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卫华
(福建开放大学邵武分校,福建 南平 354000)
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教材主导”的教学架构,既实现了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升了课堂内涵,而且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也保证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其认知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明确互联网技术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全面解读前者的特点,探寻其与后者之间的契合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层面给予转变,完善教学架构,提升教学指向,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教育是指全体教职员工依托互联网进行教学方案制定、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教师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推进教育现代化变革,以“讲学练考”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温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技术的加入,既能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整合,提升课堂内涵,又能深化课程知识,给予学生别样的课堂体验,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目前,学校常用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基于线上联动教育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实训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师教学反馈的教育治理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现出诸多优势特征。
首先,在线上教学平台的辅助下,部分课程环节可以脱离时空限制,学生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能根据自己学习的成效,选择一次或多次学习,实现同一课程内容的重复学习效果。
其次,网络为学生学习、思维提升带来了更丰富的资源内容。无论是课外拓展的文章、故事,还是具备视听化效果的信息化资源,抑或具有总结性质的思维导图与归纳表,都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架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英语知识的感知力,加快构建符合当代学生需求的英语讲堂。
最后,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向教师提问,而教师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整理任务箱中学生的问题,并为其制定多元化的专项练习方案,实现一对一指导的效果,尤其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可以展现出更好的应用效果。
目前来看,互联网资源利用率低也是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限制,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教材知识,在开展互联网教学时也是将书本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线上课堂,围绕课程标准制定线上教学方案,忽略了不同学生能力、认知等方面的需求,导致线上教学推广不太顺利。
此外,学生自我约束力也是影响线上教学成效的核心问题。线上课堂虽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架构,但师生以网络相连,无法面对面交流,在沟通效率与教师监督方面容易出现问题。而学生在缺少教师直接监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自制力不足而学习不认真的问题,导致自身交际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举措。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要以“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为原则,贯彻“以学定教、以展施教”的备课理念,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自行决定学习内容以及知识拓展方向,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以“Personal and Family Life”一课为例,本节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重点语法,能够顺利向他人提供自己/家庭的基本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表达规范。针对上述内容,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借助移动设备,将教学目标、重点语法、教学重难点提前下发至学生,收集他们在本门课程中希望学到的知识和一些基本的表述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围绕现阶段学生普遍认知,在课堂环节中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最后,教师还应开设线上备课反馈渠道,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在备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增删,以此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课前预习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养成良好的学习规范。同时,该环节也能锻炼和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在借助新知识的过程中深化英语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的相互转化。基于此,教师要把握“互联网+教育”的育人价值,利用教学平台实现预习环节的趣味化设计,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课前的准备活动。以“School Life”一单元为例,教师可借助喜马拉雅App开展课前预习,结合学生间能力的差异,收集不同难度的英语语篇,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收听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本单元教学目标制作不同类型的预习任务书,学生要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选择英语节目进行学习,并借助电台下方的交流平台,以语音的方式提出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教师则要在预习环节后收集学生意见,对其现阶段语用能力进行分析,并以此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内容与活动,实现更有效的针对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同样要发挥媒体设备与信息化工具的教学辅助功能,结合学生的预习成果,融入多种教学手段,有效解决其问题,实现深度学习的效果。
以“Celebrations”一单元为例,开展教学时,教师可设计“Traditional culture celebration”这一主题,并借多媒体技术引入中西方传统节日,结合音频、视频,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外国学生连线,通过实际对话,带领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的异同,提高自身语用能力。最后,教师可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开展英语交际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分享自己家的庆祝方式,感受文化背后蕴含的情感文化,实现能力、素养的协同发展。
当今教育背景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持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对此,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优化课后练习环节,使学生英语思维、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以“Food and Drinks”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从三个层面为学生布置练习活动:首先,针对基础知识模块,教师可通过学生的预习成果、课上表现以及网络大数据,总结学生在本课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一些知识点,并借助喜马拉雅App,将本节课音频上传至电台,围绕教学难点设计不同的语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针对发送,实现作业的分层布置;其次,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层面,教师可围绕单元主题开设脱口秀、演讲、笑话等板块,收集多种类型的英语语篇,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重点语法知识的理解,强化自身英语思维;最后,针对学生交际能力,教师可借助App用户随机匹配的功能进行班级口语交际练习。对于学生能力间的差异,教师要合理构建教学情境,辅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完毕后要将音频统一上传至班级群,受到点赞最多的学生,教师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的本质在于提高教学成效,助力学生能力、素养个性化发展。对此,教师要重视该环节的育人价值,明确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把握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完善现有的评价制度,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的同时,促进其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
首先,教学评价要贯彻学科素养。作为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参考,教学评价除了围绕学生成绩与学习表现外,还应从能力、素养等层面入手,围绕学科特点,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全方面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可借助喜马拉雅App开设多种主题的英语跟读、自读板块,为学生展示发音技巧。在这之后,学生要模仿朗读人员的风格、语调,自主录制朗读音频,并上传至App。教师在第二天上课前,随机抽取几名学生的音频进行展示,让班级内学生根据发音、情感、语速等方面进行打分,并提出具体改正策略,确保学生交际能力的正向发展。其次,教学评价应多元化,教师要摒弃传统“模板化”的评价方式,将其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表现、能力发展、知识运用为评价主体,减少多余束缚的同时,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互联网环境下,推动信息化教育已成为教师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大趋势,英语教师要重新审视教育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互联网环境下教学工作发生的变化,完善当前教学形态。不仅如此,在日后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握学生发展诉求,深入解读“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内涵,加强课内外知识联动,发挥英语文化的引导作用,使其英语交际能力得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