源肥大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功能鉴定
小鼠骨髓来源肥大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功能鉴定石任任,王珊,何颖,邹泽红,张可俊,李林梅,肖春梅,关志澳,陶爱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变态反应研究室/变态反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60)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细胞来源肥大细胞的方法,为体外组胺激发试验提供试材。方法:采用白细胞介素3(IL-3)和干细胞因子(SCF)联合刺激小鼠骨髓细胞4、6周诱导其分化为肥大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5期2015-03-02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黏膜肥大细胞、血浆胃动素的关系
不良与胃黏膜肥大细胞、血浆胃动素的关系陈海山1龚锦容1黄朝忠1林志辉2*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1(3511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科2*本文通信作者,Email: chenhaishanpt@163.com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胃动素(MTL)在F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胃肠病学 2015年9期2015-02-22
- 免疫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作用
释放MBP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脂类介质和白三烯(leucotrienes),刺激平滑肌收缩;嗜酸细胞还可通过刺激T细胞、调节T细胞的极化状态参与外周免疫反应[4-5]。FD患者胃窦黏膜中嗜酸细胞增多和脱颗粒现象并不明显[6],因此,十二指肠黏膜嗜酸细胞增多在FD的发病中可能更具意义[5-6]。二、免疫反应是PI-FD的主要发病机制2002年6月在西班牙Baix Empordà 县小镇爆发急性沙门菌胃肠炎,对其中677例感染者和1 201名非感染者连续随访
胃肠病学 2015年5期2015-02-20
- 肥大细胞在IgA 肾病中的表达及致病机制
者肾间质存在肥大细胞浸润,且肥大细胞数量与肾纤维化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3]。但亦有报道发现,肥大细胞可以通过调节炎性细胞浸润并抑制去分化减轻肾脏纤维化[4]。本研究通过分析肥大细胞在IgAN 及其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取:肾脏标本来源包括:外伤或肾肿瘤肾切除患者的正常肾组织12 例( 正常组) ,IgAN 患者20 例( IgAN 组)及IgAN 合并肾功能不全( 血Cr 值<200μmol/L) 患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7期2015-01-16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肥大细胞与症状相关性研究
症等[1]。肥大细胞作为免疫细胞贮存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包括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P物质和细胞因子等,通过调节肠黏膜的局部免疫及黏膜通透性参与IBS的发生[2]。大量研究证实肥大细胞在IBS患者结肠黏膜中数目发生改变,但结果不一。多项研究证实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患者肠道中肥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人[3,4],且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物组胺、白介素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7期2014-11-21
- 肥大细胞在哮喘气道损伤及重塑中的作用机制
9)·综述·肥大细胞在哮喘气道损伤及重塑中的作用机制张慧云1,2,钱久荣1,沈道明1,张应爱3,何韶衡4(1.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131;2.海南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海南海口 571101;3.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海南海口 570000;4.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实验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过敏性哮喘是机体将原本正常的免疫识别过程无限放大的过敏性炎症反应所导致的疾病。由于气道的损伤及重塑既是哮喘的特征又直接
海南医学 2014年3期2014-07-02
- 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的分布及病理意义
近年来,有关肥大细胞在各种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包括膜性肾病在内的各种主要肾脏病患者肾组织中,均存在肥大细胞增多的现象[3−9]。但目前对肾组织肥大细胞的确切病理意义仍不了解。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针对特定肾脏疾病肾组织肥大细胞的研究仍然不多,病例数也很有限,尤其是在国内,这方面的文献更少(就我们查阅的文献来看,尚未见国内有相关报道)。就膜性肾病而言,国外文献只笼统地报道了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增多的现象,尚未见对不同病理类型膜性肾病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年7期2014-04-27
- 肥大细胞在宿主真菌感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00034)肥大细胞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核心效应细胞,在速发型变态反应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除了这些经典作用之外,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在感染免疫、肿瘤免疫、伤口愈合及其他生理学过程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肥大细胞在真菌感染免疫反应中发挥的生物学作用做一综述。肥大细胞抗感染作用的发现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黏膜等易与外界接触的部位,且研究发现,越是躯体远端及靠近表皮的位置肥大细胞数目越多,即手足及面部皮肤浅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4年1期2014-04-08
- 肥大细胞激活机制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00010)肥大细胞是从人类的血液样本及结缔组织中分离出来。在哺乳动物中,肥大细胞可分为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和黏膜型肥大细胞两个亚型。肥大细胞是重要的效应和调节性免疫细胞,是介导快速过敏和炎症的重要枢纽,能引起和扩大炎症。同时,肥大细胞还参与了许多疾病和炎症过程,特别是与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银屑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关系密切。对肥大细胞激活机制的研究将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对肥大细胞的激活机制及其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关系作如下综
