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劳育观培养: 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12-25 05:38严海霞
职教通讯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

摘 要:劳育观的培养是深化高职院校“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是推动全面育人从理论体系建构向实践体系转化的关键环节。从高职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贡献角度厘清劳育观培养的内涵与特征,探讨其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中的价值意蕴,构建了基于综合培养和多元评价体系的劳育观培养实践路径,不仅为高职学生劳动技能、劳育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确立了清晰框架,更有效满足了全面育人的时代需求。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育观;全面育人

作者简介:严海霞,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3)11-0087-06

五育融合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百余年来经历了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的演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相关理论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开始确立并起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题开始聚焦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坚持和发展。1999年,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全面发展扩展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标志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迈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和话语体系再一次得到了深化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至此,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教育目标的论述被正式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育人育才工作正式进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1]。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塑造全面发展的生产者离不开劳动与教育的紧密结合[2]。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或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实施劳动教育既是目的也是手段[3],是学生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环节,对全面育人培养具有关键作用。高职教育是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优势[4]。劳育观的培养是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和态度内化的先决条件,为实现劳育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基于五育融合背景开展学生劳育观内涵、价值和实践路径研究,是对新时期五育融合、全面育人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也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一、内涵探析:“自我发展”与“社会贡献”相统一

在社会学中,“自我发展”通常被定义为个人在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等方面的努力。“社会贡献”则被定义为个人在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中,所做出的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行为,这些可以是在社会服务、义务工作,以及参与政治、研究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在这个框架下,高职学生劳育观,即高职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不仅涉及到对劳动本身的理解,还包括对劳动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中作用的认识,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5],成为连接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的关键桥梁。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劳育观,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还能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回馈社会,进而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如此,高职学生的劳育观不仅促进了他们个人层面上的成长,同时也强化了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角色,既提升了个人价值,也为社会的整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职学生劳育观的“自我发展”内涵

高职学生劳育观的“自我发展”内涵包括品格修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三个方面。首先,品格修养是指高职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逐渐形成的诚实守信、勤奋踏实、坚韧不拔、自我管理等优秀品格,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实践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通过实践锻炼,高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创新意识是指高职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更好的成果。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高职学生劳育观自我发展的重要内涵。

(二)高职学生劳育观的“社会贡献”内涵

高职学生劳育观的“社会贡献”内涵包括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在价值观方面,高职学生应该认识到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回报社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同时,高职学生还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只有在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上,高职学生的劳育观内涵才更加立体,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二、价值意蕴:促进“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是两个概念,虽然它们都涉及到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但它们的强调点不同。“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逐渐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学习并掌握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逐渐符合社会要求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强调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个体通过接受社会的教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并形成独特的人格和行为方式。“社会个体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认同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个体在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和需要的同时,还要追求自我实现。“社会个体化”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多元性,认为个体应该具有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应完全被社会所规训和统一,个体应该在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同时也要让自身行为和价值观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职学生劳育观培养进程中,“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只有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回报社会,才能真正做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劳育观的“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双重特征,使高职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以下四个转变。

(一)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

在劳育观培养过程中,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具备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寻找答案。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等途径,学生可以直面实际问题,从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掌握实践经验。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帮助高职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从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转变

在劳育观培养过程中,高职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的领域和行业,认识到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逐渐从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可以使高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沟通,也有助于高职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深度。

(三)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

通过劳动实践等活动,高职学生逐渐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作为一个个体,需要在集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和發挥作用,而集体成员之间也需要相互支持和协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转变,更是行为上的转变,高职学生开始主动参与到集体生活并作出贡献。这种转变体现了高职学生劳育观培养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从个人到集体的思考和行为转变,是学生在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成长的重要标志。

(四)从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

在劳育观培养的影响下,学生在与不同的人、事、物接触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协调,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会对社会产生影响,逐渐从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00后高职学生往往以个人需求、愿望和利益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和决策,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通过设置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从社会视角出发,考虑他人的需求和利益,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在决策时融入对社会责任和伦理的考虑。这种从以“我”为中心到以“我们”和“社会”为中心的转变,不仅是高职学生树立正确劳育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们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实践路径:“综合培养”与“多元评价”双管齐下

探索高职学生劳育观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是深化五育融合改革、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及教师应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反思,逐步形成健康、积极、创新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实践路径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实施,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针对高职学生劳动观的“自我发展”与“社会贡献”内涵,以及“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双重特征,笔者提出以下两大实践路径。

