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视角下《归园田居》(其三)的翻译研究

2021-03-05 08:10周娱凡
现代英语 2021年22期
关键词:园田物性英译本

周娱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外语系,北京 100083)

一、引言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最为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其中第三首被称为“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对《归园田居》(五首)及其英译本研究的文献较多,但绝大部分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第一首的翻译研究。然而,只有一篇文献对第三首的翻译研究进行了英译鉴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第三首及其英译本的研究却无人涉猎。因此,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归园田居》(其三)及其三种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重点探讨及物性系统的参与者角色、环境成分及过程确定问题,以检验及物性系统在研究田园诗歌翻译中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及物性系统理论框架

在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经验功能是其三大功能之一,指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并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或情形。及物性系统是经验功能多个语义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Halliday认为及物性涉及整个小句的内容,包括过程、参与者角色以及环境成分。就过程而言,Halliday区分出六种主要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以及一种特殊的气象过程。参与者角色根据过程类型而确定。Martin和Christian认为及物性系统用来反映主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相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

三、原诗的及物性系统分析和讨论

该诗共有8小句,分为4部分。前三部分讲述了诗人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而豆苗稀疏,清晨起床下地铲除杂草,劳作了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才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狭窄的山径上草木丛生,走在其中夜间的露水沾湿了衣裳,表达出诗人认为仕途艰难,自己身在其中也难以免受牵连;最后直抒胸臆:衣衫被露珠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田园的心意。接下来笔者对原诗逐句进行及物性分析:首先确定过程的分类,然后根据过程类型再确定参与者角色和环境成分。对该诗的及物性分析结果见下表1。

表1 原诗的及物性分析

根据表1,可以发现该诗前三部分物质过程的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关系过程。这是因为前三部分诗人着重描写了其归耕田园的生活场景(种豆、荷锄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物质过程来展现;诗人还主要描绘了田园的景色(草盛、道狭等),这些则需要运用关系过程来描写。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心理过程(惜、使)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归隐田园的热爱和决心。此外,还发现了一个显著特点:参与者角色“我”,不论是作为物质过程的动作者、行为过程的行为者还是心理过程的感知者都是隐性的,因为它们在原诗中都没有在语法层面表达出来。但是在语义层面,它们又是必须存在的。意义是通过形式来体现的。这是一首田园诗,主要描绘归隐田园的生活景象,一些表示田园的自然参与者角色都出现了(草、豆、夕露等)。即使“我”是过程(种、荷等)的参与者,但这个成分在语法层面也是不出现的。以上是从及物性角度对原诗特点的分析,下面运用及物性系统,通过对比分析其三个英译本,探析英译本是否译出了原诗的特点和意境。

四、英译本及物性系统分析和讨论

多年来,许多译者都对《归园田居》(其三)进行了翻译,笔者从中挑选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分析,分别为美国汉学家Burton Watson的译文,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以及汉诗英译大师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下面首先通过表格对三个英译本分别进行及物性分析,再根据表格对原诗和英译本的及物性进行对比、分析与讨论。

(一)第一部分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表2)

表2 第1~2小句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根据表2,第1小句中“种”为物质过程,三个译本分别翻译为 planted、have planted、sow。 plant意为种植(植物),而sow意为播种(种子),原文“种豆”侧重于播种,因此个人认为许渊冲译文的选词更加准确。“下”指山脚下,笔者认为Burton Watson的译文最准确,译为at the foot of。第2小句为关系过程,描写杂草丛生而豆苗稀疏的场景,Burton Watson处理为行为过程flourished,表现杂草生长繁茂;杨&戴处理为存在过程abound,突出了杂草很多之意;许渊冲处理为行为过程overgrow。因此,这里认为Burton Watson的译文更形象,flourished一词将草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出其蓬勃生长的繁茂,和豆苗的few形成鲜明对比。

(二)第二部分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表3)

