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村
新时期陕西古琴研究与保护工作述略
●李 村
(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1)
自2003年古琴申遗成功以来,如何使这一古老的乐器焕发出新的学术生命力是摆在当代琴人面前的新课题。数十年来,陕西琴人为此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自1999年起,陕西琴人就应邀承担完成了四次百余张唐、宋、元、明、清国家级馆、所传世藏琴的保护性抢救与修复工作。2010年春,西安音乐学院与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共同创立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立足于琴史、琴器、琴论、斵制、操缦、琴人、琴谱、图像、保护修复等方面的研究,担负起“中国琴学”以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复兴与发展之重任。2019年,这四批被修复保护下来的传世藏琴中的8张被再次唤醒。其中3张与“凤鸣岐山”典故相关的传世名琴先后被奏响。
陕西古琴;研究与保护;中国琴学;斵琴修复;
“中国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古老而又独具特质的专门学问。在创造了多项世界人类弦乐器之最的同时,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思辨与音声审美观。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成功申报“世界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此,这项精微绝伦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迅速的进入当代文化视野并受到业内外的更多瞩目。面对中国琴学发展史上的新阶段,如何将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焕发出独特的学术生命力,为此学者、同仁不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做出了各自的努力与贡献。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孕育华夏民族精神与思想的摇篮,也是“琴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渭水之滨,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并“造琴五弦”为“神农之式”;黄帝以号钟之琴作《华胥引》,奏清角之音。桥山黄帝陵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琴始自伏羲,成于文武”。伴随着周代的礼乐文明,此时的“琴”,具有着应乎天地与自然的“天然属性”及“王者之乐”的社会地位与人文气质。这里,曾经无圣不琴,周太王、王季、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姬旦、周穆王、周宣王、姜子牙等二十余位前世圣贤均善琴且知琴,并对后世琴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流传至今的有“文馨救秦”《鸡鸣渡关》等传奇琴事与琴曲,以及扬雄、刘向、桓谭、班固、马融、刘邦、刘彻、司马相如、蔡邕、蔡琰等文人琴家的旷世名篇与琴论典籍。2016年,在咸阳秦都府库北宫区制骨作坊遗址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许卫红队长发现了一枚细致精美的骨质“琴轸”,其造型功能与近代无异。透过这枚小小的“琴轸”配件,我们看到秦汉时期琴器已趋于成熟。隋唐之时是“琴”的鼎盛发展时期,不仅完成了古琴专用的文字琴谱向减字琴谱的转化,并且出现了“李勉式百衲琴”这一独具特质的斵琴制度,标志着在音声审美追求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境界,为人类弦乐器的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三秦大地用它几千年深厚的历史与人文积淀滋养着中国琴学的形成与发展。周、秦、汉、唐的强盛,为礼乐文明以及“琴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在琴器、形制、技艺、制度,乃至谱式、曲操、琴论等人文精神与社会功能诸方面成为重要发端与繁荣昌盛之地。随着历史的发展,“琴”与丝绸之路文化交融于此,并产生深远影响。
斗转星移,近现代以来,长安区域的琴人,继承了故乡著名思想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情怀,延续着先圣的礼乐之音。涌现出一批批代表性琴人、琴家,如:20世纪30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第一位录制琴歌、琴曲的陕籍北大古琴教师、北京国乐改进社发起人之一的张友鹤先生(1895-1940);原陕西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被誉为长安琴痴“十二古琴人家”、1956年全国古琴普查时采录《西城引》等多首琴曲的陈尧廷先生(1903-1968);1956年全国古琴普查时采录《樵歌》等七首琴曲的陕西富平籍琴人刘少椿先生(1901-1971);以及谙熟中国传统哲学与道家绝学,在古琴申遗视频中抚琴操缦的道教领袖闵智亭道长(1924-2004)等。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西北地区中国琴学的新时代新发展,陕西的文化、教育以及文博系统共同为当代陕西古琴的发展而不懈努力。2010年春,西安音乐学院与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协力组成学术共同体,以中国琴学研究与传承创新为核心,创立“中国琴学研究室”,承担起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古琴的再次复兴与发展重任,标志西北地区首家“中国琴学”专门研究机构的正式诞生。
