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 不可忍
可忍”在。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兮,当奈何?芦中人,岂非穷士乎?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见他面有饑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吃完渔父送来的饭,生存危机暂时缓解,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这是将情义
领导文萃 2024年2期2024-01-25
- 《庄子·渔父》的幽默艺术
摘 要:《庄子·渔父》一文以《论语》中的相关记载为背景,对孔子和子路师徒二人极尽调侃、揶揄之能事,行文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在文学尚不自觉的先秦时期,其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对文章趣味性、可读性的自觉追求的确显得难能可贵。而对于该篇作者刻意为之的幽默艺术,迄今竟无一人指出,以致大大影响了对它的深刻理解,实属遗憾。关键词:渔父;孔子;子路;幽默艺术一、引言在先秦时期的说理散文中,《庄子》一书被公认是最富有文学色彩的。其中有一篇名为《渔父》的奇文,结构独立完整,行
文史杂志 2024年1期2024-01-04
- 去与留、生与死:渔父与屈原的对话
——读屈原《渔父》
有所涉及,而在《渔父》③一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下面,笔者将先从文中渔父和屈原这两个形象分析入手展开讨论。一、《渔父》中的渔父形象渔父,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打鱼或以捕鱼为生的人。但是,在听到渔父上场后第一句台词时,我们又不免会对这种认识提出质疑。因为渔父见到屈原后,开口就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在那个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时代,能够一眼识得三闾大夫,这恐怕不是一个打鱼之人所能办到的。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对“渔父”的解释是:“渔父,渔翁。‘父’,古代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2023-02-10
- 论南渡时期的渔父词
历史著作中就提到渔父,到了战国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渔父形象,后来经过文人们的不断创作和努力,这一形象逐渐发展定型并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征意义,以渔父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也越来越多。中唐,在张志和《渔歌子》的影响下,词坛上迎来了渔父词唱和的小高峰;宋初,统治者鼓励的崇尚道教的浪潮激发了文人寄情山水的热情,特别是到了南渡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得一度沉寂的渔父词重新进入文人的视野,并迎来了渔父词创作的繁盛时期。词人们有的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观照渔父,有的直接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7-26
- 《渔父》:儒道两种文化的隐性对决
摘 要 本文从《渔父》的文本内核入手,抓住两个人物的精炼对话,解读对话背后的深层意蕴,以此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儒道两家文化的内涵精髓,分析出两種文化隐性对决的精神实质,从而挖掘出主客体问答文本的核心价值。关键词 文化内涵 人生操守 价值体系 对决“渔父即儒、道中的隐者。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1]从庄子的《渔父》开始,中国文学采用主客体问答的方式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渔父”一脉。到了屈原,这种主客体问答的方式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1期2022-05-30
-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摘 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关键词: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独照
美与时代·下 2022年9期2022-05-30
- 从“隐世”到“避世”的渔父
——个体因素作用下典故的改写、异变与再结合
400715)“渔父”这一文学形象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母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厚,甚至形成了“渔父”形象研究的专题。学者各抒己见,有的分析了从先秦到唐宋以至现代的文学作品中“渔父”这一形象的演变和分类,如张骏翚、孙久荣的《试论中国文学史上“渔父”形象的古今演变》、[1]郑瑞侠的《〈楚辞·渔父〉形象演变与探析》[2]等,但这些论著大都停留在形象演变的整理和分析阶段,没有触及到其演变的原因;也有部分研究从社会和时代背景角度对其形象发展与“渔父词”的兴盛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8
- 《渔父》的“笑”
200)《楚辞·渔父》篇幅不长,但意蕴丰富,文中渔父的“莞尔而笑”,尤其耐人寻味。“莞尔而笑”即微笑,在屈原表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的决绝之志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显得颇为无情,也为文章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一、探秘“神秘的微笑”(一)笑谁?文中的屈原,继流放汉北之后,又被流放到江南,沦为一位江边憔悴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痛苦绝望,游走在生死边缘,俨然无路可走。然而,身为楚王同族、才华出众的屈原,原本是有路可走的,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
课外语文 2021年1期2022-01-01
- 《庄子·渔父》中“法天贵真”说刍议
君关键词:庄子 渔父 法天贵真 《楚辞》〔中图分类号〕I206;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7-0025-05直至今日,还有一些学者用“法天贵真”一词来概括庄子思想乃至道家思想,这是对庄子思想的误解。“法天贵真”出自《庄子·渔父》。《庄子·渔父》篇的作者是谁?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一,《渔父》为庄子自作说,此说首创于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
人文杂志 2021年7期2021-11-08
- 浅谈吴镇绘画中的“渔父”精神
