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困境与优化

2023-12-25 05:38关中梅秦晶晶
职教通讯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关中梅 秦晶晶

摘 要:从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入手,总结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从政策支持、理念认知、发展重点和运行管理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进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许昌职院—远东传动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644)

作者简介:关中梅,女,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秦晶晶,女,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创新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3)11-0074-07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加快,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也不断推进。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它既与传统创业学院的建设密切相关,又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从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校企良好互动、产教高度融通的良好态势,可以说,这种模式已经成为落实“三协同”“三融通”要求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基于高职院校学校层面的“大混改”,还是以二级学院为主体进行的“小混改”,都表现出更加贴合发展实际、更加贴合市场的特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以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大力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體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办学理念、权责划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如何化解混改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成为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现状

“混合所有制”的提出最早是在经济改革领域,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相互融合的一种经济形势。产业学院是行业企业与院校依托各自优势,由政校行企多方联合共建,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进行技术研发、推进成果应用等活动的专业学院,一般具有“产、学、研、创、培、服”等功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实质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领域的应用和延伸,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大趋势。受到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性影响,这种应用和延伸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合作双方以校企为主

现有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按照参与合作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校企共建型,即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两方业联合共建;校行共建型,即学校与行业协会两方联合共建;政校企共建型,即政府单位、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合共建;政校行企型,即政府单位、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四方联合共建。有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建设中,“校企”共建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比例最高,并且以学校牵头建设为主,也就是说,行业领军企业是除学校以外最重要的参与主体,而学校的热情是上述组织中最高的。这种合作模式成为主流的原因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基础好。一般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在传统的产业学院基础上建立的,很多校企双方从“订单班”开始到现代学徒制培养,已经经过了很长一段合作期,进行“混改”是合作的进一步升华。二是合作模式成熟。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模式基本形成,大多数的合作都是由学校提供办学空间、部分实训设备、实训场所、师资等有形资源和学校名誉、知名度等无形资源;由企业提供资金、生产性场地、生产性设备、物质资料、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体系、产品技术等无形资产。双方在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的重点任务在“培”,企业关注多的是“用”,这种模式较为成熟。三是合作主体少便于推进改革。校企共建的主体只有两个,在沟通上更加灵活方便,双方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平等拥有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产权,并根据各自出资占比、市场估值,明确各自股份占比,明确管理方式等,基本不涉及第三方,沟通更加高效顺畅。明确清晰的产权界定及产权权益保护办法,既是混合所有制高职产业学院实现善治的基本条件,也是混合所有制高职产业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

(二)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以二级学院的“小混改”为主

受到政策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相较于从学校层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更倾向于先从二级学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入手进行探索。因为后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办学属性。很多高职院校会选择相对有实力,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专业或专业群进行探索,采用“专业学院+产业学院”代替原有的二级学院,从管理方式、权责划分等方面着手,对学院的运行模式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个二级学院成功后,再将模式和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与产业集群布局较为紧密

高职院校围绕产业群办产业学院,是立足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的重要抓手。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逐渐深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其会优先选择与产业最为紧密的专业。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在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争取以产业园为依托,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园的企业集群优势、资源集群优势;以联合多家企业共建模式,打破传统的校企“1对1”合作模式,实现“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群”,并且联合进行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项目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产教融合发展优势。

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之后,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高职院校特别是在公办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进度并不快,发展进度也不同。

(一)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023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再次强调了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19条具体举措,提出“支持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支持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在不断完善,但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具体到落地的细节,各地区配套政策的跟进力度不够。虽然像山东、江西、辽宁、河北等省份已经出台了本省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或者实施办法,但是具体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法人注册的类型、是否可以盈利、能否享受生均拨款等选择性问题,都缺乏具体实施细则,这样会给高职院校推进这项改革带来顾虑。

