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共产党能”的辩证统一

2023-01-06 05:41张乾元胡熙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

张乾元,胡熙涵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2022 年1 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两个重大命题:一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但就思想理论武器而言,“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二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上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行”不仅仅因为它是科学的真理、行动的指南,更是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检验和创新理论。这两个重大命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真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相统一的维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与“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关系和内在统一。新的时代征程上,要回应现实需要,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定不移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与时代价值,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在崇尚价值与遵从科学的实践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建构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首先在于它本质上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行”在它是科学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行”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内在思想品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其本身的科学真理性。“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2]8它始终以开放发展的形态关注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变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促共进,始终保持着理论的生命活力,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奠定了思想理论的文明基础。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他那个时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承者”[3]。19 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了充足理论准备,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社会科学成就,以及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自然科学成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收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突破其形而上学束缚以及社会历史层面的唯心观点,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进思想成果为基石,阐释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建构奠定了坚实根基;他们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制度的分析与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进一步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实现路径,促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他们还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盛赞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美好前景。基于对人类社会和时代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基于对阶级关系、历史运动、社会规律等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科学理论的革命性转变,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2]16。衡量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科学真理性的重要标尺,就在于它能否真正揭示客观对象的变化规律,以及能否以此为指导照亮现实,创造实践伟力。马克思主义问世前,空想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受制于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缺乏对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无法提出改变现实的有效方法,更不可能真正对历史进步产生实质作用。以马克思“两大发现”为突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类自觉到自身发展普遍规律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科学指引,明确了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则。“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4],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有机体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发现了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力”及以它最终动因的历史发展总路线,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唯物史观清楚阐明了人类社会的演变进程与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切中了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内在矛盾、本质特点以及剥削秘密,从而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仅深化人们对“两个必然”的认识,也帮助人们找到了实现变革理想的通路。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建立在对两大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基础上,确立了切实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蓝图,以及合理的价值诉求即人的自由解放,并且通过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不断表现出其思想伟力和广泛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回应重大时代课题,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和强大的生命活力。“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书斋学问,也不是僵化的教条理论,而是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它深深扎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随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在不断自我革新和自我超越中永葆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其实事求是的理论特质以及与时俱进的实践力量。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他们的后继者们,都敢于承认自身理论的局限性,站在时代前沿,立足社会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与创新发展。他们结合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着眼于探索中提出的新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导人类破解自身发展难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现实回应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参与工人运动实践中,针对不同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了各个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策略,推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创建到现实实践运动的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制定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方针策略,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实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结合世情、国情、党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在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表现出非凡生命力与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社会理想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铸就了马克思主义“行”的思想理论基石。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就能够自觉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行”在它是行动的思想指南

1859 年,当马克思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恩格斯欣喜地评价了“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经济学”,他指出,当德国的资产阶级、学究和官僚“把英法经济学的初步原理当成不可侵犯的教条死记硬背,力求多少有些了解的时候”,随着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产生的这一思想理论“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革命的结论”,而且“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6]8-9。这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而且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指南。

欲为而不善为,有为而无成效,形成这一思想与实际相脱节问题的根源即是方法的缺失。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需要以科学方法为中介,在当代,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箭”对准新时代中国发展之“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包含“辩证唯物论”基本立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规律、“唯物辩证法”本质精髓、“唯物史观”科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构等内容,深刻阐释了自然界、人的思维、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制定战略策略、构建制度体系、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工作和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历史征程中逐步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辩证唯物论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阐释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而党重视调查研究即是其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只有通过实践调研及深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问题本质和规律,研究透彻解决的思路,进而制定科学的对策。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系统性、创造性和原则性。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指出要突出问题导向,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有全局观即对全面了解各种矛盾,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抓住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只有牢牢抓住这一变化,使得工作有主次、有侧重,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部分,唯物史观为我们明晰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动力的分析方法,基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基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原则和价值取向,贯彻落实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与主体作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创立了较为完备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方法论作为认识经济运动过程、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利器,有助于更好地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我们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因素并准确制定经济政策制度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化实施,推动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平等表象掩盖下的剥削秘密,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落脚于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表达了坚定的人民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其继承发展,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紧紧围绕人民福祉和发展需求开展工作。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现实问题,作出了“两个必然”的前瞻性预判,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探寻,对资本主义的反思性批判蕴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展望,其科学的诠释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新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共产党能”的实践中得到检验证实

