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降后的“新青年”
——重读周朴园

2021-11-14 20:45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新青年周朴园曹禺

曾 理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在《雷雨》的一众剧中人中,周朴园是最为特别的一个。在他的身上,聚集了众多激烈的冲突和无法调和的矛盾,汇聚了多重悲剧的压迫和痛苦的灵魂拷问。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周朴园的认识却一直趋于片面化、“脸谱化”的解读,将他的形象概括为“封建大家庭中罪恶的当权者”、制造剧中阶级对立矛盾的始作俑者、背弃感情的“负心汉”……但是,“剧本的根本任务在于写人,通过对人物的审美创造揭示出人类的生存际遇和命运”,当我们解读剧中人时,不能仅仅做出“脸谱化”的判断和平面化的分析,而应该从“人”的角度入手,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还原出剧中人作为“人”的本质,探寻人物的内心隐秘和人生线索,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立体。本文以文本为基础,梳理周朴园的三个人生阶段:青年、中年和老年,试图给予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一个更加深刻立体的分析和解读,试图从周朴园威严峻厉的面孔下窥探出更多丰富的情感。

一、青年周朴园:热血涌动、意气风发的“新青年”

如果说,周朴园的两个儿子:周萍和周冲,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带着他们父亲年轻时的影子,那么青年时期的周朴园无疑要比他的两个儿子都更加勇敢无畏。青年时期的周朴园不顾门第悬殊,爱上了家里的女佣梅侍萍,并且和梅侍萍连生了两个孩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与梅侍萍同居生子的这三年间,他并没有像《红楼梦》中的贾琏偷娶尤二姐那般,在外另聘一处宅院,将梅侍萍作为自己的外室养在外面。梅侍萍一直都名正言顺地和他一起住在周公馆里。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周朴园的这番所作所为绝对能够被称为“新青年”,并且为当时尚处于主流地位的封建旧式思想所不容。

在以往众多评论和人物分析中,周朴园一直被解读为一个抛妻弃子、不负责任的“负心汉”,但是实际上,透过文本中的细枝末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事情的原委并非那么简单。青年周朴园固然热血澎湃,一往情深,但是当时的他还并不是大家庭中的一家之长,他依然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婚姻。这也是为什么周朴园和梅侍萍公开同居三年并连生两子,却依然无法正式成婚的关键因素。周家老太太可以接受梅侍萍作为周朴园的侍妾,但是却绝对无法接受她成为周朴园的妻子,于是,悲剧发生了,梅侍萍在风雪之夜被赶出了周公馆。细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周朴园不但对这一悲剧的发生无力阻止,甚至有可能在悲剧发生的第一时间还一无所知。否则,他不会在与侍萍重逢后,有这样一番对话:

周朴园: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

(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青年周朴园的爱情美梦,从梅侍萍被赶走的那一刻彻底终结了,这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个人感情上的巨大转折甚至对青年周朴园的事业,乃至他之后的人生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第一幕中,周朴园和周冲就矿上工人罢工的话题进行交谈。周朴园对周冲的观点嗤之以鼻,认为“现在一般青年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从这一番对话中,我们不但可以窥探周朴园青年时代的经历,甚至还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对青年周朴园的整体形象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周朴园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青年时期正处于时代大变革,社会大动荡的历史风云之中。他出国留洋,去欧洲接受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文化的浸润;他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同情工人阶级,痛恨剥削与压迫,主动阅读了许多关于社会经济的书籍。他渴望回国后能够有一番大作为,甚至在他心中可能还萌发了帮助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也未可知,但是这一切都在他回国后改变了。和侍萍的爱情悲剧,让他充分意识到了在一个封建旧式大家庭中,话语权的重要性,而话语权只有通过足够的财富积累,提高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才能够获得。于是,这个曾经的“新青年”向现实生活妥协了,他归降了自己的旧式家庭,接受了家里为他安排的门当户对的贵族小姐,虽然剧中对于这位神秘的贵族小姐并没有多少笔墨,但是在周朴园的发迹史中,这个贵族小姐的娘家或许也从中给予了他不少帮衬。

后来的周朴园一直进行着不择手段的财富积累。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百个小工,每个小工克扣三百块钱;在矿上工人闹罢工时,让矿上的警察开枪打死了带头闹事的三十个工人……曾经一腔赤诚的热血青年转而变成了拥有铁血手腕的冰冷资本家,而这一切质的转变,与他在情感上的受挫紧密相连。他深深地明白,空有一腔热血与社会经济的学问是无法获得财富与地位的,甚至连自己的爱人也不能保护。于是他只能向封建主义低头,向封建势力妥协,以求得在社会中生存并变得更加强大。

二、中年周朴园:情场失意、事业得意的无奈“家长”

