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 李白《将进酒》英译本研究概述
,押韵译法保留了原诗的韵式,广为读者喜爱。 赵彦春的译文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成功平衡了三者关系。 赵彦春忠实于原诗,领会诗人意图,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以再现原诗画面。 Stephen Owen 的译文主要以西方读者为导向,形式上贴近传统英诗,表达上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原诗。 遗憾的是,部分中国元素在翻译中并未得到强化。 无韵体散诗译法的使用则进一步丧失了原诗的音韵美。文章从“三美”理论、“信、达、雅”翻译标准以及及物性理论三
现代英语 2023年9期2023-09-10
- 论译诗
别的东西都是背弃原诗,这才是最大的不忠实。“忠实”这个原则,在译诗的运用中,必须另有理解,也就是必须忠实于诗,忠实于一首诗的整体,整体的氛围、力量、修辞、风格乃至精神生命。翻译上的风格论,看来也是不成立的,除非译者有能力在译诗中生成另一个风格,但这个风格绝不是原文的风格,而是译者和作者共同给予的。作者的贡献是提供质料,译者的工作则是生产译文。风格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破碎了,散落了,我们还能到哪儿去找到风格呢?风格隐匿了,不在了,变成了某种可回忆的可
江南诗 2022年5期2022-12-31
- 基于认知语法的《沁园春·长沙》译者主体性研究
分析。(一)聚焦原诗(句序14,1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许译:With many friends I oft came here.How thick with salient days the bygone times appear!Willis&郭译:I came here with many friendsand remember those fabled months and yearsof study.此例中,原诗是指诗人回忆与同伴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7
- 渲染
二、三行。具体到原诗,第一处的比喻毫无实际效果,反而显得浮泛,属于败笔。第二处的比喻合适,联结了上面的语意,表达上更丰富。原诗有14行,我的修改版本是11行。考虑到节奏的问题,把原诗中第三节第四、五行用逗號隔开并为一行。最后一句的“留着”似乎不太准确,暮色四起,晚风来急,“闪现”或许比“留着”更生动。总体来看,此诗缺少一种自我审视的自觉。据说老舍每次完成一个作品后,都是反复修改,甚至还要专门念出声来,看看哪里不对劲。这应该成为我们写作者的一个基本质素。
滇池 2022年3期2022-03-05
- 从“三美”理论看《静夜思》的三种英译文
在节奏和韵律上与原诗尽量对应,给读者带来美妙的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采用译语读者喜闻乐见的格律和韵律再现原诗的音美。“形美”则有悦目的功效,如原歌行数长短一致、句子结构工整对仗,译诗应再现原诗在行数和句子结构方面的特征,尽可能与原诗在形式上保持一致。“意美”的功效是悦心。译诗要像原诗一样,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的意境,让译诗读者和原诗读者有同样的感受。“三美”皆具备是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要做到“三美”皆备实属不易。许渊冲也指出“三美”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4期2022-02-06
- 叶燮《原诗》的古典阅读方法论
在他的文论专著《原诗》中,解释了应该怎样阅读古人的文学创作这一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原诗》反驳了明朝前后七子与清朝前期的狭隘阅读观,认为不应该给阅读设定过多的限制和法则;第二,交代具体的阅读方法论,即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胸襟”,并且努力提高“识”的能力;第三,分析阅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得出阅读量的大小与创作质量的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这一结论。关键词:叶燮 《原诗》 阅读 胸襟明代前后七子在应该如何阅读古人作品这一问题上主张文必秦汉,
新阅读 2022年1期2022-01-19
- 叶燮在《原诗•外篇》中的批评实践
李海洋摘要:《原诗》作为叶燮重要的著作,《原诗》不同于一般的诗评体著作,具有很强的体系性和批判性。在《原诗·(内篇)》中主要是叶燮关于诗歌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理论阐述,而《原诗·外篇》则主要是叶燮的诗歌批评论与批评实践。《原诗·外篇》出发探究叶燮在《原诗·外篇(下)》中的批评实践进行论述,以期得出叶燮诗歌批评论的主要内容。关键词:叶燮;《原诗》;批评实践叶燮的诗歌批评实践不仅体现在《外篇(下)》中,在叶燮提出诗歌理论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自己的批评实践,但《外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2021-11-29
- 叶燮《原诗 · 内篇》的诗歌创作条件论探赜
【摘要】 叶燮《原诗》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古代诗话研究性著作。“原”诗,顾名思义,就是要探究诗歌创作的本源。叶燮在《原诗 · 內篇》中认为诗歌的创作并不是单纯性的诗人主观思想的产物,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摹,诗学作品的创作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由此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诗歌理论体系,审美主客体被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标志着中国诗歌理论演进方向的新变。【关键词】 叶燮;《原诗》;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关系【中图分类号
