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
- 荣鸿曾琴学研究之研究
族音乐学方法引入琴学研究的学者。荣鸿曾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作用于古琴研究,查尔斯·西格(Charles Seeger)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为其奠定了学术基础。他与民族音乐学家李海伦(Helen Rees)合编《理解查尔斯·西格尔:美国音乐学的先锋》(Understanding Charles Seeger, Pio neer in American Musicology)②Bell Yung and Helen Rees (ed.), Understandi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4期2024-01-12
- 诗经《伐檀》打谱后记
正调定弦。3.《琴学初津》中此曲命名为《伐檀章》,其余谱本皆命名为《伐檀》,属于同曲异名。表1 《伐檀》曲谱收录概况对比这4 个谱本的题解、后记、调式、指法来看,可以理清《伐檀》此曲可以分为两个源流。以最早收录此曲的《春草堂琴谱》为母本,《琴学初津》《琴学丛书》与前谱谱面基本一致,除个别指法有替换外,旋律音调基本一致。《琴学初津》后记中写到:“是曲,录春草堂,以正调角音立体……”,《琴学丛书》此曲注明为春草堂刻本,足以见得,《琴学初津》《琴学丛书》是《春草
名家名作 2023年18期2023-10-18
- “琴僧”对琴学思想发展影响述略*
1]3-18。在琴学领域,早在唐代就有从事琴乐活动的僧人的记录,但在传统的琴学思想中,琴人群体长期对佛教及“出家二众”(主要指“琴僧”)持明确排斥态度,如田芝翁《太古遗音》有云:“琴本中国贤人君子养性修身之乐,非蛮貊之邦而有也,故丧门不宜于琴。”[2]84-86但从琴学思想发展史来看,佛教思想一直以来都对琴学思想有所渗透,可见“琴”“佛教”与“僧”之关系源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关于古代琴僧的历史述略,司冰琳在其《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一文中已有清晰的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2023-10-13
- 斵琴与修护(下)
再现千百年来中国琴学的音声审美与艺术追求为目的,以音声品质的成、毁论成败,并直接对音声品质产生影响的这种作业实施行为,已经从一般的“修复”概念,升华为一种“修复保护至如初”的深层学理概念,称之为“修护”。若“修复”是构建在“修旧如旧”思想理念之上所形成的基础认知,那么,“修护”则是在这种基础认知之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修旧如故”的思想理念。如果说“没有一定操弄(缦)经历的斵琴很难主动或理性地在斵琴中把握斵琴艺术的真谛和奥秘;没有对古琴特殊音声品味的感悟、理解
乐器 2023年6期2023-07-10
- 山西泛川派古琴艺术百年传承纪事
与赏奇析疑、研究琴学。1924年,顧卓群、彭祉卿、顾梅羹教学任务结束,功成离晋。1925年前后,彭祉卿、顾梅羹等名家的亲授弟子、山西国民师范学校雅乐科学生、河北交河人王梅岩留校继续教授古琴,并编纂了《琴学常识》一书。1929年春,山西国民师范学校雅乐科学生郭少仙、程继元师从王梅岩学琴。郭少仙后来增订其师王梅岩的《琴学常识》,并撰有多篇琴学论文,立志收集古代名琴八张(实收藏四张),是山西本土研究古琴最深入的学者。遗憾的是,郭少仙未闻有弟子继承衣钵,其琴学遗稿
文史月刊 2023年4期2023-05-31
- 北宋理学思潮下的琴论探究
都有一定影响。在琴学领域,北宋琴论没有直接继承唐代注重演奏技法、削弱琴的道德性及载道功能等思想,而是与理学依据儒学经典进行重新阐释的方法一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传统琴学观念进行重新书写,带有明显的理学色彩。学界目前对宋代理学与绘画、文学关系的研究较多,关于理学对琴学思想影响的讨论尚不充分,本文从理学发轫时期北宋入手,从琴论中抽取出若干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发掘出理学对琴学渗透的逻辑与表现。一、自然之节:琴律中穷理“穷理”是北宋理学的核心命题。北宋理学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4-27
- 20 世纪江苏古琴演奏家群体特征研究
众多、琴人辈出,琴学思想、琴著、琴谱等更是纷繁多样。20世纪在江苏地区涌现了郑觐文、孙绍陶、夏一峰、管平湖、査阜西、张子谦、刘少椿、吴景略、成公亮、龚一、张燕等一大批古琴演奏家。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这些演奏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江苏籍的古琴演奏家(这里包含了已离开江苏而在外地工作);第二类是长期生活在江苏的外籍古琴演奏家。这些演奏家在20世纪乃至现今仍对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也是百年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一、20世纪
音乐生活 2023年1期2023-03-22
- 《琴史》研究述评
