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琴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2017-05-30 10:48马达
歌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木琴古琴岭南

古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末年,宋朝皇室的南移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广东,从此广州的琴学得到了大力发展,宋、明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交流增多,岭南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清代,岭南琴派声名渐显。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岭南古琴活动在广州地区有了进一步发展。近年,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重视岭南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传承,特别是在岭南古琴领域,聘请岭南派古琴广东省级传承人谢东笑为学院艺术实践必修课程“岭南古琴”常任教师,同时不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岭南派古琴艺术公益体验课程”,培养了一批爱好古琴的学生。广州大学音乐舞蹈教育研究所所长陈雅先教授,于2017年1月策划成立了“岭南古琴研修社”,同时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研修社旨在习琴艺、研琴理、悟琴道,分享古琴雅集、学术论坛等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传承岭南古琴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修社成员主要有教授、青年博士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本专栏论文即是研修社成员近期研修岭南琴学的心得体会。

周钟《作为实践哲学的古琴》认为,作为实践哲学的古琴,其真正本质体现在治国之道、文化仪式和传习三教三个方面。其一,治国之道。将琴学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是琴界和琴论中经常提起的一种观点,文中通过大量引证,认为“琴歌而‘天下治是基于一种普遍联系、有机整体的人文世界观”。这其中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可以通过音乐与自然交互;二是音乐可以影响和反映世道人心、社会风俗、政治生活。同时列举《乐记》中对于“音和—心和—人和—政和”这一价值等式的大量论述,来佐证琴乐的治国之道。其二,文化仪式。琴学是一种文化仪式可以从《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理解,即通过一种庄重的综合性文化仪式来完善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素质,通过这种文化仪式的延续和展开,琴道得以传承,琴人修养得以提高,琴乐能够影响世人。其三,传习三教。古琴与中国传统儒、佛、道三教文化都有密切的联系,在琴学实践中传习乃至弘扬儒、佛、道三教哲学,弹琴成为了一种宗教修行。作者通过对新近创作琴曲的梳理,分析了以琴传习三教文化,实践儒、佛、道哲学的传统在当代得到继承的现象。该文对于进一步理解古琴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

魏伶旭、陈雅先《岭南琴派传承的三个阶段》从史学考证角度,在梳理岭南琴派传承脉络的基础上,将岭南琴派的传承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岭南琴派的萌芽与孕育阶段,宋朝末年宋室南迁,中原《古冈遗谱》等琴谱流散于广东冈州地区,由此岭南琴派开始萌芽,岭南琴学逐渐兴起。二是岭南琴派的生成与发展阶段,通过对元、明、清初诸琴家琴学的考证,认为岭南琴派生成于清道光年间。三是岭南琴派的衰微与复兴阶段,清道光年间以黄景星(?-1842)为代表的岭南琴学名噪一时,岭南琴学开始发展,但这之后岭南琴派逐渐没落,至现代杨新伦(1898-1990)起,岭南琴派又再次得以复兴。该文对岭南琴派传承的三个阶段进行了考证分析,有助于今人了解岭南琴派的发展历史和琴家琴学的概貌。

脱凡、马达《岭南派古琴生存现状及思考——以广州七木琴社为例》基于田野考察的翔实材料,以广州七木琴社为例,分析探讨了广州岭南派古琴生存的现状。七木琴社除了进行岭南古琴的教学、传承、传播活动外,还通过组织古琴吟诵工作坊、古琴养生工作坊、古琴音乐治疗工作坊等活动形式,扩展岭南古琴艺术功能。文中对岭南古琴传承的文化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岭南古琴传承活动将对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引导功能和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辐射作用。作者认为,岭南古琴目前在广州的传承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同时,对岭南古琴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设想。

麦燕彦《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贡献与作用》一文,从组织古琴音乐文化活动,重视古琴琴曲的收集与岭南琴学的研究,培养琴学新人三个方面,分析了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贡献。同时,论述了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教学平台(七木琴社、澄心琴社、大佛寺古琴班等琴社)的教学和运行特点,并从发展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扩大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的影响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营造高校学术氛围四个方面总结了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广东古琴研究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在三任会长的不懈努力下,为推动岭南古琴活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期专栏论文对古琴的文化价值、社会功能以及岭南派古琴的历史、发展、现今的生存情況进行了简单的勾勒,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岭南派古琴艺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木琴古琴岭南
忆岭南
雨岭南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你好,木琴
参观古代军事博物馆
不辞长作岭南人
寻访千年古琴
疤 痕
木琴的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