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新青年》视野下青年的使命担当

2023-01-06 05:41胡玲玲柳泽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青年思想

胡玲玲,柳泽民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不禁想起百年前中国青年为“民主、自由、科学”摇旗呐喊、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号呼、不懈奋斗的宏伟历史画卷,而其中心与策源地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刊”的《新青年》。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杂志后,就和编辑部同仁们积极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致力于通过思想启蒙来唤醒和塑造新青年,利用“批判的武器”向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发起挑战。站在我们党百年华诞和全面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以史为镜,深刻理解一百年多前《新青年》如何深入切中当时中国青年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传播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来激发青年的历史担当,对激励当代青年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青年》与时代青年的使命意识

在历史的洪流中,青年总是和时代潮流和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总是能在时代的呼唤中挺身而出,承担起时代的使命。百年前的中国,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新青年》杂志的推动下,思想得到新的升华,敢于从复辟复古思想解放出来,敢于不断冲破黑暗的封建压迫,肩负起为僵死的旧中国探寻新的出路的历史使命。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觉醒

首先,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青年的精神解放。封建思想毒害我国人久矣,致使他们精神自由和个性伸展久不可得,思想愚昧落后。西方的“德先生”“赛先生”传入中国后,犹如在国民麻木的精神世界里注入一剂“兴奋剂”,不少青年在杂志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掀起了全社会思想解放的高潮,引起了国民广泛的思想共鸣。例如,张崧年翻译罗曼·罗兰的《精神独立宣言》刊登在《新青年》七卷一号,宣传人格独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被孔教三纲所充斥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一股清流,一扫过去陈腐麻木的社会风气。青年在文化觉醒的同时也意识到必须要从文化上为中国的政治找出革新道路,从而为中国的民主运动和民主政治奠定思想文化基础,这种觉醒激发了青年的革命意识和对民主政治的向往,意识到中国的出路必须探寻社会革命新道路。陈独秀呼吁:“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1]。民主政治思想不断在青年群体中传播,为后来的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养料,促进了青年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思想条件。

其次,新文化运动也激发了青年的爱国之心。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是青年在思想启蒙下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具体体现。五四青年们誓死捍卫真理正义和国家主权,为挽救民族危亡、国家独立而不畏强权、不怕流血牺牲,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赞歌。李大钊:“我盼望中国学生界,把这种精神光大起来,以人类自由的精神扑灭一切强权,使正义、人道,一天比一天地昌明于全世界”[2]。在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青年的责任意识开始觉醒,认识到必须致力于为人们建造一个民主自由、科学发展、伸展个性的新世界,并在革命实践中践行这一理想信念,主动担当起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使命。正是这种新文化运动中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后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新青年》杂志推动下的思想解放

《新青年》编辑部同人对青年寄予厚望,认为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认为“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工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祈以修身治国之道”[3]。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新青年》、李大钊的《青春》等文章来看,《新青年》的编辑们认为青年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是改造世界、参与社会革命和谋划未来中国的主力军,青年的思想动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新青年》杂志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新文化运动首先影响的就是高校青年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青年急需要扫除思想中存在的陈腐落后之弊病,增加自身的智识和素养,以此来促进广大青年的思想觉醒,使垂死的中国焕发出新气象新活力;《新青年》被誉为是“青年界的良师益友”。一方面,“《新青年》的周围集聚了大量的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类别的学生成为新的文化、政治运动的担当者群体”[4]。这些学生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自崇所信,关注中国的未来。北大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离不开《新青年》杂志编辑同人的推动,他们以北大为据点向青年学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以此来推动青年学生的思想觉醒,进而让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者,从而推动全国范围内青年的思想觉醒。另一方面,《新青年》的读者群体以青年为主,如“通信”“读者论坛”栏目中有不少关于青年的文章,是编辑和青年读者的间接对话,并对青年读者来信中提出的疑难困惑进行解答;开辟“国内大事记”“国外大事记”专栏,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思潮,旨在让青年放眼以观世界,而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培养青年志趣,发扬科学精神,以此让青年正确处理好个人、国家、民族三者的关系。

