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2024-06-21 08:34许建仕
师道·教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量感度量课程标准

许建仕

2022版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丰富和完善,其中“量感”作为2022版课程标准中新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实质是“度量单位的累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从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对“量感”的含义和培养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并将其与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联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数学“量感”得到有序高效的培养。

一、“量感”的含义

许多学者指出“量感”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主动、自觉地认识与应用“量”的一种态度与意识,是一种直觉、敏感,也是对“量”的直观反映,是不借助任何测量手段就能推测某个物体的多少,或者从一个具体的数量中推论出一个数量大小。也有学者认为“量感”是一种对于数量多少、物体(事物)大小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在生活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量感”是对物体各种量的一种感性认识。在“度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对学生“量感”的教育。

二、培养小学生量感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教育目标

“量感”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度量的“数学眼光”,有利于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量感”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技能。小学阶段没有开设“测量”内容,而是把“常见的量”纳入到“数与代数”内容。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带领学生感悟长度、面积、质量等,并学会使用数及单位来描述生活中出现的现象、物体的属性等,从而学会并运用量的知识及测量方法,最终形成量感。

(二)有助于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实际上,度量属于数学的思想范畴,指的是通过数量的精准以及空间的形态从而对现实世界进行定量、定性地刻画。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从抽象和工具上来划分度量,前者是以计量单位为基础来测量事物,后者则是以度量单位来测量事物。在“量感”的培育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还能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一)设计认知冲突,激发量感需求

现实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特点,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真实的材料,将“量感”的知识同现实的生活相结合,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对“量感”的需求的情境。以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量感”的素材,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冲突,丰富情感体验,并通过对“量”的感悟,从而为“量感”的养成打下了情感根基。例如在学习“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拃”去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学生发现的桌面的长度有的是5拃,有的是4拃多一点,甚至还有的同学发现只有3拃多。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到底课桌有几拃?

(二)开展体验活动,建立量感表象

量感指的是人们借助数和计量单位,对生活中的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快慢等,抽象出“量”的感觉。量感作为个体建立在自己经历的基础上的感性理解,而具身认知理论又提出,要想形成一个量感,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到实践活动。个人作为一个感知的载体,通过探索和实践,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在思索、感悟和中获取对于“量”的全面体验,进而充实“量感”的内涵,培养出个人的量感。

(三)利用直观教学,强化量感体验

2022版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又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态。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若能恰当地应用新技术,则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量感的感受。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量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利用教材内容,构建学习支架,通过课件或者动画动态演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10厘米长的线段为“生长点”变化成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变成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学生在观看视频动画的过程中,从一维上形成对于长度单位的“量感”,在二维上形成对于“面积单位”的量感,在三维上形成对于体积单位的“量感”。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量感度量课程标准
基于量感建立的小学数学教育
有趣的度量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兼收并蓄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