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便成为清高孤洁、避世脱俗的智者和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时常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形象被固定下来,成为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这个阶段,绘画中的渔父形象也开始出现,如张志和、荆浩、许道宁等都绘有《渔父图》。渔父形象在文学艺术中大量出现并形成风气是在元代。蒙古统治阶级的残暴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大量文人采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渔父清高、避世、逍遥的人生状态为许多隐逸文人所仿效
老年教育 2021年3期2021-03-22
- 《渔父》的“笑”
【摘要】《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关键词】《渔父》;“笑”;教学设计《楚辞·渔父》篇幅不长,但意蕴丰富,文中渔父的“莞尔而笑”,尤其耐人寻味。“莞尔而笑”即微笑,在屈原表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的决绝之志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期2021-03-11
- 渔父现象的历史考察
要: 中国最早的渔父是姜子牙,钓鱼是其获得政治前途的路径。庄子、屈原、范晔都有《渔父》存世,分别代表智者、隐者、仁者。因景而生,时事造就。庄子的渔父在文化的碰撞中,是守土文化的英雄;屈原的渔父为疗伤世俗,是矛盾心态的另一面影子;《吴越春秋》的渔父是儒家文化背景下为成就巨人的陪衬、仁者和牺牲品;汉代以后,则将渔父形象单划出为隐者形象;至陶渊明,描写为来往世俗和仙境的引路人;嗣后,世风不遇,则渔父还原为普通的打鱼人了。关键词:渔父 高人 还俗 考察渔父出世与庄
名作欣赏 2021年2期2021-02-22
- 渔父与道家的“游戏精神”
骂,笑看人世。《渔父》一文,渔父这个世外高人乍现于世, “游戏精神”在其身上有神妙的展现。道家的“游戏精神”并不是简单的游戏人间的处世态度,我们可以从《庄子》开篇《逍遥游》中洞悉这种精神的核心。“游戏精神”让一些看似严肃端正的人物、事件变得滑稽无伦,调侃世事,调侃他人,调侃自我,在消遣人事和自我消遣中寻找万事的头绪和问题的答案。“游戏精神”是独具魅力的洞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生命智慧、自由精神和审美体验的融通合一。《渔父》文章短小,却是道家“游戏精神”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0年11期2020-12-21
- 渔父与道家的“游戏精神”
骂,笑看人世。《渔父》一文,渔父这个世外高人乍现于世,“游戏精神”在其身上有神妙的展现。道家的“游戏精神”并不是简单的游戏人间的处世态度,我们可以从《庄子》开篇《逍遥游》中洞悉这种精神的核心。“游戏精神”让一些看似严肃端正的人物、事件变得滑稽无伦,调侃世事,调侃他人,调侃自我,在消遣人事和自我消遣中寻找万事的头绪和问题的答案。“游戏精神”是独具魅力的洞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生命智慧、自由精神和审美体验的融通合一。《渔父》文章短小,却是道家“游戏精神”的
作文新天地 2020年31期2020-12-01
- 中国诗歌中渔妇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
岩关键词:渔妇;渔父;独立地位;经济发展;女性意识摘 要:唐代之前的中国诗歌,渔父很少出现,渔妇更为罕见。唐宋时期的渔妇,仅作为渔人之妇存在,没有取得独立地位,只是渔父生活的附庸,渔父形象的点缀。元明时期的渔妇,由渔人之妇发展到捕鱼之妇人,不倚靠渔父而存活,取得了独立地位,成为独立的审美形象。其中,明代诗歌中渔妇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不再是单纯之捕鱼妇人;本质上属于辛苦勤劳型,超越了宋元渔妇简单的苦乐二分模式;而且,出现了追求美丽的渔妇。清代诗歌中的渔妇,形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5期2020-10-09
- 浪迹烟波渔舟上
江上独自泛舟的渔父总是带着隐士高人的神秘光环,从先秦时期的《庄子·渔父》《楚辞·渔父》到汉朝的《后汉书·严光传》,再到柳宗元、张志和、苏轼、陆游的诗词,无一不是如此。文人墨客笔下的渔父形象各有性格,还常常在戏剧、绘画、琴曲中玩起跨界,以此借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理想人生。最孤独的渔父渔父形象的“源头”大致有三:庄子笔下的渔父敢与孔子辩论,强调“法贵天真”,回归自然;民间流传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谚语,这位姜太公追求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艺术启蒙 2020年9期2020-09-23
- 渔父:中国文化史上最神秘的马甲
白发的樵夫,或者渔父,把酒夕阳之下,笑谈古今往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么一种形象,似乎是将冷眼看历史的态度人格化,以表达国人跳开恩怨看往事的豁达态度。而这当中涉及的渔父形象,一直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神秘的旁观者、总结者,或站在主人公的对立面,或站在历史潮流之外,从各个角度点醒当事人,或者读者。那么,这个渔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屈原遇渔父:逆向辅导屈原 促其更加坚定话说屈原主持的变革受群小人干扰失败之后,他本人也遭到流放,忠心耿耿的屈原无法接受这种现实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0年9期2020-09-21
- “言行不一”的渔父
马烜芬《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楚辞》,探讨的是生存选择的问题,塑造的主要形象是屈原。这里面的屈原是一个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仍然执著地坚守着人格的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的高贵形象。这个形象毋庸置疑,广受认同。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照面而存在的。所有的参考资料都是这样来描述渔父形象的: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
高考·中 2020年3期2020-09-10
- 浅析《渔父》中渔父的形象特点
周一唯《渔父》以生动凝练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一是孤傲的屈原,其二是识时务、知进退的渔父。面对浑浊不堪的世事,两个人的看法、态度全然不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本文主要分析文中的“渔父”形象,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解读作品。一、清醒的旁观者屈原被楚王放逐之后,在江边游荡,浑浑噩噩,形容憔悴,恰好被渔父瞧见。渔父认出了屈原,便问道:“子非三间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我们要注意渔父向屈原提出的这两个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4期2020-09-10
