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轴
- 高速直升机共轴刚性旋翼悬停气动特性的参数影响研究
016高速直升机共轴刚性旋翼由两副尺寸相同、旋转方向相反的旋翼构成,它没有常规直升机的结构复杂的挥舞铰和摆振铰,并充分利用了高速前飞时旋翼前行桨叶动压大的特点,使前行桨叶承担绝大部分升力[1];另外,通过减小后行桨叶迎角,对桨盘后行侧进行卸载,使后行桨叶产生小升力或几乎不产生升力,从而推迟或避免了后行桨叶产生动态失速的现象[2]。与常规旋翼相比,共轴刚性旋翼上下旋翼前行侧桨叶所产生的升力左右对称,消除了由于单旋翼气流不对称引起的旋翼倾侧力矩。同时,由于上下
航空科学技术 2023年9期2023-09-27
- 圆锥曲线中一类面积为定值问题的探究
相同离心率的两个共轴椭圆的一个美妙结论,文[1]中利用解析法证明了这一结论,即∆DAB上的面积为定值那么共轴同率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还有类似的面积为定值的结论吗? 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借助GeoGebra 软件先直观呈现再推理论证,得到了更多类似的面积为定值的结论,整理出来与读者共享.性质一如图2,设E1:m(n >m >0),在E1上取一点P向E2取作两切线,切点为A,B两切线与E1分别交于C,D两点,则∆PCD的面积为定值.图2由文[2]中的性质一和
中学数学研究(广东) 2023年5期2023-05-08
- 非共轴特性对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行为影响的数值研究
塑性应变率方向不共轴的现象[4]。这导致传统共轴理论无法准确预测应变局部化分叉的开始,非共轴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早期,Rudnicki等[5]建立了具有角点结构屈服面的非共轴弹塑性本构模型,考虑了切向应变率的屈服效应。之后,Papamichos等[6]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预测剪切带萌生和倾角的理论解。王兴等[7-8]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角点理论并将其应用到了砂土状态相关剪胀模型中,该模型只在主应力方向改变的条件下产生非共轴塑性变形,克服了传统角点模型的不足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3年3期2023-03-15
- 考虑非共轴性的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数值分析
响,显现出变形非共轴特性,即材料当前的主应力方向与塑性主应变率方向不一致。在通用的工程数值分析中采用的材料本构模型一般基于传统的共轴塑性理论建立,即假定塑性应变率的方向与当前应力状态方向一致,不考虑非共轴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对非共轴塑性的忽略,会给基于数值模拟方法获得的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安全性评估结果带来不确定性,这对于变形控制要求高的隧道工程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为了在工程计算中考虑主应力轴旋转引起的非共轴变形,首先,需要构建非共轴本构模型。为此,学者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3年1期2023-03-01
- 共轴双旋翼单元不同旋翼间距的气动性能分析
116)1 引言共轴双旋翼兼顾垂直起降和高速飞行的能力,其结构紧凑、上下旋翼反转扭矩相消,具有良好的操控性等优势,广泛应用在民用和军用领域[1-3]。但是,由于两个旋翼距离较近,上旋翼下洗流直接作用在下旋翼的入流区域,使得旋翼间的气动干扰变得更为复杂。复杂的气动环境增加了共轴旋翼单元气动分析的难度。文献[4]在国外航空航天局对两个全尺寸的共轴旋翼进行了性能测试,得到了上下旋翼的升阻力系数。文献[5]运用CFD方法得到了悬停时共轴双旋翼的流场分布。文献[6]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3年2期2023-02-27
- 采用自适应神经网络观测器的旋翼无人机容错控制
000)0 引言共轴八旋翼无人机(UAV)是依靠4组×2个旋翼转动来提供动力的无人飞行器,相比于传统四旋翼UAV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载重性,在测绘、军事侦察、物资运输和航拍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1]。当共轴八旋翼UAV长时间、高频率飞行时,旋翼电机难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故障[2],导致转动效率降低,严重威胁着飞行安全和任务可靠性。当共轴八旋翼UAV实际飞行时,还容易受到不稳定气流的影响,也必然会干扰正常飞行[3]。另外,共轴八旋翼UAV模型与实际UAV之
电光与控制 2023年1期2023-02-13
- 共轴双旋翼飞行器伞机转换控制算法研究
人们研制出了炮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目标是通过发射装置提供的能量,迅速将弹药带到指定空域后,转换成一个共轴式双旋翼悬浮系统进行侦察、监视、干扰、照明和攻击等特种作战任务。Espinoza等对空投共轴双旋翼无人机的飞行轨迹跟踪与规律进行了研究。Chauffaut等对小型共轴双旋翼无人机采用无伞减速过渡过程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李永泽等针对炮射无人机的弹机转换过程的弹道特性进行了分析与飞行验证。袁新波等提出了某型炮射无人机的总体思路和设计方案并开展了部分验证试验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22年4期2022-10-12