表3 第3~4小句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根据表3,第3小句中“兴”属于行为过程,表示起床,Burton Watson和杨&戴分别译为get up和rise,而许渊冲没有译出这个过程,而是用 though early still暗示诗人起得很早。对于环境成分“晨”,Burton Watson和许渊冲都译为at dawn,而杨&戴处理为early in the morning,相比之下at dawn更加具体准确。“理”属于物质过程,意为清理杂草,Burton Watson译为work to clear away,将原诗的意思传达得十分准确。而杨&戴处理为tend,意为照料,和原诗意思有些出入。许渊冲简洁地处理为weed,意为除草,只用一个词就译出了“理荒秽”,真可谓言简意赅。第4小句有三个物质过程:带、荷、归,Burton Watson都译出来了,wrap意为披着月光,shoulder意为扛在肩上,译出了原诗的意境。杨&戴将“荷”处理为伴随状语with my hoe,不能体现出扛在肩上之意,对原诗意思的传达稍显逊色。许渊冲将“归”处理为plod,意为沉重而缓慢地前行,而原诗传达的意思应该是经过一天的劳作,回家路上惬意悠闲的意境,plod却打破了这种意境。因此,个人认为Burton Watson的译文最准确。

(三)第三部分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表4)

表4 第5~6小句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根据表4,第5小句为关系过程,三个译本都处理为关系过程,符合原诗的意境。参与者角色“草木”的翻译略有不同:Burton Watson按字面译为grass and trees,杨&戴处理为the flowers and grass,不太符合草木丛生的画面,和原诗稍有偏差;而许渊冲则简洁地译为grasses。因此,这里认为Burton Watson和许渊冲的译本都可取。第6小句中对物质过程“沾”的处理上,Burton Watson和许渊冲都译为wet,而杨&戴处理为drenched,意为浸湿,而露水不可能使衣服湿透,用在这里似乎程度太过。原文意思应该是露水轻轻把衣角打湿,wet通俗易懂,相比之下更符合原诗的意境。

(四)第四部分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表5)

表5 第7~8小句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根据表5,第7小句中“不足惜”这一心理过程,Burton Watson处理为worth a worry,杨&戴处理为are little enough to bear,而许渊冲没有按照字面翻译,而是把“衣沾”意译为to which I pay,“不足惜”处理为no heed at all,可谓独具匠心。第8小句中,“愿”分别被处理为 hopes、purpose、desire,这里认为许渊冲的desire更准确,更符合诗人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愿。“无违”指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许渊冲用met与desire搭配,既通俗简洁,又传达了原诗的意思,还符合其译文的韵律。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与讨论,可以发现其共性在于三个英译本在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处理方面和原诗基本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准确传达。其差异性有二:一是原诗更多通过关系过程描写田园景色的静态美,三个英译本将关系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将原诗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把草木等参与者拟人化,视作这些行为的主体,说明译者平等看待世间万物,使读者感受到诗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是原诗中作为参与者角色的“我”是隐性的,而三个英译本都以I呈现了出来。“我”没有在原诗中体现出来,一是因为汉语的语法特点很多情况下主语不用明说,二是因为汉语诗歌的特点,比如结构、韵律的要求等。但英语中主语通常是不能省略的,因此译者处理该问题最常用的做法就是把隐性的“我”用I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三个英译本都较好地传达出了《归园田居》(其三)作为田园诗的风格和意境。杨&戴的译文在参与者角色和过程类型的选择上有些地方和原诗有所出入;Burton Watson在内容上对原诗的还原度更高,译文更加具体准确;许渊冲的译文更加简洁精炼,同时注入了个人巧思,体现了其对原诗的独到见解。

五、结语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归园田居》(其三)及其三种英译本进行了及物性对比、分析和讨论。研究发现,三个英译本在原诗的及物性处理上各有特色,都较好地传达出了该诗作为田园诗的风格和意境;此外,及物性系统在研究诗歌翻译中有较强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园田物性英译本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劳动最光荣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