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 陈独秀对日语词汇的接受 ——以《新青年》(1915-1926)为研究文本
    2)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和主要编辑,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新青年》杂志的创办是他一生中备受关注的大事之一,而陈独秀作为一名留日学生对中日语言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大量日语借词的涌入,与当时大量留日学生对这些新词的认可和积极使用密不可分,因此陈独秀文章的用词特点和对日语词汇的态度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先行研究对陈独秀的研究,相关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但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5期2023-12-14

  • “理想国民”:早期《新青年》的青年构想(1915—1918)
    和”。但早期《新青年》构想中的“理想国民”并非稳固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个人、国民、人类间重叠、游移、流动的复合形态。杂志首先在政治人格层面确立了独立个人,于个人与国家的张力结构中来回往复、尽可能撑开一定空间,却因理论推衍显得较为空洞。后续对孔教的批判倒使抽象的“共和”理念在家庭、女子、文学等问题的展开中,落实为具体的现代“人”之生活图景。随着欧战局势变化,也出于杂志与“国粹派”的论争,“世界”意识逐渐取代“国家”观念,成为“人类”之一员的渴望超过了最初的“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3年3期2023-10-06

  • 新青年》杂志的双语混排版面设计研究
    谭小飞文章以《新青年》杂志九卷54 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的双语混排模式的考察,结合设计实践的研究,认为:《新青年》的双语混排经历了“横排右翻”的早期模式和“横竖对照”的转换模式,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传统的 “推蓬式”阅读模式。并且,《新青年》的双语混排探索路径,还体现出一种时代背景对刊物版面的塑造机制。《新青年》;双语混排;“横排右翻”;“推蓬式”中文书籍自右至左的竖排阅读方式,延续了数千年。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引入活字印刷,改变了中国书籍的形制。尽管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6-05

  • 构建新时代教师学习生态
    摘要: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在追求新生活、肩负新使命、拥抱新时代的团队发展历程中,由教师个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基于思考、实践和创生,形成了独特的同伴互助式自我培养模式,对陪伴和服务青年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做了有益的探索。展望新青年工作室的未来,提出写“四析”文章图书、打“四基”学术基础、做“四好”数学教师、探“四类”培养途径、行“四向”发展方针的“五四”数学教育理想,倡导做平易近人的数学教育研究,这将引领新时代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走向新生态。关键词:教师学习;新青年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3期2023-05-30

  •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新青年》带你看社区新气象!
    新青年》编辑部一走在小区里,看身边一张张笑脸和拎在手里的年货,感觉年味渐浓,烘托出一个春的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如一股春风,吹拂过龙江大地,吹进千百万龙江百姓的心里。社区作为最基层的管理区域,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通过不断强化组织功能,加強凝聚互动,社区越来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体现出重要性和时代性。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社区的功能愈发强大,通过不断健全体系、整

    新青年 2023年1期2023-05-30

  • 湖南扶贫文学中的 “ 新人 ” 形象
    农民”形象、“新青年”形象和“新干部”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结合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汇聚着旧形象的部分特点,同时又闪烁着时代赋予的光辉。这类“新人”形象在文学中承担着弘扬社会道义、传达时代精神的使命,以及发挥着丰富文学内容、构筑社会风气的作用。【关键词】 扶贫文学;“新人”形象;新农民;新青年;新干部【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038-04【DOI】10.2

    今古文创 2023年11期2023-05-30

  • 经典与阐释:说不尽的《新青年
    的一份刊物,《新青年》肯定当之无愧。这也是我将其称作“二十世纪最为壮丽的一轮精神日出”的根本所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源泉,《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相互成就,既为新文化运动提供思想资源,也随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长为一块“金字招牌”。《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一九一五年九月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一九一六年九月,自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九一七年一月,陈独秀受蔡元培之邀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北迁。是年八月,《新青年》出完第三卷后暂时停刊。一九一八年