今古文创 2021年20期2021-09-10
- 及物性视角下唐诗《竹里馆》及其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比分析《竹里馆》原诗及其四种英译本,意在比较分析最为贴近原诗大意的译文,揭示及物性理论在翻译评价研究中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也为译者翻译以及读者了解此诗提供新思路。一、及物性视角分析中国诗词研究综述黄国文[2]最早提出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中国古诗词翻译进行研究。他认为应用及物性理论对中国古诗词及其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途径,并首次分析了杜牧所著诗歌《清明》一诗中的及物性过程[3]。至此,许多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应用及物性理论分析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9-06
- 概念功能视域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研究
5)。三、译文与原诗的元功能分析(一)经验功能及物性系统将人的经验分为6种过程。具体来说,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情感、认知和感觉这三类心理活动;关系过程反映两个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行为过程涉及生理行为活动;言语过程通过讲话交流信息思想;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Halliday,1985)。通篇来看,李白的《将进酒》原诗有12句,30个小句,共有33个过程。表1为《将进酒》原诗及译文涉及的及物性类型对比统计。可以看出,原文和译文都大量
现代英语 2021年22期2021-03-05
-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归园田居》(其三)的翻译研究
等环境因素。三、原诗的及物性系统分析和讨论该诗共有8小句,分为4部分。前三部分讲述了诗人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而豆苗稀疏,清晨起床下地铲除杂草,劳作了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才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狭窄的山径上草木丛生,走在其中夜间的露水沾湿了衣裳,表达出诗人认为仕途艰难,自己身在其中也难以免受牵连;最后直抒胸臆:衣衫被露珠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田园的心意。接下来笔者对原诗逐句进行及物性分析:首先确定过程的分类,然后根据过程类型再确定参与者角色和
现代英语 2021年22期2021-03-05
-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原诗】峨é眉méi山shān月yuè半bàn轮lún秋qiū,影yǐnɡ入rù平pínɡ羌qiānɡ江jiānɡ水shuǐ流liú。夜yè发fā清qīnɡ溪xī向xiànɡ三sān峡xiá,思sī君jūn不bú见jiàn下xià渝yú州zhōu。【古诗大意】高ɡāo峻jùn的de峨é眉méi山shān前qián,悬xuán挂ɡuà着zhe半bàn轮lún秋qiū月yuè,流liú动dònɡ的de平pínɡ羌qiānɡ江jiānɡ上shɑnɡ,倒
作文评点报·低幼版 2020年36期2020-09-17
- 《致云雀》汉译对比
000)一、形式原诗有二十一诗节,押韵形式为“ababb,cdcdd,efeff…”,音步由四行扬抑格三音步加一行抑扬格六音步构成,宛若云雀的鸣叫,朗诵时婉转流畅,给人以欢快轻盈之感。查本基本遵循“abcbb,defee…”,第三、六节有例外。江本只在第一、五、六节等少数诗节遵循“abcbb”的形式。查本中疑问语调的使用频率较高,例如第一节“谁说你是只飞禽”、第七节“但怎及得由你遗下的一片音响”、第十二节“怎及得你的歌”等,语调上扬、活泼,江枫使用的否定句
大众文艺 2020年17期2020-07-12
- 诗歌领域的合法性建构与中国文论
清代叶燮所著的《原诗》为研究对象,试图厘清叶燮诗歌理论的合法性基础。关键词:《原诗》 合法性 书写性情 因时递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在批评实践上所体现出的有效性一直让中国文艺理论界唯其马首是瞻。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文艺理论家自身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他们一方面开始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西方文论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思考着西方文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进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文论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试图实现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然而
参花(上) 2020年3期2020-03-23
- 论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的美感再现
