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的困境约束与改革遵循

2021-03-08 13:27刘大伟
中国德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

摘要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实现“五育”融合势在必行。通过政策梳理、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五育”融合在协同发展、提质增效、评价导向和竞争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从顶层设计、经费改革、模式变革和激发内生动力方面提供相应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 五育融合;困境约束;改革遵循

作者简介 刘大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对于人的教育,本该是一个整体。所以无论在理念还是实践中,“五育”都应是系统、协调和共生的状态,相辅相成,共同孕育“五育”融合的新局面。当前“五育”融合的教育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探讨“五育”融合的困境和约束,尝试和探索促进“五育”融合的改革举措,既是教育实践的时代要求,也是教育研究的历史使命。

一、“五育”融合的困境约束

(一)“五育”的协同发展问题

对于“五育”融合而言,首要问题是实现德智体美劳五个部分的协同发展。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将“五育”划分为三个层次,德育、智育、美育属于心理发展层次,体育属于身心和谐发展层次,劳动教育属于创造性实践能力层次,并指出“五育”相互关联,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换言之,“五育”不是独立的,每个要素都体现了品德、智力、行为、情感和意志的要求,区别仅在于侧重点不同。但当前的教育教学距离真正的“五育”融合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存在智育的领跑优势如何与其他各育调和的矛盾。长期以来,无论在教育内部还是外部,“智育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点主要都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未来智育长期领跑的局面不会改变,但如何在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开展高质量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存在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长期失衡的矛盾。在《意见》发布之前,美育课程已经在校外辅导机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体育不仅进入了校外培训市场,更成了很多地区中考的必选科目。相比之下,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短板。劳动实践基地缺失,劳动认证体系缺位,劳动素养相关研究滞后,以及千百年来“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极大地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协同发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二)“五育”融合的提质增效问题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提质增效是“五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渠道,提质增效与教师素质、课程质量密切相关。但现实中教师的数量、能力以及课程建设均无法在短时期内适应“五育”融合的需要,这种状况在贫困和偏远地区尤为明显。第一,教师数量不足。长期以来,学校对美育和体育学科的建设不重视,将更多的教师招聘计划向语、数、外等学科倾斜。此外,由于长期以来美育和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学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的影响,教师流失严重,导致美育和体育专职教师出现结构性短缺。第二,教师整体水平较低。目前,美育学科教师的现状参差不齐,很多偏远地区的音乐和美术教师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不了解教材中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内涵,无法对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进行指导。而劳动教育教师的情况更加严峻。在农村地区,劳动教育教师存在“老”“低”“兼”“少”的问题,即年龄老、心态老、学历低、专业素养低、专职教师少、教师培训少、教学研究少。第三,课程建设与“五育”要求不同步。“五育”每个部分的课程设计与教材建设都不应是孤立的,而应当体现出“全息”价值。例如,劳动教育课程的“全息”价值就在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既要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进行劳动教育,也要让劳动教育反向回归于其他各育之中。但当前“五育”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均是独立的,尚未体现出融合的思想。第四,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学生和教师的负担问题突显,对“五育”融合提出了挑战。学生和教师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又保证“五育”共同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精神世界和身体健康素质产生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五育”融合的评价导向问题

“五育”融合面临育人导向、育人方式的重大变革,对教育评价制度的彻底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方式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现融合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另一方面,应当避免对评价方式的简单化处理,抵制素质教育的应试化倾向,防止出现评价模式统一化与标准化的现象。“五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其教学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各不相同。尤其在德育方面,其评价要求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但结果却最难以量化和观察。过分的工具化倾向会影响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达,所以一方面应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弱化目的性和工具性;另一方面,目标和手段之间不应过分割裂,而应当有机融为一体。然而通过开展“五育”融合情况的调研发现,有些地区为德育和美育开发了标准化测评方案,不仅没有实现“五育”之间的融合发展,反而以智育的标准衡量“五育”融合,偏离了“五育”的过程价值导向,与“五育”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五育”融合的内卷竞争问题