诞生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其故乡沦为边缘性的社会思潮,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受重视,反而在东方、在中国这个文化精神迥异、文化背景悬殊的古老文明国度“活”得越来越好,“活”出了高品质,达到了新高度,其根源就在于做好了“结合”这篇大文章,关键即是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7]“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这即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治国的指导思想,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与国际地位,创造了世界罕见的“革命独立奇迹”和“发展富强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活力,在历史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最有力的回答。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从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到新时代的“惊天动地”,贯穿百年党史的重要主线便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不同时期的世情、国情、社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点与实践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辉煌成就,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关键因素正是在救国救民实践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动其创新发展,彰显出其强大的理论威力和实践效应。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是在“结合”中开创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1840 年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不同的救亡图存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实践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革命斗争中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状况相结合,对艰苦探索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进行总结概括,才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根本指导,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前进方向,并进而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以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民族复兴和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带领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推动形成了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成功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率先突破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党坚持多点发力广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的机制改革,以各领域的协同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到推动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党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结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探索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战略、任务目标、发展动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更快更好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更加成熟,前进道路更加清晰,社会主义制度更充满活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历史经验,科学回答“三大时代课题”,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思考研判,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党以新思想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2]14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在“结合”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后,党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得中国从“落后于时代”转变为“赶上时代”,再跨越到“引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社会实现历史性巨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受了一系列的重大考验和实践检验,面对诡谲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马克思主义展现了不竭的生机和活力,越走越宽广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理论自觉创新是在“结合”中创造的。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适合中国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促进了新的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国情和革命建设规律进行了深刻研究,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有效实现的新形式,即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8]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结合”中提出了诸多重大的战略思想,创造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而且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工作方法。党成立百年来始终是一个高度重视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造性应用与创新性发展。在不断探索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与“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观念作斗争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形成了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方法理论,其中实事求是是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而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在两者的长效互动中找准利益症结和突破方向,推动改革开放朝着符合实际的方向深化;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地制宜层层推进对外开放;坚持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开展多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整体建设开放新格局的同时重点突破区域困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创新应用的过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依次补充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与“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在实践中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方法。立足新时代的新使命,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体实践相结合,自觉运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科学方法指导工作,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统筹兼顾、重点施治、唯物辩证、群众路线等重要的思想方法,不仅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活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本领,提升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为分析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的系列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南。

总之,“马克思主义行”,行在源于实践、归于实践,在于“中国共产党能”的实践中不断凸显和验证其科学本质,于其结合实际的具体运用中不断丰富发展。

三、在回答时代重大课题中更好实现理论之“行”与实践之“能”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且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一样始终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发挥着沁人心扉的磅礴伟力。作为时代精神的坐标与人民行动的指南,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引领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无论是理论层面的逻辑还是实践层面的事实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通过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通过激发更为强大的历史主动力量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转化效应,通过科学回答“世界之问”和“人民之问”,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在新实践中继续展现出“行”之真理力量。

(一)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跟随时代脚步不断变化自身具体形态,在不断创新中延续强大生命力,百年党史也证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事业的坚守者,也是推动科学理论发展的探索者。

百年前,立党救国先驱者们从众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并不能直接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之路作出应答,无法提供可供复制的现成经验,只有结合实践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百年来,我们党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坚持“结合论”的原则方法,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之“不变”以及社会历史条件之“变”,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促进理论创新,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诸多原创性贡献。新时代继续在与实践的互动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应对问题;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汲取智慧力量;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原则立场和思想方向,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反对错误思潮。最重要的是要在“两个结合”中推动理论创新,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其以中国实际为中心实现了新发展,“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考虑社会基础和实践需要,把握历史主动,洞察发展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倾听人民心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行,是因为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通相融,在熔铸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价值共识的过程实现了“真理本土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贯彻基本观点立场方法融合,形成具有独有气派、独特风格、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为其传播奠定文化和心理根基。

(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把握历史主动与增强现实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10]13百年来党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对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遇到的复杂问题保持高度清醒、作出科学研判,不断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赢得历史主动、走在时代前列、开创辉煌成就,选择正确的“主义”和道路至关重要。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理论思维和思想价值指引,逐步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主动、赢得主动、驾驭主动的强大武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各种政党组织以不同的主义主张探寻救国方案,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作出了可行有力的回答,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握世界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把握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历史矛盾、历史任务、历史动力、历史趋向,立足现实担当顺势而为,着眼实际需要乘势而上,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中开拓了越来越坚定的历史主动道路,厚植了越来越自信的历史主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历史主动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的自觉和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掌握斗争与发展的主动权、发挥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的辟新勇气和使命意识。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能”的制胜密码,也凸显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理力量,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并通过一以贯之地把握历史主动释放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效应,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动历史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进。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重大转折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实现了根本扭转民族历史命运的主动;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选择时刻,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走向了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历史性飞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当今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跃升时刻,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迈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引领新时代跨越性变革的主动。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把握世界大势和中国发展,不断提高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勇立时代潮头,面向人民需求,善于抓住机遇,自信迎接挑战,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创造力量,在掌握历史主动担使命中放射出马克思主义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历史创造和现实担当的统一。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书写的,蕴含着珍贵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汇聚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只有“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10]7,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增强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创造新的时代伟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现实担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推进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关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处于蓄势期,更加需要以历史主动精神担当时代重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造精神推动文明进步。

