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
——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2016-02-13 13:22胡思民凌志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译诗江雪音韵

胡思民,凌志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
——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胡思民,凌志华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研究从许渊冲提出的中诗外译“三美”的标准出发,通过对“三美”的理论分析,以柳宗元《江雪》四种英译为例,从审美的角度来对比分析四种古译诗中“意美、音美、形美”的具体表现以及译者的意图,让译诗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音、形”之美,能让英语读者更好地领略我国诗歌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意、音、形;《江雪》;译诗

一、引言

诗歌翻译虽也是把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的工作,然而因为所译的是诗,所以要求译出来的结果也应当是诗,这是必要的条件,也是十足的条件。理想的译诗,首先它得是诗,它不仅能传达原诗的内涵,而且还能传达原诗的音韵及形式。翻译诗歌过程中,译者首先也是阅读者,只有译者真正理解了所要翻译的诗歌,且具备深厚的目的语转化能力,才能更准确的呈现给读者一首高质量的诗歌。好的译者应该用敏锐的感受力与悟性抓住原诗的生命,再用另一种文字表现出来。在翻译的时候,能身临其境,使诗人成为自己,让自己成为诗人。而称之三美的“意美、音美、形美”,正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

二、“意、音、形”的理论探讨

许渊冲提出的中诗外译的“三美”标准:首先译诗要能表达原诗的内涵,以意动人;其次译诗要能传达原诗的韵律;最后译诗要能体现和原诗相同的长短和对仗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翻译格律体诗词,尽可能表达原诗的“意、音、形”之美;其中音美是指诗句的平仄、音调有规律,读起来好听、朗朗上口,它不仅能凭借西方诗人惯用的格律方法来传达,用原诗相近的“韵”字来押韵,而且还能通过双声、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音之美。[1]三美在期诗歌中的重要性分别是:意重于音、音重于形。翻译时要求译者尽可能做到意境、音韵、形式应有尽有,不可偏废,[2]既能使译言表达出原诗的意美,又能体现出音美与形美,给人在心灵感受、听觉和视觉上有美的艺术享受。

翻译诗歌重在达意,想达到原诗的音韵和形式很难。而不同的语言创作的诗歌在音韵和形式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译者有效地把原诗和目的语连接起来,揣摩运用目的语再现原诗的意境和内涵,而这也是诗歌翻译中最难的。有译者提出不要重视对原诗音韵和形的翻译。如:翁显良用散体译诗(包括译格律诗),虽然散体译文重真,翻译时能节省气力,但在研究者看来,这种译法有其不足,因为好的译诗非常重视音、形美,这是表达诗歌内涵、意境与风格不可替代的手段。

有关译诗中音、形美的处理,有研究者倡导用韵文译韵文,虽然有难度,但有章可循;对于非格律诗,目的语要能传达原诗语言音、形特色。[3]如彭长江提出要用韵律、节奏、音调与语势等来译格律诗或非格律诗,否则,原诗的三美完全消失,一点没有体现出来。而赵甄陶则认为中国古典诗词要用韵律而不用自由体翻译,反之,原诗的格律和音韵就会荡然无存。因此,诗歌翻译,既要做到不因韵律和谐而损害原诗意境,又要做到不为达到形式相近而无端凑足韵律。如果一篇译诗能把三美有机的结合,且符合三美的标准,这样就达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传神。传神是衡量一首译诗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是许多翻译大家都很难做到的。也就是因为没有传达出原诗的神韵,许多诗歌翻译便难以称得上“佳译”。因此说“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可以体现诗人精神个体形式中的特色,也可以是诗人通过具体的诗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境及这种意境对读者的影响。

三、原诗诠释与译文比较分析

(一)原诗诠释

《江雪》[4]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因不得志,诗人借江雪这几句词,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和郁闷的心情,寄托了他清高孤傲的情感,全诗清丽中蕴藏幽怨。

