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表征。面对时代变化、技术更替及产业转型,融合教学需要关注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适应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新要求与新变化。通过对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情境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等的重新界定和分析,明晰新时代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的内涵,精准把控好校企的“双向奔赴”、综合性学习任务创生和具有行动导向类型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环节,擦亮“融”底色,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走深、走实。
关键词: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生成逻辑;内涵重构;实践进路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苏教名家专项课题“中职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JMJ/2021/14)
作者简介:姜进梅,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处主任,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2)11-0106-06
没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不全面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多方协同、跨界、融合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未来趋势[1]。融合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类型特色的教学尝试,融合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对新要求、新变化,全面分析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的生成逻辑,再析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的内涵意蕴,推进职业教育融合教学改革的实践进程,可以进一步铺就职业教育的“融”底色,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走深、走实。
一、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的生成逻辑
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的生成逻辑伴生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之中。进入新时代,技术更替、产业转型,校企合作的要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都在发生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导向价值也必然会随之变化。
(一)融合教学与校企合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总体规模迅速扩张,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数量迅猛增加,职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取向不断放大。职业院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实施订单式供求。立足企业所需要,许多职业院校与用人企业合作将企业文化和管理、企业基础技能等要求以模块化形式、以加法的形式简单地植入到教学之中。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依靠高生产效率而非投入更多的传统生产要素,更为重视劳动力质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开篇就强调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1]由此可见,企业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路径。在教学改革中,校企共同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企业柔性地融入课堂教学,将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明显标识。迄今为止,企业、校企合作、企业产品等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高频词汇,融合教学首先应理解为产教融合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真实结合。
(二)融合教学与职业教育适应性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凸显类型教育特征,才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为经济建设提供增长引擎,是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目标导向。”[2]为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职业院校应立足专业建设,充分融入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对接区域产业链或岗位群,及时将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于教学之中。特别在服务乡村振兴时,县域职业院校应积极回应乡村经济特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课堂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主要阵地,而融合教学应成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主要抓手。
(三)融合教学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味着人民在物质文化方面从比较单纯的追求发展到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人民对自身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其根源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关照。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职业教育教学必须指向人的回归,回归职业教育本有的教育价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职业教育是在社会和人的需要的基礎上产生和发展的,但人对职业教育的需要是基础,因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在不断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才能有吸引力。”[3]职业教育应从解决“有没有学上”“有没有用”等低层的、工具性功能转变为旨向“人的全面发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人本性追求。为此,职业教育融合教学需要从满足企业要求、产业需求的工具性取向,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立场。只有将职业教育看作为是一种属“人”的教育活动,将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本性追求合二为一,才能为融合教学奠定基础。职业教育融合教学应围绕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职业知识、技能、态度、价值等的培养,融入更多的人文素养教育,促使学习者有目的的学、有兴趣的学,使职业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二、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的内涵重构
