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浩 庞宝坤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8100)
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自此,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和中国文化缺失等的相关研究相继展开。从丛教授指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讲师片面关注外来文化的融入与传播,忽视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入与传承等是造成现如今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毕业论文是检验高校教学和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本科教育的结果与特点,通过研究本科毕业论文文化失语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科阶段教育中文化失语现象的表现形式和成因,从而提出相对的改良意见,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
文章选取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至2015级本科生毕业论文为调查对象(见表1),将总计371篇毕业论文分为文学、语言学、翻译、文化四类,其中文学论文61篇,语言学论文17篇,翻译论文174篇,文化类论文119篇。文章通过将四类论文精读、归纳、分析,分别研究四类论文中文化失语现象的比例、特点与成因。
通过研究可知,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至2015级本科生毕业论文共371篇,存在文化失语现象论文209篇,占比56.33%,具体比例如表1所示。文学、语言学、翻译与文化类论文均存在文化失语现象,但各自文化失语现象的程度、表现形式、特点均有不同。
表1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2015级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统计表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至2015级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共有文学方向论文61篇,其中存在文化失语现象的论文51篇,占比83.61%。文学类论文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在文学类论文中的占比较大,为利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例如“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An Analysis of Buck in The Call of the Wild”,该类论文在选取的研究对象时,该类论文的选取目标均为英美文学作品或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中国文化无关,故均存在文化失语现象;另一类为英美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例如“The Comparison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Lovesong and Love Gallery”,该类论文对比视角选取的不同会对是否存在文化失语现象产生极大影响,部分论文以西方价值视角进行分析,缺乏对文化层面的对比,故也存在文化失语现象。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至2015级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共有语言学方向论文17篇,其中存在文化失语现象的论文14篇,占比82.35%。语言学类论文写作门槛偏高且本科阶段的语言学学习程度较浅,故该方向论文在四种分类中数量最少。语言学类论文如“Micro-level Analysis of Illocutionary Metonymy Attribute model”在研究语言现象时均以英文为对象,即使在中英文例子等效的情况下也会优先选择英文,故该类论文也存在比例较高的文化失语现象。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至2015级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共有翻译方向论文174篇,其中存在文化失语现象的论文90篇,占比51.72%。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涉及源语与目的语的双向交流,在研究中英互译时中英文均为研究对象,故翻译类论文文化失语比例较低,但部分论文如“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Dish Names”在对翻译提出建议时刻意地要求翻译完全顺应西方的语言习惯与文化,忽视了交际的双向性,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重视,故也存在文化失语现象。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至2015级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共有文化方向论文119篇,其中存在文化失语现象的论文54篇,占比45.38%。文化类论文包括中西方文化对比论文如“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able Etiquette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与西方文化研究论文如“The Christian In-fluence on the American Wedding Ceremony”。 中西方文化对比论文针对某一文化现象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相同与差异做针对研究,需要对相关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故不存在文化失语现象;西方文化研究论文专注于对某一西方文化现象的研究,缺乏与中国文化的横向对比,所以均存在文化失语现象。
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文化失语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具体可分为论文指导与本科教育两方面。
当前大多高校在学生撰写本科论文时采取导师学生协作制,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方向与教师的研究方向选择导师,之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一方面,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论文答辩、体现自己的英语语言文化掌握水平,往往会在选题与写作中以西方文化为重点,忽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论文导师的研究方向均为英语,在中国文化方面难以给予权威的指导,部分导师也缺乏引导学生重视中国文化的意识,这两方面问题均是造成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原因。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成果的体现,毕业论文的文化失语现象与本科教育中的文化失语有着极大的关系,而本科教育中的文化失语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体,教师的水平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当前高校在选拔英语专业教师时,往往以英语水平作为唯一的学术水平参考因素,这就导致英语专业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掌握水平良莠不齐,教师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授课时,教师往往单纯强调目标语言交流文化输入,缺乏文化交流的双向意识,使得学生也单方面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2.教材选取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武器”,当前可选用的英语专业教材与教辅资料很多,但大多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在选取教材时处于两难的困境:英语国家编写的教材词汇丰富、语法纯正,可以让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其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微乎其微;中国学者编写的教材含有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注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但其语言难免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在纯正性方面无法与西方国家编写的教材相媲美。这使得教材的选取影响了英语专业课堂上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的教学需求。
3.课程设置
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活动,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时,以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即听、说、读、写、译为主,将英语作为一门“技术”来教授,对语言之外的文化层面重视程度不够,相应地对母语文化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故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对文化层面的考量往往缺乏深度,更缺乏中西文化之间的横向对比。
为改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文化失语现象,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增强英语专业培养跨文化人才的能力。
学生与导师是毕业论文的直接作者,要想改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文化失语现象,就必须提高学生与导师在写作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在毕业论文指导要求中,应该明确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不再只专注于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研究,同时也可以让导师根据指导要求提出合适的意见来提升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
教师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施者,要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需要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意识,改善教师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目标语言文化输入思维,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同时高校应加强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文化素养,要求教师尊重并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倡鼓励英语教师主动学习中国文化,在教授英语的同时重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分析比较研究,在平时教学中就避免出现学生重西方文化而轻中国文化的现象。
要解决上文所述的高校英语专业教材选取问题,各高校需注重自主编写优质教材。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今中国的重要议题,而要“走出去”的中国文化需要由中国自己来定义,教材中的中国文化也必须由中国自己来编写以保证其纯正与权威。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不同领域、地域、民族均有各自的特色文化,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与区域特点将不同的文化编写进教材,这样即可以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丰富度,也可以使高校摆脱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的问题,使中国的英语高等教育更加全面立体。学生通过对自主编写教材的学习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学习中国文化,从而避免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高校的英语教学不能只以培养学生英语“技术能力”为目标,应该以英语语言能力为基础,全方位培养学生包括文化、思维模式在内的各方面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当前英语专业的教学,往往以学生能像第一语言一样使用英语为最终目标,以此为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中西文化的转换能力,不能很好地起到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中国英语学习者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实现本国与英语国家之间的深层文化交流,这是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和其他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很难做到的。英语专业在教授学生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注重教授学生的文化转换能力,既包括文化内容上的转换也包括思维模式上的转换,以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明确中国文化与文化转换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能够足够重视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一定深度。
文章首先对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至2015级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文化失语现象的程度、表现形式与特点,进而研究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之后根据成因给予针对性建议,以期改善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文化失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