    读书 2023年4期2023-04-12

  • 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新青年”的激励管理分析 ——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视角
    务员队伍中的“新青年”。由于公务员队伍的“新陈代谢”,青年公务员的激励管理将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本文不涉及具体制度和机构改革,而是从价值观念入手,结合实践调研,分析“九五后”“零零后”公务员的工作特点,厘清公务员系统内部传统观念和青年公务员新型价值观的不同,分析青年公务员的个性特征和工作风格,进而提出优化领导管理方式的对策建议。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本文选取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行为科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旨在研究人的行为产

    中国人事科学 2023年1期2023-04-05

  • 五四前后义和团运动的价值变迁 ——以《新青年》同人的思想分化为例
    年又进一步在《新青年》上发表《克林德碑》一文指责义和团的过失。他将造成义和团起源的原因归结于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和守旧党派的阻扰,“批判义和拳就是全社会各种迷信邪说的结晶, 痛斥守旧党人纵匪仇洋, 不知西洋文明为何物, 守着历代相传保存国粹妄自尊大的旧思想。”[3]陈独秀将义和团运动与世界现代文明进程相联系,主张破除义和团所代表的封建迷信色彩,走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 这样中国新社会才能不再蒙受耻辱。又如作为五四运动主将之一的胡适也一直对义和团持批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4-05

  •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新青年》带你看哈电新“动力”
    青沫在哈爾滨,有一条赫赫有名的三大动力路,道路的名称来自于这条路上的三个国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他们在当时被合称为“三大动力”。作为新中国动力工业的先驱,“三大动力”成了共和国工业的“掌上明珠”,成为哈尔滨人的骄傲。如今,“三大动力”已经合并组建成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电集团),三大动力路也和昔日的“三大动力”一起,在经历了辉煌、转型、重生之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眼前。一、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2

    新青年 2023年2期2023-03-07

  • 新时代青年学生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设的三重维度
    ;常态化建设;新青年 习近平强调:“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一代的理想抱负、信念追求、品行层次,关乎着国家的发展前景,也是一个民族创新力的重要体现。当今,青年学生干部是青年学生群体中引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更是带领学生群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参与群体,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是连接师生群体的重要纽带。青年学生干部的成长发展并非单向成长,而是一个系统、综合、全

    科学导报 2023年12期2023-03-02

  • 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新青年》视野下青年的使命担当
    下第一刊”的《新青年》。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杂志后,就和编辑部同仁们积极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致力于通过思想启蒙来唤醒和塑造新青年,利用“批判的武器”向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发起挑战。站在我们党百年华诞和全面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以史为镜,深刻理解一百年多前《新青年》如何深入切中当时中国青年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传播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来激发青年的历史担当,对激励当代青年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无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3-01-06

  • 演讲·争鸣·重塑 ——《新青年》杂志的传播范式研究
    915 年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杂志是一个重要的“界碑”,为苦苦寻求中华民族出路的青年群体指点迷津,成为中国思想舆论场上重要的风向标。从一本普通的“以青年教育为目的”的刊物成长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同时期中国思想舆论场上各种思潮博弈的过程,也助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从媒介参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讲,《新青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动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考察自1915 年9 月15 日创刊

    新闻世界 2022年11期2022-12-28

  •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新青年》带你倾听校园好声音!
    新青年》编辑部初冬的校园宁静而热烈。宁静的是图书馆里、实验室中,那一个个发奋读书、孜孜以求的青春身影;热烈的是座谈会上、演讲台上,那一幕幕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激情场面。青年一代正以独有的朝气和锐气纵情挥洒着他们的青春,这是他们的时代,更是一个值得歌颂的时代。此时,龙江大地雪花飘洒。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一颗颗滚烫的心,汇聚成了一股股青春暖流,喷薄出红日映照下的一张张青春笑臉。“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

    新青年 2022年12期2022-12-22

  • 五四时期《新青年》传播社会主义的文化心理路径*
    了前提条件。《新青年》作为“新文化元典”[5]473刊物,又是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革命刊物,是变革社会旧的文化心理,助推社会主义传播的典型刊物。但目前学术界大多将《新青年》在文化思想史的影响研究和社会主义的传播研究“分而述之”,未深入挖掘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文化情境创设,从而忽视了《新青年》变革文化心理助推社会主义传播的内在逻辑。因此,本文将《新青年》革新社会文化心理与传播社会主义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并解析二者的互动关系,以探求社会主义早期传播的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16