- 非对称共轴腔结构色产生与调控*
基于银纳米非对称共轴腔的阵列结构,研究环形腔在非对称情况下对于结构色产生和调控的影响,通过时域有限差分的方法对非对称共轴腔有序阵列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了结构几何参数对结构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共轴腔深度、开口大小和厚度都能产生丰富的结构色.实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相比对称式结构的共轴腔,本文提出的非对称金属纳米结构在颜色显示方面具有更好的可调性,在彩色成像、高分辨率成像、防伪等方面有潜在应用.1 引言人类社会应用的色彩来源于矿物质、植物或动物色素以及人工合
物理学报 2022年8期2022-04-27
- 不同旋翼间距下共轴双旋翼无人机的气动特性
翼布局形式比较,共轴式旋翼的优势在于其结构紧凑、上下旋翼反转扭矩相消和良好的操控性等优势在民用和军用领域具有很大应用前景[1-3]。共轴式旋翼可以提供更大的升力,同时可以省去尾桨干扰带来的功率损耗。然而又由于共轴双旋翼的翼间布局紧凑,下旋翼大部分区域处于上旋翼的下洗流和尾迹涡干扰中,在上下旋翼之间存在非对称干扰,造成流场内部的气动干扰更加复杂[4]。为了充分发挥共轴双旋翼的气动性能,减少不必要的功率损耗,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悬停状态下共轴双旋翼的气动性能。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22年3期2022-04-19
- 共轴双旋翼动力学建模与验证
00240)由于共轴双旋翼直升机上下主旋翼产生的扭矩可相互抵消,所以比传统单旋翼带尾浆的直升机结构更简单,气动对称性也更好[1].另外,对于多旋翼无人机,共轴旋翼的引入将大大提高无人机的抗风能力和稳定性[2].因此,人们对共轴双旋翼的研究和研制一直都没有停止.从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研发的卡-8和美国西科斯基的XH-59A验证机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共轴双旋翼构型的直升机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和重视.针对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控制和飞行模拟仿真器的研发也已成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3-29
- 共轴双旋翼无人机的建模与动力学仿真
、固定翼无人机和共轴式无人机。共轴双旋翼无人机由于结构比较简单、可以垂直起降、悬停、不需尾部螺旋桨,比较容易满足目前无人机小型化的要求,而逐渐在大量领域广泛使用[1]。参考现在已有的无人机结构,根据设计要求,本文设计了一款小型的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对其进行了各零件的建模、装配和运动仿真以及实物测试,通过对旋翼转速的控制实现无人机上升、下降运动,并通过对舵机的控制带动桨盘实现周期变距,完成无人机的姿态控制。1 共轴双旋翼无人机结构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在结构上是两对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1年6期2022-01-18
- 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动力系统试验台研究
10159)现今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在军事、外太空探索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搭配武器,使其远距离发射,拥有更大的飞行空间[1-2]。与大多数使用的四轴无人机相比具有结构紧凑、成本低、用途广泛及可携带武器等优势[3]。其中动力系统是无人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无人机动力系统设计中,存在许多重要电子器件及加工件的选择,其中具有关键输出因素的有电池电源、电机、电子调速器、桨叶、齿轮等[4]。造成无人机飞行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情况:一是电池不能很好地为电调提供足够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1-29
- 桨扇发动机共轴对转减速器研究现状及构型分析*
扇构型的发动机,共轴对转减速器的研究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减速器设计决定了前后排桨扇的功率分配比例,而前后排桨扇的功率比对桨扇发动机性能影响大,以工作状态最优来分配,带来的发动机推力变化量可达到5%以上[2]。笔者首先对国内外桨扇发动机共轴对转减速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共轴对转减速器的典型构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共轴对转减速器主要设计特征,最后就轮齿形式、均载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1 共轴对转减速器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双自由度共轴对转减速器的研究起步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1年4期2021-09-15
