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英译赏析

2011-08-15 00:51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游子吟格律诗慈母

袁 慧 李 青

(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100072)

《游子吟》英译赏析

袁 慧 李 青

(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100072)

对于很多译者而言,将传统的中国古诗译成英文往往是一件颇费心思但却难以接近完美的事。因为古诗的意境及其特有的韵律在翻译时很难对等地转换成英文。译者只能在透彻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译文在意境及形式上接近原诗。本文将以颂扬母爱的经典之作——《游子吟》为例,着重从意美和形美的角度,比较与分析它的三首英译诗歌,进而谈及中诗意象在英诗中传达的合理性,以及英译格律诗所应采取的形式问题,探讨怎样翻译才能最接近原诗的美。

意美;形美;意象;形式

1.引言

在烟波浩淼的文学海洋里,古诗词是最为瑰丽璀璨的浪花。它的语言含蓄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远,常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而把这一文学瑰宝译为英语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是翻译中丧失的东西,即诗是不可译的,一经翻译就会失去原汁原味。所以,译诗只能是在深刻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力求在音美、形美、意美方面尽可能接近原文(顾正阳2003)。本文以脍炙人口的《游子吟》为例,对其三种译文作比较与分析,进而谈及中诗英译中诗歌形式的传达问题。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真诚地颂扬了普通而伟大的母爱,全诗清新流畅,感人至深。为更好地比较三首译文,首先需要对原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该诗所表达的意境作深刻了解。作者孟郊,唐代诗人,一生失意,穷困潦倒,在宦途失意的情况下,他饱尝世态炎凉,因此对亲情之可贵体会得更深。他的诗歌崇尚古朴,不求藻饰,特别着意于内容表达的深刻透辟。此诗写于孟郊在凓阳尉上,有感母亲的慈爱而作。诗的前两句刻画出一个慈祥的老母亲穿针引线,为即将远去的儿子赶制衣衫的情景。“慈母手中线”寄托了母亲对儿子无限的爱。“游子身上衣”,点明了母亲赶制衣衫的目的。“临行密密缝”,强调她的动作。“密密”一词更是凸显了母亲在针针线线中寄托的对儿子的深情与疼爱。“意恐迟迟归”,写母亲恋恋不舍的复杂心理。她对儿子的爱使她希望儿子即使离开,也要早早归来。慈母的舐犊情深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流露出来,显得朴素感人。诗的最后两句写小草难以报答阳光的抚育,从而形成一个巧妙的比喻:正如寸草不能报答春日的恩泽,子女也难以报答伟大的母爱。这两句寄托了子女对于母亲的感恩之情,是前四句的升华。透彻理解原诗后,来看三首英译诗:

译一:

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Witter Bynner译)

译二:

A Roamer’s Song

My benevolent mother—

With thread and needle in hand,

Mends the garment I have on.

Ere I leave my native land.

More stitches,ere I take leave,

To hold the seams firm and fast.

As itinerant worker.

To come home I’d be the last,

With what can I repay Ma?

Whatever others may say.

For what she has done for me,

Her,I can never repay.

(徐忠杰译)

译三:

Song of a Roamer

The threads in a kind mother’s hand,

A gown for her son bound for far-off land.

Sewn stitch by stitch before he leaves,

For fear his return be delayed.

Such kindness as young grass receives,

From the warm sun can’t be repaid.

(许渊冲译)

以上三种译文基本上都传达了原诗的内容,即为达意。诗歌翻译中的达意取决于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它不仅指对文字而且也指对诗歌意境的不同理解。由于译者的文化修养和翻译的角度各不相同,这种理解上的差异也在所难免。

我们先来看标题的翻译。“游子”一词,许译用roamer一词,意为:“流浪他乡的人”,有“漂泊他乡”之意,表达出远离故土的游子的漂泊生涯。Bynner则将其直译为traveler,意为“旅行者,旅人”,未能体现出诗中深意。另外,“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押韵短诗体的名称,与英文诗歌中的song近似对等,可以对译。

诗中开头两句中“慈母”和“衣”的译法各异。Bynner译为fond-hearted,有“溺爱”之意,并不能深切地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之情,而徐译的benevolent和许译的kind却更好地表现出了这一点。另外,本诗中母亲所缝制的衣服应为我国唐代人所穿的长袍,Bynner将其直译为clothes(衣服),显然是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所致。徐译的garment和许译的gown则更好地传达了古代人的长袍文化。