  • 上海红色文化刊物封面探究 ——以《新青年》为例
    0444一、《新青年》的背景介绍民国时期由于其复杂、特殊的历史背景等综合原因,导致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较为动荡不安、颠三倒四,也因如此,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交融,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统一,从而产生繁衍了很多的新文化。在这个阶段,西方文化开始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使得西学东渐的趋势日渐明显。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大量知识、学科、习惯等传入了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平面设计学、广告学、书籍装帧学等。部分高

    流行色 2022年10期2022-12-01

  • 1920年代“赤都”莫斯科的《新青年》阅读场之构建
    存续时期都在《新青年》的党化之后,都是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的学校,到1928年在苏留学的中国学员多达1 000余人。1920年代的留苏主要是政治学习,为国内培养革命人才。在苏联时期的学习,事实上奠定了革命的、政治的理论基础。旅莫人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组织化,由东方大学时期开始建立旅莫支部、旅俄青年团,支部集中学习来自国内的书刊如《新青年》,这是《新青年》阅读场由国内扩展至域外的一个绝佳观察点。作为近代中国最富声誉的“第一刊”,学界的研究若文本、内容、传播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8

  • 在“改造”与“辅导”背后:阅读史视野下的《新青年
    00)一、从《新青年》的“启事”说起从阅读史(1)阅读史的视角强调的是文本一旦形成之后,作为精神产品给读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文本是确定的,读者是可塑的、流动的与变动的。《新青年》的主编、作者都以“导师”身份自居,但作为受众的读者看似被动却有着拣择的主动:“谁将成为主人?是作者还是读者?”狄德罗在《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一书中的警句被加拿大的一位作家用在了扉页上。在他看来,“不管是哪种情况,阅读其意义的都是读者;允诺或承认事物、地方或事件具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8

  • 唱响青春曲谱的嘹亮之歌 ——《新青年》《小雪花》《男生女生》《新锐阅读》编辑部立足岗位奋进求索
    ■《新青年》《小雪花》《男生女生》《新锐阅读》编辑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新青年》《小雪花》《男生女生》《新锐阅读》四刊编辑部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结合自身工作畅谈学习体会,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做好党刊编辑工作的同时,全力办好团刊、队刊,引导广大青少年走好入队、入团、入党的“人生三部曲”,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新青年》四刊主编徐朝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

    奋斗 2022年11期2022-11-27

  • 从思想启蒙到革命动员:《新青年》对工人工作时间的讨论
    1月15日,《新青年》发表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蔡元培的《劳工神圣》,“认识劳工的价值”成为知识界的关注焦点。1919年的华盛顿国际劳工大会,又通过了与中国相关的工人工作时间规定,进一步引发时人对八小时工作制的讨论。而《新青年》开始探讨苏俄的劳工政策,并通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从理论上解析工作时间的意义,为八小时工作制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1920年《新青年》的“劳动节纪念号”,系统调查了中国工人的工作时间,开始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1-23

  • 新青年》第九卷主编者问题再探 ——兼论“上海、广州两个编辑部并存”
    年9 月的《新青年》,到1922 年7 月共出版九卷五十四期(每卷六期)。其中,一至三卷系陈独秀主编,四至六卷由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北大教授轮流主编,第七卷“由仲甫一人编辑”[1],第八卷前期是陈独秀主编,后期则由陈望道接编。上述史实在学界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对于《新青年》第九卷主编者问题,不仅当年参与编撰该刊的有关人员说法不一,目前学界也尚无共识。陈望道曾在晚年回忆:“《新青年》原来由陈独秀主编,他去广州,就叫我主编。”[2]263此说法似乎暗示《新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2

  • 编辑视角下《新青年》的成功之道
    0年的杂志,《新青年》从一份鲜为人知的安徽人主办的地方性刊物发展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烽火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与其编辑策略密不可分。面向新青年的办刊方向,不仅为杂志找到了有购买潜力的读者,也为中国找到了改天换地的关键力量。北京大学各教授成为编辑部同人,使杂志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沈雁冰等同志的加入,让《新青年》发展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机关刊物。此外,变“危”为“机”的改名、假扮读者发起论战等鲜活的营销策略对《新青年》的成功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新