(一)综合培养

1.统筹设计劳育课程。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6]。学校统筹设计劳动课程是劳育观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置劳动课程,高职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的认识,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劳育观。高职院校在设置劳育课程时应该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注意传递劳动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让高职学生深刻领悟到劳动不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更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劳育课程的设计应该贴近现实,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学校还需要注意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让高职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更加精准和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2.丰富社会实践形式。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可以让高职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对社会和个人的贡献,从而增强其劳动意识,激发其劳动热情[7],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高职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劳动中,如社区服务、义工活动、支教等,亲身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社会实践还可以让高职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特点和对应的岗位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并在实践中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提升课外活动参与。课外活动是高职学生劳育观培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参与课外活动,高职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养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具体来说,课外活动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1)社会服务类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慈善义工等。通过参与社会服务类活动,高职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需求,感受劳动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2)实践性活动,如实习、创新创业、科研等。通过参与实践性活动,高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成果,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能够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3)体育锻炼类活动,如运动会、健身活动、户外拓展等。通过参与体育锻炼类活动,高职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4.营造文化浸润氛围。文化浸润作为一种深化劳育观的重要策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从情感和思想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劳育观进行内化式的系统塑造。在情感维度上,职业院校要注重传统耕读文化和劳动文化,强调体力劳动,又要注重未来劳动形态、人工智能劳动和创造性劳动[8],引导学生实际感知劳动的辛勤和成就,进一步燃起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使得劳动价值的内涵得以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从而在他们的行为表现中自然显现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态度。在思想维度上,文化浸润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让劳动价值观融入学生的生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建劳动主题的公共艺术装置、布置劳动主题的宿舍环境比赛,或者定期举办劳动主题的书画比赛等,使劳动的美、劳动的尊严和劳动的乐趣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激励学生内化形成正确的劳育观。

(二)多元评价

在高职学生的劳育观培养过程中,传统的考试评测方式无法全面把握和精确反映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态度,因此,构筑多元评价体系具有迫切性。这种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深入地评估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更能刺激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与兴趣,鼓励他们主动融入劳动实践。

1.引入多方评价主体。高校劳动育人是一项多方参与的系统性工程[9]。在高职学生劳育观培养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同学、家长和社会等。自我评价是让学生自身反思和评价自己劳动态度和表现的过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责任意识。教师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表现和劳动成果。同学评价和家长评价分别从同伴和家庭的角度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立体的评价视角。社会评价则是要引入社会公众,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社会组织,使得评价体系更具公信力。

2.完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在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投入程度,还应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责任感以及对劳动的态度和理解等主观态度。此外,评价标准还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尤其是在集体劳动活动中的协调和合作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和普适性,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评价。此外,评价标准的设定和调整也需要定期进行,以反映教育教学的最新理念和实践,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市场的需求。

3.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的调查内容,选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可以获取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反馈;成果展示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评估报告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反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学生成长档案则可以记录学生在劳育方面的长期发展和变化。

4.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高职学生劳育观培养的评价结果既是评价过程的成果,更是教学改进和教学策略优化的重要依据。评价结果反映了学生在劳育观培养中的实际表现和取得的成果,是学生能力和态度的具体表现。准确、及时的评价结果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还可以帮助教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从而明确劳育观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这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评价结果也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信息,帮助他们了解教学过程的效果和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反思和优化。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教师可以找到劳育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科學、精准的教学策略和办法,实现劳育观培养效果的持续提升。总的来说,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是高职学生劳育观培养的关键,只有将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这四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学生劳育观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政文,王维国.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哲学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42(2):20-40,144-145.

[2]刘念,刘宇.“五育融合”视角下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认识与路径建构[J].甘肃教育研究,2023(2):56-59.

[3]杜连森.劳动育人:对普职沟通价值取向的再审视[J].职教通讯,2020(5):14-19.

[4]桂文龙,刘俊栋,胡新岗.三课堂·六融合:“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育人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2):31-35.

[5]贾厚林.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与实施路径[J].职教通讯,2020(6):31-35.

[6]雷世平,谢盈盈.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21(10):24-29.

[7]张超.“五育”融合视域下普职融合式劳动教育开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3(6):49-52.

[8]候署兰.“五育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2,39(6):19-23.

[9]赵利平.“五育”融合下的高校劳动教育:逻辑转向与范式变革[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44-50.

[责任编辑   王文静]

Cultivating the Labor Education Concep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s

YAN Haixi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abor education concept i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eepening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s a key link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from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act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tribu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ng the labor education concept, explores its value implications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and "social individualization" of students, and constructs a practical path for cultivating labor education concep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s, which establishes a clear framework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kills, labor education concep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effective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era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Key words: 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labor education concept;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的困境约束与改革遵循
从松散联结到制度耦合:“五育”融合理念落实的困境与突破
基于“五育融合”的“实景化”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探索
回到教育原点:小学在线教学的成效、问题与未来走向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文化自新:“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