重庆医学 2014年9期2014-03-27
- 肥大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和 审校综述肥大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张仲林1,钟 玲1,郑 砾2综述 臧志和1审校肥大细胞;活性;分子机制肥大细胞( mast cells,MCs )含有类胰蛋白酶(tryptase)、肝素(heparin)、组胺(histamine)、慢反应物质(slow reacting substance of anaphylaxis,SRS-A)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of anaphylaxis,E
武警医学 2014年7期2014-03-18
- 肥大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0)·综述·肥大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王晓曼,王静茹,王 梦,曹志然(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肥大细胞是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中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肥大细胞除参与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外,在机体抗感染免疫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该细胞不仅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直接识别、吞噬、杀灭病原菌,还参与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肥大细胞;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应答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是起源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4年2期2014-03-11
- IL-29对胰蛋白酶诱导的肥大细胞PARs表达的调节作用①
蛋白酶诱导的肥大细胞PARs表达的调节作用①隋 丽 陈 冬 张慧云②何韶衡③(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锦州 121001)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29(Interleukin-29,IL-29)对胰蛋白酶引起的肥大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PAR)-1,2,3,4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P815肥大细胞培养后,用不同浓度的IL-29、胰蛋白酶单独或联合激发肥大细胞,在不同时间点收集激发细胞,用流式细胞术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4年5期2014-02-05
- 人原代肥大细胞体外诱导和组织分离方法的建立
10029)肥大细胞是定位于组织的一类胞质内富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1],与哮喘、变态反应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肥大细胞在调节机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主要采用HMC-1,一种从肥大细胞淋巴瘤(mast cell leukaemia)患者中分离转化的细胞系研究肥大细胞。HMC-1与机体生理条件下肥大细胞的差异,限制了对肥大细胞功能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我们建立了两种人原代肥大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和分离方法,两法均可获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3期2013-11-22
- 成人色素性荨麻疹一例
管周围小片状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并见散在嗜酸粒细胞(图2)。甲苯胺蓝染色:血管周围可见较多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无异形(图3)。患者拒绝做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诊断:成人色素性荨麻疹。图1 成人色素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皮损图2 成人色素性荨麻疹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图3 成人色素性荨麻疹患者皮损组织病理讨论肥大细胞增生病(mastocytosis)是一种肥大细胞在一个或多个器官异常聚集增生所导致的一组谱性疾病。WHO 将其分为皮肤性和系统性两类。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年4期2013-07-19
- 肥大细胞在抗肾小球基膜肾炎患者肾组织浸润中的意义
肥大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细胞,进入外周循环系统,在血管组织或浆膜腔中完成分化和(或)成熟,通过局部分泌炎症介质或引发系统反应参与炎症反应的多个步骤[1]。既往数十年内,肥大细胞被认为在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多种免疫应答中,尤其是在持续性炎症及组织重建的状态下(如肝硬化,肺纤维化及伤口愈合等)过程中[2],肥大细胞的分布常伴随纤维化形成,表明肥大细胞可能参与这些病理过程[3]。近年来研究也发现在糖尿病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3年4期2013-04-26
- 皮肤肥大细胞瘤一例
4)。诊断:肥大细胞瘤。治疗:手术切除皮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图1 皮肤肥大细胞瘤患者皮损讨论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累及单个或多个器官的疾病。根据WHO制定的分类方法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儿童肥大细胞增生症主要局限于皮肤,多为暂时性,成人肥大细胞增生症多为进展性和系统性。皮肤型又分3个亚型,即色素性荨麻疹型(urticaria pigmentosa,UP)、肥大细胞瘤(mastocytomas)和弥漫性肥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2年2期2012-10-20
- 肥大细胞与过敏性哮喘
顿)组织内的肥大细胞来源于骨髓、脐带血的干细胞。体外培养CD34+造血干细胞,在IL-3 的作用下,可产生肥大细胞;而IL-4 和其他的基质蛋白则影响肥大细胞的成熟。哺乳类动物组织内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机体与外界环境相通的地方,如皮肤、气道和消化道,这些部位经常可以接触到病原体、过敏原以及环境中的其他物质。肥大细胞在这些物质的刺激下,脱颗粒、释放胞浆递质。组织内的肥大细胞具有较长的生存期,在适当的刺激条件下,可以再次进入细胞周期并增殖。哮喘是一种具有不同临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8-29
- 肥大细胞与肾脏疾病
郑敬民 审校肥大细胞是一种Ⅰ型变态反应效应细胞,其在Ⅰ型变态反应中的作用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但近20年研究表明,肥大细胞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其生理、病理意义远不仅限于Ⅰ型变态反应,更是先天和后天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者,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肿瘤、组织损伤修复以及组织纤维化密切相关。近年来,肥大细胞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就肥大细胞与肾脏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肥大细胞生物学特性来源肥大细胞由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祖细胞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2年4期2012-07-10