    老区建设 2022年15期2022-10-25

  • 中国书籍、字体设计的转型发展 ——以《新青年》杂志为例
    侨大学)一、《新青年》杂志的设计背景(一)《新青年》杂志设计背景民国时期正是我国社会处在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较为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在那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思维在进行剧烈的文明交流与碰撞,从而相互之间催生出了许多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同时,在这一社会背景时期,国外的广告设计等新兴设计文化的传入影响了我国的本土设计文化,当时的设计师们在设计的时候将我国的传统书籍设计相关文化与国外的开放式文化进行糅合设计,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向现代转型发展,书籍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2022-08-13

  • 新青年”:新华社面向青年的新媒体品牌
    00多年前,《新青年》杂志唤醒了一代中国青年,在民族崛起史上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记;100多年后,新时代启程,新华社“新青年”应运而生,以青春故事点燃新一代中国青年。“新青年”是新华社系统化创新重点项目。2017年,党的十九大之后,“新青年”项目正式成立,成为新华社布局未来的先手棋,也是中央媒体率先推出的青年品牌。在新媒体中心四级创新创意机制下,经过4年多发展,“新青年”项目组发展成为新媒体中心新青年事业部,“新青年”成为集10余个子品牌于一体、估值近5亿元规

    中国记者 2022年6期2022-07-27

  • 张一悟珍藏的《新青年
    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于1915年9月创办,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甘肃党组织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张一悟同志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1918年,张一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在此期间,他认真阅读《新青年》《觉悟》《向导》等进步书刊,从中受到启迪。其中,《新青年》对张一悟的思想影响最大,为他观察社会、认识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这册《新青年》,就是张一悟在求学期间所阅读和珍藏的。

    读者欣赏 2022年6期2022-07-11

  • 有为+无畏 这很“新青年
    这些新时代的“新青年”背后,浓缩着令人动容的拼搏故事。85后的吴南从事着一个传统的职业,是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脊柱外科医生,似乎与“新”不搭边儿。他看起来也不够“潮”,一张白净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经常是一身白大褂、一双皮鞋。他语速快,工作节奏也快,一天至少12小时会扑在工作上,也没时间去做“斜杠青年”。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足球,但已很少去踢,更多时候用跑步这一便捷的运动来替代。但不少有脊柱问题的患者,在这名看似中规中矩的青年帮助下挺直了腰杆;他牵头建立的团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6期2022-07-08

  • 做好“新青年
    先生提出的当代新青年的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反复复诵读,深觉真正能被称为“新青年”的少之又少。还记得当年的婚礼上,爸妈哭着对杜飞说:“我们把女儿托付给你。”杜飞确实不辱使命,总是想尽办法为她打理一切,她甚至都忘了,夫妻之间本该携手同行。莫言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以“不被大风吹倒”为题给青年朋友们写信,写幼时遭遇狂风,爷爷带他守住车,即便车上的草

    中国有色金属 2022年10期2022-06-30

  • 旧邦新言:《新青年》与国语运动
    8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宗旨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黎锦熙认为,“这篇文章发表后,‘文学革命’与‘国语统一’遂呈双潮合一之观”。及至1919年,国语研究会的“‘国语统一’‘言文一致’运动和《新青年》底‘文学革命’运动完全合作了”。与此相关,“五四”时期也是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节点,《新青年》、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联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密切关联。钱玄同声称,“这几年来的国语运动是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一味圣药”

    文艺研究 2022年5期2022-06-13

  • 新青年》的《俄罗斯研究》专栏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0275)《新青年》8卷1号的出版是《新青年》发展历程上的重要转折点,尤其是《俄罗斯研究》专栏的开辟,是这一卷栏目改版中的最大亮点。《俄罗斯研究》专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内容和渠道的变化。以《俄罗斯研究》专栏为切入点,无疑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辟了新视角。一、《俄罗斯研究》专栏概述《俄罗斯研究》是1920年9月《新青年》8卷1号新开辟的专栏,从《新青年》8卷1号到9卷3号,《俄罗斯研究》专栏时间跨度为1920年9月1日到1921年7月1日