- 《渔父》文本解读
【摘要】 《渔父》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文本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的矛盾心理。屈原和渔父的相遇,一定是争锋相对的吗?其实未必。他们之间更像是一场“和而不同”的对话。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感情的作品,“渔父”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分身立言”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与屈原形象合二为一。通过《渔父》能走近更真实的屈原,也能更加理解屈原彻骨的痛楚和坚定的执著。【关键词】 渔父;屈原;对立;合二为一【中图分类号】I207
今古文创 2020年15期2020-09-10
- 渔父
兵《庄子·杂篇·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上面这段文字中,渔父作为一个高士的形象首次登上中国文学史的舞台。“父”古通“甫”,为成年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打渔的老翁。花白的胡须和眉毛,短衣长发,飘然而行。孔子在杏坛上,弦歌鼓琴,弟子在杏坛下读书。渔父上岸经过,便支着下巴听。一曲终了,渔父一定是听出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0年6期2020-07-04
- 渔 父
兵《庄子·杂篇·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上面这段文字中,渔父作为一个高士的形象首次登上中国文学史的舞台。“父”古通“甫”,为成年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打渔的老翁。花白的胡须和眉毛,短衣长发,飘然而行。孔子在杏坛上,弦歌鼓琴,弟子在杏坛下读书。渔父上岸经过,便支着下巴听。一曲终了,渔父一定是听出
思维与智慧 2020年12期2020-06-23
- 论《庄子》与《楚辞》中渔父形象异同之处
,各有一篇名为《渔父》的文章,两篇文章中“渔父”的形象有异有同:有着相似的外在形象而又扮演着不完全一致的角色。“渔父”形象的构造各有千秋,同时也奠定了“渔父”于中国文学史上的睿智洒脱的形象特点。对比两部著作中的“渔父”篇,总结了二者“渔父”形象的异同之处。关键词:庄子 楚辞 屈原 渔父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093-02“渔父”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庄子》和《楚辞》中,《庄子》与《楚辞》塑造
现代交际 2020年2期2020-03-02
- 《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关系考辨
。其二者中各有《渔父》一篇,然而对两篇进行比较者并不多,且视角多偏向于庄屈艺术风格、儒道思想争辩、人物角色对比等,关于两篇《渔父》的创作渊源之探讨,乃是近年来才兴起。其中以徐志啸的《〈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为代表[1],他在文中首次提出屈原《渔父》是受到庄子《渔父》的启发而有意创作,由此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讨论;雷田甜《论庄子、屈原〈渔父〉篇之渊源》[2]、王武园、潘莉合作论文《〈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比较》亦从其说[3],并以文本对比为切入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2-24
- 古代诗文中的“渔父”形象探析
境界。楚辞中的“渔父”俨然是一位知天达命、高蹈循世的隐者,苏东坡《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最为此间潇洒写状,元代白朴所作《双调·沉醉东风》一曲中又有“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神来之笔,更是将渔父的形象与隐居高士等同起来。由此可见,渔父在中国古诗文中的形象和飘然隐去、不问俗事的隐者形象最为接近,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中,“渔父”形象备受彷徨的古代文人青睐,在中国文学世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渔父”这样一个文化意象为何如此频繁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期2020-02-14
- 不可忍
一个渔夫。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弛,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弛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其非穷士乎?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根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芦中人,其非穷士乎?”这个“
北方人 2019年24期2019-12-19
- 《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比较
摘 要:《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两篇文章的框架结构特别是渔父出场时的地理环境、主体部分的叙事方法和结尾渔父的离去都似异而实同。唐人成玄英在《庄子疏》中认为孔子和屈原偶遇的渔父都是范蠡。本文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渔父形象、创作时间及文本主旨的比较,认为二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是并非同一人,更非范蠡。关键词:《庄子·渔父》 《楚辞·渔父》 比较《楚辞·渔父》中那个唱着沧浪歌鼓枻而去的渔父和《庄子·渔父》里跟孔子辩论的渔父应该是中国文化史和文学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2019-10-14
- 微探究教学:见微知著析微察异
以苏教版必修五《渔父》的教学为例,通过微探究的教学设计,用一个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统揽全篇、凝聚思维、深入探讨,以达到借言释文、以文带言的目的。关键字:微探究;教学;渔父;一、案例描述师:书下注释中有这样一句话:“《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既然是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为何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渔父?生:写渔父是为了反衬屈原。一上来,屈原在回答渔父的疑问时就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可见他是与众不同的,他不愿意向这个污浊的社会妥协。后