卷囊括了11 卷琴学专论,内容涉及琴律、古琴斫制、琴德等一系列琴学元素。自20 世纪起,陆续有学者开始研究《琴史》,也有了一定的进展,除了一些著作、文论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外,专门研究的文论包括俞飞的《儒学视野中的朱长文琴学思想探析——以〈琴史〉为例》、刘佳的《四部琴史文献的比较研究》、崔伟的《宋朱长文〈琴史〉古琴理论初探》等,其中以郑锦杨的《朱长文〈琴史〉初探(上)》和《朱长文〈琴史〉初探(下)》最有代表性。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琴史》进行研究,笔者在此将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2023-02-23
- 朱长文《琴史》中的心性观探究
人、琴事,末卷为琴学专论。作者朱长文(1041—1100)是北宋的大儒,以传扬高雅志趣和“琴之德”的功效,繁荣古琴研究为初衷撰写了这部《琴史》,其中的见解能够反映出当时文人对琴的看法。心性问题作为主体精神的内核,是一个人或流派整体哲学思想的基础。对心性观的讨论,就是对人的主体性、心灵、精神及其意义和价值的追问[1]。朱长文在《琴史》中虽然没有特意强调心性的特质及其之于琴学思想的意义,但他以心性的维度出发来论琴,将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渗透在《琴史》中,显现出
文化学刊 2022年4期2022-12-07
- 虞山琴家吴景略古琴艺术研究*
基、以兼容并蓄的琴学思想为观照、以锐意进取的琴乐实践为依托,在琴乐演奏、打谱创曲、琴器改良、琴学研究等方面,为我国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形成了融时代性、独创性、辩证性于一体的“吴氏”琴乐特质。吴景略(1907—1987),名韬,字景略,晚号缦叟,江苏常熟人。作为明清之际最具影响的古琴流派——虞山琴派于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琴家吴景略以其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为根基、以兼容并蓄的琴学思想为观照、以锐意进取的琴乐实践为依托,在琴乐演奏
艺术品鉴 2022年20期2022-11-16
- 清代古琴研究论文综述
史之悠久。清代的琴学发展是我国古琴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古琴艺术在此时期的发展既是对明代的继承与创新,也对其后的古琴艺术发展有着持续至今的深远影响。目前已有一些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现有相关论文可大致分为五类:琴派与地域古琴艺术研究、琴学史料研究、琴律研究、琴谱与琴曲研究、琴人琴事研究,现按上述分类对清代古琴研究论文进行阐述。一、琴派与地域古琴艺术研究此类的论文为各类中最多,涵盖了对广陵派、蜀派(川派)、金陵派、诸城派、浙派等琴派的研究,其中还有对我国清代
戏剧之家 2022年15期2022-11-12
- 古琴“均调说”理论及其音乐实践探讨
清朝王善编撰的《琴学练要》,对后世琴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该著作收录了历朝历代对琴律理论的研究成果和不同“均调”下的琴曲和调意,并且以创见性的观点第一次将“均”和“调”有机整合在一起,是两个概念共生出新的系统理论,进一步规范了琴的音高表现,由此确立了“均调说”。“均调说”理论倾向于音高在琴音表现上的作用价值。王善认为“均”是音律之主,“宫”包含五调,“均”与“宫”的交汇是音高和调性的结合。根据每“均”所呈现的调式结构,能够找寻到其在琴五调之中的关系。值得
名家名作 2022年16期2022-11-10
- 琴意谁可听?(下)
——欧阳修之琴与北宋士风
游;三、讨论他的琴学思想,并试图以北宋士风为背景,观察永叔身为琴家、交结琴友、参与琴事、发为琴论,如何将他身为知识分子的理念浸润渗透入琴中,而他的琴学议论及抚琴实践又如何反过来成为北宋士风昭昭可见的脚注和诠释。由永叔之琴到北宋士风的联结,是文章试图提出的主要论点之一。三、欧阳修的琴学思想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酷好七弦琴,以英文撰作的《琴道》(:)迄今仍是西方学界重要的琴学著作。该书之“序”开篇即有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3期2022-10-29
- 清初庄臻凤及其《琴学心声谐谱》研究
创作,所编纂的《琴学心声谐谱》对清代琴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庄臻凤及其琴谱并不为学界所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庄臻凤的生平和交游,《琴学心声谐谱》的成书、指法特征、琴乐创作等进行探讨与分析。一、庄臻凤的生平和交游(一)生平庄臻凤,字蝶庵,一字羽存①此字并不常用。《琴学心声谐谱》卷下《听琴诗》部分韩畕诗序记“蝶庵,一字羽存”。见《琴曲集成》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9页。,三山(今扬州)人。他自称庄子后人,庄周化蝶,蝶化先生,
中国音乐 2022年1期2022-02-25
- 分析琴曲《高山》
门的学问,称作“琴学”。它是中华民族士大夫阶层精英文化的代表,位于中国传统文人四大基本修养“琴棋书画”之首位,是现今世界人类非遗的代表名作。在古琴艺术的传承中,“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最为经典,《高山》《流水》在当代演奏中,已是分别的两首曲子。琴曲《高山》最早刊录于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权编纂而成的《神奇秘谱》(1425)中,不分段数。《神奇秘谱》为现存琴谱中最早的古琴曲谱,一共收录了64 首不同风格的古琴名曲,即《太古神品》(上卷)与《霞外神品》(中、下卷的
