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视角下唐诗《竹里馆》及其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2021-09-06 02:22高宇鑫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原诗许渊冲物性

高宇鑫,王 丹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近几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对比翻译研究这一领域。就诗歌而言,据目前相关研究可知,学者对诗歌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词汇、句式等层面,鲜有学者从全诗整体含义角度入手对其译文进行整体分析探讨,因此导致一些学者对中国诗词的研究缺乏完整性。系统功能语言之父Halliday认为语言具有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而这三种元功能又与三大系统(主位系统、情态系统、及物性系统)密切相关[1]74。近年来,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中国语篇(诗歌、古文)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黄国文曾指出,系统功能语言理论可以为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英语翻译来检验功能语言学在话语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也能够对于诗歌及其译本的整体含义进行把握[2]15。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为分析基础,对比分析《竹里馆》原诗及其四种英译本,意在比较分析最为贴近原诗大意的译文,揭示及物性理论在翻译评价研究中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也为译者翻译以及读者了解此诗提供新思路。

一、及物性视角分析中国诗词研究综述

黄国文[2]最早提出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中国古诗词翻译进行研究。他认为应用及物性理论对中国古诗词及其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途径,并首次分析了杜牧所著诗歌《清明》一诗中的及物性过程[3]。至此,许多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应用及物性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词及其英译版本。王艳波,黄杰汉探讨了李白所著诗歌《赠汪伦》及其英文版本的及物性过程,并从该诗整体含义角度入手对其英译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4]99;胡玉鹏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王昌龄《塞下曲》不同英译版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了译者应灵活处理原文与译文过程类型之间的对等关系,力图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对等的结论[5]34。王丽静应用及物性理论对陶渊明诗歌话语中所体现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以此为现如今生态语言使用提供指导[6]68。

二、《竹里馆》原诗的及物性分析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他所著诗歌多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因而奠定了他在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领军人物的地位[7]105。《竹里馆》为其晚年归隐山林所作。全诗虽仅有二十个字,但有声有景有情,蕴含着诗人闲适悠然的情感。原诗的大意是作者独坐幽深竹林之中,时而弹琴,时而嘬嘴吹哨吟唱。试问这深林之中谁人知道他的所在,唯有明月映照,与他相伴。原诗及物性系统分析如下:

表1 《竹里馆》原诗及物性分布

首句主要含有一种物质过程类型。“坐”为“坐在、坐着”之意,动作发出者为诗人本人,在原诗中因保持句式和谐将其隐去;“幽篁”表示幽深的竹林,表明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幽篁里”为环境成分中的空间成分。同样“独”表示的是独自之意,在本句中强调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的状态,所以“独”同样也为环境成分中状态成分。首句通过表达动作的物质过程,表现作者独处竹林的状态,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第二句中包含两个物质过程类型:弹与啸。“弹”在本句中指弹琴之意,而“啸”指的是嘬嘴吹口哨。句中的参与者同样是隐去的诗人本人,“琴”与“啸”(隐性)则为目标。这句体现了诗人当时所处状态——时而弹琴,时而吹口哨,体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第三句主要通过表示心理状态的心理过程类型来表达作者当时所处环境是无人知晓的状态。这里的“人”可以理解为人们,“人”为感知者,而现象则同样是隐去的诗人本人。而此处的“深林”指的是幽深的竹林,很显然是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深林”一词为环境成分。

第四句与首句同样含有一处物质过程,表明虽无人知我存在,但我可与明月相伴悠然的心态。这里“照”是指照射、照耀的意思。该句中动作发出者为明月,而目标则同样为隐去的诗人本人。

三、《竹里馆》英译版本对比分析

(一)《竹里馆》译文

本文选取曾培慈[7]108、许渊冲[8]86、唐一鹤[9]303、埃兹拉·庞德[10]87四位国内外知名翻译者的英文译本进行及物性对比分析。以下为四位译者的译文:

曾译[7]108:

Sitting along, surrounded by bamboo clusters,I play the lyre, recite poems and versify some more;Deep in the woods where no one would take any notice,There is only the moon shining on my solitude.

许译[8]86:

Sitting among bamboos alone,I play my lute and croon carefree.In the deep wood where I’m unknown,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

唐译[9]303:

In the secluded bamboo grove, I’m sitting alone,Plucking the lute and uttering long whistles and moans.Nobody knows me in the recesses of bamboos;She who shines on me is the bright moon.

埃兹拉·庞德译[10]87:

Sitting in mystic bamboo grove, back unseen.Press stops of long whistle,Deep forest unpierced by man,Moon and I face each other.

