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百年历史的基本经验

2023-01-06 05:41张保军何京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道路特色

张保军,何京玲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2.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五四运动以来,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大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相继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并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联结起来,同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足中国国情,不断开拓创新,在道路方面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大道路体系。二者在思想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扬,重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体现了高度的中国道路自信。为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68目前,关于中国道路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历史逻辑、前进方向,学界已有一定程度的讨论,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尝试以建党百年为契机,聚焦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百年历史的基本经验,归纳相关经验启示,展望未来建设,希冀为中国道路在新时代的开拓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坚持党的领导:中国道路施行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2]。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高度重视党在各项革命事业中的领导作用,并及时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以完善创新。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得以持续推进的根本原因,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所证明和决定的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将其概括为革命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早在党的二大宣言时就提出了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其后党的四大更是首次强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但伴随着国民党叛变革命和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的革命事业遭遇重大危机。在此革命危急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意识到党的领导在民主革命道路中的重要地位,紧接着从革命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39年10 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18年革命历史经验时强调:“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3]613。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提升了自己的认知,进一步完善了党的领导,加速推进了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从而领导中国人民顺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两大民主革命任务,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完成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战争,初步恢复了国民经济,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安全,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更应该“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4]33-34。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充满坎坷曲折,在实践中一度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全面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用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此,1980 年2 月,邓小平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一文中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5]274-275,从而一心一意地搞好四个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积极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联系,强调全党必须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它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6]262。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伟大事业得以继续前行的根本原因。

进入21 世纪后的第一个十年中,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设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创新和自觉增强了我们自身的道路自信,坚定了稳步推进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增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情、国情及世情的深刻变化,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出现新问题,而且我们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新挑战。因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8]。此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全面总结中国道路建设成就与中国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尤其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党的领导,这客观上要求党的领导在新发展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历程中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精准把握国情:中国道路施行的基本依据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精准把握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只有在精准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基础上,我们才有机会能认清中国国情。此外,这样更有助于系统剖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方面的巨大变化,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总结的那样,“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6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始阶段,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问题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求索。1922 年,中国共产党立足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推进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但是,大革命失败后,王明等一度脱离中国基本国情,照搬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模式,造成了革命力量的无谓损失。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社会”[3]626,紧接着详细阐明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及前途。换言之,认清社会性质仍是解决革命道路问题的基本依据。进而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9]1316-1317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对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精准判断之上。1953 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实际出发,围绕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创了一条符合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诸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和平赎买”政策。1956 年,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341。在这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围绕新的主要矛盾,摸索出一条符合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呼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建设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左”的倾向,一定程度上严重脱离社会实际,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打击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精准把握当时的国情,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开启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而,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真正意义上认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了新的认知,是党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正确对待基本国情的集中表现。1998 年7 月,江泽民在《根据本国国情确定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怎样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6]192-193。进入21 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概念,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对中国道路自信的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0]8-9。正是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深入总结中国道路建设成就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尤其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驾护航,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局,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释放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能量。

三、明晰时代方位:中国道路施行的奋斗目标

不同时期的历史方位,不仅标定了中国道路施行的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而且也是其不断的自我革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与奋斗目标,并在结合不同时代方位的基础上先后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国道路。尤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重要标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方位下的奋斗目标进行了艰难的求索。毛泽东是党内较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自身时代担当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940 年《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系统概括了当时我党的奋斗目标等相关问题,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3]663。换言之,就是强调在明晰时代方位的基础上实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政策,彻底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思想灯塔与指路明灯,引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时代方位,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围绕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难求索。由于“左”倾思想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党和人民事业经历过严重挫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清晰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时代主题,他在《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一文中强调:“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11]233。1982 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时代脉搏,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落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一方面在国际上发生了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挫折;另一方面国内也一度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面对国内、国际的严峻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我们要承认世界社会主义处在低潮,但我们要顶住,硬着头皮顶住,同时要把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好,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实力,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入21 世纪初,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也更加急迫。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文化建设问题,详细分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方位。他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12]在这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都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要成绩的前提下,我国发展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也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3]。与此同时,面对时代方位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4]。如前所述,新时代为中国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推进理论创新:中国道路施行的方向保证

近代以来,面对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时代主旋律,无数仁人志士都进行了艰难探索,但大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9]1471。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即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为百年来中国道路的施行提供了理论方向上的保证。

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在建党初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度出现了教条主义,导致了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失败。面对党内部分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严重脱离实际的现状。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一文中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15]。换言之,就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学习其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立场与方法。1945年,党的七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为抗战胜利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由此观之,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革命实践中的成功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与方向保证。

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6]。毛泽东思想亦是如此,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依然提供着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我国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在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毛泽东相继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施行提供了方向上的保障。但好景不长,由于在实践中一度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也出现过严重挫折,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论断,并在实践中上升为重大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施行提供了方向保证。1978 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5]143。在此基础之上,党的十三大强调,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同时“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7]。1997年,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些理论创新,在思想方向上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保障。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并结合时代背景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执政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21 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走上高速增长的快车道,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下,牢牢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07 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8]。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理论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系统分析后,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拓创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思想指导和方向指引。

五、站稳人民立场:中国道路施行的核心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9]。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道路探索的过程中坚决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中国道路施行的核心价值所在,而且也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在中国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奋斗目标。党的四大就注意到工农联盟问题,强调“中国共产党与工人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至于成功”“必须尽可能地系统地鼓动并组织各地农民逐渐从事经济的和政治的斗争”[20]。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广泛调查,先后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报告,倾听底层群众的心声,帮助他们组织起来展开斗争。在之后的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民主制度及文化建设等途径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翻了身,充分调动了他们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性。1945 年,毛泽东从人民立场出发,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1]。这些既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人民立场,又启示我们只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才能确保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所有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始阶段,邓小平就指出:“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4]123。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更是紧紧围绕人民立场,发挥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弃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因为当时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温饱问题都亟待解决。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严峻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人民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983 年,邓小平提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1]23。党的十三大在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预判上,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些政策举措的出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人民主体性的生动写照,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末,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出只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继续前行。2000 年,江泽民正式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1 世纪初,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以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07 年,他在《深刻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一文中强调,“必须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2]。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道路施行的核心价值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中国道路实践中先后全面展开了反腐倡廉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23]。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0]1。在此精神指引下,并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4]。在中国道路的未来发展进程中,应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道路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道路探索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没有理论创新,便难以收获实践突破;实践突破将进一步促进理论创新,道路探索过程诠释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换言之,坚持党的领导、精准把握国情、明晰时代方位、推进理论创新和站稳人民立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规律性认识。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处于统领地位,需要其他四个方面来支撑,精准把握国情、明晰时代方位、推进理论创新和站稳人民立场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和条件保障,每一方面都与坚持党的领导密切相关,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就有可能出现偏差或失误。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道路探索经验的把握,要有系统性思维和整体观,从相互联系中理解中国道路的百年历史经验的核心要义,精准把握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历史经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作用。

结语

不论民主革命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与现实都是中国道路自信产生的重要基础与源泉。换言之,中国道路,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领导、精准把握国情、明晰时代方位、推进理论创新和站稳人民立场则是中国道路得以成功开辟的内在动因。与此同时,百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日益从世界经济体的‘追赶者’走到了‘领跑群体’的位置,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多”[25]。因而,新时代,我们应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不断推进中国道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释放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巨大能量。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道路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