艺术品鉴 2021年33期2021-12-02
- 晚清古琴谱中对昆曲曲目的移植与改编
——以《琴学参变》《张鞠田琴谱》《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为例
操》、庄臻凤的《琴学新声》等琴学著述中,都收录了大量作者自己创作的琴歌作品。但这些琴歌作品“以案头阅读者居多,实际演唱的范围不广”[1]45。如何提高琴歌的质量,推广琴歌的流行程度,是清代琴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昆曲自16世纪下半叶以来流行与大江南北,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清中叶,昆曲工尺谱开始出现,并在晚清时期不断完善。乾隆末年,冯起凤的《吟香堂曲谱》和叶堂的《纳书楹曲谱》相继问世,是较早的两部昆曲工尺谱。二谱在曲词之旁详注板和中眼,使昆曲演唱趋于规范化。同治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1年3期2021-09-17
- 朱长文《琴史》研究现状综述
;另一类主要研究琴学历史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琴家、琴事、流派、琴学思想。朱长文《琴史》作为一个朝代琴学发展的代表,必然也在历史长河中发挥其作用,成为当代音乐史学、美学等学科的重要文献之一。从知网搜索引擎的数据来看,以“朱长文琴史”为主题的文章总共有19篇,其中“朱长文琴史”为标题的占6篇;以“朱长文”为篇名的文献有19篇,5篇与“琴史”直接相关,还有对朱长文思想、生平和其他著作研究。从此数据来看,以朱长文《琴史》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多,以音乐文献考究出现在文章引
大众文艺 2021年16期2021-09-16
- 化剑为琴 琴剑合一
高度评价这部中国琴学史上融琴学理论、琴人修行、琴乐养生、琴乐美学等内容的著作。前不久,记者专访了一身儒雅之气的琴人朱慧鹏,他就是《听琴经》的作者。朱慧鹏出生在河南温县,乃朱子后裔。他自幼在陈家沟习练陈氏太极拳,后被特招入伍到特种部队从军13年,擢至上尉,转业后隐于北京某大学任图书管理员。浸淫于浩瀚书海,朱慧鹏潜心于古琴哲学、美学思想的研究且成就不凡。凝聚其琴学思想的代表著作有《听琴经》《斫琴法式》,在琴界影响很大。他以传统哲学为纲宗,在古琴哲学、美学等方面
乐器 2021年2期2021-09-10
- 操缦百年 琴声不息
胡斌近现代的琴学实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保持着延续和坚守,但仍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原因在于琴学实践的文化场域发生了某种转移,这一情况对近现代琴史的文化解读和书写叙事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与古代相较,近现代琴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外在语境的频频加入,如“专业”“市场”“非遗”等等重要话语成为影响琴曲创作与演奏、琴学传承与发展、琴人文化身份转移的直接因素。文化身份的确定是由文化个体所在的文化场域决定的,因此才会出现文化个体穿梭于不同文化场域而具备
乐器 2021年8期2021-09-10
- 探寻琴音
先吸引到我的是“琴学启蒙课程”。从小,我们就经常听到“琴、棋、书、画”四个字,但日常中比较能接触到的就只有弈棋、写字和绘画。学生时期,我便有听过“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故事,于是,古琴那浑厚、坚定又洪亮的琴音似乎縈绕在心中。我对古琴的神秘充满了向往,前人究竟是如何用智慧、用怎样的手艺制出古琴的?从龙人书院的老师们对古琴文化、发展的讲解与介绍,到参观斫琴工艺展示厅、百琴堂、滕派蝶画等,我了解到一床古琴需要经历七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后来,我们又参观了斫制古琴
书香两岸 2021年6期2021-08-07
- 清代《琴学入门》版本与内容考
彭雄《琴学入门》最早刻本产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作者张鹤,字静芗,浙江瑞安人。张鹤是上海玉清观的道士,擅长诗、书、琴、画,曾师从柘浦祝凤喈先生学琴。祝凤喈,字桐君,19岁便从其胞兄祝凤鸣学琴,致力于琴学30余年,著有《与古斋琴谱》。张鹤把祝氏家传秘谱加上工尺谱,又整理了《与古斋琴谱》中关于古琴的论述,编辑成为这部《琴学入门》,甫一出版,便风靡一时。后来,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七年(1881)该书两度重刻再版,可以说,是清末最流行的人门琴书之一。
藏书报 2021年15期2021-05-30
- 同源琴曲的特征探究
——以岭南《碧涧流泉》为例
器、琴曲、琴谱、琴学、琴道为主的琴学文化。琴曲是文人音乐留下的宝贵结晶,《碧涧流泉》就是其中的一首,随着历史流变,形成了《碧涧流泉》与《石上流泉》为代表的,同出一源的、呈现不同琴派文化风貌的“传曲”。本文将从《碧涧流泉》谱本流变版本、谱本、段落、乐汇等要素进行比较,同源琴曲的音乐形态特点。一、琴曲流变考《碧涧流泉》是岭南派的代表琴曲之一,来源最多的推测是见“古冈遗谱”的抄本,新会黄景星自小随父学习古琴,并抄录其父的“古冈遗谱”中的三十余首曲谱,加上其师何洛
黄河之声 2021年3期2021-05-15
