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3-01-06 05:41卿定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流动党组织党员

卿定文,周 健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5)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肆虐传播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所面临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广泛传染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给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在人类历史上都比较少见。对于世界各国人民来说,皆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人们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极大影响和挑战,疫情下的社会治理成为检验人们治理智慧和手段的特殊考题。高校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因其庞大流动性师生群体的管理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党和政府也尤其重视。其中流动党员的管理,也是高校党组织十分关注并致力解决的问题。当前,国际疫情情势仍然严峻,国内疫情也偶尔出现突发状况,高、中风险区不时出现,这种情况下各级党组织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提出新的应对策略,以“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1],不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党员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疫情“大考”中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强度,总体上疫情可分为严峻时期和常态化时期两个时期,目前处于常态化防控阶段。认真分析疫情常态化防控中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科学判断其管理成效,加强对疫情存续期间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首先要准确把握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疫情防控中精准施策,维护师生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根据《流动党员管理手册》中指出: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单位)间流动,且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活动的党员。[2]1所以,流动党员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流动性强,第二是无法正常参加组织活动,不利于加强对其管理。而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3]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由于其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处境特殊而备受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

高校流动党员指的是高校所属的流动性较大的师生党员。一般来说,主要指的是毕业生党员。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疫情严峻时期,高校流动党员由毕业年级的大学生流动党员扩展至所有年级的学生党员;乃至一部分高校教职工党员,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及时赶回学校,相继成为了流动党员,相应地增强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

疫情期间,高校作为人群密切的聚集地,如果管理不善,极易成为病毒的“培养皿”,造成聚集性疫情的爆发。在疫情严峻时期,幸有党中央和中国政府迅速反应,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集中力量救治重灾区的同时,采取全国人民居家战疫的正确举措,斩断了疫情传播链,大大降低了其他地区群众的被感染风险。高校师生无疑是深受疫情影响的群体之一,在疫情严峻形势下开学时间一再推迟,长时间未返校的高校师生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流动党员。根据高校师生的身份特征,高校流动党员可以划分为学生流动党员、教职工流动党员、离退休流动党员、编外流动党员等四种类型[4]。而对其管理无疑涉及到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等几个主要方面。党员组织生活又是党员重要的活动方式,由于疫情影响,高风险区的高校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或多或少较往常整体上受到较大影响。借助于信息化手段,高校师生在疫情严峻时期居家抗疫,疫情常态时期“非必要不出校”“非预约不进校”,以及25000 多名优秀分子在火线上宣誓入党[5]等,在适时变更和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少新的问题。学生流动党员和教工流动党员占高校流动党员的绝大部分,其管理上的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也比以往更为复杂,流动党员失管、漏管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更加突显了疫情期间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部分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不强。疫情严峻时期,待在家里的部分流动师生党员,不主动与学校或学院(系部)党组织取得联系,也不按时交纳党费;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在疫情常态化时期,不积极返校办理转正手续等。在高校党员被动成为流动党员的情况下,部分管理主体也相继成为流动党员。如2020 年1 月23 日至4 月8 日武汉抗疫期间,对流动党员采取管理措施的相关报道较少。可见,从管理主体被动成为管理客体的党务工作人员,组织观念也受到疫情的影响,对流动党员管理重视不够。

流动党员的管理体制存在薄弱环节。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甲型H1N1 型流感等,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COVID-19这种传播速度与致病性极强的疫情不同于以往,幸有党中央及时审时度势,快速制定出了全国性的防控措施。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面,应急的管理预案一般很少制定,暴露了流动党员管理体制的薄弱。高校党务部门对于流动党员管理的应急方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疫情期间占高校流动党员中较大比例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其组织关系就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而得不到妥善管理。突如其来的疫情,为阻止传播链全民在家战“疫”,高校师生也无法及时返校,高校流动党员人数暴增,具体人数都难以及时摸清,管理难度加大。可见,突发状况越是紧急,相应管理体制上的薄弱环节可能越发突显出来。

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存在困难。主要体现在毕业生流动党员和流动教职工党员两个群体方面。毕业生流动党员方面:就业形势不稳及疫情存续时间不定,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无法或者不愿进行党组织关系转移;转接手续也需一定步骤与程序等,受疫情下经济发展状况与形势的影响,一些企业或单位无法或不愿意接收这些刚就业员工的党组织关系,使这些毕业生未能及时将党组织关系材料转送到接收单位,造成了转接程序中断。流动教职工党员方面,由于国外疫情的肆虐、国际航线的中断及存续的时间差,部分出国访问的教职工流动党员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流动党员无法及时归校进行组织关系理顺等。无论是疫情严峻时期还是常态化时期,流动师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的转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流动党员的管理手段相对滞后。虽然不少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但由于疫情的原因,其中部分管理手段相对失效,导致制度的执行效率不高,例如在疫情严峻时期所要求的无接触式活动,纸质版《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传递与查阅,相对于寻常时期查验行动不便;流动党员也无法及时填写“联系卡”“管理卡”等有关表格,导致高校流动党员的行踪无法准确把握,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管理;部分高校流动党员管理者也未及时与之进行沟通,没有采取现代化的渠道来进行有效联络,导致管理工作难以推进;高校党的宣传部门对融媒体的运用不够及时与全面,导致部分流动党员的信息来源不畅;一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

