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感的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2024-06-26 12:11高盈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6期
关键词:量感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

高盈

摘 要: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项目化学习是核心导向下的重要学习方式,强强联手下的“基于量感的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以“一亿有多大”项目化学习设计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意在为一线教师开展量感教学提供一条可借鉴之路。

关键词:量感;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

“基于量感的项目化学习”指的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先给予学生一个与量感相关的学习主题,再从主题出发组织起一个个连接着现实世界的挑战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相关知识、拓展学科文化、发展核心素养。量感的内涵结合项目化的理念,使教学达到1+1>2的效果。那么该如何设计与实施该类课程,使其行之有效?笔者结合四年级“一亿有多大”这节量感综合课,来阐述具体做法。

课前,笔者对学生的量感发展现状进行了学情调研。调研以书面问卷为主,随机访谈为辅,从校内三、四年级平行班中各选一个水平层次居中的班级,分别是304班共38人(以下简称A班)和402班共40人(以下简称B班)。A班学生已掌握币值、长度、质量、时间等知识,B班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面积、升和毫升、千米和吨。两个班采用同一份问卷,内容涉及“线的长短”“面的大小”“物品的轻重”“时间的长短”四个类别,共计8题,限时5分钟。共发放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问卷设计及反馈结果如下表:

由表中数据与随机访谈可得A、B班学生现有量感存在三大特点:

1. 长度、质量及单一时长的感悟优于对面积属性的感悟。第1、2、5、7题的正确率均在80%以上,说明学生在容易找到参照物的前提下,估量推断能达到一定的精准度。

2. 面积、质量属性的感知更依赖于已有的学习经验。第4题调研“面的大小”,因A班学生目前只学习了周长,并未认识面积,仅有16%的学生想到用①图给出的小方格来度量推断,且受原认知干扰,有50%的学生习惯从长度角度来表述。而B班已认识面积,正确率远高于A班。但“一知半解”的经验也会产生负迁移,如第5、6题调研“量的轻重”“克与千克”,A班刚学完,而B班部分学生对此概念已模糊,A班情况反而优于B班。

3. 估测转化、综合感统能力随年级升高而增强。从第4题B班远高于A班的数据及方法访谈中可发现,四上的学生已具有灵活估测的意识,有的用①图中的小方格去度量,做分割;有的进行了等积变换,最终都捕捉到了图形改变但面积不变的重点。

基于上述调研支持,展开“一亿有多大”项目化学习探究,步骤和方法如下:

一、确定主题——打破学科与空间之界

主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一亿有多大”的主题基于新冠疫情的背景展开,引发一场珍惜资源的主题探讨,激发学生兴趣点的同时又聚焦于超越知识点的概念,融通跨学科的素养,意在从整体视角来完整认识,理解概念。

本课设计的驱动性问题为:“我国有一亿多名少先队员,如果每人节约一粒米、每人节约一滴水、每人栽种一棵树……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变化?”

其核心知识是通过推理演算,将量感可视化。涉及的跨学科内容及实践能力如下图所示。

二、设计板块——架起量感与生活的桥梁

量感项目学习方案设计时既要考虑低阶的认知学习,又要考虑高阶的认知形成,且需有足够的时间来保障体验。因此“一亿有多大”的设计结合国庆时期的课外实践,安排2课时,每课时40分钟让学生进行充分感知。

第1课时从长度、质量、时长、体积等角度出发征集提案。经过全班筛选确定四个研究问题:(1)1亿张A4纸摞起来有多高?(2)小学生走1亿步有多远?(3)1亿粒米有多重?(4)一亿滴水有多少(开放型)?学生进行问题认领后,教师给出协作支架,由各组规划和细化研究进程。

第2课时提供“方案—实验—调整—思考”的思维支架深化成果。由各小组成员上台介绍研究结果,方案交流时重“取长补短”,展示评价时意“关联发展”。师生合作研讨,共同完善优化生成作品。

三、实施活动——渗透部分到整体的感官体验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根据自身设计的实验探究单,通过不断调整实验,达成对量感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以下由“1亿粒米有多少”实施活动探究过程为例展开说明:

(一)重量感知:1亿粒大米有多重?