(二)《竹里馆》译文及物性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从过程类型角度看,四位译者在翻译此句时均包含物质过程类型,而值得注意的是庞德在翻译时又增译了unseen这一表达心理过程类型的词汇,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树林幽深寂静,无人知晓;与原诗在表意方面近乎一致。而许源冲,曾培慈将原诗前两句合并为一句,着重强调主句“弹琴”,“吟唱”而弱化了原诗首句所表达的方位之意。这与原诗首句表意有一定的出入。除此之外,曾培慈的译句里还包含关系过程,表达出诗人置身竹林幽境,但与原诗相比,表意上有些许冗余。就参与者而言,许渊冲与唐一鹤,曾培慈的动作者皆为诗人自身,庞德的译文除包含诗人自身外还同样包含感知者——从竹林中偶尔经过的人们,现象则是诗人自己,这与原诗表意上有些许出入;而从环境类型来看,四位译者的译文均包含了空间成分。有所不同的是,许渊冲、唐一鹤、曾培渊均选用表达孤独状态的环境成分词,而庞德的译句却仅包含空间环境类型,与原诗的清净悠然的含义有所不同。

表2 “独坐幽篁里”译文及物性分布

根据表3可知,从过程类型角度来看,曾培慈的译句中除了包含与其他三位译者相同的物质过程外,还包含了言语过程,这体现了曾培慈在理解原句中“啸”字与原诗及其它三位译者的不同之处,但就过程类型而言,曾培慈的译句中所包含的过程类型较原诗此句中所含过程类型多,稍显累赘。所以从过程类型角度来看,许渊冲、唐一鹤、庞德的译句均与原句相匹配。值得注意的是庞德的译文与许渊冲、唐一鹤两位译者的译文相比,将动作者与目标(lute)隐去,使得物质过程更为凸显,同时也强调了作者当时的动作。从参与者角度来看,唐一鹤的译句中的“whistleand moan”为目标,这与原诗的及物性要素搭配一致,所以较为符合。

由表4可知,许渊冲、唐一鹤、庞德三位译者的译句与原诗包含同样的心理过程,其中庞德将原诗中的“知”改译成了“窥见”,“洞察”虽较之原句更具动感,但却缺失了原意;而曾培渊的译句中包含了物质过程,这与原诗在过程类型方面有所出入。在曾培渊的译句中no one为动作者,notice为目标,领受者为诗人本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译句中所缺少的心理过程,达到了原诗所表达的思想。

表3 “弹琴复长啸”译文及物性分布

表4 “深林人不知”译文及物性分布

由表5可知,在此句的翻译中,四位译者的译句中均包含了不同的过程类型,译句也各具特色。许渊冲的译句中包含心理过程,将月亮拟人化处理,运用peeps这一表示心理过程类型的动词来说明“月亮悄悄的盯着诗人”,使得月亮意向更为传神,也解释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但此处又添加了一个环境类型中表程度的only,使得原诗中悠然自得的意味减弱,从而给人一种悲凉的气氛;唐一鹤的译句是一个复杂小句,其包含两种过程类型: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首先物质过程小句表达了原诗字面含义“月亮照耀着我”。关系过程小句表明了作者与月为伴的关系,这与诗人所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一致的;曾培渊的译句也可理解为是一个复杂小句,其包含两种过程类型。除与唐一鹤的译句中表示相同意义的物质过程之外,曾培渊的译句中还包含存在过程,以此来突出月亮,侧面烘托出诗人以月为伴,与月同乐的心境;而庞德的译句从过程类型方面来看,与许渊冲的一致,均包含一种心理过程类型。但不同的是庞德选用了代表心理过程的类型词,虽保留了诗人字面含义,但在深层意蕴方面较许渊冲的译文有所缺失。

表5 “明月来相照”译文及物性分布

四、结语

本文运用及物性理论对王维所作《竹里馆》及其四个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四位译者的译文各具特色,且对原诗的意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唐一鹤所译与原诗过程类型、参与者、环境类型契合度较高,对仗较工整;许渊冲的译文,除包含物质,心理两种及物性过程之外并没有其他的过程,但他将参与者与环境成分巧妙的处理,使原诗深层次的意蕴传达了出来;曾培慈的译作包含过程类型最多,而这恰好将原诗中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象所包含的过程类型一一解析出来,但在结构上稍显冗余;而庞德的译文将原诗大意呈现了出来,但过于意译,虽然过程类型与原诗相似,但忽略了原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美感。所以综合考虑来看,唐一鹤所译与原诗契合度最高,且表意较完整。

由此可以看出,中外翻译者在翻译中国诗词时有所不同,中国译者在寻求意合的基础上也追求形式与原诗对等,从而使原诗虽短小但暗含深意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外国译者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全面,过分追求了意合,相较于中国译者弱化了形合。今后译者在翻译本诗时,在考虑相关翻译理论的同时,也不妨从及物性理论进行考虑,主要是从过程类型、参与者、环境类型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能够充分了解原诗本意,从而在保证原诗的形式基础上,也能兼顾原诗的深意,进而翻译出既能与原诗意蕴相符又能与原诗及物性过程类型相近的好译作。

对于读者而言充分了解及物性相关理论,从及物性角度对此诗的译文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读者从新的角度理解译文,对于译文的分析评价也可更加全面。

猜你喜欢
原诗许渊冲物性
物性参数对氢冶金流程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改诗为文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