“中国琴学研究室”成立以来,以传承发展“琴文化”为己任,着眼于琴器、琴论、斵琴、操缦、琴谱、图像、保护修复等琴学领域的研究,并将教学与科研积累回馈社会。2010年秋,研究室与本校培训中心合作设立校本部教学实践基地,为古琴规范化社会教育传播而不懈探索与努力的同时,积极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如2013年11月6日举办的“古琴成功申报世界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纪念活动、2016年9月27日举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千年碑林,太古琴韵』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六十七周年”古琴交流活动、2017年9月15日举办的“纪念琴曲《流水》飞入太空40周年暨管平湖先生诞辰120周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教学汇报音乐会”,以及2019年9月25日与多家高校文博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十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百余场活动。先后发表《中国琴学》《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谈古琴减字谱的节奏问题》等文著。1997年应新加坡华乐团委约,特别为香港回归祖国创作了管子、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作品《文姬归汉——胡笳十八拍》,并先后上演于新加坡、台湾、香港;2000年应台北市立国乐团委约创作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作品《流水》并首演于台湾后,并与广东民族管弦乐团合作于2008年春奏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等欧洲五国八座城市;2001年-2003年应中央电视台《国乐飘香》《风华国乐》栏目之邀以琴曲独奏、琴歌、琴箫三种传统形式录制《碣石调·幽兰》等20余首并滚动播出十余年。先后应邀赴德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开展古琴音乐会与学术讲座活动。研究室成立以来出版发表、整理再版了《琴道——中国琴学之传统》[1]、《山水寸心 宇宙容膝——高罗佩及其<琴道——中国琴学之传统>述略》[2]、《斵琴随笔(上、下)》[3](P28-29;56-57)、《丝弦的存在和使用对传世古琴的特殊意义》、《传世琴曲打谱》《清微澹远——古琴音乐浅识》、《略述馆藏传世古琴修复与养护建议》、《浙江海盐县博物馆藏“赤诚朱远制”款仲尼琴的修复与录音》[4]、《秦汉时期古长安区域琴史发展脉络初探》、《传统“琴谱”形成与发展脉络初探》、《琴学中的传统琴式》、《王爷也制琴——明代“四王琴”简介》、《百衲琴》等多部代表性学术著作与文论,以及古琴与弦乐队《鸥鹭忘机》、双琴对奏《阳关三叠》、《流水》、《秋鸿》(全本三十六段),13琴合奏《广陵散》(全本四十五段)等创作演奏与实践探索。
并且与国家级博物馆、雨果唱片公司合作,辑录出版了七部琴器研究以及馆藏传世琴的抢救性修复保护音频档案。如《平沙落雁》《朱远琴声》《凤鸣峡谷》《凤凰鸣岐》等;同时,发布研究发掘打谱整理的传世琴曲《秋鸿》《离骚》《楚歌》《凤凰鸣岐》《华胥引》等多曲;发布移植整理传统民族经典器乐曲为琴曲的有《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塞上曲》《饿马摇铃》等多首;正式发布琴歌创作《别董大》(1985年选入中央广播电台《广播音乐厅》栏目)、《忆秦娥》、《晚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多首。
在中国琴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20余年间古琴抢救性修复保护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10月27日,在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的支持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安康市博物馆、周至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协助下,西安音乐学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建创立以呈现周秦汉唐古代音乐文明、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为主的陕西省首家高校重点特色音乐艺术门类国有行业博物馆,设置“音乐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室”、设立“音乐考古与博物馆学论坛”、重建与创建陕西“音乐考古”与“音乐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专业(西安音乐学院招生点)、组建“古琴保护研斵修复室”与古琴活态保护项目工作组,并获得国内首家高校“古琴修复资质”单位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古琴修复研究中心”称号……这一切,均来自于陕西琴人多年来的工作积累与学术奉献。