高考·上 2019年11期2019-09-10
- 棹歌与渔父词的关系探微
变。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唐代张志和的《渔夫》一作才拉开了丈人渔父词的序幕。棹歌和渔父两种文学题材,都与舟楫水上之事相关,界限十分模糊,研究棹歌和渔父词的文章都把张志和《渔夫》以及船子《拨棹歌》归到自己的阵营中,这让人疑惑。明确棹歌的起源与渔父词的产生,以《渔夫》与《拨棹歌》为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开启探究棹歌与渔父词关系的道路。关键词:棹歌;渔父词;渔父;拨棹歌;关系中图分类号: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2019-08-12
- “渔父”的独处智慧
周海艳摘要:《渔父》,相传为屈原所作。全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二人的对话来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生境界。本文着眼于《渔父》中的另一个人物——渔父,通过对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其与屈原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和独处智慧及其对社会的现实意义,勉人以自勉。关键词:《渔父》;独处能力;独处智慧;现实意义一、渔父之智慧战国晚期的楚国,怀王昏聩,奸臣当道,屈原不为官场所容遭到放逐,眼看国之将亡却无能为力,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渔父问他何以至此,他回答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2019-06-14
- 两面呈现,一枚硬币
漁父的形象,自《渔父》问世后,常为后人评说,但大多认为屈原和渔父处于对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纠正关于渔父论述的偏差,从屈原和渔父对现实的认识、两人的执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屈原和渔父实质上是一个本体的两面呈现,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不是对立相反的。【关键词】屈原;渔父;性格;共同性【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渔父》是出自《楚辞》的一篇文章,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期2019-06-11
- 谈《渔父》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重要的位置。在《渔父》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最终突破文本中人物的表面形象,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关键词:《渔父》;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渔父》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渔父》编在必修5“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板块中,关于文章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始终存在着多种意见。若仅站在文本的标题视角分析,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渔父”本身。然而,笔者认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渔父”二字,或者片面认为“屈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3期2019-04-19
- 《渔父》中“渔父”的形象塑造
凤摘要:屈原的《渔父》塑造的“渔父”形象深刻影响着之后文人的书写,通过探究《渔父》中“渔父”形象的形成,并对《渔父》文本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一窥“渔父”的形象塑造过程。关键词:屈原;《渔父》;形象塑造;演变《楚辞·渔父》在探析屈原的精神困境和抉择上有着不可比拟的意义,传神地塑造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渔父”形象。学界多着重于《楚辞·渔父》“渔父”形象之后的演变发展,故本篇从《渔父》“渔父”形象出发,探讨其形象塑造及与之有关的前世今生,并进行细致地梳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2019-04-02
- 古文中的“渔父”意象
一种独特景观;“渔父”这一遗世独立的隐逸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灼灼光华。从先秦《诗经》“笤筐竹竿,以钓于淇”到清代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两风江上作钓竿”,横亘两千多年,“渔父”形象,一路郁郁葱葱、浩浩荡荡,其生命力的喷薄令人咋舌。分析梳理古诗词中“渔父”这一意象的内涵及其嬗变,对欣赏我国古典诗词很有帮助。寻根溯源《吕氏春秋》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这是政治意义的渔父,大概最早从这里开始,渔父“垂钓”总和微妙的政治目的有关联。《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到
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 2019年2期2019-03-02
- 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如“火树银花不夜天”。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渔父不再是一个语词,而是一个叠加的意象,是浓缩了丰富文化色彩和哲人前思的“这一个”。它不断出现,不断被书写,成为隐逸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荣格所说的“原型”。渔父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意识。要考察隐逸文化,研究古代文人的隐秘心理,就很有必要对渔父形象做一番探讨
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 2019年11期2019-03-02
- 《渔父》的“清”“浊”之辩
王守平《渔父》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将《渔父》编在必修5“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板块中,自然,我们在研习这篇经典文章时要讨论“渔父”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笔者在研读《渔父》文本时,发现屈原和渔父一见面就进行“清”“浊”之辩,讨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而且还以“水”作为媒介进行了讨论?一、二人辩论的共同前提:对水“浊”的深刻理解《渔父》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屈原,一个是渔父,渔父表面上是打鱼的老翁,但其实是一个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和屈原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4期2018-10-09