职业教育融合教学“聚焦解决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在课堂教学中主张知能并重、校企协同、多元共生,通过整合与重组课堂教学要素,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情境、過程和评价等‘五维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面对时代变化、技术更替及产业转型,融合教学需要关注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适应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新要求与新变化,通过对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情境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等的重新界定和分析,深化课堂革命,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一)融合目标的确立:落实立德树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课程目标与岗位要求、行业标准相融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在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下,职业教育融合教学在目标融合中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融入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类型特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必将具有其类型教育的特色。结合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征,融合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在完成国家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上,应注重“立”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之德,“树”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之才。二是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下,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使信息流通达到空前的释放,产业转型升级、岗位设置更迭、职业需求更新,促使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不断变化,对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可跨职业、可迁移的心理素质与关键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融合教学应对焦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课程目标与岗位要求、行业标准相融合,将岗位要求、能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确立以符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融合教学目标,以适应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变化。三是融入人文素养要求。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他们日后发展的基础与保证[5]。职校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中涉及到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人文知识,纳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促使其理解并内化为人文精神,为日后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融合内容的创生:关注企业岗位变化,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知识与岗位任务相融合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支持各地组织校企共同开发200个全国性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和职业技能。”融合教学是基于校企合作进行的教学改革,融合教学的内容是课程知识与岗位任务的融合,即校企行共同以典型的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知识转化为符合学习规律的学习任务。一要确定典型的企业生产任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与学习要求,在调研、筛选和论证的基础上,校企共同确定与课程知识相适应,能够反映区域产业、行业特色的典型企业生产任务。二要解构典型的企业生产任务。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和行业专家对典型的企业生产任务进行分析,收集相关生产信息,将企业生产任务划分为多个难度逐渐递进的分项目。三要创新综合性学习任务。根据解构的企业生产任务,学校教师和学习者一起创生出与学习者能力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任务[6]。综合性学习任务作为融合教学的内容,集融课程知识与岗位任务为一体。四要制定学习方案。根据实践经验和不同学习者的情况,师生通过共同协商研讨和评估论证,创生出符合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案。
技术的快速发展会引起的岗位任务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引进后的典型企业生产任务不能固化。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要基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融入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深度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7]。职业院校应深入调研相应专业的岗位变化和趋势,与企业、行业联合,通过行业趋势分析、市场跟踪反馈和学校办学经验积累等方式,形成能够真实反映行业趋势和企业岗位需求变化的信息网络,将相应岗位中职业能力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融入到典型企业生产任务中,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三)融合情境的构建:关注时空有序交替,以工作场景为纽带,将学校场景与生产场景相融合
融合教学情境是学校场景与生产场景相融合,主要是以工作场景为纽带,系统提炼生产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要素,形成符合生产要求、利于学习者参与生产学习的教学情境。因此,融合教学情境不是建构一个学场和职场之外的第三个情境,也不是固定在学校或企业中,而是学场与职场的有机融合。在融合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综合学习任务的完成要求、学习者学习进程和特点,与学习者在学校场景与生产场景中交错、穿梭教学。情境的常态化更替与变化是融合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情境的常态化更替要求学习者占据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师生、生生的双向交流。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学习者是否适应常态化情境更替的学习要求是融合教学实施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时实现时空有序交替,适应常态化更替的教学情境,融合教学在情境构建时需注意以下三个关键点。一是以学习任务为主线推进学习,教师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强化学习目标和任务,尽量减少与学习任务无关因素的干扰。二是必须建立人机交互、师生对话和同伴协作的机制,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增强合作能力。三是提升学习信息素养,以智慧教学技术为前提,将线上网络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习者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强化学习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四)过程融合的形成:关注深度学习达成,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将认知学习与生产实践相融合
过程融合是融合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以工作逻辑为主线,把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转换为目标商定—任务创生—生产实践—展示评价“四阶”递进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认知学习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具体来说,“四阶”是指:第一阶是目标商定。在融合教学中,学习者根据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学定教,师生协商确定学习目标。第二阶是任务创生。学习者会综合相应课程知识、实践经验,主动构建学习任务,完善学习方案。第三阶是生产实践。在真实的情境中,师生合作设计、加工,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强化知识方法、经验态度、世界观等迁移能力的培养。第四阶是展示评价。学习小组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历,提升学习者深度反思自省的觉悟。
深度学习是通过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而促进长期保持,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取所学知识用以解决不同情境的新问题[8]。融合教学过程遵循认知和生产实践能力发展规律,体现了“客户需求—产品设计—生产加工与管理—质量反馈”的工作逻辑,以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岗位生产和行业能力标准贯通为路径,把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转换为融合教学过程,让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兴趣,深度体验实践,完成了建构重塑、迁移运用与反思自省,强化了德知技全面协调发展,从而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五)评价融合的实施:关注多维立体评价,以增值评价为重点,将知识习得评价与技能习得评价相融合