    前沿 2022年1期2022-06-10

  • 新青年》往事
    琪1917年《新青年》从上海遷到北京后,陈独秀既要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又要上课,所以他独编《新青年》的局面便难以维持。于是,《新青年》改组为同人刊物,组建编辑部。编辑都是北大教授,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陶孟和。如此一来,陈独秀身上担子减轻了,编辑部人多也好办事。可是,刊物不设主编,一人一期,各负其责,编辑部内部逐渐出现问题。王敬轩事件1918年初的一天,钱玄同在北大教员休息室遇见刘半农,聊了一番周氏兄弟后,突然问:“三月号是刘君编辑吧,

    红岩春秋 2022年5期2022-06-05

  • 新青年》“双簧信”的起因、建构与影响
    。首先,结合《新青年》刊物创办情况、钱刘二人的志向与经历,回顾“双簧信”的产生原因;其次,从信件组成、隐含策略及后续事件三方面探讨它的建构过程;最后,在时间历程中分析它的后续影响。关键词:《新青年》 “双簧信” 缘起 建构 影响 编辑双簧戏是一种民间表演的艺术形式,两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个在前台,一个躲在暗处,前台只是模拟表演,后台发声说唱,妙趣横生。[1]而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将“双簧戏”的舞台演出方式移植到报刊编辑之中,以文字与笔触演绎出一场精彩的戏

    文学教育 2022年10期2022-05-30

  • 他们都是“新青年
    倪煜兮何为“新青年”?在战争年代,“新青年”是一群愿意牺牲自己、奔赴前线保家卫国的年轻人们。这是那个时代的“新青年”履行的社会责任。而现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青年”又是怎樣的一群人呢?又要履行什么责任呢?85后秦玥飞在耶鲁大学取得经济政治双学位,却在大学毕业后坐上绿皮火车回到湖南做大学生“村官”。他两次婉拒了组织的提拔,坚持待在农村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帮助村民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

    都市人 2022年8期2022-05-30

  •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早期传播
    摘   要:《新青年》是二十世纪初极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刊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新青年》诞生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浪潮中,其间又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浪潮互相碰撞。它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论争、介绍俄国革命的经验和各国运动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它在传播过程中巧妙运用开辟专栏专号、采取多样化体裁、注重与读者互动等传播策略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其传播策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2022-04-14

  • “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新青年》述论
    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新型期刊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全生命周期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从1915 年9 月15 日第一卷第一号到1920 年5 月1 日第七卷第六号是前期。《新青年》一经陈独秀创办,就奠定了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先驱者和旗手的地位,并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传播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向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转变。从1920年9月1日第八卷第一号到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4-07

  • 早期共产党人对“新教育”的探索和影响 ——基于《新青年》的文献分析
    产党人创办的《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教育运动同步生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早期共产党人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也是推动新教育发展的启蒙者和实践者。一、《新青年》对“新教育”的传播和探究早期共产党人创办的《新青年》共出版了11卷,63号,从1915年创刊到1926年停刊,期间在出版周期上经历了从月刊(1915年—1922年)到季刊(1923年—1924年)再到不定期刊(1925年—1926年),虽然杂志在办刊过程中历经曲折,但《新青年》在传播新文化

    教育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8

  • 新青年》出版始末
    王树仁《新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理论性机关刊物。《新青年》创刊时用的是《青年杂志》的名称,改换为《新青年》后过了一段时间,才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决心从文化启蒙入手发动思想革命,并着手筹办一份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出版了创刊号。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创刊词《敬告青年》,鲜明地对青年提出6点见解: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

    领导文萃 2022年4期2022-03-11

  • 新青年》编辑艺术研究
    时代标杆——《新青年》。本文拟从编辑学的视角出发,深度剖析其受众定位、媒体立场、组稿方式和编辑团队等编辑艺术,力求为当下的期刊工作者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一、清晰明确的受众定位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总体而言,《新青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启蒙青年思想到救亡与启蒙并重,再到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虽然不同时期《新青年》承载着不同的办刊使命,但清晰明确的受众定位却是一以贯之的。(一)以启迪民智为己任此前,作为革命党人的陈独秀一直奋战在政治