琴学的复兴离不开琴器的支撑。南宋诗人陆游流传至今的“妙墨双钩帖,奇声百衲琴”“爱百衲琴常锁匣,买双钩帖不论钱”的诗文,道出了唐代“百衲琴”音声品质的难能可贵与独绝,以及这种奇特斵琴方式在千余年前就已被珍视的记载。也令后世看到了中国琴学的高深与古琴音韵的奇妙。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西北地区古琴研斵的先行者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明忠先生,根据多年斵琴、操缦、探索与研究经验的积累,研制、复制、创制出仲尼、伏羲等多种仿唐“百衲琴”,重现失传已久的唐代李勉式百衲琴,并创制蕉叶百衲丝弦琴,将这种世界绝无仅有、独特结构与奇特音声审美相结合的音乐器物予以重现。1988年11月,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西安操缦了李明忠先生研斵的古琴后有感为琴题名“琴清英”,琴款下右侧题“李明忠自制”,左侧题“选堂拜题”,留印“饶宗颐”。
“君子必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自古以来,文人爱琴,琴人护琴。所以,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见到那么多流传至今的传世名“琴”。这种人“琴”相依,人“琴”相伴的精神与情感一直延续至今。故而,活态的保护才是传世“琴”唯一最佳的保护与长存方式。在过去的20年间,由陕西琴人主持抢救保护修复完成的唐、宋、元、明、清传世藏琴四次共百余张,占全国馆、所藏琴的五分之一(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统计,全国馆、所藏传世古琴大约450-500张)。
2003年古琴“申遗”的成功,推动了博物馆、研究所传世古琴保护工作的展开,一些馆、所领导果断立项,对藏琴进行了抢救修复与保护工作。
第二次国家馆藏传世古琴的保护修复工作在2008年底启动,浙博与西安音乐学院李村女士就浙博馆藏古琴修复保护项目的开展事宜进行商议。2009年,李明忠先生应浙博的邀请,再次主持修复保护完成该馆唐、宋、元、明、清藏琴30张,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有:“彩凤鸣岐”“来凰”“谷应”“秋鸿”“春雷秋籁”“号钟”“疏影”“滟滪仙舟”“巴峡虹桥”等琴。抢救性修复工作完成之后,浙博以这批修复后的传世藏琴举办的“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顺利开展。2010年,浙博为修复完成后的2张馆藏唐琴“彩凤鸣岐”“来凰”成功举办了《凤凰和鸣》演奏会,以及“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项目主持人李明忠、中国琴学研究室主任李村女士应邀参会并音乐会操缦琴曲与学术发言。研讨会上浙博发表论文《杨宗稷五十琴斋遗珍的发现与保护轶事》[6](范珮玲)、《浅谈浙博古琴的修复》[7](张丽明)将这次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述。2013年,由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协助,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声学研究室、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共同协作,由范佩玲、李明忠、崔宪、冯卓慧、郭锦、李村等人组成工作组,完成浙博省级“活化古琴保护项目”中“彩凤鸣岐”“来凰”“秋鸿”的3张唐琴测音工作,项目主持人为浙博工艺部主任范佩玲研究馆员。这是首次“古琴活态保护”理念的提出,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冯卓慧研究员撰文《让古琴醒来——由浙江省博物馆藏琴声音品质检测到传世古琴的保护》将这次工作情况与研究结果予以了记录与发布。[8](P40-46)2018年1月28日经修复后的浙博藏琴“彩凤鸣岐”完美亮相央视《国家宝藏》。
第三次国家馆藏传世古琴的保护修复工作于2010年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馆方与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进行了前期沟通,李明忠先生应邀主持完成了此项修复工作。抢救保护修复完成唐、宋、元、明、清藏琴44张。其中有大家熟知的“襄”琴、“凤鸣”、“宋庆历道士卫中正制”款琴、“丰城余希舜”款琴、“武穆王珍藏”款琴、“霜天月”、“赤城朱致远制”款琴、“松石间意”、“张□修重制”款琴、“空谷山人”、“一天秋”、蜀王“霜钟”琴、潞王“中和”琴、益王“韵磬”等琴。馆方在2010年浙博“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馆藏古琴的保护修复》(周理坤、王春)[9]将这次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第四次古琴抢救修复工作,由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负责、李明忠先生应邀主持,于2015年完成浙江省海盐县博物馆两张元代仲尼式“慎庵居士义阳朱致远制”“赤城朱远制”款藏琴的抢救修复工作。2016年12月15日,《嘉兴日报》发表了馆长李林先生撰文的《馆藏元代古琴的涅槃重生》[10]。雨果唱片首次发行修复后的音频档案《朱远琴声》,为古琴修复保护工作提供了完整范式。