- 《渔父》的“清”“浊”之辩
王守平《渔父》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将《渔父》编在必修五“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板块中,自然,我们在研习这篇经典文章时要讨论“渔父”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笔者在研读《渔父》文本时,发现《渔父》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为什么屈原和渔父一见面就直接进行“清”“浊”之辩,讨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而且还以“水”作为媒介进行讨论?一、二人辩论的共同前提:对水“浊”的深刻理解《渔父》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屈原,一个是“渔父”。屈原,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5期2018-08-24
- “扁舟”对山水画意境的营造
艺术家;归渡情;渔父;孤独感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15-01在中国山水画中,每一叶扁舟皆蕴含一份情感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文化的积累沉淀中,它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具有消解文人心中郁结、平静心灵的审美功能。它承载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精神理想,成为历代文人艺匠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一、“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的归渡情自东晋山水画的萌芽至宋元山水画的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1期2018-05-04
- 苏轼与陆游渔父词比较
唐时期张志和作《渔父词》,词中描绘的纤尘不染、高蹈出尘的渔父形象对苏轼和陆游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在《浣溪沙》词序中云:“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1]370陆游作《渔父》一词时也强调:“灯下读玄真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疑。”[2]143然而,历代研究苏轼或陆游的学者很少将两者的渔父词进行比较,或只是蜻蜓点水,尚有未尽其妙之处。故而,笔者试结合两人的遭遇,从其渔父词体现的精神立意、意象选取以及创作手法的不同着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2018-02-24
- 《渔父》的“清”“浊”之辩
王守平《渔父》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将《渔父》编在必修5“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板块中,自然,我们在研习这篇经典文章时要讨论“渔父”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笔者在研读《渔父》文本时,发现屈原和渔父一见面就进行“清”“浊”之辩,讨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而且还以“水”作为媒介进行了讨论?一、二人辩论的共同前提:对水“浊”的深刻理解《渔父》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屈原,一个是渔父,渔父表面上是打鱼的老翁,但其实是一个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和屈原是
中学语文 2018年12期2018-02-09
- 花间之别调
——论李的隐逸词
首。其中李梦符《渔父引》两首、李占十首、孙光宪《渔歌子》两首、欧阳炯《渔父》两首、和凝《渔父》一首、李后主《渔父》两首,顾也写了一首表现闲适思想的《渔歌子》。在这二十首当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都属于渔父词的范围,除顾外全都是写对渔隐自由生活的向往,而且用张志和渔父调的也很多,计有八首。这种现象说明,晚唐五代的隐逸词仍然没有摆脱张志和影响的窠臼。二是李所作作品最多,计有九首,而且词调也最为丰富,有渔父、渔歌子、南乡子、定风波。这与其他文人单独使用渔父、渔
名作欣赏 2018年18期2018-01-27
- “渔父词”的休闲意蕴
○徐峰“渔父词”的休闲意蕴○徐峰“渔父”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特殊主题,它以渔隐为象、道禅为理,是借渔父生活来抒发隐逸之思、悟道之玄和禅静之虑。渔父主题在庄子和屈原的作品中以道隐发轫,到唐代张志和(玄真子)、释德诚(船子和尚)又将“渔父”转化为道禅哲理的代表,进而开启了唐宋文学中“渔父”主题的创作热潮。据统计这一时期填制渔父词者有“近百人,词作五百余首”①,皇帝、文官和禅师都成为“渔夫词”的创作主体,其中更以李煜、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词为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超脱
文艺评论 2017年1期2017-09-28
- 《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
杨博翔《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杨博翔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渔父 形象 生成性《楚辞·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而且这篇文章中的渔父意象作为有一
文学教育 2017年22期2017-02-09
- 跟着名家学写作
(伍)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 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15期2016-05-28
-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9期2016-05-14
- 苏轼渔父组词特点探析
00872)苏轼渔父组词特点探析梁一粟(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苏轼于元丰七年创作的渔父组词较之前代渔父词有如下创新:重点表现酒意象,借此刻画出“酒仙”渔父的形象;化用鸥之意象并借其进一步阐释了“乐在风波、混迹尘寰”的渔父哲学;首创渔父词中的官人形象,以之隐喻词人自身的心态变化;继承并发展前人组词的联章结构,开创了在渔父组词中运用直叙式联章结构的先例。苏轼;渔父;意象;酒;联章渔父词,主要指以渔父为描写对象、抒情意象或抒情主人公的词。这些词或描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05