指导下探讨译诗对原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美感再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说明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二.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的提出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95许渊冲先生在《文学与翻译》中写到: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这就是说,译诗要和
文学教育 2019年28期2019-11-26
- 诗道与诗心
洪摘要:叶燮的《原诗》是中国古代一部杰出的诗论著作,它别开生面,自成体系,避免了单纯“就诗以论诗”的肤泛不切。而统贯《原诗》的主干脉络,则在于叶燮所提出的“正变”观。叶燮在《原诗·内篇》中通过梳理诗歌的历史演变,有层次地从诗道和诗心两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正变”思想,建立了严密的体系。关键词:叶燮;《原诗》;正变思想叶燮的《原诗》是一部阐述诗歌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变化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叶燮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研究的贡献。在《原诗·内篇》中,叶燮梳理历代诗歌的演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2019-11-15
- 叶燮《原诗》论杜诗之美
都曾师从于他。《原诗》于康熙二十五年成书,来自于他对诗歌本源的思考。在这部诗论中他用内篇和外篇两部分来梳理了诗歌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创作的过程,是我国文艺理论史上一部逻辑性和系统性并重的理论专著。叶燮在论述他的观点时,多以杜甫的诗歌为例,在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中,展现出他的杜诗比较完整的观感。一.杜诗的面目在历史上,对杜诗的研究曾有两个高峰时期:两宋和明末清初。两宋时期的“千家注杜”标示着儒学的复归,将杜甫推至“诗圣”的神坛。明末清初时,杜诗注本、选本以及集
新生代 2019年17期2019-11-14
- 从许渊冲“三美”原则看Sonnet 148四译本
译, 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在三美中, 意美是第一位, 其次是音美, 形美位列第三。意美, 即意义表达通达且具意境美, 体现出原诗的境界和神韵。这也是指忠实并灵活地传递原诗的意思。因此译者需对原诗上下文意思透彻理解。首先做到意似, 准确传达,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可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总体上, 四译本皆能准确达意传情,但都并非完美。这缘于译者在追求意义、音韵和视觉三方面时权衡做出的取舍。从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译文语言的具体使用看,梁宗岱和
新生代 2019年6期2019-11-14
- 从诗歌美学角度评论叶燮《原诗》
摘 要:《原诗》是继《文心雕龙》之后,另一部系统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文艺理论著作,作者叶燮在“诗法”和“诗教”的基础上,将诗歌理论提高到审美的层次,使之具有诗歌理论与美学相结合的特征。《原诗》论述了诗歌的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诗歌的艺术创作和发展,以及对诗品与人品也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关键词:《原诗》;叶燮;胸襟作者简介:邵禹珂(1995-),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在读,哈尔滨国学学会成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2期2019-06-06
- 论经学对清代文论体系性特征的影响
论特色。本文以《原诗》为例,从诗歌的“正变”发展观、创作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其以“论”为主的学术倾向,并进一步分析经学对清代文论体系性特征的影响。关键词:经学 清代文论 原诗 体系性清代作為古代文论的集大成时期,诗赋、小说、戏曲等各类文体在创作数量、思想深度、理论创新等方面都步入繁盛时期。促使清代文论走向繁荣的原因是多方而的,如文学创作之发展、前人理论之积淀、时代发展之要求等,而经学的影响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为清代经学的“复盛”构成了文论建构发展的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2019-03-18
- 叶燮《原诗》对苏轼诗歌的评点
其诗学理论专著《原诗》中对明代称诗者只谈唐诗,耻言宋诗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以“变”为核心,从诗史演进的角度论述了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能事益精,将宋诗置于诗歌发展的顶点,极力推崇宋诗,尤其推尊苏轼,在苏诗上着墨较多,对其给予极高评价,为我们研究苏轼在清代前期的接受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下详而述之。一、苏诗创变之功宋初,诗歌发展与晚唐五代一脉相承,仍袭唐音;到梅尧臣、苏舜钦出现,旨在廓清晚唐弊端,主张诗体革新,诗歌面貌才有所变化,逐渐更为宋调;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2019-03-04
-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例谈