党组织对高校流动党员的部分管理工作难以落实。由于疫情持续时间较长等因素,存在部分流动党员无法按要求返校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情况,也存在部分流动党员返校后不与党组织联系的情况;与离退休流动党员联系不便,不利于党组织的关怀帮扶工作的实施;同时,疫情期间对于学生流动党员和教职工流动党员行为等也没有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流动党员进行奖惩存在困难,以至于部分管理工作进行不易。

二、疫情“大考”中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中问题的归因

导致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上述问题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认真分析并找出这些问题,有利于相关部门和高校及时作出有效反应,提升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水平。

疫情的快速演进导致高校管理一定程度滞后。2020 年9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由于疫情在2020 年初的突发突袭,来势汹汹,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是人类所罕见的,加上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对疫情的治理提出了很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果断决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以非常规方式加强了对疫情的管控。在广大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广大人民群众与各条战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下,成功地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有胜利,使疫情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空间小、人员多、流动性大,是疫情防控重点单位。对高校党组织而言,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又是重中之重,但由于多种原因,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满足不了疫情演化情况下的需要,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学生流动党员心理、学业与就业等多重压力共同作用。学生流动党员数量在疫情期间不减反增,是高校流动党员中最大的群体,且管理情况相对复杂。一般情况下,毕业生流动党员又是学生流动党员中的“主力军”,只有等毕业生流动党员在两年以内落实就业单位或找到组织关系转入单位后,才会得以结束流动。在疫情严峻时期,居家防疫的所有高校学生党员都被动成为了流动党员。学生数量之大、沟通时间不定、联系方式不一致等都是对管理的种种考验。基于此,新冠肺炎疫情使学生流动党员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尤其是毕业生流动党员,因临近毕业面临的考研、就业等不确定性因素,压力大于寻常。当然,其他年级学生流动党员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居家防疫的学生可以在家中远程上网课进行学习,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家中缺乏相应的硬件条件及网络信号的不稳定等原因,远程学习效果也受到了较大影响。疫情严峻形势下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学业和就业压力远远大于寻常。如今中国的疫情进入了常态化时期,除了处于中高风险区大学生中正常学习受到影响外,随着核酸检测的普及、疫苗及时接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安全。但由于一些地区因多种原因演变为中高风险区,疫情反复出现,导致该区域内高校采取短期封校等举措,师生正常秩序受到影响,压力也未能彻底消除。

极少数教职工流动党员因教学与科研压力在管理上的不配合。教职工流动党员相较学生流动党员而言,心理状况相对成熟,但疫情严峻时期也有因无法及时返校所导致的科研压力、教学压力和家庭生活压力骤增等相关问题出现。一般情况下,教职工流动党员主要有全职学习进修、合作科研、在国外进修或者访学等几种流动的情况。在国内的流动党员可以多方式地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在国外的就相对困难。但在疫情影响期间,教职工流动党员几乎扩大至全体教师党员。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发展,为保证教学进度与秩序,教师流动党员卷入到了网络教学这条奔涌的河流中来,摸索网络教学的方式方法。但由于网络教学工具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导致一些年龄较大或网络不畅的教师在使用时,可能由于硬件与软件不能达到要求,影响了授课,继而形成了教学压力。而一些需要在学校实验室进行的科研实验工作也不得不停滞下来,也不能组织或者参加线下的各种学术会议,加上完成科研任务时间的临近等等,导致科研压力的存在。因而,在面对疫情管控要求时,极少数教师不配合甚至抵触,这增加了相关部门的管理难度。

高校部分党务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素质不适应疫情防控的要求。虽然近年来高校党务管理工作受到了重视和加强,管党治党方式有了很大改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于高校从事党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一般年龄较大,管理主体自身对党务管理的相关要求不熟悉,且管理业务水平有限,管理技术手段和水平不高,导致其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相对老旧,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而使高校党务管理落实上级党组织的要求不到位,加之疫情的突然发生,疫情发生后对流动党员管理上的特殊要求,使以往管理机制的薄弱环节更是暴露无遗,也更容易在这些地方出现纰漏,从而导致疫情期间高校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的出现。

少数管理客体即流动党员的身份意识淡薄。少数高校流动党员特别是学生流动党员的身份意识较弱,在疫情期间忘记了自己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等党员思想身份意识不强,政治责任和政治规矩等政治身份意识薄弱,遵守组织纪律和参与组织生活的组织身份意识淡化,意识不到自身首要工作是配合好党组织进行疫情的防控,不主动与学校党组织联系,不配合党组织的管理等,这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6]的要求还很大。没有充分地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导致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出现一些问题。