- 朱慧鹏《听琴经》首发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36篇,是中国琴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讲解如何听懂古琴音乐的著作。书中不仅讲到古琴音乐如何对听琴者道德品性、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而且对历史上的琴学美学思想进行吸收融化后,重新创立了新的琴学美学思想,对听琴者在欣赏古琴音乐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以正确的传统美学思想为出发点,达到知音养性,身安心通的目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听琴经》首发研讨会由中日友好医院魏育林研究员主持。首先由陈学政将军,著名书画收藏家刘文杰,著名古琴家、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杨青,著名古琴家、
乐器 2020年12期2020-12-23
-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舞乐类辨正十则
6册792页:《琴学琐言》一卷。北平图书馆藏抄本。提要云:“据班固《律历志》,蔡沈《律吕新书》制成……此即以黄鍾为万物根本,谓其有长有容有重……”按《律吕新书》作者为蔡元定。据《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记载: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元定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义理洞见大原,下至图书、礼乐、制度,无不精妙。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者,一过目辄解……所著书有《大衍详说》、《律吕新书》、《燕乐》、《原辩》、《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12-06
- 新时期陕西古琴研究与保护工作述略
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立足于琴史、琴器、琴论、斵制、操缦、琴人、琴谱、图像、保护修复等方面的研究,担负起“中国琴学”以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复兴与发展之重任。2019年,这四批被修复保护下来的传世藏琴中的8张被再次唤醒。其中3张与“凤鸣岐山”典故相关的传世名琴先后被奏响。陕西古琴;研究与保护;中国琴学;斵琴修复;“中国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古老而又独具特质的专门学问。在创造了多项世界人类弦乐器之最的同时,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思辨与音声审美观。20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11-18
-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编译本的翻译修辞解读
化多个领域(包括琴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其关于古琴的英文论著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于1940 年在日本东京上智大学出版。此书广泛援引中国古代琴学著述,并将文学美术中涉及古琴的资料精心译成英文,至精彩处,并附原文,且详加注释。该书被奉为中国古代琴学研究的典范,且研究价值远超出琴学研究范畴。本文尝试从比彻(Lloyd F. Bitzer)的“修辞形势”(The Rhetorical Situation) 理 论 入 手,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8期2020-11-18
-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编译本的翻译修辞解读
达到传播中国古代琴学思想的翻译目的。关键词: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琴道》;修辞形势中图分类号:H19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8-0054-030引言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作为荷兰知名汉学家,涉猎中国古代文化多个领域(包括琴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其关于古琴的英文论著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8期2020-09-27
- 古琴欣赏者之辨
的发展。关键词:琴学;娱乐性;审美过程千年传统文化奠定了古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离不开文人墨客对它的挚爱之情,以及对先贤圣人的崇尚与追求。古琴似乎从一开始就和“哲学”有了不言而喻的联系。琴人将琴艺赋予了最高的理想境界,有文化历史的基奠,有哲思智慧的体悟,有道法自然的灵魂,有仁义礼信的血肉,有博大深远的琴学,有精微玄妙的琴技。它终归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有声地发展,它不再默默地只供几个人欣赏把玩,它需要全世界、全人类了解中国人的音乐文化,“文化自信”中不可忽视它的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2020-09-10
- 蔡邕:成于才华,败于温度