,不要刻意地改变原诗的结构”,“原诗是十四行诗,就译成十四行诗,原诗是自由诗,就译成自由诗,否则,就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但张美芳[2]则认为,如诗歌一类的表情型文本是创作性作品,其翻译过程也是译者参与再创作的过程中,所以译者享有很高的自由度,创造不同形式译文。笔者认为,文本类型理论中所说的“侧重形式”是与“侧重内容”相对的,意思是翻译表情型文本时不需要像翻译信息型文本一样,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忠实的呈现,而是以其情感和美学的体现为导向。根据莱思的观点[
文学教育 2018年14期2018-05-18
- 承继与超越
运法。关键词:《原诗》;《筱园诗话》;诗法关于诗法,自宋代以来的研究和讨论便层出不穷,大多重在讨论诗歌创作是否要立法、守法的问题。所谓“法”,最早指诗歌创作规律和法度,严羽《沧浪诗话》后专门提及,又可指诗人创作中所使用的艺术呈现方法及表达技巧。叶燮是清前期诗学家,其诗论著作《原诗》今人多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的一部理论性较强的著作。朱庭珍,作为晚清学者,在精读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完成具有独到见解的《筱园诗话》。综合二人诗论可以看出,二者所论的诗法理论同中有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2018-03-31
- “三美论”视角下《关雎》英译的美感再现研究
译诗也应力求达到原诗的美感,“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即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即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即形美”[2]85。由此可见,“三美论”对于诗歌翻译的美感再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直以来,许渊冲的“三美论”都是翻译研究的热点。笔者对知网数据库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从2005年至今,国内学者从“三美论”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数量达到1400余篇,其中期刊类770余篇,硕博论文类270余篇。从“三美论”视角分析和研究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3-19
- 改诗为文三步走
所谓理解,就是对原诗有深入感悟。原诗的内容是什么,作者表達了怎样的感情,在艺术上有着怎样的特点。理解了这些,就会激发起对原诗的喜爱,就会产生想把原诗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介绍出来的冲动。这样,就不是给原诗换一件衣服,而是自己的再创造。发挥,就是结合自己的感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原诗隐含的细节、情景、内心语言等丰富充实起来。这里特别要强调想象,因为诗歌的特点是精练,总是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有了想象,我们改写时就不会是简单地把原句拉长或换词语,而是会写出自己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7年48期2018-01-19
- 叶燮诗学的两个理论支点
李铁青摘要:《原诗》这部诗学专著将“两端论”与“相济论”作为两个理论支点,不仅根植于儒释道文化的沃土之中,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而且也在清初诗论家叶燮诗学中一以贯之,具有多层面的重要价值。“两端论”注重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济论”强调用相互联系的、整体的思想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畸、胶固一偏等问题进行纠偏与中和。二者互融共存,使得叶燮诗学自成体系,对后世诗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关键词:叶燮;《原诗》;两端论;相济论;理论支点中图
中州学刊 2017年10期2017-12-06
- 细评弗罗斯特The Cocoon一诗的汉译
k)中,请看英文原诗与拙译:The Cocoonby Robert Frost 蚕茧 蒋坚霞译1 As far as I can see this autumn haze 放眼望去这秋日的雾霭 (10)a2 That spreading in the evening air both ways, 在傍晚以两种方式散开, (10)a3 Makes the new moon look anything but new, 使新月看上去不是很新, (10)b4 A
世界文学评论 2017年3期2017-11-13
- 孟浩然《春晓》英译本对比分析
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却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许渊冲,1987:73)。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解读原诗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有效传达原诗的意象、音韵和形式,从而再现原诗,这并非易事。唐代是我国古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孟浩然的《春晓》就是其中之一。《春晓》的英译本多达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2期2017-03-11
-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斯宾塞诗Sonnet 54不同汉译本的对比分析
