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红霞
(华侨大学)
民国时期正是我国社会处在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较为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在那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思维在进行剧烈的文明交流与碰撞,从而相互之间催生出了许多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同时,在这一社会背景时期,国外的广告设计等新兴设计文化的传入影响了我国的本土设计文化,当时的设计师们在设计的时候将我国的传统书籍设计相关文化与国外的开放式文化进行糅合设计,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向现代转型发展,书籍和字体设计在杂志行业的新兴发展之下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峰期。
《新青年》杂志在发行的11年的历史开展进程中,历经风雨,见证了中国国民思维上的转变,这11年,从高举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再到成为引入鼓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领军刊物,在当时的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新青年》的出现,以全新不同于以往的设计理念和全新的视觉阐述模式,在图案及文字的采取及设计上,破旧立新,不停的进行改良与创新,汲取经验教训,最后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独特的视角、新的实践理论观点,为中国书籍、字体设计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新青年》杂志是中国书籍、字体设计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于我们的书籍、字体设计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新青年》杂志的设计因为受到新文化运动、国外新兴设计的理念和那一时代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影响,从整个的设计美学思想到图案艺术语言表达,从文本到图案,都打破了传统的禁锢,在设计中体现了民国时期青年应当具有的朴素、求实的特质,表现出了新的视觉表达模式和艺术魅力。在杂志的创刊、字体、插画、颜色等方面,体现出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新视觉设计形式,这种突破性的设计反映出中国书籍、字体设计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
文字设计是构成书籍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视觉识别的一种符号。《新青年》杂志的字体设计有着极其具有个性鲜明的特点。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号,《青年杂志》的封面(图一)当中,“青年杂志”四个字的字体设计,这四个字均采用了新型美术字体进行设计,它突破了传统的汉字的设计,在字的形状、大小、布局、框架中均带有比较明显的现代化设计特征。从字体的结构特征来看,字体在设计的时候借鉴并且融入了部分西方的设计观念,形成现代艺术与构成主义之间相结合属于时代独有的设计风格。
1916年9月,《青年杂志》复刊改名称为《新青年》(图二),复刊之后的《新青年》杂志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展现给读者,给众多读者带来新的视觉体验,书籍的整体设计变得更加的简约,并且有了新的转变。在标题三个字的设计上,体现出一种上窄下宽的视觉感受,表达了庄重、严肃而豁达的情感特征。复刊后的《新青年》杂志封面,并没有放置照片或者插图,只是简简单单的将“新青年”三字放置于封面上方,将简约的线条框放置于位于整个封面中下部,在线条框内列有文章的要目,用竖排方式进行排版。在标题与要目中间附有“陈独秀先生主撰”七个字,期刊的卷号及其出版社等信息居中排列居于封面的最下方。这一封面运用的是美术字体,体现出时代的特性,杂志封面上的字体与时代、文化属性相呼应。
在整个书籍的设计当中,插图是书籍和文字内容的一个视觉形象的传达和起到一个补充扩展的作用,插图它是对于文字内容进行视觉的解释说明,而书籍设计当中的插图则是起到对文字内容的内在意义解读的作用。同时借助文字所具有的各种特性来传达图案的内涵,又通过图案的直接性、形象性将文字内容和情感更广泛的进行传播。
杂志的第一卷第一号(图一)这一封面用了美术字体搭配插图的全新组合排列设计方式,位于封面的上方是一个整体的方形插图,画面当中是一群肩膀靠着肩膀而坐的年轻人正在认真听讲的情景,插图的上方是法国文字La Jeunesse它的中文意思是青年,方形插图的底部用的是五线谱和绿叶进行组合装饰;封面的中间靠下位置印有美国的卡内基先生的个人肖像,在肖像的外围用了简单的花边进行美化装饰,杂志的标题放在人物肖像的右侧,人物肖像的左边写的几卷几号,清晰明了,在卡内基肖像的左侧上方画有一个公鸡正在鸣叫的小图案,这一图案意在传达一个以《青年杂志》为主导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了,为新时代报鸣;整个封面的底部印着写有出版单位的字样。这一封面的设计中还运用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视觉符号,从设计中传递出我们国家了“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内涵。
《新青年》杂志从第8卷第1号的封面开始,又进行了一次改版,这次封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国社会部党的党徽,从外在的形象上表达《新青年》杂志的又一次转型。(图三)封面居中设计了一个圆形地球形象,而在整个地球的画面中间由两只分别从东半球和西半球两个方向伸出,并紧紧握在一起的两只手构成,这意味着革命团结协作。因此,通过插图,我们可以得知,我们可以借助插图来表达书中的思想内涵,可以形成多种多样且具有表现力的图形文字语言。