,还弹琴绝妙、擅琴学理论,他所著的《琴赋》《琴操》影响着整个琴学,是至今不衰的琴学读物。他还以琴抒发心志,创作的琴曲《忆故人》,结构严谨,旋律工整,曲调悠悠如诉,是历代琴家必习曲目。只是蔡邕一路漂泊,纵然有才,有琴,却终归不敢回乡。直到灵帝死后,董卓当权,这个局面才得到了扭转。董卓作为一代恶臣,却对蔡邕之才十分敬仰,并软硬兼施,特召他回朝。蔡邕回朝后,得到董卓重用,三日之内连连升级,做到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不过也正因此,他和董卓的命运被绑到了一起。在天下
百家讲坛 2020年5期2020-08-29
- 小楼听雨,长门宫怨
。《琴谱正律》《琴学摘要》《琴学管见》《枕经葄史山房杂抄》均有记载《长门怨》这一古琴曲,用高音滑奏和泛音交替抒发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雨水侵寒的日子,想听一个后宫的故事。只有凄婉的爱情夹杂着无望的期许,才能让人在冷雨夜里体会到后宫女人極致的思念。这样的悲剧在历史长河中不胜枚举,就连人们熟知的成语“金屋藏娇”背后也是一个“怨复怨兮”的传说。年轻的刘彻还是胶东王时曾许下诺言,要贮金屋娶陈阿娇为妇,等自己登基后尊阿娇为陈皇后。后来,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陈皇后恃宠
全国新书目 2020年4期2020-02-09
- 杨宗稷先生师承考
?杨宗稷先生在《琴学丛书·琴余漫录》卷一云:“自远堂《秋声赋》一曲,予不弹已三十余年,近日重理一过,乃知古人制曲之精。”[1]《琴学丛书·琴粹自序》云:“予弱冠嗜琴。”[1]从文献来看,杨宗稷先生应该在去北平时,已经学习了古琴艺术,杨宗稷先生至少在20岁或20岁以前学习了古琴。杨宗稷先生在家乡学琴,专家都有提到。如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杨宗稷……少时即好琴学。”[2]章华英《北京‘岳云别业琴集’缘起及琴事述考》:“杨宗稷,字时百,亦作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1-06
- 宋代音乐教育活动刍论
】宫廷 ;书院;琴学;社会音乐【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宋代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期。同隋唐音乐的辉煌、隆重、开放和浓墨重彩的风格相比,宋代音乐呈现出的更多是质朴、淡雅和世俗化的魅力。宋代音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由宫廷向民间、乐舞向戏曲、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宋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音乐教育体制。马东风教授在《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一文中讲道:“各类教
北方音乐 2019年19期2019-11-29
- 一组旧照看张子谦在今虞琴社创社前后的琴学活动
瘦西湖上开会欢迎琴学专家彭祉卿查阜西① 文中所有照片均来自于《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张子谦先生(1899—1991)是近现代古琴广陵琴派的一代宗师,各地音乐学院多有其传人。先生自戊寅(1938)年8月21日起记日记,“凡会琴、抚琴、习琴、访琴诸端,事无大小,咸笔之于册,以志不忘。”②张子谦:《操缦琐记》自序,影印本10卷,北京:中华书局2005版。张子谦先生的一部《操缦琐记》为研究近现代古琴历史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史料。然而1938年之前先生所参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10-12
- 粤派扬琴的调音对七平均律的启示
20年丘鹤俦的《琴学新编》有详细解说:扬琴字底(又名板线)通用者共四盆,一曰正线字底,二曰反线字底,三曰梵线字底,四曰苦喉线字底。四盘中以正线字底为最通用,若能习熟正线一盘,无论该调应用反线,或梵线、并苦喉线字底者,则可将字母变换,作正线而弄,其音调即与反线,或梵线、并苦喉线之调无异。故本谱之反线、梵线、苦喉线等调,均写正线字底,以便学者链就字底一盘,可作四盘之通用也。[注]丘鹤俦:《琴学新编》,香港:香港亚洲石印局,1920年,第15页。这即是说,“四盆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11-15
- 琴与酒
——林友仁印象
辑两百多万字的《琴学六十年论文集》(上下卷)。项目始于研究生院放假布置作业。假期让学生做点什么,既能锻炼文献学功夫,又能作为资料加以利用?于是,就有了把中国音乐研究所的琴学资料整理出来的想法。我布置每位研究生回家录入部分《今虞琴刊》,待其出版。学生交回作业时,就想到编辑成书。再后来,更想到把1949年以后的琴学文论汇集起来一同出版的事。此事交给林晨,她踏踏实实,整理成书,厚厚两大本,基本反映了六十年间的琴学成就。话说回来,林友仁的代表作不光有林晨,还有《雪
传记文学 2018年10期2018-10-15
- 琴曲《梧叶舞秋风》及其两个不同版本之比较
自清初庄殝凤的《琴学心声谐谱》(1664年),是庄臻凤的传世之作。庄臻凤(约1624~1667年),字蝶庵,三山(今扬州)人,清初著名琴家,师从虞山派徐上瀛。庄臻凤一生创作琴曲十四首,皆收录在其所著《琴学心声谐谱》中,其中的《梧叶舞秋风》为后世流传最广。表1依据查阜西先生编纂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所总结,《梧叶舞秋风》一曲在清代共被21种刊本琴谱(含《琴学心声谐谱》在内)收录(表1)。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它是一首较为流行且成功的作品。本文所讨论的两个《梧叶舞