佐良译本更忠实于原诗,更能体现原诗独有的结构和意蕴之美。由此说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可应用于对诗歌翻译的评价,从而避免单纯从文学角度和修辞角度分析所导致的主观性。功能语法;Sonnet 54;诗歌翻译;及物性网络出版时间:2017-03-31 09:35埃德蒙·斯宾塞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以细腻的情感、典雅的用词和优美的格律影响了弥尔顿和雪莱等后世诗人,被誉为“诗人的诗人”。其十四行诗反应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3-07
- 从“正变盛衰”浅析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献的人。他在其《原诗》中建立了一个以“理事情气”“才胆识力”和“正变盛衰”为中心的比较严密的美学体系。他的“变而不失其正”为当代艺术赋予了意义。在当今全球化格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我们逐渐地忽视,模仿和复制的艺术作品屡见不鲜,这时创新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将全面分析叶燮“正变盛衰”思想,并结合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现有问题,论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要创作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才能长久发展。关键词:叶燮;原诗;“正变盛衰”;数字媒体艺术;传统文化1 叶燮的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2016-05-14
- 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写作教学启示
意义。像叶燮的《原诗》,其关于诗歌创作基本要素、诗歌创作根本原则以及创作主体创造力的分析和探讨,就对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关键词:写作教学;原诗;胸襟;匠心;创造力近来教学生写作,谈到怎样作出好文章的方法,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就自己的写作心得发表意见。学生要学好写作,教师要上好写作教学课,要关注的方面真的很多。忽然想起大学的时候曾读过叶燮的《原诗》,里面有很多是关于诗歌的创作论的,古代的文人作诗就
亚太教育 2016年8期2016-05-14
- 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
——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让译诗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音、形”之美,能让英语读者更好地领略我国诗歌特有的魅力。关键词:意、音、形;《江雪》;译诗一、引言诗歌翻译虽也是把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的工作,然而因为所译的是诗,所以要求译出来的结果也应当是诗,这是必要的条件,也是十足的条件。理想的译诗,首先它得是诗,它不仅能传达原诗的内涵,而且还能传达原诗的音韵及形式。翻译诗歌过程中,译者首先也是阅读者,只有译者真正理解了所要翻译的诗歌,且具备深厚的目的语转化能力,才能更准确的呈现给读者一首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2-13
-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从《原诗》说到青年诗界
编辑的诗歌年选《原诗》发给我,嘱我在前面写几句话。他在信中告诉我编选的意图,在于“只选择70、80、90年代出生诗人的作品,以凸显‘新生代的新的审美、新的价值、词的裂变、意的幻灭与重生’”。这对于一个年齿渐长的读者来说,确乎无法推辞。同时,我也以为“原诗”之名确乎有深意存焉。“原诗”,某种意义上也即是“原道”,是探寻“道之为物”的属性,与“诗之何为”的责任,所以是不可不认真面对的。虽然说“原”乃是追根溯源之原,是原始和原本之原,但这个“原”如果确要较真,却
山花 2015年2期2015-12-02
-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
——从《原诗》说到青年诗界
的雪” ——从《原诗》说到青年诗界■ 张清华1蜀地的青年诗人孟原将他编辑的诗歌年选《原诗》发给我,嘱我在前面写几句话。他在信中告诉我编选的意图,在于“只选择70、80、90年代出生诗人的作品,以凸显‘新生代的新的审美、新的价值、词的裂变、意的幻灭与重生’”。这对于一个年齿渐长的读者来说,确乎无法推辞。同时,我也以为“原诗”之名确乎有深意存焉。“原诗”,某种意义上也即是“原道”,是探寻“道之为物”的属性,与“诗之何为”的责任,所以是不可不认真面对的。虽然说“
诗选刊 2015年6期2015-11-17
- 21世纪以来叶燮《原诗》研究综述
摘 要:叶燮的《原诗》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座文学理论高峰。21世纪以来,研究者分别从文学流变、美学思想、诗学观比较、修辞论、理论影响、批评观等方面展开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原诗》的研究领域。关键词:叶燮 《原诗》 研究综述清代文论家叶燮的《原诗》,体系完整,论述精到,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座文学理论高峰。自其问世之后,研究者代不乏人,产生了较大影响。声名较著者,国内有朱东润、郭绍虞、霍松林、蒋凡等人,国外有日本的青木正儿、德国的卜松山等人。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9期2015-11-06
- 21世纪以来叶燮《原诗》研究综述