(三)时代青年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

正如陈独秀所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5]。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有朝气和活力的阶段,拥有无限的创作精力、学习热情和发展的可能,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期。青年特别是当时的青年学生,他们是青春中国的建设者和享有者,“国中之青年,惟学生为多。青年而能新者,更非学生莫属”[6]。为什么选择青年来担当起民族复兴、创造青春中华的时代大任?首先,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大都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出生的,他们接受过西方教育,受到专制思想荼毒较少,思想中保守意识减少,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较强烈,能自觉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社会改造中来。其次,青年正处于确立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心理急剧变化时期,正处于确立自我主体意识的时期,最需要精心浇灌。因为他们的人格、心智、身体尚未健全,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容易被教育和引导,他们既是被教育被启蒙的群体,又是启蒙思想的传播者和新中国的建设者。基于此,青年相比于其他群体更适合做新文化新思想的宣传者和改造社会的急先锋,以此来改变陈旧麻木的社会风气。

二、《新青年》对青年担当使命三重障碍的分析

清末民初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们虽处于民主共和政体下,但思想上却难以消除封建思想精神束缚的影子,新旧思想相互纠缠。新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当时破旧立新的时代,新青年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依然面临着种种思想障碍。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社会不良风气导致青年的理想追求逐渐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轨道,造成社会乱象丛生。这些社会不良风气主要表现在:第一,做官发财的中国传统社会风气。《新青年》杂志中《敬告青年》《青年之敌人》等文章都描写了青年们把做官发财作为人生唯一目的这一社会乱象,“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是对青年心理的真实写照,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社会现象,和青年赖以生存的家庭有很大关系。一方面,传统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封建家长制下认为做官发财是家族子弟的唯一教育目的,把家族荣辱寄托在宗族子弟的功名前途,光耀门楣才是家庭的孝子,家庭把青年的教育当作投机事业,求学的目的不在于经世致用,而在于计较其后期利益回报。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存在把做官发财作为衡量幸福标准的社会乱象,视功名利禄为人生幸福的唯一追求,这种功利幸福观是错误的、狭隘的。对此陈独秀严厉批评这种怪象,认为“以发财与幸福并为一谈,则异日立身处世,奢以贼己,贪以贼人,其为害于个人及社会国家者,宁有纪极!”[7]在这种做官发财的功利幸福观的指导下,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第二,贪图享乐的西方社会风气。随着西风东渐,社会风气开化的西方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文明风气,西方的享乐主义思想侵蚀着青年的豪气壮志,他们俗尚奢靡,嬉戏游玩不务正业,一味追求衣食住行等物质享受,缺乏高雅的生活志趣。为此,蔡元培到北大就职演说时对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以此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继续毒害青年的理想追求。

(二)青年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青年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身体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当时的中国,中华民族被认为是个衰老民族,“白面书生”“东亚病夫”,是西方列强对我国青年的蔑称,而客观上讲,当时中国的青年身体健康状况普遍堪忧。一方面,较为普遍的早婚现象危害青年身体。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青年早婚现象盛行,郑佩昂《说青年早婚之害》、罗家伦《青年学生》两篇文章中都提出青年早婚会损害青年的精气神,违背生理学原理,加速身体早衰,不利于青年身体正常发展,进而危害我种族之繁衍。青年时期正是读书做学问的黄金时期,积累知识、学业上进、报效祖国应该是青年的主要任务,而他们却早早步入婚姻而无暇顾及自身的社会责任,缺乏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中国青年相比于欧美青年体质较弱且缺乏身体锻炼,欧美青年的教育方法是以体操、旅行、游戏等活动来增长青年体力,又以开演讲会来弥补青年的智识不足。而我国青年教育主要集中于书本知识教育,缺乏对青年的劳动教育,致使我国部分青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此,陈独秀对我国青年的身体状况进行了清晰描写:“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8]。陈圣任认为我国青年的运动欲不强主要是因为“我国受老庄思想之遗毒,以静为主。虽在儿童,必使其若木偶焉,故运动极不发达。夫运动之能增进体力,尽人知之”[9]。传统青年只一心读圣贤书,缺乏身体锻炼,不到老年就有了早衰之象,缺乏青春活力,强壮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是当时青年人所欠缺的。