艺术探索 2018年3期2018-07-12
- 中国琴学“史记”
)。他出生在一个琴学世家。姑祖母、祖父、舅舅,都是北宋名动一时的琴人,父亲朱公绰尤其善琴,是范仲淹的得意门生,考中进士后,在舒州(今安徽安庆地区)担任知府。朱公绰是个学问人,自然希望生一个“天资喜文事”的灵儿,说“生子能文毕矣”,因此朱长文出生便取名“长文”。长文也的确不负他所望,“十岁善属文”,博闻强识,经史子集皆有造诣,技艺尤其以琴艺和书法见长。可惜天道磨人,朱长文刚考中进士的第二年,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把腿给摔坏了,从此一瘸一拐,成为一个终身“跛足
东方企业家 2018年4期2018-04-19
- 王夫之先生琴学修养探究
于认识船山先生的琴学修养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王船山;琴学;独幽;诗广传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052-02王夫之(1619—1692)先生祖籍湖南衡阳,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船山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崇尚“礼乐居本、衣食居末”,先生倾其一生,从不看重物质生活,始终追求高尚充实的精神世界,并把对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发展
戏剧之家 2018年36期2018-03-30
- 文人琴思想视域下江户时代中国古琴在日本兴衰研究
相辅相成,形成了琴学。正如著名汉学家高罗佩所言:“‘用音响写意’或许可以用来描述古琴音乐的本质”[1](P1)。《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中云“以艺是琴道者,则非矣”,古琴虽为乐器,其功能却远超乐器,它之于古代中国文人而言,是儒家用于修身,道家用于助道之器,亦是君子所常御之物中最亲密者。孔子困于陈蔡,断粮绝食仍弦歌不绝,更有《弹琴杂说》云:“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魏晋名士嵇康在《琴赋》中写道:“众器之中,琴德
齐鲁艺苑 2018年1期2018-01-24
- 丧乱年代的爱国主义心声
同治三年出版的《琴学入门》下卷。编者上海邑庙玉清宫道人张鹤,是当时闽派琴家浦城祝桐君的弟子。张鹤在《琴学入门》凡例中这样介绍内容:(一)是谱(指《琴学入门》)分上下二卷,上卷摘录《与古斋琴谱》(祝桐君著名琴论著作,以后将另文介绍)。(二)下卷专列琴曲“分为五调,别以五音,共计二十曲。在这二十曲中,他特别提到“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三叠”、“古琴吟”六曲乃桐君先生家传秘谱,“余亦得自名家谱中,为先生所指授者也。”这里提到
学会 2017年7期2017-08-28
- “岭南古琴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广东,从此广州的琴学得到了大力发展,宋、明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交流增多,岭南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清代,岭南琴派声名渐显。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岭南古琴活动在广州地区有了进一步发展。近年,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重视岭南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传承,特别是在岭南古琴领域,聘请岭南派古琴广东省级传承人谢东笑为学院艺术实践必修课程“岭南古琴”常任教师,同时不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岭南
歌海 2017年6期2017-05-30
- 浅说“姚门”
浙派,姚丙炎的古琴学习师从徐元白。徐元白的特殊教学方法,使得他对琴曲的诠释有了浓厚的兴趣,对他今后独立发掘、整理古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徐元白学琴后,姚丙炎又结识了张味真、孙慕堂等传统的浙派琴人。张味真的老师是清末的释开霁,释开霁秉承了清代苏璟(琴山)一脉的琴学,苏琴山也是浙江琴人。开创于宋代的浙派到了明代,因虞山派的崛起,而渐渐黯淡无光。这时候浙派的支脉又分为山阴(绍兴)尹尔韬和钱塘(杭州)苏琴山,其代表琴谱分别是《徽言秘旨》及《春草堂琴谱》。“姚门”与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5期2017-05-22
- 清代浙地琴乐流布与新浙派古琴的生成
辉煌景象。在相关琴学史料中,对浙派古琴盛况之描述也可见一斑:“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①由浙派琴家徐天民开创的“浙派徐门”琴学更是盛极一时:“观自师友渊源所自,盖‘徐门正传”。②“迄今上自庙堂,下逮山林,递相教学,无不宗之”。③得益于徐门家族传承,琴乐风格“疏畅清越”的浙派古琴,居于明代琴界至尊之位。以徐门琴风为主线生发
人民音乐 2017年2期2017-03-13
- 九疑派古琴家杨葆元先生