- 基于RANS方程的共轴刚性旋翼气动干扰参数影响分析
飞行能力被限制。共轴刚性旋翼构型直升机通过上下反向旋转的旋翼抵消反扭矩;在大速度前飞时,降低旋翼转速限制桨尖马赫数,旋翼只提供升力,由辅助推进装置产生推力克服前飞阻力;同时基于前行桨叶概念,对后行侧桨叶卸载,充分发挥前行侧桨叶升力潜能,提高气动效率。该构型直升机兼具悬停和高速前飞能力,具有机动性强、气动性能优越、操纵性好、结构紧凑等特点。共轴刚性旋翼作为直升机的关键部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运转模式使其气动环境比常规旋翼更为复杂,即使在悬停状态旋翼流场也呈现高
直升机技术 2021年2期2021-06-17
- 共轴反转直升机传动系统构型现状
严重的生存挑战。共轴式直升机采用上、下共轴对转的两组旋翼用来平衡旋翼扭矩,不需要尾桨。常规共轴式直升机的主要代表机型有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卡-28、卡-32、卡-52 等,其传动系统采用共轴反转传动系统。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常规共轴式直升机基础上,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发展了一种复合推进式高速直升机,采用共轴反转刚性双旋翼带尾推进桨构型,主要代表机型有X2、S-97 等。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以下简称“高速直升机”)能突破常规构型直升机的速度限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05-06
- 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风洞试验研究综述
,逐步发展形成了共轴刚性旋翼构型高速直升机。图1 单旋翼与共轴刚性旋翼产生升力情况[2]Fig.1 Lift generation of single rotor and coaxial rigid rotor[2]目前,欧美航空强国正在大力推进以高速化为典型特征的新一代直升机研发,由于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具备结构紧凑、机动性强等诸多优点,有望成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构型。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在40 多年前就试飞了XH-59A 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演示验证机,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05-06
- 含升力偏置的共轴刚性旋翼配平与响应分析
ABC)[2]的共轴高速直升机经过XH-59A、X-2的技术发展,目前S-97高速直升机飞行速度已突破370 km/h, 而为美国国防部“未来垂直起降”(FVL)项目打造的SB>1高速直升机[3]也于2019年初成功首飞,共轴高速直升机是未来直升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此类直升机振动水平过大一直是研发中的技术难题。旋翼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导致其处在气流分离、动态失速和桨涡干扰等复杂的非定常流场环境下,进而引发强烈的高阶结构载荷[4],气弹响应问题复杂。共轴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年32期2020-12-15
- 无人机共轴双旋翼气动特性分析*
势。目前,我国对共轴双旋翼装置的研究已突破关键技术,但共轴双旋翼推进装置投入实际运用的案例较少,对实际应用的共轴双旋翼推进装置进行有效的现场特性测试还不是很多,共轴双旋翼推进装置的气动特性测试在我国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共轴双旋翼推进装置气动特性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利用CFD对推进系统进行模拟,采用叶素动量理论分析共轴双旋翼推进装置上下旋翼的气动特性,最终得出最佳状态下的装置相关参数。目前国内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风洞实验,再通过PIV实验观察两个旋翼在高速旋
山西电子技术 2020年2期2020-05-07
- 共轴双桨式无人直升机维护维修经验探索
问题之一。当前,共轴双桨式无人直升机因其独特的结构布局和相对优越的性能备受军内外关注,尤其在森林巡防、农林植保以及边海防巡逻、军事目标侦察、应急搜索救援等领域展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共轴双桨式无人直升机机械设计、结构布局等与常规无人直升机系统差异较大,当前国内无人机行业各领域对该类型无人机的使用以及维护维修保障等工作还缺少经验,尚未形成完善系统的装备服务保障体系。用户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人机系统出现问题后,自行维修的技术难度较大,特别是对重要部件的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6期2020-04-18
- 共轴刚性旋翼悬停状态地面效应气动特性