首先,区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区域之间的适度良性竞争,有利于公共教育服务资源的有效和公平配置,有利于“五育”融合局面的形成。但由于“五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教育财政收入能力,所以地区之间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一旦区域之间相互攀比造成内卷化竞争,不仅不利于体制机制创新,不利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形成,而且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和资源的浪费。由于教育发展基础、财政状况、管理机制和文化观念的相似性,区域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容易集中出现在同一地区的县域之间。再者,“五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不可否认,由于“五育”的发展基础不均衡,发展速度有所差异,且分管部门不同,“五育”融合的政策要求将难以避免地导致各个学科在资源、条件和保障中的竞争。然而,从系统的角度看,“五育”是相互融合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之间不应此消彼长,更不是零和博弈,而应当将所有的提升与努力投射到立德树人层面,进而实现教育体系的整体完善。

二、“五育”融合的改革遵循

(一)顶层设计统筹全局

“五育”融合是立德树人方式的彻底性变革,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既保证先行者的领先地位,也能够发挥后进者的后发优势。总体而言,“五育”融合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有如下几点需要统筹考虑。第一,要统筹城乡、区域、先进与后进、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从投入、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入手,解决“五育”中部分要素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困境。第二,鼓励各个区域和学校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探索特色化发展之路,鼓励区域内部建立创新评价机制,鼓励区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并予以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扶持。第三,要实现政府统筹和多部门协同。由于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学科设施设备相对不完善,学校必然要面对很多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任务,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河北省规定,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和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鼓励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共享劳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二)经费改革先试先行

教育经费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五育”融合的视角下,教育经费作为最基本的保障手段,应当先试先行。第一,保证“五育”融合实践的经费充足。从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入手,进一步缩减公用开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支持“五育”融合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第二,统筹“五育”融合实践的经费分配。尤其要加强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设施和基地建设,建立器材和耗材补充机制。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五育”融合的实践,可考虑增加“五育”融合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保证专款专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具体分担比例可参照《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第一档中央财政分担80%,第二档中央财政分担60%,第三档、第四档、第五档中央财政分担50%。第三,降低投入成本。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市场化机制和外部竞争机制,降低支出成本,提升教育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模式变革突破传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手段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诸多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弥合区域间教育鸿沟,发展多维评价方式,实现教学和学习模式变革,是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模式变革,“五育”融合可以不断借助新模式,开拓新思维,实施新策略,探索新方法,实现新突破。各地的经验为“五育”融合的模式变革提供了借鉴、拓展了思路。例如,江苏省徐州市以信息融合推动“五育”融合:在德育方面,基于数据采集和学生档案数据库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工作;在智育方面,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区域层面进行整合,通过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在体育方面,通过体质测评、体格测评数据库监测和评价全校学生的身体成长、运动能力和体质发展变化;在美育方面,利用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推送、共享和直观体验;在劳动教育方面,创设“劳动评价网上银行”,注重点滴积累,关注过程性评价,留存每个学生的劳动成长轨迹。

(四)内生动力激发活力

“五育”融合的发展源泉是内生动力,而内生动力源于学生的自身能动性、教师队伍建设和高品质课程建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何培育具有“五育”融合全局思维的教师,如何打造一系列高品质课程,是“五育”融合面临的重大问题。第一,高度关注“五育”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及自我指导,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形成自我价值选择、自我成长发展的动力。第二,着力调整和提高師资水平。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使师资力量向“五育”中的弱势学科倾斜,配合经费改革增加偏远地区教师津贴,解决农村和偏远地区相关学科教师短缺和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实现教师培训以“五育”融合为纲,加强公费师范生“五育”融合教育。第三,提升课程和教材之间的借鉴和融合水平。在“五育”课程和教材建设中体现相互包含和渗透的思想,充分挖掘“五育”中各个方面的“全息”价值。第四,实现多体系的相互促进。以学校的课程体系为主导,以教师培训体系为抓手,以管理体系为基础,以评价体系为导向,以文化体系为辅助,实现学校“五育”融合体系的重构和升级。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五育”融合既是时代责任也是历史使命,其实现之路将充满挑战与艰辛。“五育”融合需要转变,要在理念、思维和行动上将“五育”等同对待,视作不可分割的整体。“五育”融合需要坚守,在面对挑战和质疑时,仍然要守住初心,坚持正确的方向。“五育”融合需要创新,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持续挖掘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不断探索有利于“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

责任编辑 何蕊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融合:何谓、何来、咋办?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构建中小学“五育融合”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