(二)建设主体的理论认知不到位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的政校行企四大主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观念理念转变不到位的情况。一是政府部门方面,还没有认识到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工人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连锁反应,缺少统筹和规划。二是行业企业方面。随着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设项目的推进,“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政策的逐渐落地,不少企业都已经享受到改革红利,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合作意愿,但仍未形成集聚效应,合作企业多为某一家公司,没有吸引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加入。三是在学校内部层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模式,起步晚、实践案例少、推广应用少,并没有像传统产业学院一样有很深厚的认知基础和影响力。这导致在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群体甚至基层领导,都没有认识到混合所有制改革对解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期存在的“校热企不热”等问题的积极作用,存在观望、漠视甚至不看好的现象。

(三)不同主体关注的发展重点不统一

当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功能的综合化还有待提升。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应该肩负着人才共育、教师共培、资源共建、技术共研、成果共育等综合性功能,是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最有效连接主体,是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校企双方通过合作,至少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共建共享,即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科研资源这三个方面要相互支撑,形成稳固的发展基础。但是,因为利益诉求的不同,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公益性,投资和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关注与“教学”“实训”等相关资源的建设,而企业更看投入产出比,强调资本的收益率和回报率,更多关注毕业生上岗、成果转化等方面。这种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影响产业学院的定位,出现功能的失衡,制约产业学院的综合化发展。

(四)不同主体对运行管理模式的意见不一致

目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产权还缺乏清晰界定[2]。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管理主体多为校企双方,受到各自管理模式的影响,双方在融合过程中会存在运行管理、权责划分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虽然在合作之初,双方都会以协议的形式规范权责,并充分吸收和融入现代企业的管理要素和治理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泛行政化的影响依然深远,单向沟通的上令下行模式特征较为明显,基于二级学院建立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自主权还是比较受限,在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等方面还依赖所属院校的管辖。在产权归属与保护方面,也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案,缺少相应的规范的管理制度。

三、优化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的有效举措

针对上述分析的矛盾和问题,结合沿海地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比较成熟的模式,本文尝试提出以下优化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的有效举措。

(一)深化认识,为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奠定思想基础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必须在企业和高职院校同步加强思想引导和效果宣传,要突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并把这作为推进“混改”的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要以解读、宣传政策为契机,扫清认知障碍,奠定思想基础。

首先,明确概念。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从经济学领域引入的概念,是市场化运作在教育界的体现。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验来看,这种改革具有盘活资源、刺激增长、适应市场的天然属性。但是,与经济领域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第一目标。在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推进这项改革时,必须明确产业学院的性质和定位,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坚定以学生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实现学校“人文+技术”为主导的价值观和企业“市场+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形成产业学院特有的教育理念。

其次,消除误解。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参与主体,比如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等社会主体存在的思想误区,需要通过宣传政策、组织探讨等方式,消除大家“混改”就等同于“资本入侵”的认知偏差,强调混合所有制与私有制的所有权区别,论证产业学院获得“法人地位”的合法性,从“混改”的底层逻辑进行宣传,加快上述群体对有关产业学院建设的思想转型。

再次,落实政策。今年年初,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山东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率先出台激励政策,用10条具体举措明确了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如何从“二级学院”真正转向“独立法人”。这些措施为其他地区推进职业院校进行“混改”提供了参考。只有解决学校和企业的后顾之后,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混合所有制的办学优势,减少对学校的依附性,大力推动“人才定制”向“人才共育”转變。

(二)优选伙伴,合力打造职教育人品牌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稳定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核心是校企共同育人[3]。学校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认可度都是品牌价值的体现,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更有利于打造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品牌的合作伙伴,形成高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双方深入合作和长久发展奠定基础、营造环境。

一是注重建设专业的选择。高职院校在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规划中,要把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人作为出发点,注重选择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专业,紧密围绕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增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与政府部门、行业专家进行组织对话,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产业结构,要对产业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做到了然于胸,以此来提高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同时,要坚持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专业群”的概念,增強专业发展方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技术改造和市场发展动向,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产业学院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注重选择已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合作早、交流深入的校企双方,往往经过前期的磨合已经在办学理念、育人模式、未来期望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价值取向较为一致,合作阻力小,可以跳过磨合期直接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订单班、产业学院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一方面,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理念层面的阻力较小;另一方面,如果双方已经通过合作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比如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比选择一个全新合作伙伴阻力相对更小,关系也更加稳固。