旋翼直升机而言,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的地面效应更加复杂。这是由于共轴刚性旋翼由两副转向相反的旋翼构成,其下旋翼大部分区域处于上旋翼的下洗流和尾迹涡中,双旋翼间的气动干扰以及地面都会对旋翼的气动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旋翼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存在也会使共轴旋翼间的气动干扰更加复杂。因此,针对共轴刚性旋翼地面效应状态进行气动性能和流场计算,分析其干扰特性和尾迹特征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地面干扰对旋翼气动性能的影响,在试验和理论分析方面已有诸多研究。在试验方面,Sherida
航空学报 2019年12期2019-12-27
- 直升机卫星通信信号共轴双旋翼遮挡模型研究*
制了其应用前景。共轴双旋翼构型[1]直升机通过上、下两副旋翼反向旋转来相互抵消反扭矩,提高功率利用效率,实现直升机的高速、高机动飞行,从而适应未来的应用需求。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在执行任务时飞行高度低,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在山区、丛林、丘陵等地区飞行时视距链路常常会被遮挡。为了保证稳定可靠的信息传输,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必须解决超视距通信问题。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信道传输稳定、组网方便灵活、使用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一系列优点,是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实现山区
通信技术 2019年12期2019-12-11
- 升力偏置对共轴刚性旋翼前飞气动特性的影响
,无法高速前飞。共轴直升机具有结构紧凑、操纵性好等特点,同时能够达到较高的飞行速度,在军民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西科斯基公司将前行桨叶概念(Advancing Blade Concept, ABC)[1]应用于共轴旋翼复合式直升机,研制了X2技术验证机,其巡航速度可达463 km/h[2]。共轴刚性旋翼复合式直升机正成为高速直升机研究的热点。前行桨叶概念旋翼在高速前飞时,能够充分利用前行侧桨叶动压大的特点,使旋翼升力偏向前行侧,后行侧桨叶则产生较小升力,以改善
航空学报 2019年11期2019-12-09
- Φ3.2 m风洞共轴刚性旋翼试验台研制
念)旋翼,引入了共轴刚性旋翼系统和尾部推进装置等特色部件,从气动力方面解决了常规构型直升机速度难以突破的问题,成功研制了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1-2]。共轴刚性旋翼采用了前行桨叶概念,旋翼的升力主要由前行侧桨叶提供,后行侧桨叶则进行卸载。高速飞行时,旋翼后行桨叶绝大部分都处于反流中,甚至反流区的边界达到80%的桨叶半径处;前行桨叶的桨尖气动环境也不同于小前进比飞行状态,此时桨尖马赫数较大,通常达到0.9左右,在前行桨叶的桨尖处会产生强激波。由于旋翼诱导下
实验流体力学 2019年5期2019-11-07
- 共轴对转双旋翼直升机主减速器构型分析
发展的趋势之一。共轴对转双旋翼为高速直升机采用较多的构型,针对其主减速器构型开展研究尤为迫切。直升机传动系统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单旋翼、纵列旋翼、交叉旋翼、共轴对转双旋翼等类型(如图1所示)。近年来,随着高速直升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高速直升机成为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其中较为典型的是SB-1直升机(如图1(c)所示)。作为一款共轴对转双旋翼高速直升机,SB-1的巡航速度高达460km/h,而传统构型的直升机最大前飞速度通常只有300km/h左右。共轴对转双旋
航空动力 2019年5期2019-10-28
- 小型多旋翼飞行器悬停效率分析
局限于完全重叠的共轴双旋翼布局气动分析,如Prior等[8]通过试验测试了直径200 mm共轴旋翼单元的悬停效率。然而,以上研究在测试旋翼性能时所应用的装置对性能测试带来了相对较大的干扰作用,且不适用于多旋翼臂。另外,涉及到部分重叠的旋翼气动分析也仅有Lei等[9]、杨康等[10]进行过类似的研究,他们尝试通过试验测试非平面布局的不同旋翼重叠区域和垂直偏移对整体推力的影响。但事实上,多旋翼飞行器悬停效率同时受到多个气动参数影响,在气动布局分析方面还没有得出
兵工学报 2019年6期2019-08-06
- Matlab GUI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门研究课题.测量共轴通电线圈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是比较典型的基础物理实验研究,但因课时、器材等限制,难以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入探究.而霍尔效应实验中变温情况下的实验数据量大,传统使用Excel处理的过程较为繁琐.Matlab强大的数据处理、可视化功能及人机交互式界面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物理实验实践的限制,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本文将展示利用Matlab GUI仿真模拟共轴通电线圈实验,制作可反复操作的霍尔效应实验数据处理界面的实例,体现Matla
物理通报 2019年6期2019-06-21