经历了青年时期的痛苦蜕变,人到中年的周朴园走上了事业巅峰。在剧中第一幕,周朴园出场时,曹禺对他一番细致入微的形象描写,就塑造出了一个威严、沉稳又略带阴鹫的中年资本家形象:“他约莫有五六十岁,鬓发已经斑白,带着椭圆形的金边眼镜,一对沉鹫的眼在底下闪烁着。像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他的威严在儿孙面前格外显得峻厉……他的脸带着多年的世故和劳碌,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在嘴角逼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热血青年蜕变成为了威严峻厉的中年资本家,也获得了在家庭中的绝对地位,拥有了话语权,成为了一个“大家长”。但是成为了“大家长”之后的周朴园却并没有获得幸福与安宁。如果说功成名就,志得意满是当初归降后的青年周朴园所要尽力去追求的东西,那么在他中年之后,这些所谓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却成为了阻碍他灵魂安宁的“绊脚石”,他的生活和事业危机四伏。

生活中的周朴园与续弦妻子繁漪关系紧张,二人在剧中只要碰面就免不了一番剑拔弩张的争吵,因此只要周朴园回家,繁漪便总是称病不见。而作为周家长子的周萍,本应该到了成家立业,为父分忧的年纪,却依然日日流连舞场,赌博喝酒,还和自己的继母繁漪产生了不伦之恋,时常在夜半“闹鬼”。次子周冲正值“青春期”,他爱上了女佣四凤,还打算把自己的一部分学费分出来供四凤读书。这样的家庭,可谓是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分崩离析的可能。而周朴园作为家长,只能以他强硬的行事作风苦苦支撑着家庭的完整与表面上的和谐,尽力修补着家庭成员之间的裂缝。繁漪称病,他便寻医问药,还让自己德国留学时的同学克大夫时常上门诊治;家中夜半“闹鬼”,便寻一处新宅搬家,并时常对两个儿子进行苦口婆心的教导与劝诫,苦心孤诣地维护着他心目中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事业上,正值新旧思想交替的中国社会,工人的反剥削反压迫意识正在渐渐地觉醒,在周朴园的矿山中,工人们也举行了罢工。对于事业危机,周朴园的解决方式简单且粗暴:武力镇压和金钱收买。他让矿上的警察开枪打死带头闹事的三十个工人,又用金钱收买了工人代表,把同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玩弄于股掌之中。可以说,比起解决家庭中的麻烦和问题,周朴园解决起事业上的问题犹如快刀斩乱麻,雷厉风行,手起刀落,但这一番所作所为却被他的亲生儿子鲁大海所不齿。在剧中第二幕,鲁大海面对周朴园,痛陈他残酷的发迹史,并诅咒道:“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不料一语成谶。

中年周朴园,面对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危机,深深地感到了力不从心的痛苦与无奈。他恐惧于家庭成员的离心,他虽有“家长”之名,但是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在他的掌控之中。同时,他还恐惧于时代和社会的巨变,以及家族事业由此面对的种种危机,但正是在这个时候,真正的危机悄然来到了他的面前。

剧中第二幕,鲁妈来到周公馆与繁漪会面,却不曾想竟回到了三十年前噩梦的发生地。而剧中的这一段周鲁二人的对话,表现出了强烈的戏剧性,其中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幽微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鲁妈第一次引起周朴园的注意,是她关窗户的动作以及她的无锡口音。熟悉的动作和乡音勾起了周朴园对无锡姑娘梅侍萍的怀念,于是他便向鲁妈打听梅侍萍,想从蛛丝马迹中探听关于梅侍萍死后的下落。但不曾想,鲁妈斩钉截铁地告诉他,当年跳河的梅侍萍阴差阳错地活了下来,这带给周朴园内心的震撼是强烈的。当鲁妈问道:“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他却谢绝了,当鲁妈表示当年的梅侍萍生活得很不如意,进一步追问:“老爷想帮一帮她么?”他也只是迟疑地回答:“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此时的周朴园本想一个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却不曾想因为旧衬衣的话题,使眼前本只是女佣四凤母亲的鲁妈,转眼就成为了他三十年间日思夜想的“梦中人”。于是,剧中便出现了极为戏剧性的一幕: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在这个场景中,周朴园对于身份揭晓后的鲁侍萍的第一反应,成为了人们一直以来将他定性为“冷酷无情的资本家”“表里不一的负心汉”的完美理由。三十年间,周朴园在家中为“逝去”的梅侍萍保留了一间和从前一样的房间,将她的照片摆在显眼的位置。在这间充满了回忆的房间里,他仿佛回到了从前,可以静静地追忆往事,回忆青春。但是,当真正的梅侍萍,现在的鲁妈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的第一反应也体现出了周朴园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已经拥有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资本家,一个苦心孤诣维持家庭完整圆满的无奈“家长”,以及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反应。首先,他在短时间内无从考证眼前这个妇人的真实身份。她虽然知道许多往事,甚至知晓他的旧衬衣上的细节,但是他脑海中年轻美丽的梅侍萍与眼前这个憔悴的中年妇人出现了形象上的巨大反差,使他一时无法判断也难以接受。其次,身份地位的巨大悬殊让周朴园对多年后侍萍突然出现的动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三十年前仅仅只是周家少爷的青年周朴园相比,现在的周朴园已经是经营着家族矿山的董事长了,除了财富和显赫的社会地位,他还拥有在外人眼中“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因此,他不但要苦心孤诣地把已经离心的一家人拼命地攒到一起,还要时刻防范着外来力量可能造成的破坏。诚然,三十年前的青年周朴园和梅侍萍同样也存在着身份地位的悬殊,但那时的他们尚且年轻,他们的感情世界里并没有太多“外人”的参与。同时,周朴园深深地知晓自己的管家鲁贵的为人,而眼前的这个妇人除了可能是当年的梅侍萍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身份——鲁贵的妻子。和这样的一个丈夫生儿育女,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侍萍,她依然是当年的梅侍萍,还是身心皆已然蜕变成为了“鲁”侍萍,都是周朴园无法把控,无法信任的主要原因。