1世纪以来叶燮《原诗》研究综述○董芳芳叶燮的《原诗》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座文学理论高峰。21世纪以来,研究者分别从文学流变、美学思想、诗学观比较、修辞论、理论影响、批评观等方面展开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原诗》的研究领域。叶燮 《原诗》 研究综述清代文论家叶燮的《原诗》,体系完整,论述精到,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座文学理论高峰。自其问世之后,研究者代不乏人,产生了较大影响。声名较著者,国内有朱东润、郭绍虞、霍松林、蒋凡等人,国外有日本的青木正
现代语文 2015年25期2015-08-15
- 浅谈法语诗歌翻译——以勒·克莱奇奥作品中的两首小诗为例
精炼”,就要传达原诗的“意美”;“大体整齐”,就要传达原诗的“形美”;“押韵”,就要传达原诗的“音美”。鲁迅说:“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内容”就要传达原诗的 “意美”,“押大致相近的韵”就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有节调”就是既要传达“音美”,又要传达“形美”。这段话不仅道出了大体诗歌的特点所在,即“精炼、大体整齐、押韵”,还指出了“诗词翻译应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诗人用其精
文教资料 2015年21期2015-05-04
- 臧克家《老马》的英译探讨——兼与郭著章教授切磋
并未确切地传达出原诗的音形意之美,具体体现在音美缺失、形美遗憾和意美不足。在评析借鉴的基础上,提供新的译文,以资切磋。臧克家;《老马》;诗歌翻译《英汉互译实用教程》[1]自初版(1988年)问世以来,已重印十多次,曾被大学出版社协会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优秀畅销书奖。该书的第十二章是“诗歌翻译与欣赏”,其中第三节“汉诗英译举例与赏析”部分,提供了臧克家的《老马》一诗的英译,由教程的编著者郭著章教授翻译。笔者对照原文,再三研读郭著章的英译本(以下简称郭译),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3-18
- 《原诗》本体缺失与本土文论建设
434023)《原诗》本体缺失与本土文论建设杨家海(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综合叶燮《原诗》的研究资料发现,关于其本体的论述,形成了“胸襟”本体论、“气”本体论、“理”本体论、唯物主义本源论、主客体系统本体论等,这充分说明叶燮《原诗》的本体是不确定的,从而导致他的诗学体系不完备。由此反思中国文论的失语现状,可以从确立核心范畴、加强理论推阐、创新文论话语三个方面,来进行本土文论建设。原诗;本体;失语;话语在中国文论著作中,叶燮的《原诗》往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2-21
- “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应用
——许渊冲唐诗译作赏析
者最大限度体会到原诗的意境,神韵和风姿。通过介绍“三美”的内涵,并以实例分析了“三美论”在古诗英译中的运用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三美论; 诗歌翻译; 许渊冲许渊冲在唐诗翻译领域可谓独树一帜,在长期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创性理论,其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在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曾指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
语文学刊 2015年18期2015-02-14
- 《观书有感》及其英译文的主位结构对比
评价和欣赏方面对原诗做了分析,如原诗的“理趣”[1]和语篇隐喻分析[2]等,而从语言学角度来探讨的较少。本文尝试运用功能语言学的主位分析理论,对《观书有感》及其英译文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期探索其语篇纯理功能的体现形式之间的异同。二者具有可比性是因为在表达语篇功能时,汉语也具有与英语相似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3]。二、主位结构分析理论关于主位的定义和概念在Halliday的论著中有多种描述,但概括起来有两点:(1)主位是小句谈论的内容,(2)主位是小句信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6期2015-01-08
- 《秋歌》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英文译诗和法文原诗的近似度较高。然而,只要汉语诗在一定的标准下达到了自己和原诗的最佳近似度,也可以认为这个汉语译本是成功的。1 格律的对应魏尔伦的《秋歌》是一首富有音乐性的诗。原诗由3小节组成,每节有6行,韵脚为aabccb式。该诗由4音节和3音节交替出现而成,如les sanglots longs四音 节/des violons 四 音 节/de l’automne 三音节/blessent mon cœur 四音节/d’une longueur 四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8-23
- 汉诗英译本韵律美和意象美的结合——从异化的角度评析《送友人》的两个英译本
可以很大程度上把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呈现出来。而且,异化翻译可以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的诗歌以及中国的文化。一、引言1995年,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文努提发表了《译者的隐形》这本书,阐述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文中指出异化法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 19)。异化翻译可以更好的保留原语的语言方式和文化,在传播原语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汉诗(特指韵律诗)是汉语的精髓,传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自从