- 共轴八旋翼飞行器气动特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1]. 通过组合共轴和周向均布的新型复合式多旋翼飞行器也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 如Draganflyer公司的共轴六旋翼飞行器, 由于共轴单元的上下旋翼转向相反抵消了彼此的反扭力矩, 并且所有功率都用于提供垂直升力, 因此该种机型具有较好的悬停性能[2]. 相比较传统的固定翼和扑翼式飞行器, 旋翼式飞行器还可以通过快速改变各旋翼转速实现俯仰、 翻滚、 航行和悬停等操作, 整机结构紧凑, 适合狭小空间的飞行. 但是, 旋翼间存在的严重气动干扰以及复杂的流场环境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5-23
- 共轴旋翼无人飞行器姿态控制
拍等领域[1]。共轴旋翼飞行器,又称为共轴直升机,相比于传统单旋翼直升机,由于取消了尾桨结构,因此具有结构紧凑、飞行效率高等优点[2-4]。然而,共轴旋翼飞行器本质上是多变量、强耦合的高阶非线性系统,而且,机动飞行时具有非定常气动特性,同时受到外部扰动的影响。因此,共轴旋翼飞行器的控制器设计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李宏伟等[5]研究了共轴旋翼飞行器航线飞行中的航向控制问题;柯吉等[6]针对微型共轴旋翼飞行器的自主控制,提出一种包含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与线性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5-23
- 非共轴特性对吸力式桶形基础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
在一定差异,即非共轴现象[11-12]。目前,非共轴本构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较为欠缺[13-14]。水平荷载作用下土体与吸力桶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比较复杂,非共轴特性在这种力学状态下的影响,对此缺少深入研究。笔者以吸力桶水平承受性能为分析对象,建立一种砂土非共轴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实现数值积分,采用位移控制方法和缩减积分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土体主应力方向的变化,探讨非共轴特性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规律,揭示非共轴特性对吸力桶水平荷载性能的影响。2 非共轴理想弹塑性
大坝与安全 2018年6期2019-01-16
- 共轴直升机操纵技术与微小型化发展
研究人员的重视。共轴直升机是一类上下双桨排列的旋翼型飞行器,与固定翼、扑翼飞行器不同,具有垂直起降、定点悬停及狭隘空间避障飞行等特点[2]。这种飞行能力使其无需起降跑道,能够适应如极地、高原、山区、城市建筑群、远洋孤岛及封闭腔体等复杂地形环境的搜救、救援及监视等多种民用及军用任务[3]。其自身结构紧凑,纵向尺寸小,整个飞机的重量可以相对集中在飞机重心附近,从而减小了飞行状态转换过程中的惯性矩,具有较高的可控性与机动性[4]。同时由于其双桨反转可以平衡相互产
无人系统技术 2018年4期2019-01-11
- TD450通用无人直升机
主出航功用。电控共轴操纵零碎则是TD450的另一大优势,这也是中航智拥有的另一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电控共轴操纵零碎极大的简化了结构复杂性,和传统共轴直升机操纵零碎相比,电控共轴操纵零碎的零部件增加了50%,分量加重了40%。TD450采用前沿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如果发生故障,现场保障人员可以不依赖设计人员的评估直接进行损坏模块的更换,快速排除故障,大大降低了维护保障需求,进一步优化了无人机全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成本。2018年4月,中航智TD450农业植保机型已
传感器世界 2018年6期2018-11-16
- 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中国不输俄罗斯
错,经典的可折叠共轴双旋翼和标志性的双垂尾与卡莫夫的卡系列直升机如出一辙。目前还没有关于“角鲨”研制单位的官方说法,但相关媒体进行了揣测,一些媒体直接点出这就是卡莫夫设计局的产品,但也有人认为“角鲨”出自一个名为Rotorfly的俄罗斯民营直升机公司。后者成立于2007年3月29日,毗邻卡莫夫设计局,恰巧公司创始人鲍里斯也来自卡莫夫设计局。Rotorfly公司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共轴双旋翼直升机,主要产品为R-30轻型直升机。R-30旋翼直径6m,动力为一台7
无人机 2018年5期2018-09-10
- 基于涡环尾迹模型的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
京 210016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是目前高速直升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前行桨叶概念旋翼,降低了后行桨叶挥舞,从而减小了上下旋翼间距,降低高速前飞时的废阻功率,提高直升机性能。但是,减小旋翼间距会增加共轴刚性旋翼间气动干扰的复杂性。由于旋翼间距较小,在相同前进比下,上旋翼的尾迹对下旋翼的干扰影响明显增强,显著改变下旋翼的气动力特性和尾迹。下旋翼气动力特性和尾迹对上旋翼的轴向来流与尾迹的影响也由于旋翼间距的减小而更为明显,进而引起上旋翼的气动
