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英文报刊选读》课程思政探究

2021-11-22 16:22马艺文
现代英语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文科报刊英文

马艺文

(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式建设。2019年,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重提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在与世界其他各国的交流互鉴、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大批能够熟练应用外语、了解我国国情政策、熟悉国家政策方针、通晓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对高等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高等教育中“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期,以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理念的“新文科”更是对外语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新文科”的研究现状

与传统文科相比,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文科”,更能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王铭玉、张涛,2019)。“新文科背景下文学教育与科研方法创新”论坛上,李维屏(2019)指出,新时代的外语学科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提升中国形象方面发挥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高校英语专业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高端国际化外语人才。2019年6月,多位专家学者在“新文科理念下的外国文学研究战略思考”高端论坛上指出建设“新文科”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外语研究及教学注入活力和动力。由上观之,“新文科”理念不仅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为其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打开了新局面、提供了新方法。

三、“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7年12月由中国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政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应当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完善专业教材、将课程思政渗透进教学设计、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工作者应对所授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提取、归纳、梳理、升华并将其渗透进课堂教学中,旨在达到知识学习、技能获取、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的发展目的、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达到育人功效。

四、《英文报刊选读》课程的重要性

对不少大学而言,《英文报刊选读》是英语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拓展选修课,甚至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也同样开设了《英文报刊选读》大学英语提高课。该课程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报刊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富有中国情怀和拓展国际视野。《英文报刊选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地道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时效性较强的内容题材,如:时政、财经、科技、社会等涉及多学科的新闻报道、社论、专栏和述评等,恰恰正是学生及时了解国情、接触国际时事政治的重要途径,也符合我国“新文科”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

五、《英文报刊选读》课程的研究现状

《英文报刊选读》课程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学生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阅读、理解、分析,达成对语言所折射的文化背景的吸收及价值立场的判断。另外,从教学角度来看,《英文报刊选读》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内容往往是某种具体新闻价值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事件,其本身附带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设计让学生透过新闻现象理解文化意义,并将这种意义中可借鉴的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行价值观引导和政策方针宣传,这显然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英文报刊选读》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较为可观的,主要集中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

端木义万(2004)强调英语报刊课程的重要性,可以培养外语阅读技能、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刘巍(2011)将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英美报刊选读教学实践中,从“及物性”“情态”和“分类”三方面分析,透过语言形式了解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新闻内容,从而更有效地从新闻语篇中获取信息。李海红(2014)详细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将其分为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聚焦三个阶段,从导入主题、下达任务、执行任务、报告与评价任务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外国报刊选读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刘志朋(2016)尝试在《英文报刊选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隐性评价对新闻资源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发现对学生理解新闻语篇的核心思想,识别和解读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辨别报刊媒体背后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具有显著意义。由此看出,前人对《英文报刊选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大都聚焦于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对新闻语篇和语言进行分析、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们对英文报刊本身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少地关注学生对于分析报刊过后的情感目标的追溯以及批判思维的锻炼。

(二)实践研究

具体来看,前人对于《英文报刊选读》课程的实践研究多集中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探索。关于教学模式,贾爱兵(2001)对《英美报刊选读》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改革,包括削减课时,更新教材,改进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发现此项改革不仅帮助学生摆脱沉重的课时负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吕和(2013)从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立体化教学模式设计并应用于《英文报刊选读》课程,符合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赵芳(2015)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将翻转课堂理念与具体的教学步骤进行融合,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探索。关于教学方法,张方(2014)从《英语报刊选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三个层面分析教学现状,并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关于教学设计,林海(2019)结合自主学习理论从目标确定、操作程序和策略、技术支撑和评价手段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评价。但就教学设计的精细度和完整度来说,文章稍有欠缺。金秀金(2019)提出了从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不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实践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英文报刊阅读教学策略,从导入、核心、升华、延伸四个环节紧贴学生实际与需求创新教学设计;结合助读、选读、泛读等阅读策略最大潜力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从相关文献来看,无论是对该课程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前人大多关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路径和教学模式方面,虽有人尝试将德育渗透进教学,但很少人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融入教学。诚然这些研究对于英文报刊教学实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如何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设计中、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实践、如何对该思政课程进行有效评价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六、结语

根据“新文科”背景下提出的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理念,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一、教师可从《21世纪英文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官方网站转载过的西方国家的新闻报刊进行甄选作为课堂教学材料中的一部分,让学生们学习和对比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学、社会、历史、教育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对课程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隐性和显性的实践探索,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爱国情怀。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需求,深度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归纳总结课程思政与该课程的有效衔接点,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设计。三、建立该课程的课外阅读资料库、建设校内完善的试题库,在考察报刊课程基本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批判思维和价值判断的考察。四、建立健全课程考察与考试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构建全新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方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推动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文科报刊英文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孙文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