    传媒论坛 2022年9期2022-02-17

  • 在联合国工作的“新青年
    冯群星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走进联合国。最近的这批“90后”“95后”甚至“00后”,可能是最幸运的一代人——他们成长于中国飞速发展的年代,在国际舞台上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在一个个看似日常的工作中,把中国的智慧和经验带到全世界。王源:最“出圈”青年代表 2017年,“00后”歌手、演员王源曾作为联合国的青年代表登上联合国讲台。当时,他参加的是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六届青年论坛,发言围绕着“优质教育”目标展开。

    华声文萃 2022年1期2022-02-08

  • 新青年》上的苏曼殊※ ——打开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视角
    化身份参与了《新青年》舆论场的形成。文章考察苏曼殊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汉英文学因缘》广告、《通告》以及《碎簪记》等文学文化活动内容,探究《新青年》同人关于其文学价值和文化身份评判的讨论,有助于打开《新青年》与文学革命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性及其意义。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伊始,其《社告》便称“本志执笔诸君皆一时名彦”,然“名彦”者详为何人,却未一一道来。直至更名《新青年》后,所谓“名彦”方被和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12期2022-01-21

  • 前期《新青年》中“科学”概念工具性运用的辨析及反思
    41004)《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刊物,前期发表的文章及其作者并不局限于某一派别或群体,而是纷繁复杂,观点立场各异,但总体来说又旗帜鲜明。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以求通过传播新思想和启迪国民性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前期,是相对于《新青年》后期转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而言的。这一时期《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群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而是把希望寄托于“科学”之中的人文主义学者,他们所宣传和理解的“科学”概念并不局限于知

    理论学刊 2021年4期2021-12-27

  • 在联合国工作的“新青年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走进联合国。最近的这批“90后”“95后”甚至“00后”,可能是最幸运的一代人——他们成长于中国飞速发展的年代,在国际舞台上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在一个个看似日常的工作中,把中国的智慧和经验带到全世界。王源:最“出圈”青年代表 2017年,“00后”歌手、演员王源曾作为联合国的青年代表登上联合国讲台。当时,他参加的是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六届青年论坛,发言围绕着“优质教育”目标展开。 201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46期2021-12-18

  •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新青年》的两次启蒙
    华摘  要:《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两次启蒙,其思想脉络的演进为中国革命甄别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新青年》放在历史语境中考察,整体上以《新青年》的两次启蒙作纵向梳理,通过对《新青年》文本的诠释,发掘“初心”深厚的历史背景;论证《新青年》两次启蒙的跨越,是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在思想领域符合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厘清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新青年》的两次启蒙的渊源。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初心;《新青年》;启蒙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凝炼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2021年10期2021-12-16

  • 从《新青年》到“新青年”:五四知识青年的《新青年》阅读与思想变革*
    11105)《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元典,关于它的研究长盛不衰,更有历久弥新的趋向。依据留存下来的《新青年》文本解读其思想意蕴,是既存研究较普遍的范式,而思想演变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则多为研究者漠视。[1]特别是《新青年》被接受的具体语境、受众与途径,乃至传播、变异的过程,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注意,尤其是广大的青年学子如何阅读乃至接受《新青年》的过程,还值得从传播史的角度做更深入的研究。[2]本文以《新青年》的阅读为中心,尝试从传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2-03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对女性解放的推动
    运动的重阵,《新青年》对女子问题予以持久的关注,它在猛烈抨击婚姻家庭观、贞操观、节烈观对女性摧残的同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号召女性冲破封建罗网,恢复独立人格,追求成为“娜拉”式的“新女性”。在《新青年》个性解放思想的倡导下,女性这一群体以新的姿态登上历史的舞台,自发投入到组织理想社会的实践中。一、现象描述:《新青年》对妇女问题的持久关注《新青年》自创刊之日起就将妇女问题列为重要议题。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将“女子参政运动”定义为“求男权之解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1-30