(三)青年面临精神家园坍塌的危机

一方面,一百多年前,辛亥革命摧毁了腐朽的清王朝,然而,取而代之的并非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期待的西方理想模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封建根基之上的封建军阀割据。与这种状况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精神家园的崩塌,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旧的道德准则被推翻,新的道德准则还没建立起来,青年们感到精神迷茫,信仰混乱,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人们对价值道德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加剧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和失范。伦理道德的社会变迁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经济的变动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西方列强的入侵打乱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同时也瓦解着与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伦理观念,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对传统封建价值体系的批判更加强烈,对西方民主、自由和科学的向往更加渴望。但是,五四启蒙运动并不是由经济变动所引起的变动,而是在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器物和制度都失败的情况下转而从文化思想领域来变动中国人的精神构造,这种影响导致青年们对精神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带有一些理想激进色彩。因为民主和科学本是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而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还不具备更高水平的道德观念所产生的温床。青年不断寻找一个有价值有理想有意义的生存世界,以此在这乱世能够安身立命、慰藉心灵。

三、《新青年》中关于青年勇担时代使命的基本路径

上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早已紧紧联系在一起,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历史重任已经落在青年身上,但当时的青年如何才能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新青年》通过其编者和作者不断启蒙和大量实践,认为青年必须明晰自身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必须在实践中克服自身发展的种种障碍,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华。

(一)在改造国民性的过程中改善社会风气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10]。社会风气的改善落脚点在于精神的改造,这是改造国民性和我国精神文明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把专制的观念和奴隶的根性一起掀掉,让国民的个性伸展,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培养新的社会文明风尚。青年要想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就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此来为国民做典范,这是精神改造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青年要自觉培养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既接受过传统教育又接受过新式学堂的教育,他们或多或少学习过西方的课程,在不断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思想上逐步摆脱愚昧无知,具备辨别封建糟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能力。他们认识到要想挽救腐朽落后的旧中国就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以此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旧面貌。只有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远离那些压迫人精神自由的纲常伦理,青年们才能获得思想的解放,以此来带动国人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青年在对国人进行国民性改造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脱离低级趣味,以此来清除头脑中的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旧道德,追求新生活、新风尚。高一涵曾指出:“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於专制时代之余毒。”[11]新道德是进步的、符合人性的,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有利的;旧道德是落后的、压抑人性的,阻碍社会进步。而新道德势必要代替旧道德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展,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培育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二)在永久奋斗的革命传统中创造青春中华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新青年应该是健壮的而非是孱弱的,寄语青年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提升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因为青年是国家的元气,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必须要拥有强壮的体魄、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为创造青春中华而接续奋斗。对此,李大钊号召青年们“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12]。毛泽东认为青年拥有“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永久奋斗’最重要的就是让青年明白为何而奋斗,如何去奋斗,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永久’性奋斗”[13]。具体体现在:首先是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社会活动具有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多、集聚性强等特点。1919年毛泽东在湖南发动“驱张”运动,揭露张敬尧的投敌卖国行为和在湖南实行暴政、烧杀抢掠、压榨百姓等种种恶行,联合各界誓要把他赶出湖南;其次是组织社团。五四时期,各种青年社团纷纷兴起,新民学会、觉悟社、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这些社团组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中国社会现状相结合的青年自发组织的爱国社团,青年在社团活动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熏陶,了解到更多国内外的思想动态和国家发展动态,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向更多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启迪国人思想,给予其方向指引;最后是编辑报刊杂志。五四时期,各种杂志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杂志报刊是彰显时代精神的现实载体,是对青年进行国民性改造的主渠道,杂志报刊的编辑们运用手里的思想武器向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号召青年们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生存要自觉承担起时代使命,在时代的际遇里书写人生华章,实现人生价值。