-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我教《渔父》
彭欣欣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我教《渔父》彭欣欣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
中学语文 2016年27期2016-02-18
- 鹊桥仙
光,我自是、无名渔父。诗词包点评我们所熟悉的陆游的诗作,一般都是爱国主题的,其实他的渔舟樵径之作也是颇值得玩味的。“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是对渔父居住环境的细腻刻画。“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所使用的量词,值得体味,“一竿”与“一蓑”,明显带有渔父的痕迹,准确、生动而形象。“风月”“烟雨”这样的意象,既是具体的现实之景,也是词人心中渔父的生活之景。“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作为一个卖鱼的渔父,为什么反倒害怕走近城门呢?渔父此时是矛盾的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期2015-05-22
- 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
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之“父”通“甫”,是对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史籍上至少还有两位这样的渔父。第一位是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第二位是乌江边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5年2期2015-03-09
- 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
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之“父”通“甫”,是对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史籍上至少还有两位这样的渔父。第一位是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第二位是乌江边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7期2014-08-14
-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
逍林中学)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张 娜(浙江省慈溪市逍林中学)楚辞《渔父》以简洁的笔墨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一位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另一位则是“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渔父。许多参考书上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黑白不分,随波逐流,只顾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且认为渔父这一形象是用来反衬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格。晋代文人嵇康在他的诗中写道“渔父好扬波”,这是非“余心所嘉”的。陶渊明在《饮酒》中对渔父的“举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的劝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2期2011-02-19
- 北宋后期渔父词的勃兴与新变
034)北宋后期渔父词的勃兴与新变田 甘(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渔父词从中唐产生以来,历经五代和宋初,直到北宋后期才有了全面的勃兴与新变。它的勃兴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的增多,词调的丰富;它的新变则表现在词中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富有禅趣。渔父词的勃兴与新变绝对不会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文学现象,它有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包括宋士大夫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佛教与世俗的同化和被同化以及频发的党争等方面。渔父词;北宋后期;勃兴;新变;文化意蕴渔父词有两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2010-08-15
- 同样的渔父,别样的情怀
——从宋代渔父词探究宋代文人的心态
0012)同样的渔父,别样的情怀 ——从宋代渔父词探究宋代文人的心态张冬梅(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长春 130012)渔父词是宋代文学重要的创作领地,但在两宋 300多年的进程中,因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者经历等方面的不同,渔父词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本文通过分析苏轼、朱敦儒、陆游、张炎为代表的四个不同时期的渔父词作,揭示在同样的渔父身上所隐含的宋代文人的不同心态。宋代;渔父词;文人心态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原型形象,自先秦以来,这一形象在历代的文学作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8-15
-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
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生了解“渔父”这一常见的著名典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颇有意思的专题学习的小活动。主持人:中学阶段,我们已经多次亲密接触渔父。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渔父频频现身教材,在太史公《屈原列传》中,在张志和《渔歌子》词中,在柳宗元《渔翁》诗中,甚至在《桃花扇·余韵》传奇中……为研究渔父的审美特征,探讨渔父的文化内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10期200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