评价融合是指知识习得评价与技能习得评价相融合。教学评价事关教学导向问题,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的教学。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融合教学的评价指明了方向。融合教学应综合使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种评价方法,从四个维度建构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为了将评价导向关注学习者的素质提升,聚焦于其学业提高和生涯发展,融合教学在融合知识习得评价和技能习得评价时,重点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照人才培养目标,融合教学关注学习者德知技协调发展。职业院校应接轨“岗课赛证”融通,与岗位需求、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证书的评价指标标准结合,将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经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评价指标的重要内容[9],形成多元、综合、递进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兼顾学习者学业成绩、质量和岗位需求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以增值性评价为重点,融合教学关注学习者职业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在尊重职校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知能并重、实现多元共生,并基于学习生产过程合理构建观测要点[8],综合运用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发展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重视评价每一个学习者基于不同起点的成长“幅度”,以“增加值”和“净效应”为学习者成长赋能,从而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
三、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的实践进路
融合教学是职业教育类型教学改革的一种微观层面的尝试,已触及到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必然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阵痛。在推进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精准把控好以下三个重点环节的实施。
(一)初始环节:校企的“双向奔赴”
融合教学,最初指向是产教融合。融合教学要实现目标、内容、情境、过程、评价“五融合”,关键在于产教是否深度融合、校企是否深度合作,而这需要双方的“双向奔赴”。一是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奔赴”企业。职业院校要建立常态化“下企业”实践的机制,提高教师“下企业”的效度,让教师熟悉企业、行业、产业的情况,熟悉企业岗位要求,熟悉企业生产要求,与企业骨干建立密切联系。二是创造企业要“奔赴”职业院校的可能。职业院校要通过教学革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关注企业需求,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科教融汇上做出成绩,为校企深度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二)关键环节:创生综合性学习任务
融合教学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依照典型的企业生产任务而创生的,作为教学内容,综合性学习任务关乎着融合教学的教学成效。在融合教学的实施中,职校教师要立足于与专业相关的产业、行业,遵循德、知、技的学习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学习任务内外部之间衔接的关联性和梯度性,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相互之间的衔接问题,关照到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差异,处理好综合性学习任务内外部之间的关系。
(三)攻坚环节:构建具有行动导向类型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行动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施工图”,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仍是以学科和模块的形式组织构建,仅从课程实施上提出行动导向的要求。因此,构建具有行动导向类型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融合教学最终需攻坚的环节。在职业教育融合教学中,综合性学习任务是由典型的生产任务创生而来。根据一门课程或一门课程中的某一个单元教学,融合教學以典型生产任务为载体,创生出综合性学习任务实施教学。随着融合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在一个个综合性学习任务成熟后,将一个个具有层次性、梯度性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作为课程模块,构建具有行动导向类型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全面改变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教学生态,从而助力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涵,赵文平.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分析 ——基于 2022 年部分省份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示项目的内容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23(7):51-56.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EB/OL].[2018-0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802/ t20180214_327467.html.
[3]祁占勇,于海燕.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4(13):10-14.
[4]曹荣,姜汉荣.中职融合教学的逻辑思辨、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50-54,69.
[5]江艳华,贾梦姗.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J].职教论坛,2014(42):27-30.
[6]卜彩丽,冯晓晓,张宝辉. 深度学习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其启示——美国深度学习项目(SDL)的解读与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2016(5):75-82.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3-07-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7/content_ 6892671.htm.
[8]安冬平,季明.復杂科学视域下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自组织逻辑与创新建构[J].职教论坛,2018(4):51-59.
[9]姜汉荣.为学生成长赋能:中职融合教学中的增值评价[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0):35-39.
[责任编辑 秦 涛]
Integrated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tive Logic, 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JIANG Jinmei
Abstract: Integration is an inevitable manifes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the face of changes in the times,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tegrated teaching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nges such a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daptability, and people's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By redefining and analyzing the integration of goals, content, context, process, and evaluation, we aim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olish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and promote the deepe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ed teaching; generating logic; 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practical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