面对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冲击,身心俱疲的周朴园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与无常,感受到了“天地间的‘残忍’”。他不无害怕地对周萍说道:“不,不,有些事简直是想不到。天意很——有点古怪,今天一天叫我忽然悟到为人太——太冒险,太——荒唐,(疲倦地)我累得很。(如释重负)今天大概是过去了。(自慰地)我想以后——不该,再有什么风波。(不寒而栗地)不,不该!”但他却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命运是终其一生也无法逃离的黑洞,“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三、老年周朴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在《雷雨》的序幕与尾声中,曹禺将时间安排在了周家悲剧发生的十年以后,将地点安排在了已经成为教会医院的周公馆。当年的周家众人,疯的疯,死的死,逃的逃,周朴园曾经苦心经营的圆满家庭土崩瓦解,只留下他清醒地活在人间。青春年少时美好的爱情,曾经的高门显赫、荣华富贵、万贯家财,于老年周朴园而言,已经成为了冰冷的所在与虚无的证明,证明了他家破人亡的人生是那样的失败,那样的惨烈,也证明了当年的“新青年”在归降后的下场: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剧本的序幕和尾声中,曹禺安排的背景音乐是巴赫的《B 小调弥撒曲》,而这部作品的第一段便是“垂怜经”。“垂怜经”是基督教徒在宗教仪式中向上帝承认自己以往的过失并以期求得上帝宽恕时所唱诵的乐曲。在周朴园的一生中,有着青年时期因为单纯、懵懂,空有一腔热血而造成的终身遗憾,也有着中年性情转变后为了维持财富地位,维护家庭圆满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巨大悲剧……而他,并非是这些悲剧的始作俑者,这些悲剧的发生更与他个人的道德水准、人品高低毫无关系;因为他,也只是被裹挟于时代洪流中的一只蝼蚁,被淹没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中的一颗砂砾。正如丁涛先生在《一个历经双重悲剧命运的灵魂——周朴园形象新探》中这样写道:“周朴园的命运代表着中国最早觉醒的资产阶级启蒙者们的共同命运……曾几何时,这些叱咤风云于一时的新人便退下阵来,向封建的保守势力妥协了,并与之同流合污。这是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非个人品质高下、力量大小所能左右。”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透过周朴园威严冷峻的面孔,穿越时代的层层迷雾,我们看到的周朴园,不再只是戴着残酷资本家、强势大家长、冷血负心汉等层层面具的剧中人,而是更多地呈现出了他独特的心理特征、丰富的人物情感与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特质。

注释:

①陈敏.《剧本人物的审美结构及审美特点探研》[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06):42.

②曹禺.《雷雨》[M].《曹禺代表作(上、下)》.华夏出版社,2008:67.

③曹禺.《雷雨》[M].《曹禺代表作(上、下)》.华夏出版社,2008:37.

④曹禺.《雷雨》[M].《曹禺代表作(上、下)》.华夏出版社,2008:36.

⑤曹禺.《雷雨》[M].《曹禺代表作(上、下)》.华夏出版社,2008:66.

⑥曹禺.《雷雨》[M].《曹禺代表作(上、下)》.华夏出版社,2008:107.

⑦曹禺.《雷雨(序)》[M].《曹禺代表作(上、下)》.华夏出版社,2008:137.

⑧丁涛.《一个历经双重悲剧命运的灵魂——周朴园形象新探》[M].《戏剧三人行:重读曹禺、田汉、郭沫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328.

猜你喜欢
新青年周朴园曹禺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雷雨》(节选)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