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和诗歌的语言特点,在赏读《江雪》时,读者的脑海中会呈现出这样的景象:寒冬季节,皑皑白雪覆盖大地,万籁无声。连绵不断的群山,见不到鸟飞;纵横交错的路径,看不到人的足迹。江面死寂,有位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孤单一人在大雪纷飞的江边垂钓。原诗中包罗万象的是雪,这就产生飞鸟尽、人迹无的景象。但作者没有把这种景象与“雪”相关联,反而在此情此景中表达的唯有江,江面不会存雪,大雪笼罩不了江,即使有雪飘落江中,也在顷刻间化成水。然而诗人运用“寒江雪”三个字,把景象较远的“江”与“雪”紧密联系,呈现出一种空旷、遥远、细雨迷茫的远景感觉,这就使得诗中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描写主要对象,即把下大雪的场情描绘出来,完全烘托出水天一色、苍茫一片的气氛。而前面用“寒”字,为的是点明气候;意在刻画老者的内心情境。那渔翁在寒冷的大雪天气,不畏一切,一人潜心独钓,反映渔翁有如此清高的生活和如此孤傲的性格。其实,诗人通过塑造渔翁的独特形象,描绘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体现诗人憎恨当时唐代社会而表现出来的一个精神境界。

《江雪》在押韵方式上,能做到词性对仗工整、音调平仄和谐,诗中呈现悲伤、凄凉的场情让读者的心情起伏不定。在形式上,短短几行言句,可谓言简意深,勾画出一幅冷清、荒寂的人与自然融合的景图。原诗在音、形上运用如此之妙,因此在翻译时就要特别在意用恰当、精准的目的语传达其音、形特征。

(二)译文欣赏与比较分析

1.译文摘录[5]

译文一(许渊冲译):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 , behold !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译文二(赵甄陶译):

Stream and Snow

O’er any hills no birds are seen;

In any paths no footprints show.

On a boat old man in cloak and hat,

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

译文三(Bynner译):

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译文四(吴经熊译):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Myriad mountains----not a bird flying,

Endless roads----not a trace of men.

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oat,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2.四种译文比较分析

每位译者,都有自身的知识素养,由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能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来表达这首诗的观点,因而产生不同的译本。

(1)比较分析“意美”

中国古诗,擅长语言委婉奇妙、情理精深切要,追求艺术思维。诗人在作品中能把个人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气质禀性等主观色彩呈现给读者,使其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形成意境。而诗歌在三美中最重意境,它是诗的灵魂和精髓,更是译诗中再现原诗意境和内涵的源泉和基石。诗歌翻译如能巧妙性、创造性地运用丰富词汇、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段、对等的文化意象等优势传神地表达原诗的美感,译文的整体风格就能体现了原诗的意境之美。

许的前两句翻译语言精美,十分传神,但他的后两句翻译值得商榷:(一)关键的部分译成状物叙事的写景抒情,显得很平淡无奇,那江边一个戴蓑笠的人在寒冷的江边钓雪真是不可思议;(二)原诗中没有“behold(注视)”这个词,在译诗中添加,为了与第四句的“cold”凑成韵律和谐,让人以为有求形害意之嫌;(三)“孤”和“独”是全诗的灵魂字眼,但在译文中没有凸显;(四)“翁”在古汉语中是指老人(或父亲),把“翁”译成“man”,必然导致语意消失,造成很大的理解障碍;(五)独钓(寒江)雪译成fishing snow(on a lonely boat),如没有解注,外国人就无法理解“钓雪”的涵义。

赵译的前两句能充分表达其思想感情,第三行“孤”用“a”来译,力度不够明显,第四行没译出“寒”,不过“独”用“alone”译真是妙笔生花。

Bynner把“千”和“万”当成数来翻译,译,显然不是原诗表达的意思。其实原文表达的不是数,而是形容山、径众多,借此烘托出众山均无鸟飞,众多路径无人迹的荒凉、幽静的情景。译诗以实数来译虚数,实不足取。而后面“孤”和“独”的翻译不合人意,用“a”来译,既过于笼统,又不到位,更没有在译文中体现“独”字的语义。

吴的前两句翻译基本传达了原诗的意思,第三句虽把“蓑笠”漏译,但“孤”、“独”二字的细致把握足以弥补其不足;原作没有用文字表达“清静”,却蕴涵着“清静”,最后一句添加“silently”,其艺术意境更符合原诗。

(2)比较分析“音美”