航空学报 2018年3期2018-04-03
- 复合式高速直升机传动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斯的X1为代表。共轴刚性旋翼复合式直升机共轴刚性旋翼复合式直升机的主旋翼系统由两副共轴反转的刚性桨叶构成,主要有XH-59、X2、S-97等。其中,S-97“袭击者”直升机号称是目前最先进的高速直升机(如图2所示)。图2 S-97“袭击者”直升机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了高速直升机验证机XH-59,于1973年7月26日首飞,1980年8月速度达到了487km/h。该直升机主旋翼动力为一台PT6T-3涡轴发动机,前行动力则由两台涡扇发动机提供
航空动力 2018年3期2018-02-22
- 竖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吸力桶荷载-变形特性非共轴本构数值分析
差异,一般称为非共轴特性[11-12],该特性在砂土中尤为显著.通过对传统弹塑性本构理论进行完善,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非共轴本构理论[13-14].目前,非共轴本构理论在复杂工程中的应用较为欠缺.竖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土体与吸力桶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对非共轴特性在这种力学状态下的影响更是缺少深入研究.本文以砂土地基中吸力桶为分析对象,研究偏心距对地基等效塑性应变分布特征的影响,明确土体主应力方向的旋转变化,非共轴特性的产生及演变,非共轴特性对桶土间相互作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8年1期2018-01-19
- 共轴双旋翼悬停地面效应分析
镇333000)共轴双旋翼悬停地面效应分析陆陶冶1,陈仁良1,吉洪蕾1,辛 冀2(1.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 210016;2.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 景德镇333000)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在近地悬停时存在复杂的旋翼/旋翼/地面干扰效应.为分析近地悬停时共轴双旋翼流场及拉力变化,发展一种共轴双旋翼悬停地面效应计算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升力面法和面元法模拟桨叶和地面对流场的作用,使用三阶精度时间步进格式进行桨叶尾迹计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10期2017-11-08
- 微型共轴双旋翼气动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
50116)微型共轴双旋翼气动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雷 瑶*,纪玉霞,汪长炜(福州大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福州 350116)为研究悬停状态下旋翼的间距对微型共轴双旋翼气动性能的影响,文中通过搭建试验平台对间距比h/r分别为0.32、0.38、0.45、0.51、0.58、0.65和0.75下的共轴双旋翼进行气动性能测试,以测量不同旋翼转速下所得共轴双旋翼的拉力和功耗对共轴双旋翼气动布局进行优化,试图找出具有最佳气动特性的共轴旋翼布局。另外,通过试验误
实验流体力学 2017年5期2017-11-07
-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非共轴本构模型验证
广义位势理论的非共轴本构模型验证温勇1, 2,杨光华2, 3, 4,汤连生1,钟志辉5,姚捷6,张玉成2, 3(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0;3. 广东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10;4.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2;5.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200072;6.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7期2017-10-14
- 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建模与仿真
王 玲 郝永平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建模与仿真沈阳理工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暴庆攀 王 玲 郝永平主要讨论了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结构组成。通过假设以及部分简化建立了悬停状态动力学分析模型。对标准PID进行改进,用滑动滤波的方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研究,并建立滑动滤波PID;最后,在给定参数值的情况下对该飞行器模型进行MATLAB仿真,并且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共轴;PID;MATLAB0 引言共轴双旋翼飞行器能够垂直起降,可以自由悬停,适应于不同速度和不同飞行路线