接下来的两句写慈母的动作。儿子临行前,慈母的针线是如此细密,唯恐儿子迟迟归家。Bynner译把慈母she作为描写的直接对象,符合原诗的描写重点。徐译采用第一人称,突出了作为“游子”的“我”,但不利于刻画母亲的伟大形象。许译较为尊重原诗的刻画角度,突出了母亲依依不舍的心理。三位译者对“密密缝”的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Bynner对“缝”的译法相当独特,将其分解为sew和mend,并分别用副词carefully和thoroughly来修饰,构成两个并列的动作,表达出母亲对儿子强烈的情感。徐译对“密密缝”的处理也很到位:除了用more表现出“密密”之意,更用to hold the seams firm and fast进一步强调,但不足之处就是加译太多,虽能达意,但不够凝练,且拉大了译文与原文诗歌形式的距离。许译的stitch by stitch意为“一针又一针”,无“密密”之意,难以深刻地表露母亲对儿子的深爱,只是使得诗歌的形式与原诗更为接近,可见要做到形神兼备着实不易。

原诗最后两句应用了类比的手法,即把“游子”与“慈母”比作“寸草”与“三春晖”,这与西方诗学中的“隐喻”(metaphor)类似。Bynner即是采用了隐喻修辞格来翻译,他保留了原诗中“寸草”和“三春晖”的意象,分别将其译为inch-grass和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然后以love将两个意象连接起来,通过客观世界的意象,深刻地表达出儿女无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厚泽之意。徐译虽在此处以第一人称道出游子的肺腑之言,但是并没有译出原诗中的自然意象,使人读后感而不深,可谓诗译的一大损失。许译对诗意理解准确,既保留了原诗的基本意象,又做到了准确的达意,并且诗歌形式上与原诗较为接近,基本上表现出原诗的意美和形美。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翻译出原文的“三春”,从而造成原诗意像的缺失。

实际上,意象在东西方诗歌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中国古诗歌素有“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1979)的说法,可见意象之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在西方诗歌中,意象(image)对于诗人情趣的表达也至关重要,因为诗歌的一大特点即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所以在中诗英译中,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意象。《游子吟》中含有两对能寄托情感的意象:手中线和身上衣;寸草心和三春晖,这种意象对比在中英诗歌中都颇为常见。基于意象在中英诗歌中表现方式的相似性,对这两句的翻译可采取原诗意象的并列方式。在这一点上,Bynner的译法较好,在达意的同时,完整地保存了原诗的意象和艺术风格。

另外,把中国古诗译为英文时,要想在准确表达原意的同时,兼顾原有的诗歌形式并非易事。诗歌形式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它包括格律、音韵、节奏等,有其自身的音乐性,是诗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不同语言诗歌的韵律各不相同,在翻译中如果刻板地遵守原诗的形式,就有可能会损害诗歌的意美,所以诗歌形式的翻译要灵活中求同。《游子吟》的三种译文在诗歌形式的处理上各有特点。Bynner译采用自由体的形式。自由体由不押韵诗行组成,没有韵律的约束,只是通过反复和语法上的重复来实现头韵和内在韵(黄杲昕1994)。如本诗中的carefully she sews和thoroughly she mends。徐译采用英文诗歌中格律诗的形式,把原诗译为抑扬格三诗节,每节四行,每行七个音节。许译在形式上非常贴近原文,继续采用原诗六句的格律诗形式,而且押尾韵,读来朗朗上口,可以说基本做到了音、形、美兼具。

那么对于译诗而言,到底哪种形式更为妥当呢?原诗为中国诗歌中典型的格律诗,因此,若能用押韵体来翻译古格律诗会更为恰当。由于英诗押韵体节奏整齐、韵律规范,很有形式美与音乐美,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国诗歌的风格。而自由体由于不受韵律的限制,很难传达中国格律诗平仄规范、韵脚整齐的特点。就这三种译文的形式上,许译和徐译遵循英诗格律诗的形式,与原诗的格律相对应,较好地遵循了诗歌翻译上的“信”。

以上是从理解原诗的角度对三种译文作了粗略的比较。从翻译的角度看,译者从读懂原作到透彻理解再到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是一段相当艰苦的过程,因而存在纰漏在所难免,况且译诗标准本无定论,只要最大程度接近原诗的音、形、意,那么古诗英译就是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

顾正阳(2003).古诗词曲英译论稿[M].上海:百家出版社。

黄杲昕(1994).英诗格律的演化与翻译问题[J].外国语(94)。

胡应麟(1979).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29

猜你喜欢
游子吟格律诗慈母
游子吟
慈母心
游子吟
游子吟
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
曲是新格律诗继承传统和融汇当下的纽带
『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学者认为《游子吟》也是一首励志诗
自由诗与格律诗之间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