剑南文学 2014年10期2014-08-15
- “三美”理论视角下的古诗英译——《枫桥夜泊》、《江雪》赏析
文不但可以保留了原诗的风格,传达原诗内涵,并且在音韵等方面也较好地体现原诗的特点。文章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评估古诗翻译作品的新视角。1 许渊冲诗译“三美”理论许渊冲是我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许多翻译新概念,构建了一整套翻译学说。他曾自信地说过:“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2]。他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具有巨大意义,形成了谈诗词翻译必提“三美”论的诗歌翻译局面。他提出:“在诗歌翻译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
科技视界 2014年7期2014-08-15
- 浅析英诗汉译的美感移植
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1。而辜正坤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一书中,他将诗歌鉴赏之美扩展为五种美,即“视觉美”“音韵美”“事象美”“义象美”“味象美”2。诗歌的翻译要在语义和语境内忠实地模仿原作者,实现一种动态的近似对等,在重现原诗语义内容的同时,应追求创造出其审美效果,完成诗歌翻译中美感的移植与再现。二、音美的移植英文诗歌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一行诗中往往由若干个音步组成,重读和非重读音节的规律性交替则体现了英诗的节奏,按轻重音排列,又可以分为抑
大众文艺 2014年19期2014-07-13
- 浅谈叶燮《原诗》中的诗学思想
内容摘要: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在物”之“理、事、情”与“在我”之“才、胆、识、力”这一对辩证关系,即一方面文学创作受客观事物“理、事、情”的制约,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又决定了文学创作的质量,两者是相统一的关系。关键词:原诗 创作主体 创作客体 关系叶燮《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理、事、情”这一观点。
文学教育 2014年2期2014-05-26
- 等效理论关照下的邓恩《跳蚤》汉译研究
韵两个方面分别与原诗加以对比分析,观其变化,品其优劣。再从意义传递这个层面对其翻译效果加以对比分析,以探究等效理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一、形式等效诗歌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一首诗,如果仅有充实的内容,缺乏优美的形式,那它的感染力也会逊色许多。奈达的等效理论追求两种效果的对等,他认为“不惜一切代价保存的是内容,至于形式,除非特殊情况,如诗歌翻译,在于其次”[2]。由此可见,对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奈达更倾向于内容的准确传递,但他也格外指出诗歌翻译必须注重形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5-09
- 对乐府诗《长歌行》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0二、《长歌行》原诗的及物性分析《长歌行》为汉乐府古辞,至今共保留有三首,“行”是乐府诗中的一种体裁。本诗便是其中一首,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它是一首劝学诗,劝勉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要珍惜大好光阴,努力进取。诗篇短小精悍,结构紧凑,仅用十句,便写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尤其末尾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让这首西汉民歌升华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警策千世。这首诗家喻户晓,催人奋起,深受中西译者的关注和青睐,因而产生的翻译版本也不尽相同。从经验功能的及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3-20
- “三美”原则视角下《春望》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中,译者应该传递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春望》是由杜甫于公元757的三月写成。755年的安史之乱使整个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杜甫看到国家一片混乱,创作了该诗来表现这幕灾难情景。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和著名汉学家Bynner所翻译的《春望》两个不同译本的分析来探讨“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领域的适用性,希望能对古诗翻译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2.以“三美”原则对比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2期2013-02-18
- 主位的选择和意境的还原——从主位角度看《登幽州台歌》及其英译