(三)在治国理政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建设

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大优势和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6]10。中国共产党是有独特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在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工作中不断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主体,党必须始终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架构好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提升理论本身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目标的契合度,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具体行动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实践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建设绝不是一个纯理论或者纯实践问题,而是要着眼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党要在提高理论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加强“相结合”的能力建设。“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共产党人只有念好自己的“真经”才能拥有实现历史使命的精神武器。念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经”首先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并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都会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探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依据,从而以此科学指导具体实践,这是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推动国家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最为关键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独立自主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12],这是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根本原则。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主动对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将总结性经验和本质性规律升华到理论高度,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又通过实践的再应用、知与行的循环,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有效性,提升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以及决策执行力。

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建设要在“相结合”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党要通过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效应。首先,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研究透彻了基础理论用以指导,才能促进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我们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持之以恒抓好理论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并自觉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切实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优化党的指导思想、完善党自身的建设。其次,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将要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再次,要服从和服务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主题的需要,以利于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为准绳,准确判断西方思想文化中的成分能否为我所用,有利者取之,无利者去之,有害者拒之。我们应当善于独立思考,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将西方思想文化中积极合理的部分加工改造,转化成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用的东西;我们必须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抵制反动思想观点、错误政治倾向、不良工作作风等的侵蚀,以科学可行的理论指导实践,以切实的落地行动证明理论,以“刮骨疗毒”的勇力纠正实践偏离理论、理论脱离实践等偏差,弥补两者之间的裂缝,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四)在坚持回答时代之问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

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评判的标准关键在于其能否准确捕捉时代的脉搏。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立足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根本上是要不断应对时代之变。新的历史征程上,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更好结合,彰显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回答时代之问”即是与时俱进地回应世情、国情、民情,宏观视野上“回答世界之问”,微观聚焦于“回答人民之问”。

马克思主义要在回答世界之问突显“中国之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作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战略研判,这是当代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显著表现,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把握的时代本质。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体系秩序前所未有的改变,面对“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必然及其逆流的冲撞,面对诡谲多变的环境与扑朔迷离的前景,人类产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困惑,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引路与创新理论的破局。对此,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大局观、历史观、世界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破解了消除贫困、国家治理、政党建设等世界性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回答世界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必须以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自觉推进理论武装,在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发展、中国主题与时代主题的有机统一中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面向世界和平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着眼变化发展的实际提炼出反映本质规律、事关发展全局的“时代课题”,并真正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提供时代之思。

马克思主义要在回答人民之问中贯穿“中国之情”。人民是时代的主体、历史的主角、国家的主人,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即要紧密联系人民生活,树立问题导向发展即要认真聆听人民心声,某种意义上回答时代之问就是回答人民之问,推动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必须抓住人民群众需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2]12,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属性和最耀眼的底色,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描绘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蓝图。百年来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过程中,以为绝大多数人民利益而奋斗为基本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一而终贯彻人民主线,表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人民底蕴。新时代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获得感幸福安全感的价值实现精准发力;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赋予群众更广泛切实的创新创造权利与空间,以实际行动作答人民之问、回应人民期待。群众的需求观念和生活实践往往最能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历史新征程上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智慧创造,并及时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注重实践经验与理论武装的相互转化、相辅相成。要积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以大众诉求为价值取向,深入群众生活,回应群众关切,直面利益难题,解开思想困境,让大众“愿意听”;另一方面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手段,以人民群众简单通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增强其感召力和亲和力,让大众“听得懂”并内化为自身思想力量,积极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实践和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与中国共产党“能”的逻辑,相互支撑融于一体。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才能自觉地践行中国共产党“能”的逻辑,也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增强理论和行动的自觉性。

注释:

①1882 年,当慕尼黑电气展览会上展出法国物理学家德普勒在米斯至慕尼黑之间架设的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时,恩格斯于1883 年2 月致信爱德华·伯恩斯坦,指出:“德普勒的最新发现在于,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报线输送到迄今连做梦也想不到的远距离,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这件事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发现使工业彻底摆脱几乎所有的地方条件的限制,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但是非常明显的是,生产力将因此得到大发展,以至于越来越不再需要资产阶级的管理了。”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556 页,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