实验小组原先设想先数出10粒大米,太轻,没办法称量,于是调整为数出100粒大米,称出重量。为确保操作准确性,操作员经过了多次测量,记录员将这些数据取平均值,四舍五入成整数约为2克。接着进行推算:100粒是2克,10000粒大米有多重呢?1000000、100000000粒呢?经过单位换算得出结论:1亿粒大米重2000千克,等同于2吨。

(二)体积感知:1亿粒大米占多少空间?

家用大米是25kg一袋,那么1亿粒重2吨的大米可以装几袋?经过计算是80袋。测量一袋大米的长约5分米、宽约4分米、高约2分米。想象将80袋大米叠起来,大约要占用到半个家用厨房,全装走得用一辆小货车。

(三)时间感知:1秒数1粒,1亿粒大米耗时多久?

借助计算器计算100000000秒≈1666667分≈27778时≈1157天≈3年。就算不吃不喝不睡不停顿地数,也需要3年多才能数完,耗时之长难以想象。

学生借助称一称、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经历“量”的累加过程,在依托信息比较、数据分析推理等低阶认知的基础上,调动了问题创建、解决、决策等高阶思维,量感素养在体验中得以“生根、发芽、成长”。

四、成果展示——指向实践到作品的理解创造

项目化学习模式不仅实现组内成员的互助互学,更能通过可视化的作品形式进行经验分享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达到全员共同成长的目的。以下是汇报精彩片段:

汇报员:我们研究的主题是“1亿滴水的体积有多少?”

1. 实验准备:25mL的烧杯和1mL的滴管。

2. 实验过程:我们组原本设想从1mL有多少滴开始,但水太少不好操作于是调整为测量5mL。请看操作员的现场演示。

因为1次实验结果不准确,所以我们测量了3次,分别是110,113,113滴,记录员进行了记录并得到实验平均值,5mL水大约需要112滴。接下来请计算员演算……得出1亿滴水大约有4460L。

3. 寻找参照:为了更形象感受1亿滴水的体积,我们一起去了超市,找到了类似体积(容积)的物品,超市卖的大桶矿泉水为5L,计算员得出一亿滴水大约有这样的892桶。

4. 引发思考:每个小朋友每天喝1L水,那么一亿滴水能喝4460天,差不多是12年。小小一滴水汇聚成一亿滴,居然有那么大的能量。

5. 相关链接:我们还进行了网上搜索,发现目前我国缺水总量为400亿立方米,全国7000万人饮水困难,我们组倡议:请大家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以上环节,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操作员、记录员、计算员、汇报员各展所长、全情投入,进行了多角度的实践和全方位的作品展示。不仅分享了“是什么”“为什么”,更触发了该“做什么”。

五、评价反思——彰显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量感的形成既要基于学生直接或间接的认知经验,更要儿童理性思维的参与使之内化,建立起量的清晰概念。项目化学习覆盖全程的评价能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从而提升他们更深层次的数学感悟。

1. 选题上的评价。选题初期,小组代表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研究思路,从趣味性、可行性、独创性三个方面(如下表),由全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与改进。再根据选定后的分主题,探讨同一素材的不同挖掘角度。

2. 过程中的评价。如探究“一亿粒米有多重”的两个小组呈现结束后,进行究因式的评价提问:“这两个组测量的方法基本相同,为什么最终得到的量不一样?”促使学生明晰使用材料(米的种类)、测量用具(电子秤存误差)、基准(100粒、1000粒的选取)不同等因素都会导致结果的差异。

3. 展示后的评价。待学生感悟到一亿个物理量很大后,加入一条“反转”信息:“纳米是一种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0.000001毫米,1亿个1纳米多长呢?是100毫米,也就是0.1米。”让学生感受微观和宏观的辩证关系后进行评价,领悟数学的奥妙。

诸如此类的评价与点拨对量感的进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又不断内化形成的量感,促进量感的持续发展与完善。

综上所述,基于量感的项目化学习将项目化理念融入量感学习课堂,使教师将所教知识与问题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展开一项完整的、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行动式探究知识活动,呈现一种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量感素养从感性到理性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静.儿童“量感”素养的理性审视、问题剖析及培养策略——以三、四年级学生为例[J].小学数学研究,2021(10).

[2]庄治新,陈雪飞.基于核心概念的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9(32).

猜你喜欢
量感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兼收并蓄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