电子世界 2017年18期2017-09-30
- 考虑非共轴特性的吸力桶基础竖向荷载-变形特性研究
000 )考虑非共轴特性的吸力桶基础竖向荷载-变形特性研究罗 强*1,冯 娜2,贾 虎1(1.南阳师范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2.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土体在剪切变形过程中会产生较为显著的主应力方向旋转,主应力方向与塑性主应变增量方向将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即非共轴现象.采用砂土非共轴弹塑性本构模型,以吸力式桶形基础为研究对象,研究土体主应力方向旋转和非共轴角度的变化规律,探讨非共轴特性对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7年4期2017-08-07
- 共轴双旋翼悬停状态气动参数优化计算
333001)共轴双旋翼悬停状态气动参数优化计算陈金鹤,刘长文,汪正中(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江西 景德镇 333001)基于动量叶素理论(BEMT),计入共轴双旋翼的线性气动干扰模型,建立轴流状态下的气动布局参数非线性规划模型,采用二次序列规划算法(SQP)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共轴双旋翼拉力系数CT=0.004时,线性、非线性扭转的需用功率基本无差别;基于Harrington旋翼2,弦长优化能够有效提升旋翼悬停效率。气动干
直升机技术 2017年2期2017-06-19
- 共轴刚性旋翼非定常气动特性初步试验研究
210016)共轴刚性旋翼非定常气动特性初步试验研究曾 伟1,林永峰1,黄水林1,朱清华2(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 景德镇 333001;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16)为了解旋翼总距、间距、转速和风速等参数对共轴刚性双旋翼气动特性影响的规律,探索气动性能最佳的非定常气动模型,着重从试验方面对悬停状态和前飞状态下旋翼非定常气动性能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旋翼总距、
直升机技术 2017年1期2017-04-10
- TD220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0无人直升机采用共轴双旋翼技术,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维护方便。TD220搭载自主研发的HeliAP飞行控制系统,实现了飞机从起飞、悬停、航路点飞行到降落等所有飞行状态的全自主化,并具有链路失效保护和自动返航功能。TD220采用电控-分控式旋翼控制技术,减小结构复杂性,降低整体重量,提高系统可靠性。TD220机身长2.5m,旋翼长4m,采用惯导/GPS组合导航,可精准控制飞机位置,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技术对信号处理和估计,提高数据的准确性。TD220无人
传感器世界 2016年7期2016-11-30
- Halbach阵列共轴磁齿轮电机的有限元分析
albach阵列共轴磁齿轮电机的有限元分析黄松柏(湖北理工学院,黄石 435003)针对气隙磁密对于共轴磁齿轮电机功率密度、电机效率的影响,提出了Halbach阵列转子结构,从共轴磁齿轮电机的转子结构出发,对常规表贴式结构和Halbach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对比,得出了两种不同的气隙磁密的波形和磁场云图,以及不同转子结构的电机的反电势、出力和空载铁耗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Halbach阵列转子结构的共轴磁齿轮电机,其气隙磁场中用于传递转
微特电机 2016年3期2016-11-29
- 两共轴带电圆环相互作用力的计算
35000)两共轴带电圆环相互作用力的计算杨天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太阳能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 酒泉735000)推导出了两共轴带电细圆环相互作用力的级数解,对其收敛性、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级数解用MATLAB编程计算绘制了相互作用力Fz的分布曲线.共轴带电圆环;相互作用力;级数解文献[1,2]对均匀带电圆环的电场分布及两共轴带电圆环相互作用力给出了求解方法,但由于均匀带电圆环的电场分布函数不易直接求解,求解过程过于复杂,不利于计算机
大学物理 2016年8期2016-10-15
- 密砂单剪试验的非共轴本构数值分析
密砂单剪试验的非共轴本构数值分析罗 强1, 2, 郑伟花1(1.南阳师范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2.大连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4)在土体主应力方向的旋转过程中,主应力方向与塑性主应变增量方向之间存在非共轴现象,传统的共轴本构理论无法合理描述非共轴现象及其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通过有限元二次开发,在应变软化共轴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角点结构非共轴理论,对密砂的单剪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及分析,系统地研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年5期2015-07-18