  • 改革开放以来以栏目为依托的《新青年》研究
    30063)《新青年》前后总共出版了11卷,自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至1926年7月最后休刊,其前后存在的十余年间,所刊载的内容体量极大,所涉及的话题范畴甚为广泛。暂且抛开当时《新青年》各卷发表的各类译作、散文、科普、连载小说等单篇文章,其前后还分别设置了“国内(外)大事记”“通信”“世界说苑”“读者论坛”“灵霞馆笔记” “青岛茹痛记”“藏晖室札记”“女子问题”“书报介绍”“诗”“随感录”“社会调查”“什么话”“俄罗斯研究”“编辑室杂记”“革命日志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29

  • 新青年》杂志三次转变与共产党新闻事业起源标志*
    倪延年一、《新青年》杂志的三次转变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新青年》①杂志,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第2卷第1号起改为《新青年》),到中国共产党“三大”后1923年6月15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新青年》季刊,再到1925年4月复刊出版《新青年》月刊(实际为不定期刊),最后于1926年7月15日出版第5期后终刊的近11年间,经历了三次明显的转变:(一)从自由知识分子个人刊物到知识同人刊物的转变1915年6月,“二次革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8期2021-11-29

  • 归降后的“新青年” ——重读周朴园
    、意气风发的“新青年”如果说,周朴园的两个儿子:周萍和周冲,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带着他们父亲年轻时的影子,那么青年时期的周朴园无疑要比他的两个儿子都更加勇敢无畏。青年时期的周朴园不顾门第悬殊,爱上了家里的女佣梅侍萍,并且和梅侍萍连生了两个孩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与梅侍萍同居生子的这三年间,他并没有像《红楼梦》中的贾琏偷娶尤二姐那般,在外另聘一处宅院,将梅侍萍作为自己的外室养在外面。梅侍萍一直都名正言顺地和他一起住在周公馆里。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周朴园的这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2021-11-14

  • 新青年》人致敬《新青年
    106年前,《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成为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青年》敏锐地抓住了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机,迅速宣传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新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载体,它担负着并出色地完成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向国民宣传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特殊使命,忠实地记录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它的名字永载史册。在党的百岁生日来临之际,中共黑龙江省

    新青年 2021年8期2021-10-30

  • 对话“新青年
    普通的21世纪新青年6月17日同样在赵世炎的墓碑前,一束鲜花旁放着一张小小的便笺,上面写道:千树桃花凝赤雪,工人万代仰施英。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如虹铄古今。愿您亦有来生,再看一看您为之付出一切换来的如此盛世。谢谢您,赵世炎先生。2021年6月19日延乔尽处是繁华陈延年墓碑前,我看到一位瞻仰者写给他的信:亲爱的陈延年同志:我是一名高中毕业生,我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认识了你。你崇高的信仰和道德追求,你的精神风骨,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你看见了吗?我们的祖国

    红岩春秋 2021年7期2021-09-29

  • 新青年》对孔学的批判和“温柔”
    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关键词】 《新青年》;孔学;批判;温柔【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46-03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所承受的苦难是过去几千年都没有

    今古文创 2021年35期2021-09-22

  • 沈尹默与《新青年
    大写的书,是《新青年》。这群大写的人,就是从汉阴走出去的沈尹默昆仲以及《新青年》同人。游学、交游与教学沈尹默的祖父沈际清随左宗棠入陕为官,沈尹默的父亲沈祖颐历任陕西安康县知县,汉阴、砖坪、定远等厅抚民同知。沈尹默在《我和北大》一文中说:“我是浙江吴兴人,因父亲在陕西供职,我于1883年出生在陕西汉阴厅。”文中谈及“进北大之缘起”:“我是在1913年进北京大学教书的,到1929年离开,前后凡十六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陕西选派50名本省籍学生到日本留

    中华书画家 2021年6期2021-09-21

  • 新青年》从文化先锋到革命罗针
    ◎杨格《新青年》是我国近现代一份内涵丰富深刻、影响广大深远的杂志。在1920 年“五一”,该刊破天荒地推出“劳动节纪念号”,发表“南陈北李”两篇文章《劳动者底觉悟》和《“五一”运动史》,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呼吁“希望中国工人把它看成是觉醒的日子”。最终,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机关刊物,进而又成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第一份机关刊物1920 年夏,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沪成立,为了开展宣传工作,亟需有一份机关刊物。李达的《中国共产党的