校字琴书、教琴、琴学活动等方面,介绍其琴学生涯。杨葆元先生是九疑派古琴重要的传承人,他全面继承其父杨宗稷的琴学技艺,为古琴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杨葆元;九疑派古琴;琴学生涯杨葆元(1899-1961),原姓欧阳,字乾斋,是近现代著名的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杨葆元的父亲杨宗稷创办“九疑琴社”,著《琴学丛书》,世称“九疑派古琴”,杨葆元先生为九疑派古琴第二代传承人,九疑琴社第二任社长,并且留下了珍贵的九疑派古琴音响资料及琴谱等。耕读传家,随父入京1899年,杨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2-24
- 杨宗稷诗词中的琴人琴事
词,记录了他们的琴学生涯。杨宗稷先生是清末贡生,深受儒家文化和湖湘文化的熏陶。文章主要探讨杨宗稷先生在湖南和北京等地的诗词作品中所记录的琴人琴事。杨宗稷;诗词;北京大学;琴人琴事历代有很多文人士大夫和琴人,写有大量的诗词作品,记录着琴人们的交往、雅集,同时也记录了琴人们的琴学生涯。如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韦庄《听赵秀才弹琴》:“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2-24
- 《金陵琴谱初编》绪论
了早期金陵琴派的琴学走向,也奠定了江派在当时琴坛的突出地位。“江派”之后,清初庄臻凤和韩畕成为代表性的金陵琴家。他们各有传人、传谱,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的金陵琴家。康熙年间,庄臻风的《琴学心声谐谱》首次以“白下”称谓金陵地方琴派;而韩畕的再传弟子,金陵琴人沈琯的《琴学正声》,则首次以“金陵”明确称呼金陵地方琴派。这是金陵琴派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金陵琴派继承发扬了“江派”谐谱度曲的艺术传统;同时“北韵”“南音”兼收并蓄,取法有源,精于用指,善于取音,形成了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7年1期2017-02-15
-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稿钞校本》序
目,不乏可以改变琴学史的发现。上海图书馆;古琴文献;稿本;钞本;批校本一出于对古琴学术的浓厚兴趣,近年来我时常去上海图书馆翻检资料,几乎每次都收获满满。时日既久,对上海图书馆藏的古琴文献以及它们在全国公藏古琴文献中的地位,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古琴文献并非上海图书馆收藏的重点,然而清点下来,其质量数量,竟大觉可观,堪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含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鼎足而三。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包括古琴在内的中国民族乐器及其文献资料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7年2期2017-02-13
- 锻造便利的解谱工具──《〈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序》
文献,通向传统的琴学知识乃至古琴艺术的阶梯,对现代辞书学也是一个领域的拓展和贡献。该字典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研究者也可以提供参考。例如,嵇康《琴赋》中的“心闲手敏”的“敏”,根据这部字典,就可以知道“敏”是中古古琴的指法术语,有着明确的谱字内涵:“名指敏。名指按弦,左右细,谓之曰敏。如使跪按,多用偷吟。四弦吟、振、、敏,然声异其理一同”。“敏”是七种“取声指法”之一。而这在过去则只能有想当然的解释。一套成熟的中国的基本乐理早已经在中国古琴记谱体系中形成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2-10
- 王露琴谱《玉鹤轩琴学摘要》之初探
王露琴谱《玉鹤轩琴学摘要》之初探杨康宁(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玉鹤轩琴学摘要》是诸城琴派重要的代表性琴谱。作为一个琴派,不仅要有独特的风格特点,系统的传承人,琴谱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诸城琴派的代表性琴谱主要有毛式郇拜稿的《龙吟馆琴谱》、王既甫传谱的《桐荫山馆琴谱》、王冷泉传谱的《琴谱正律》和王露的《玉鹤轩琴学摘要》。《玉鹤轩琴学摘要》包括凡例、目录及正文15卷,本文将对琴谱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琴派;琴谱;《琴学摘要
北方音乐 2017年18期2017-01-28
- 纸上琴声犹可闻
,只是受限于整个琴学界的积累,所涉范围又太过庞大,一时难以透辟地解决许多关键点的琴史问题。琴史的关键问题究竟是什么,似乎不难确定。可想即知,深刻而广泛地影响过琴文化的事实就是琴史需要明确的问题。魏晋以前,琴史虽然已经颇为悠长,但相关材料有限,不难厘清。魏晋六朝,琴的发展变化极大,对后世的影响甚巨。单单是阮籍、嵇康关于琴的论述,特别是嵇康,已在哲学、审美上建立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与深度。但这都是在琴的实践基础上出现的精神产品,有关其时琴人的交游、传承、琴谱等可以
读书 2016年4期2016-04-13
- “多维视角下的琴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①