- 血管活性肠多肽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作用
前研究发现,肥大细胞是一种功能复杂、多样的异质性细胞,其在机体中分布广泛,尤其集中于血管附近,在皮肤与黏膜等与外界相邻的组织中数量较多。肥大细胞颗粒中含有较多的组胺,是体内组胺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研究发现,肥大细胞除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外,尚与防御、修复、抗肿瘤及组织修复与重建有关。血管活性肠多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是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2年7期2012-06-21
- 半胱胺对鸡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
鸡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练高建1, 2, 杨 倩1(1. 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2.南华大学 实验动物学部, 湖南 衡阳, 421001)84只1日龄小公鸡, 分为四组, 分别为对照组、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组(ND组)、饲喂半胱胺的试验组(CS组)以及饲喂半胱胺后, 再用新城疫弱毒疫苗进行消化道粘膜的试验组(CN组). 应用甲苯胺蓝染色技术研究了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 结果显示: 新城疫疫苗首免后第三周, C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5-10
- 灵芝酸对小鼠肥大细胞活性的影响*
芝酸诱导小鼠肥大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表达;ELISA检测灵芝酸对40/80诱导的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活性以及IL-6和TNF的分泌水平。结果:灵芝酸作用3天能诱导小鼠肥大细胞表面分子90%表达;2μg/ml灵芝酸可以诱导小鼠肥大细胞分泌IL-6和TNF-a;对40/80诱导的小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率为30%。结论:灵芝酸能诱导小鼠肥大细胞活化并产生细胞因子,同时阻断机体的炎性反应。*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
微循环学杂志 2012年4期2012-03-19
- 儿童皮肤肥大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铁儿童皮肤肥大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田保玲*高霭峰 杨向红 王劲欧 马 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科,沈阳110004)目的 探讨儿童皮肤肥大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5例皮肤肥大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患者年龄3个月-8岁,3例出生时即有病变,1例在出生后半年内,另一例在7岁时发现病变,均无明显症状,免疫组化示CD43、CD117、LCA、VIM阳性,甲苯胺蓝染色见胞浆内有紫红色颗粒。结论 皮肤肥大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在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1年6期2011-12-15
- 一种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源性肥大细胞的培养与鉴定①
92)过去对肥大细胞(Mast cell,MC)的研究多关注于其在超敏反应像支气管哮喘、接触性皮炎等疾病中的作用[1]。自从2006年LU等[2]首次发现肥大细胞缺陷小鼠难以诱导皮肤移植耐受,输注骨髓源性MC重建MC正常鼠移植耐受得以诱导,证明了肥大细胞在器官移植耐受中的关键作用[3]。MC参与免疫耐受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多关注其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相互作用,且更多关注Treg对MC的作用,MC对Tre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1年10期2011-07-30
- 间质性膀胱炎肥大细胞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对IC组织中肥大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研究,了解雌激素是否通过调控肥大细胞内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进而揭示雌激素水平在IC发病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3年10月—2009年12月的入住我院的女性IC患者(IC组)18例,平均年龄(45.9±6.2)岁,平均病程(2.3±0.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消化及肾病协会(NIDDK)制定的IC诊断标准。选择同期12例无膀胱刺激症状病史、尿常规正常和细菌培
天津医药 2011年7期2011-07-16
- 蒙古马皮肤肥大细胞两种染色方法的比较*
10018)肥大细胞(mast cell,MC)定居在机体各个组织中,如皮肤、淋巴样组织、子宫、膀胱、肠系膜、消化道的浆膜和黏膜下层、血管周围以及肺组织。肥大细胞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皮肤,气管和肠道等)中起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结缔组织中扮演"微脉管系统信息传递者"作用[1]。肥大细胞被激活后,能迅速地、选择性地产生恰当的介质引发保护性先天免疫反应和生理反应[2],并通过介质导致快速的炎症反应,接着招募细胞因子和增加肥大细胞数目。国内外对于不同物种
动物医学进展 2011年11期2011-05-31
- 干细胞因子在胰腺星状细胞和肥大细胞黏附中的作用
腺星状细胞和肥大细胞黏附中的作用吴恺 徐刚 徐铭益 王兴鹏目的观察干细胞因子(SCF)在活化胰腺星状细胞(PSC)中的表达以及在PSC与肥大细胞黏附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胰腺组织块培养分离活化PSC,应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PSC的SC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经不同剂量的抗SCF抗体中和PSC表面SCF,采用β-氨基已糖苷酶测定观察肥大细胞与PSC之间的黏附;PSC经10 μg/ml丝裂霉素C处理后为饲养层细胞,与肥大细胞共培养,硫堇兰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09年5期2009-11-27
- 肥大细胞病
吕乃群肥大细胞是机体免疫网络中一种比较活跃的细胞,主要分布在上皮、血管周围和支气管黏液腺内。当细菌等外来抗原侵袭时,肥大细胞可通过其表面抗原受体识别外来异物,将其吞噬消灭,并参与免疫过程的抗原传递和处理,增强机体免疫力。但另一方面,肥大细胞对外来刺激非常敏感,当某种原因引起肥大细胞不正常增殖、聚集和细胞内颗粒样物质脱落,出现异常“脱颗粒”现象,则可引起一种鲜为人知的免疫性疾病,即肥大细胞病。与其他免疫性疾病不同之处,肥大细胞病不是一时性疾病,而是属于慢性疾
家庭医学 2009年7期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