(三)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探索救国出路

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内政治环境下,陈独秀呼吁青年应该“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14],担负起社会改造的责任。青年在受到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下,意识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不应该只从“头脑中”去寻找,而应该从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去重建精神家园,“不满足于纯思想领域的鼓吹与批判,他们更重视将‘思想’(‘理想’)变为‘现实’的实践,注重于社会的实际改造(而且是全局的、根本的改造)运动。”[15]首先,工读互助道路是青年为探寻救国出路的实践尝试。当时受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互助论的影响,“工读主义”在先进青年中是有较大影响力的,认为“工读”与“劳动”是改造中国社会的可行方法。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王光祈于1913 年在北京成立工读互助团,为青年寻求新的生活,探寻改造社会的方法和道路提供了一个可以实践的空间。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青年们在“做工”和“读书”之间产生矛盾,达不到“劳力”和“劳心”相结合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实践证明,工读互助主义是广大青年改造社会的实践尝试,是探索中国出路“救时良方”的试验推行,但是其带有空想色彩的工读互助主义是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的。其次,青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与劳工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探索中,青年认识到要从“纸面上的笔墨运动”,变成真正的“劳工阶级的运动”和“街市上的群众运动”。青年毛泽东多次到长辛店考察工人生活状况,并且关注中国农民的生活境遇,在湖南的长沙县、湘潭县等地考察农民运动,青年毛泽东在丈量中国广大农村的土地上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可以依靠的力量。所以,青年们要和占人口大多数的工农群众联系在一起,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通过创办刊物、办夜校、组织工会的方式,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群众基础。从而探索出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民群众为革命力量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道路。

四、《新青年》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百年风华正茂,一世纪正青春。百年后的今天,我辈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新青年》中关于“青年”的思想研究,经历百年时间越发历久弥新,对于新时代加强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必须锤炼自身本领

《新青年》的创刊目的之一就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青年在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意识到社会改造的历史重任落在他们身上,只有不断学习,汲取知识,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才能成为社会革新的主力军。如今青年正处于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青年必须不断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以此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首先,青年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网上网下、国内国外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的精神冲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引领,在思想领域正本清源,同各种危害青年精神世界的错误思潮和价值观作斗争。青年要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践活动,以此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其次,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提升青年的科学文化修养。一方面,青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辩证看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挑战。另一方面,青年要学会用历史思维来正确看待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百年党史,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避免历史虚无主义,这样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二)必须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转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有些青年认为现在不需要奋斗了,可以安心躺平享受前人创造的成果了,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缺乏青年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没有认清到新时代面临更多挑战仍然需要继续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重要历史关头,广大青年仍然要以实际行动接续奋斗、不懈奋斗,战胜前进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16]。回首过去,在革命年代,一群青春无畏的新青年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同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作斗争,自觉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不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而矢志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广大农村、边疆地区艰苦创业、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奉献青春,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在改革开放时期,广大青年为实现强国梦复兴梦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展望未来,广大青年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里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广大青年要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奋斗终生。

(三)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百年前,新青年们在先进知识和科学真理的熏陶下,立下“创造青春中华”的青春誓言。如今“青年是青春的象征,是实现‘中国梦’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17],青年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当今社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部分青年容易被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普世价值所侵蚀,对社会主义缺乏认同感,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政体不同,其所信奉的价值体系不同,西方一些政党不断鼓吹自身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唱衰中国,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一场“和平演变”来试图瓦解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如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错误思潮影响着青年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不断影响青年的思想活动和交往方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青年人安身立命之本,寄托着他们的精神家园,是青年战胜千难万险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青年需要时刻提防西方错误思潮的腐蚀,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补足精神上缺的“钙”,“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8]。尤其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全社会引起热议,更是激发了新时代青年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了青年为祖国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猜你喜欢
新青年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在济南的传播及影响分析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从批评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学灯》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