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军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禹城市职教中心“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结合学校实施背景、实施过程等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期为中等职业学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能教育 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一、实施背景
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中国仅有5家。
通过研究发现,不难看出这些长寿的企业都在传承一种“工匠精神”。要实现“加工制造”到“中国智造”,需要所有的企业员工、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要具备工匠精神。那么如何付诸实践?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成为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从2010年至今,笔者学校先后访谈了369名优秀毕业生,并对其工作、生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仅有2.4%的毕业生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约有86.9%的毕业生至少有过两次以上的跳槽经历;仅有12.2%的毕业生仍然在从事本专业工作。基于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最终确定了以“动能教育”为主体,搭建幸福校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动能教育”模式研究
动能教育从狭义范围来讲,主要指教师运用“倒过来”的教学手段,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动力、发挥能力,认识、体验、提升和创造幸福的人文教育。
具体来讲,主要指教师以激发动力、挖掘能力、激发活力为出发点,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树立一种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三、实施过程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培养技能人才要用“倒过来”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自2014年实施“动能教育”模式以来,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五个结合”,开展“动能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在校生的稳定率、顶岗实习满意度、就业稳定率、专业对口率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先后与中国重汽集团、山东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恒特重工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关系延伸至长三角、京津塘、渤海湾、珠三角等地。九成以上的合作单位对学生精神面貌、爱岗敬业给予充分肯定。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重树自信与人生规划相结合
学校注重“倒过来”教育,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学会用动能棒给别人点赞。学校还先后聘请百龙创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禚洪建、天盛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青泉及从事钳工岗位22年的德州市首席技师李存智等优秀毕业生,结合自身发展,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2.德育培养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以“德育大讲堂”为主要平台,对学生重点开展了习惯养成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交通、网络、食品、消防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上至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家长,下到普通教师、学生。只要对学生有话说,都可以利用“德育大讲堂”这个德育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
3.技能教育与创新创意相结合
学校积极参与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学生技能大赛,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将大赛文化融入教学中,先后组织师生结对进行教科研活动,形成了技术革新、思想创新、学习温馨的校园文化。截至目前,共有148人/次在技能比赛中取得名次,师生共同开展项目达96项,学生参与人数达700余人。
4.工匠精神与幸福生活相结合
费尔巴哈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学校将《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读本》作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树立幸福生活的重要参考。每学年定期组织学生观看高技能人才事迹专题片,开展高技能人才楷模演讲比赛、优秀实习生成长体会、主题班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养成热爱发明、崇尚技术、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
5.就业创业与价值实现相结合
学校定期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通过规划奋斗目标、规划创业就业、三年发展评估等内容,实现学生自身价值。此外,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负责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开展联谊校友会等活动,鼓励毕业生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热爱工作的精神传承下去。
四、体会与思考
人才培养质量是基础,育人是根本,政策是保障,文化是内核。塑造学生的匠心在一定程度上比单纯学习专业知识更加重要。通过动能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培育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安于学技术、乐于在一线从事最基础、最扎实的工作。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能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中国制造了解中国。
(作者单位:山东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