1922年7月,《新青年》杂志发行到了第9卷第6号之后,由于受到军阀方面的摧残和洋人的打压再一次被迫停刊。终于,到1923年,中共中央决定再一次复办刊物,而这一次是由瞿秋白先生担任这一杂志的主要编辑。1923年的6月15日,《新青年》杂志改为季刊发行,季刊的第一期封面是由瞿秋白先生本人进行设计的(图四)。杂志标题“新青年”这三个字是瞿秋白先生手写,瞿秋白先生把自己写的新青年三字放置于整个封面的右上方。杂志封面的左侧放置了一幅插画,插画的画面中一只蕴含力量的手透过监狱的铁窗缝隙将手伸出来,那只手中紧紧握着红色的绸带。这一幅插画原自于国外的一幅用以革命的宣传的插画,插画当中的标语就是“来自监牢的庆祝和呼声,共产国际万岁”。瞿秋白先生在设计封面之时将标题的前句进行了修改,前句改完之后是“革命党自狱中庆祝革命之声”,并将之置于插图下方。通过美术形式完美的诠释这一时代的主题。我国当时的国情就如同在监狱之中,而从监狱的铁窗里面伸出来的那只手,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它象征着我们中国人民无声且不屈服的反抗精神,红色的绸带指的是共产国际,这更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青年》的这一期被称为“共产国际号”,表达了编辑作者的传播用意,“共产主义派”的政治组织是指各个国家的共产党,而他们的整个组织联合叫做共产国际。《新青年》季刊发行正值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由五四运动时期进入到以反帝反封建为核心的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战线由马克思主义宣传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转型。
此外,《新青年》杂志所有的期刊当中有让大家印象相对而言比较深刻的一期,名字叫做“劳动节纪念号”。这一期的封面设计是以红色为主色调,封面的插图选用了雕塑图片作为杂志的核心插图,封面插图的正上方写着四个字“劳工神圣”,而标题将“新青年”三个字比例缩小,放大“劳动节纪念号”六个字,突出重点,并一块放置于封面的左侧上方。与此同时,这一期杂志是总页面最多的一次,足有400多页。
自古以来,我国的汉字的书写都是右到左、竖着进行书写,这也许跟我们自古以来的书写的工具相关。当时的书写工具一般是甲、骨、木简或竹简,这些工具竖着刻写比横着显然是要方便一些。可能基于这种原因,书写的方式便自然的形成了这种竖行书写的书写方式。
《青年杂志》在1915年创办期刊杂志的时候就已经有部分内容采用了横版排列,这一情况在刊登的杂志中的中英文上下对应的翻译文章中比较多见。例如在创刊号的那一期杂志上面,陈独秀先生翻译了一篇《妇人观》,这一篇就是中文竖排、英文横排对照的排版。对于中文和翻译的英文文章对应的内容来说,中文汉字横着排版的优势相当的明显,就连同中英文夹杂在一起的脚注也是一样。《新青年》杂志当中的所有进行翻译的文章,都是采用的是中文和英文对应,并且横向排版方式进行排版。从《新青年》杂志的排版设计中,见证了中文、英文两种不同语言的交融设计。
随着时代的转变、设计形式、技术的创新,《新青年》杂志在第一卷第三期的排版上面进行了较为大的整改转变,整改后的排版将中文和英文都统一进行了横排的排列,这样的排列设计既方便了部分人群英文阅读的习惯,同时还为了应对人们思维转变需要时间,在中文的排版上面保留了中文的传统阅读习惯。由于期刊的翻页方式并未进行更改,切口还是跟原来一样在左侧,所以阅读还是原来从左向右翻看进行阅读。所以,在当时的社会思想背景下,破旧立新需要很大的胆量,尤其是这种对排版方式的设计进行实践改革,这属于全新探索和创新试验。随着时间的缓步推进,以及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中文的排版慢慢由竖排改为横排,大众的阅读习惯开始慢慢从左向右逐步改变,慢慢被国人开始推广。新的排版方式推翻了之前老旧的排版方式的同时,吸收借鉴的国外的设计排版经验,这也与新文化运动有某种意义上的呼应。阅读习惯的改变,对于我国中文汉字的书写方式也是一个历史性、革命性、创新性的改革发展。
《新青年》杂志为了拉近自己与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对自身内容呈现的方式进行了改良与创新。在排版上采取了分段落编排的方式,还引入了新式标点符号。
在五四运动以前所有的报纸和期刊杂志都从来没有使用过新式标点符号,文章也没有分段落,从开头到结尾按顺序进行排列,这样的排版就导致了内容的浏览比较困难。为了改进杂志排版上的这一缺陷,从排版、阅读体验的方面来吸引青年人观看、阅读,因此,《新青年》杂志决定改变杂志的内容及排版的呈现方式。《新青年》杂志的这一创新,开创了近代中国编辑排版领域的新局面。杂志的排版采用了分段落排版的排列组合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文章的标题变得突出、显眼,重点内容相对也会明显。广大的年轻群体相对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少一点,并且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因此,他们比起其他人群更加容易接受杂志引入新式标点的创新改变,不会那么容易滋生排斥心理。
将《新青年》杂志拿去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的出版刊物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在《新青年》之后的出版的杂志《申报》和《北洋画报》同样也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申报》报纸它的整个发行时间历程是1872年4月30日——1949年5月27日停止,它是属于中国整个近代时期杂志行业里面发行时间最久的近代杂志刊物,可是,《申报》应用了较多繁杂的字体,带给读者一种眼花缭乱,相对较难分清内容的主次的感觉。而《北洋画报》属于个人独立出资经营的杂志,是在1926年7月7日开始办刊,它在当时中国的期刊报纸杂志行业里面被称为“北方巨擘”。它整个的杂志封面设计上面想要表达的内容众多,既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文字信息、标题、设计字体以及出版方等信息,还包含了期刊的日期、杂志的版权及期刊所获荣誉等。将它与《新青年》杂志、《申报》报纸进行比较,《北洋画报》的封面上面应用了较多的颜色,这也是与当时整个的时代背景以及《北洋画报》它自己背后资本的支持密切相关。
《新青年》杂志诞生于思想意识形态革命的时代,其设计表达了时代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呼吁和独特的时代特征。《新青年》杂志的字体及图案设计,反映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国人的思想启蒙、国人为了救国寻求的救国精神,为革命宣传服务的战斗性特征。它的整体字体设计传达出了独属于民国时期才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体现出字体旺盛的生命力。将汉字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与西方的新式美感进行融合,体现了独属字体设计的时代特色。
《新青年》杂志的设计发行,标志着中国书籍、字体设计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它对我国的书籍、字体设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有了这些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才更加丰富了现如今的中国书籍、字体设计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