- 系统偏差对激光相干合成效果的影响
两路固体激光器的共轴相干偏振合成;Uberna等人[12]报道了4路小功率光纤激光器共轴相干偏振合成的实验研究。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种系统偏差对相干合成的影响较为显著,相干合成实验研究报道较多,但研究系统偏差对相干合成影响的文献较少。本文以两高斯光束相干合成为例建立理论模型,在不同系统偏差条件下,数值模拟和分析非共轴和共轴两种相干合成结构的远场特性。2 相干合成光束合成是基于光波的叠加原理,两束(或多束)光波在空间某一区域相遇时,发生光波的叠加合成。激光的相
激光与红外 2015年4期2015-03-29
- 浅基础地基荷载-变形特性的分析研究
完全重合的,即非共轴现象[1-3]。传统的岩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在共轴理论上,不能对非共轴现象进行合理地反映[4-6]。国内外研究学者相继提出和完善了许多颗粒状材料的非共轴理论,Bardet[7]在双轴加载条件下研究了非共轴现象对砂土剪切带的角度的影响。Papamichos 和Vardoulakis[8]在应变硬化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非共轴理论,对砂土剪切带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Hashiguchi 和Tsutsumi[9]采用非共轴模型研究了不排水双轴压缩
海洋工程 2014年4期2014-11-22
- 共轴载流正三角形线圈间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模型是平行共轴相似的两个载流线圈,理论上讨论线圈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1,2].对于圆形线圈来说,绕轴线转动任意角度,对于系统作用量(互感产生的磁能)没有任何影响,不需要克服力矩来恢复到原有位形,这意味着共轴平行圆形线圈之间是没有力矩的.对于矩形线圈,文献[3]提出把互感磁能当作系统的作用量.这个作用量与线圈的距离有关,对距离的偏导数就是两个线圈的相互作用力.文献[3]忽略了更一般的情况,即两个矩形线圈有交错角度,这样系统作用量不仅与距离有关,也
物理与工程 2014年1期2014-07-05
- 三维Helmholtz方程在扰动的共轴波导上的解的存在唯一性*
本文考虑在扰动的共轴波导上的三维Helmholtz方程Δu(x1,x2,z)+[k2n2(x1,x2)+p(x1,x2,z)]u(x1,x2,z)=f(x1,x2,z),(x1,x2,z)∈R3(1)其中(2)(A2) 函数p(x1,x2,z)还满足p(x1,x2,z)|dx1dx2dz(3)其中G(x1,x2,z;ξ1,ξ2,ζ)是三维齐次Helmholtz方程在无扰动的共轴波导上的Green函数(更多细节见第1节)。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由在共轴导波中电磁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14年3期2014-03-23
- 涵道共轴双旋翼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
063)0 引言共轴反桨涵道无人机与传统的无人直升机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在同等功率消耗下,其产生的拉力要大于孤立的旋翼系统,原因是涵道本体提供了相当一部分升力。其次,上下旋翼共轴反桨,产生的反向扭矩可以相互抵消,省去了无人直升机的尾桨。再则,涵道结构使无人机结构更加紧凑,低空飞行安全性高,噪声低,隐蔽性好。国外关于单旋翼涵道无人机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1-2]。对于共轴双旋翼的理论计算也由来已久,早先采用滑流理论[3],后来发展到预定尾涡模型[4-5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3年3期2013-12-10
- 偏心荷载作用下条形浅基础荷载-变形特性数值分析
一致的,即存在非共轴现象,该现象在许多室内实验中已被观测到[3-5]。合理描述非共轴现象的理论是当前土力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非共轴理论包括:双剪理论[6-7]、塑性势双剪理论[8]、亚塑性理论[9]以及屈服角点结构理论[10]。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非共轴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1-13]。当地基承受浅基础所传递的上部荷载作用时,浅基础边缘下方土体将会产生显著的剪切变形,从而引起主应力方向的旋转。在主应力方向旋转过程中会产生非共轴现象,因此采用
海洋工程 2013年6期2013-10-13
- 接地导体薄圆筒与不共轴平行导体圆筒的电势和电场
地导体薄圆筒与不共轴平行导体圆筒的电势和电场范梦慧(贵州民族学院 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利用复数坐标系上的保角变换,分两种情况讨论接地导体薄圆筒与不共轴平行导体圆筒之间的电势和电场的分布函数,所得两种函数表达形式相似.保角变换;接地导体薄圆筒;平行导体圆筒;电势分布;电场分布在 教 材 中[1,2,3],通 常 以 两 无 限 长 共 轴 圆 筒 为 例 利 用 高 斯定理和电势定义式计算其电场和电势的分布,然而对于两不共轴无限长圆筒直接用教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