)“多维视角下的琴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①李小戈 (南京艺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13 )为了展示和交流当代琴学研究成果,梳理琴学未来发展的思路,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在古琴艺术领域的优良传统,并回忆、纪念已故琴家成公亮先生,2016年6月24日至26日,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承办的“多维视角下的琴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演奏厅召开,有来自全国各艺术院校、文化艺术团体、机构的近50名琴家、学者参与了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6年4期2016-04-04
- 文化地域分布中岭南琴派的渊源*
遗谱》,对广东的琴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宋以后,岭南琴坛逐渐兴盛。经过元明两代文化的不断积淀,为岭南琴乐提供了美学、文化学的思想脉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③曾凡忠:《以古琴打造岭南文化特色刍议》,载《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84-87页。到了清代,岭南琴乐有了师承和传谱及独特的地域艺术风格,迎来了全面发展时期,广东的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诸流派中自成独特的一派——岭南琴派。此后,岭南琴学愈加繁荣,直至现当代,岭南琴家济济,琴学成果丰硕,不少岭南琴曲
歌海 2016年2期2016-03-18
- 清代琴家王善的琴学思想
至深的人,他在《琴学练要》一书中不但订正指法,整理琴谱,自度琴曲,而且也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琴学思想。他认为古琴肩负着帮助人格完善、有助于使风俗雅正的任务,这也是他著书立说的内在动力。关键词:王善;琴学;雅正;仁孝一、琴助人格完善王善,字元伯,号真侯,约生于1679年,祖籍江苏太仓。王善为人仁孝,曾说:“敬神佛何如敬父母?”他的琴屋内供奉有祖、父等牌位,每逢清晨深夜都要焚香叩首。百善孝为先,儒家以孝治天下,王善的孝行可谓笃厚。杨岫曾评价王善:“坚持操守,不事
北极光 2015年11期2016-03-15
- 中国古代皇亲国戚对琴学的贡献
此层面上来说,“琴学”真是一副政治欲望的解毒剂。自从有了活字印刷,常用字都是现成的,拣一个排上去就行。可是,琴专用的“减字谱”,向来没有雕版。万事开头难,要把笔画复杂的“谱字”一个个雕出来,代价少不了,费时费工,非巨资不办。每个“字”的“笔划”,都有特殊性。一种“指法”一个模样,重复率很低,虽然“部件”相同,但结构复杂。这档子事儿,一般“财主”做不来,酷琴文人,力所不逮,一个家族的那点积蓄,不够用!皇子们不但有钱,而且有闲,既有闲情逸致,又有丰厚财力,这个
音乐爱好者 2015年9期2015-09-16
- 但愿长醉不复醒:雅集之风云际会
品茶、闻香,议论琴学的集会,也是绘画之中独特的表现题材。其中,李公麟的作品《西园雅集图》被反复临摹或以“西园雅集”作为主题进行创作。受《西园雅集图》影响下创作的雅集题材作品,集中体现出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在现实人间,寄情于山水之上,放纵于笔墨之外。没有官场、没有束缚、没有羁绊,没有名缰利锁,暂时顿身在这自由、悠闲的氛围中,一派高致的景象,文人的高蹈与高致。这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图景和精神家园,让古文人士子沉醉在一种天地人生的无限景致和大美之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4期2015-05-30
- 浙地琴学研究文献综述*
对象。因而,浙地琴学的探析与研究,历来是琴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焦点话题,相关学术成就也颇为丰厚。通过对浙地琴学相关研究文献的初步查阅与统计,共收集琴学文论、著作共计56 篇(部),本文的写作即建立在对这些研究成果之收集、整理与研读基础之上。下文以南宋浙派琴学研究及近现代、当代浙地琴学研究,两个学术论题为中心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归纳。一、南宋浙派琴学研究文献综述开创自南宋时期的浙派琴学有着精深的琴学文化积淀,自明末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琴派中都注入了浙派古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1-30
- 从中大古琴周看香港古琴生态现状点滴
楚华在她主编的《琴学论集》中的论点亦相同。她说:“……直至2003年‘申遗’之后,社会各界亦常态地冷静对待古琴,不见热潮效应,亦暂无突发的商业化现象。”刘楚华在港的琴龄超过三十年,她与谢俊仁都最有条件探讨这个问题。笔者学习古琴仅五年多,本文无意在这方面详作讨论,只是想借介绍中大的古琴周,谈谈这种音乐形式在香港过去与现在的发展点滴。香港琴学发微于何时,其基础是什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人认为,香港琴坛真正展开活动,是由徐文镜开始。徐元白、徐文镜昆仲是二十
艺术评论 2013年1期201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