    上海工运 2021年8期2021-09-14

  • “点子”成金:启蒙的生意是如何做成的?
    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创刊。以“知识”为资本,一代学问家以“舆论家”的身份起家。在经济困窘的情况下,陈独秀依靠创办刊物的“点子”所流布的“金字”,为自己及其同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金子”。在对看得见“资本”的跟进、“物心”兼顾的人才韬略、形神兼备的文字套路、商业与文化并重的广告策略等“点子”的帮助下,一个最初门可罗雀的“名不见经传”的杂志变成了门庭若市的“天下第一刊”,《新青年》的“金字招牌”正是在这样的“点子”中一步步铸成。启蒙者与生意人精诚合作,实

    关东学刊 2021年3期2021-09-12

  • 寻访苏州“新青年
    觉醒年代》,“新青年”最近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雜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以满怀激情讴歌青年之未来、又用深沉的笔触剖析先进之品质,阐明“供(青年)抉择”之“六义”。时过百年,又一批“新青年”走上社会,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与百年前相比,有何不同?为此,我们本期杂志的特别策划将目光投向了90后、95后甚至是00后这些“新青年”。2021年4月,“躺平”一词一夜之间席卷网络。在一些人批判当下很多青年的颓废状态时,一些专家则在探究“躺

    现代苏州 2021年13期2021-09-10

  • 新青年》推动国人思想进步十一年
    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它所揭橥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由《青年杂志》到《新青年》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回国来到上海,想办一份杂志,在国人中进行思想革命。他说:“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份综合

    湘潮 2021年2期2021-09-05

  • 从《新青年》社址更迭看其办刊宗旨演变与传播活动变迁
    明香【摘要】《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诞生的现代传播媒介,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文章通过考察《新青年》发展演变的足迹,勾勒出《新青年》办刊地址线路图:《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起步,然后迁至北上广,再返沪至粤,经过多达五次辗转迁移。《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及编辑方针也曾做过多次调整:其办刊宗旨经历了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其办刊理念从思想启蒙开始,至启蒙与救

    编辑之友 2021年8期2021-09-03

  •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从《新青年》到《新科学》武衡探索科学救国道路从木土学到无线电李强创造《发信菱形天线》公式
    1919年在《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大力鼓吹“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毛泽东1926年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提醒全党: “农民问题本来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帝国主义、军阀、地主阶级等人为的压迫问题,与水旱天灾、病害虫害、技术拙劣、生产减缩等天然的压迫问题。前一问题固然是目前的紧急问题,同志

    中国科技教育 2021年2期2021-08-30

  • 新青年》的十一年
    号起,改名为《新青年》。至1926年7月终刊,它经历了月刊、季刊、不定期刊三个阶段,并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出版。《新青年》前后共刊行了11年,按其发展的革命历程,又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自1915年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这一时期的《新青年》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刊物。它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高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二是从“五四”运动前后到中国

    华声文萃 2021年8期2021-08-25

  • 新青年》的朋友圈与建党伟业
    渔阳里2号的《新青年》编辑部,秘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随后,第一批党员、第一份党刊、第一个党的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等,相继在这里诞生,这里也是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秘书处”、中共一大选举产生的中央局机关所在地,铸就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一个历史性的约定老渔阳里2号,这座百年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居所,人称“柏公馆”。陈独秀曾担任过柏文蔚的秘书长,所以在此入住。推开黑漆实木大门,客厅就是《新青年》编辑部。客厅里有一块黑板,上面

    华声文萃 2021年8期2021-08-25

  • 新青年”:从五四到建党
    前,有一本叫《新青年》的杂志伴随着党的创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党的第一届代表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大部分也都是青年。“新青年”,既是一本作为白话文运动阵地的杂志,激励过五四运动的产生,同时,也是一个百年大党的创立者。一百年后,我们该如何继承先辈的志向,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是由陈独秀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初名《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陈独秀被北大校长蔡元培盛邀至北大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

    新作文·初中版 2021年5期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