译文时,则提出“原诗的静态意义或动态意义可以在译文中找到对等的译法,也可找到不对等的译法……译者选择了哪种形式,实际上意义就随着形式的选择而选择了”。本文要探讨的是主位和意境的关系。黄国文(2006:15-178)在讨论形式对等、静态与动态的表现,以及英译中的引述现象、时态选择等,都涉及“意境”,但没有深入讨论。吴静(2006)认为“意境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通过分析《枫桥夜泊》和二十一种英译文的及物性,她讨论了意象的动态和静态的转换,认为“静态的意象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2012-06-13
- “三美对等”视角下的古诗翻译——以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为例
要尽力追求译诗与原诗在意,音,形三方面的美学功能对等,尽力让译诗读者读译诗能感受到原诗读者读原诗所获得的美学效果。由此,笔者试将两位中外翻译名家的核心思想加以分析、探讨,并提出“三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以期深入其中,找出两者切合点,更好地发掘翻译理论指导诗歌翻译实践的实际意义,从而为汉诗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献出绵薄之力。二、“三美对等”视角在深入阐释“三美对等”视角前,有必要先厘清这一视角中的两个核心词汇——“三美”和“对等”的各自理论渊源和具体内涵。“三美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2012-04-18
- 李白乐府诗《长干行》中评价资源的英汉对比分析
价理论为我们分析原诗及译诗中对评价资源的不同实现方式及其原因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评价理论;《长干行》;实现方式;差异原因李白的乐府诗《长干行》是诗史上一首复古通变的杰作,也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英译中国古诗中颇负盛名的一首,被纳入美国诗歌经典系列。这首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细致地抒写出对远行经商丈夫的怀念和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原诗和译诗均使用了丰富的评价资源以展现女子的情思。本文采用描述性和解释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长干行》的原诗与译诗置于Ma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12-09
- 《游子吟》英译赏析
者只能在透彻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译文在意境及形式上接近原诗。本文将以颂扬母爱的经典之作——《游子吟》为例,着重从意美和形美的角度,比较与分析它的三首英译诗歌,进而谈及中诗意象在英诗中传达的合理性,以及英译格律诗所应采取的形式问题,探讨怎样翻译才能最接近原诗的美。意美;形美;意象;形式1.引言在烟波浩淼的文学海洋里,古诗词是最为瑰丽璀璨的浪花。它的语言含蓄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远,常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而把这一文学瑰宝译为英语就更是难上加难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2011-08-15
- 《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统诗歌,但在传达原诗神韵与意境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少了诗味。因此许多翻译家主张“以诗译诗,尤其要以格律诗译格律诗”。在这些知难而进的中国翻译家中,有一位就是有“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之说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先生。他的“诗体译诗”被著名学者钱钟书称为“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许渊冲教授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
剑南文学 2011年3期2011-08-15
- 《沧浪诗话》和《原诗》中的杜甫论探析
《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诗为诗歌的“集大成”、“诗入神”,然《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关键词:《沧浪诗话》 《原诗》 杜甫论杜甫论,在我国唐以后的古典诗学批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严羽的《沧浪诗话》和叶燮的《原诗》都推崇杜甫的诗歌。本文试比较《沧浪诗话》和《原诗》中的杜甫论,以求教于方家。高度推崇杜甫的诗歌为“集大成”、“诗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0期2009-07-01
- 火鸡与画眉
外国诗应尽量保持原诗本来的面目,同时又力求传达原诗神味的观点,是他从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中得出的宝贵成果。正象他所说的,“译诗,比诸外国诗原文,对一国的诗创作,影响更大,中外皆然。”回顾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新诗格律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各家不同方法、不同风格和不同态度的译作,是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怎样译诗?”这个问题,的确值得认真探讨一下。卞之琳同志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关于杨德豫同志和屠岸同志的译作,我完全同意卞先生的评价,确是可喜的成果。但是,关于飞白同志举
读书 1982年9期198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