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忍

2024-01-25 13:17:49潘向黎
领导文萃 2024年2期
关键词:潘向黎疑心渔父

潘向黎

古人自有“不可忍”在。请听《渔父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兮,当奈何?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见他面有饑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

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吃完渔父送来的饭,生存危机暂时缓解,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这是将情义商品化的举动,渔父当然不接受。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官当当。“渔父不答”。这是伍子胥的价值观不能理解的,也是大多数世俗中人不能理解得了的,所以他大惑不解,进而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渔父诺”。

他答应了。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这一诺,不止千金,竟是与生命等重。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为什么不生气?现在我开始明白了: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脸地掩杀而来。他的心,灰了,死了。

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亮烈难犯,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信条和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当他看到伍子胥,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也许,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但是他错了。当他离开炎炎功利、烹油浊世,那种寒冷已经注定是永远的了。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只用最后的行动还击了对清洁的怀疑与诬蔑。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

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这是一个简单的价值观。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战栗汗出,冰炭置肠,废然掩卷,悲从中来。

(摘自《看诗不分明》)

猜你喜欢
潘向黎疑心渔父
不可忍
科教新报(2024年15期)2024-05-04 20:03:11
潘向黎小说中的婚恋观透视
今古文创(2024年11期)2024-04-07 07:08:21
疑心
中学生报(2022年44期)2022-06-25 02:02:22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不必遏制的“疑心”
故乡依恋、历史敬畏与女性意识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潘向黎称作家是容易“失恋”的人
文学教育(2019年12期)2019-09-10 04:19:02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爱与恋
视野(2014年11期)2014-05-19 07: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