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高校党务管理在内的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检验,当然也是高校流动党员管理薄弱问题显露出来得以重视和解决的重要机遇。正视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筑牢教育系统疫情防线[7],是加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必由之路。

三、疫情“大考”中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是目前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的一项党建工作。十九大修订后的党章也更加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8]。党中央在加强社会治理的文件中也提出要“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9]。如今,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技术,完善管理方式,是加强对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选择。

(一)疫情期间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对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精准治理。同时,要在坚持《流动党员管理手册(第二版)》中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三大主要原则的基础上,还要结合疫情对高校流动党员管理造成的影响,将现代网络信息化管理纳入进来,使之成为一个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高校流动党员所处流入地的党组织,作为流动党员的接纳方应主动作为,要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沟通,并进行有效衔接,改进和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服务。其次,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高校党组织要对流动党员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拉伸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链条,为流动党员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对因疫情导致的不同情况下不同类型的流动师生党员要根据实情,分别采取措施。再次,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高校党组织要在改善管理方式中,树立新理念,强化服务,把平时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疫情期间的强化要求结合起来,在对流动党员的服务中贯彻好上级的要求,倡导党员应有的操守,以此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2]2。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坚持把对流动党员的党性教育、信息沟通和流动管理结合起来,使其有党组织的归属感。最后,坚持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将优秀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相结合,进行线上线下联动,与流动党员保持经常性联系。

在疫情存续期间,坚持这四项流动党员管理原则的指导,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特别是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应用到流动党员的管理之中,将线上管理与线下管理结合起来,便于及时沟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组织活动,提高管理的效率,又能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达和执行学校和社区抗疫的措施,真正发挥网络治理的功能,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疫情期间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方法

疫情期间高校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问题较以往更为繁杂,唯有准确把握其关键问题所在,遵循其基本原则,才能找到应对之法,既能加强疫情期间的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也能提高疫情防控的实效,有效解决管理中的问题。

创新管理理念,推进高校流动党员治理体系的建设。流动党员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创新流动人口和流动党员的管理,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疫情期间,在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中,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管理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流动党员管理与社会管理相协调的理念、绿色管理的方式,进行开放式和共享管理的思路与手段,推进高校流动党员治理体系建设,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爆发以后,不少高校以创新的理念出台和修订了有关流动党员管理的办法。如长安大学就制定了《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要求“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强化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加强对高校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党性教育,提升党员素养。疫情期间党员管理表明,无论是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主体自身,还是管理客体即流动党员,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素养教育缺失的状况。例如部分高校流动党员不主动与党组织进行沟通汇报,以至于党组织无法对一些紧急情况作出应急反应等。因此,加强对高校党员尤其是流动党员的党性教育十分必要,在党员中进行《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规的教育,尤其是要强调培养党员的纪律观念和纪律意识。并结合疫情的防控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宣讲党的相关规定,强化党员尤其是流动党员的规则意识,使之转化成流动党员的自身素质。2020 年以来,云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及其二级学院就在流动党员管理办法与细则等的文件中,就提出了要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

完善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疫情期间的高校流动党员管理,要从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完善。无论在疫情严峻时期还是在疫情常态化时期,除履行必要的管理程序外,要简化高校流动党员相关交接程序,以便学生流动党员或教职工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顺畅;对于在疫情期间表现优秀的流动党员,也要以多种方式予以激励,并在相关平台进行宣传。对于离退休流动党员,更要进行细致的暖心服务,体现中国传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怀帮扶年龄偏大的离退休流动党员群体,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老龄化社会治理所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

建立健全并充分利用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动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提高流动党员管理效果评价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各高校在党员管理平台上,要尽快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平台并及时建立相关数据库,在平台中将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导致党员不能及时返校、一段时间内无法参加党组织活动等因素考虑进去,将电子版《流动党员活动证》普及开来,及时反应党员的流动状况,并进行数据化采集与分析,规范流动党员管理要求,精准进行流动党员管理效果评价,对疫情期间表现优秀的流动党员进行登记与奖励。上级党务管理部门也要收集各高校疫情防控中流动党员实时数据,并予以科学评价分析,树立优秀模范典型进行推广。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管理主体的管理技能和水平。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高校党务管理工作者,由于对网络管理平台使用不得当,导致管理工作进行不够顺畅。针对管理人员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指导和教育管理人员在高校党员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实时发布与疫情相关的准确信息,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各种谬误流传,并学会利用管理平台来组织“云会议”等等,设立和采取多种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模式,加强对疫情期间流动党员的管理。

疫情“大考”中,对于高校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一项崭新而艰巨的任务,是疫情期间加强党建工作的需要,更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给党建工作的重要考验。当然,也是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次可用之机,把握好这一时机,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完善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提升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效能,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

猜你喜欢
流动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流动的光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