在音韵上比较,赵、许在译文处理上不分上下,均能传达音韵之美,均采用工整的四步抑扬格(iambic tetrametre)来翻译。许的译诗运用aabb押韵方式,将原诗的音韵美移植到译文中,阅读起来顺口、悦耳。赵的译诗运用abcd押韵方式,音节轻重错落有致、波动与旋律感强,同样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运用。在赵译诗中,辅音|s|和|z|的出现频率较高,主要体现在描写部分的景境。用头韵(stream和snow)放在第四行,朗读时发出的声音犹如刺骨寒冷的风,很有感染力,这正是诗人借用自然状况的叙写来反映当时现实社会的实情。

Bynner和吴译在诗的音韵上,特别是在押韵上,少了很多讲究。吴用的基本上是扬抑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re),但水甚规则。显然,Bynner和吴译诗在工整度、音韵的表达上均逊色于赵许。

(3)比较分析“形美”

在诗的风格上,赵、许翻译的诗文仍于原作一样简洁,都能控制好每行的音节数。Bynner和吴的译文也能表达原诗简约的风格,但最后一句音节数多。此外,四种译文均通俗易懂,读者在句法和用词上容易理解。从整体形式看,许和赵对原诗“形”的传达难分高低。若深究分析,许的前两句在形式表达上要略高一等,其前两句比赵译对仗更为工整,做到词性相近,平仄相反。因此,在四种译文中,许在前两句的形式上处理得最好,如移花接木般将原诗移植到译诗中。而赵在后两句的形式上则更胜一筹,他能把原诗的特点表达出来。Bynner和吴不如许、赵译诗对原诗整体形式的传达。吴的前两句词性的对应也工整,却在译文中加入破折号,这种刻意地添加对正确传达原诗简短精悍的形式乃至原诗那种一气呵成的语言风格是不利的。Bynner的译诗具有一定的特色,但每行开头都用一词,句法单一,没有表达原诗整体形式的对仗及变化,因而译文与原诗在形式上相去甚远。

在此,可以从传神这一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的终极标准出发,对以上四个译文做一整体比较。

传神方面比较突出的是赵译,其作品最能体现“三美”。原诗的整体风格和特征在赵译中保留和适当修饰了英语对等的语言形式,忠实地传达了原创者本人和诗文的风格。尤其是赵译在最后一句中合理运用了“alone”⼀词,整体

表露出原诗的意境,让读者阅读时体会出原创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所有这一切显示出原诗的神韵通过赵译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在译诗中再现。虽然从音美和形美来看,吴翻译的显达平淡无奇,不如赵译、许。但吴译后两句中“孤”、“翁”、“独”等字分别用“only”、“old”和“lonely”表达,再加上“silently”一词的合理使用,能把原诗的意境巧妙带出。虽然许在音、形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终因对原诗的蕴意传达不够,出现了机械的字面硬译,而未深得原诗意境,所以在传神上稍有逊色。Bynner的译诗也有表现力不够的问题,如译文的音韵和形式单一,加之译者稍欠深人体会几个关键词的内涵,从而造成了意义不够全面,对原诗的整体风采、神韵再现也就大打折扣。

四、结语

译无止境,一首古诗词的翻译能传神达意,统筹兼顾到它的意、音和形,不仅让英文读者深刻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以及蕴涵的思想感情,而且也能让中文读者欣赏到语言流畅、语句优美的英文译诗。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应以再现原作之艺术为宗旨,不拘泥于形式,巧妙补偿,灵活变通,最大程度地展示译文的特色,力求译文神似原文,并且在功能上对等,这是一种寻找跨语言与文化差异的最平衡点的过程。希望凭借译者的智慧,让译诗能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音、形”之美,只有这样才能把诗歌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让英语读者更好地领略我国诗歌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冉迅迅.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与教学——以饮酒(五)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黄萍.从翻译中发现美——浅淡许渊教授古诗英译“三美”论[J].科教文汇,2009,(29):252.

[3]乔阳.浅论许渊冲“三美”原则在品牌汉译中的运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6,(3):49-50.

[4]许渊冲.唐宋诗词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20. [5]曹山柯.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江雪》的十一种翻译[J].外语教学,2004,(5):70-74.

(责任编辑:周金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2X(2016)02-0042-03

收稿日期:2016-02-23

作者简介:胡思民(1973-),女,安徽无为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译诗江雪音韵
江雪
江雪
江雪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