三是注重树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品牌化运营思维。品牌本身就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概念,打造品牌就要突出事物本身的差异化、个性化、特征性,要有独树一帜的鲜明特点,或者出类拔萃的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从建立之初,就应把品牌打造考虑进来,增强办学的辨识度,突出办学特色。理事会要对整个产业学院的运行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在对整体办学实力进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横向比较,遴选出优势专业和特色育人资源,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利用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培养等方式,凸显品牌优势。

四是注重文化价值观培育。校园文化是职教品牌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高职院校在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之前,学校和企业的文化相对独立,要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建立起高度融合的价值观,通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形成相对一致的发展目标、行为标准和理念信念,增强团队合作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学校“三全育人”模式和企业管理文化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融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各个环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是注重品牌的持续提升。在经济学领域,一个高质量的品牌树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给客户物超所值的卓越体验,也会注重忠实客户的培养,通过持续的不断维护和升级来锁定客户和发展客户。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也要注重增强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建设,把学校的育人文化和企业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两种文化元素的互补和融合、提炼和升华,通过内涵建设打造独具一格、特征鲜明的职教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可以立足区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职教品牌,通过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可以通过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来实现,即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技能培训。具体来讲,就是要发挥人才优势,通过政策改革、增加资金投入等方式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引导、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攻关,不断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学院要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建立职业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等,开发与行业相关的多种类、多专业、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好技能型社会建设,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打造职业培训的优质品牌。

(三)创新机制,发挥混合所有制优势

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混合有所制的体制优势体现在管办分离等方面,要发挥这种优势,就要创新管理模式、运行模式和评价模式。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建设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需要我们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本质、特性和定位有一个科学的认知,避免相关主体混淆产业学院与二级学院,以正确的思想认知指导产业学院各项建设工作[4]。传统的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建立的产业学院,“行政化”特征明显,会制约发展脚步。高职院校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成立董事会等方式,完善权责划分机制,最大程度地“去行政化”。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要以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基础进行管理,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进行理事会成员和院长的选择、任命,根据出资比例确定成员名额和投票权分配,争取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和管理中来,增强办学的自主性。比如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远东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管理模式,就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力支持理事会的工作,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优势,推动产业学院高效运转(见图1)。

二是创新运行模式。在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创办和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5]。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既要发挥育人功能,又要提升市场价值,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就要建立起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运行模式。一方面,要首先满足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各种需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产业学院的开放性,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和实习实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理事会来整体把握,既要盘活资源、激发活力,又要避免出现过度影响育人的市场化倾向。

三是创新评价模式。高职院校混合有所制产业学院应该构建自己的监督反馈评价机制,出台严密的评价标准和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吸纳办学主体中的专业人员组成评价团队,对育人成效、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做好评价结果的公开公示和信息反馈,形成多元化、立体式的监督管理机制。

參考文献:

[1]雷世平,王天红.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21,37(4):158-162.

[2]王为民,尚晨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产权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82-87.

[3]周桂瑾,俞林,吴兆明,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需求、现实困境与建设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7):88-91.

[4]金炜.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28-34.

[5]卢广巨,余莎,胡志敏.利益分析视角下产业学院的发展逻辑与治理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7):49-53.

[责任编辑   曹    稳]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fficulti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ixed Ownership Industrial Colleg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UAN Zhongmei,QIN Jingjing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ixed ownership industri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type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mplementing mixed ownership transform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ial colleg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ixed ownership industrial colleges were analyzed in depth from four aspects: policy support,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and compared to the above problems, an optimization path is attemp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ixed ownership industrial colleg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xed ownership industrial colleg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