在这四次共计百余张国家级馆、所藏琴的抢救修复工作过程中,我们将几十年积累的修复经验、技术、工艺流程,毫无保留、倾尽所有地传授给馆内外人士,亲力亲为、手把手地“言传身教”,让大家看到了传世古琴修复的全过程,以及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也为博物馆培养了能继续修复、保护传世古琴的后备力量,为年青一代在古琴制作、修复等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部分古琴的文物级别在修复后得到了提升。有后学表示“这是一生中很难得的经历,受益良多”。
《国语·周语》有云“周之兴也,鸑鷟(凤凰)鸣于岐山”。古长安区域,周塬之上的岐山,是周文化与中国礼乐制度的发源地,被誉为周礼之乡,礼乐文明在此兴盛并源远流长。在以往馆、所古琴保护修复工作中不乏见到有与此相关的传世藏琴,这样的发现,令我们感动不已。如前文所提到的:1999年北京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保护修复的“凤凰来鸣”“鸣凤”“凤鸣”;2009年浙博保护修复的“彩凤鸣岐”“来凰”;2010年重庆三峡馆保护修复的“凤鸣”等。非常难得的是,2019年在馆、所多张经保护修复被唤醒的藏琴中,有三张与此相关的唐、宋藏琴重器,先后被唤醒鸣响。这也是数十年来陕西琴人不懈努力、辛勤劳作、无私奉献而取得的工作成效的最好体现。
2019年2月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院藏古琴音乐会顺利举行。这次活动距1999年该院音乐研究所的古琴修复保护工作整整20年。在这次活动中,经保护修复后的唐琴“枯木龙吟”、宋琴“鸣凤”、元末明初琴“真趣”、明代“小递钟”以及蕉叶式无名琴共五张传世藏琴被再次唤醒。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并讲话指出:音乐文物是我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是我们祖先智慧、审美、生活情趣的见证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对古琴以及音乐文物的修复要慎之又慎,没有专门的培养与实践不能上手,要怀揣敬畏之心认识对待并做好古琴等音乐文物的保护,加强文博系统的馆际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和相关保护技术的攻关创新,用创新活动形式促进古琴“活起来”。
多年前应邀主持抢救修复这一批藏琴的李明忠先生应邀在活动中用当年修复的宋琴“鸣凤”弹奏了由他本人移植的名曲《春江花月夜》。据介绍,1977年,被美国“旅行者”号太空船送入外太空的镀金唱片中所录管平湖先生弹奏的琴曲《流水》用的就是这张宋琴“鸣凤”。
2019年8月1日至2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方领导的支持重视之下,由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中国琴学研究室”牵头,联合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雨果唱片公司五家单位共同合作,完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北宋伶官式凤鸣琴”的测录工作,出版音频档案《凤鸣峡谷》。这是继2010年对该馆藏琴修复保护之后的第一次音频测录,也是此前工作的延续。
为了这次与“凤鸣”琴的千年一遇,各方人士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配合馆方的特殊考虑与要求,香港雨果唱片公司酷爱民族音乐的音乐家、指挥家易有伍先生冒着酷暑携带设备与团队驾车两天行程两千余公里,从广州奔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特殊的非录音环境条件下,对宋琴“凤鸣”进行了音频测录。由于时间、条件所限,“凤鸣”更张弦初,未经醒琴、熟弦,便上机开录,外噪、弦噪均无法排除,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被“凤鸣”的绝妙音声所感动,这是“凤鸣”复苏后被记录的初始之音了。
这次的测录,同浙江省海盐县博物馆藏元“赤城朱远制”款仲尼琴《朱远琴声》一样,使用的原配丝弦依然是黄树志先生研制的“太古丝弦”。共留下《忆故人》、《二泉映月》(华彦钧曲、李明忠移植)、《阳关三叠》、《凤凰鸣岐》(李村发掘整理)等7首琴曲以及测音数据。相信这项工作对于之后的研究会有的一定学术的参考与价值。
浙江省博物馆藏琴测录工作是从2018年10月前后开始启动,同样是由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中国琴学研究室”、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馆、雨果唱片公司四家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这次工作是在2009年浙江省博物馆藏琴修复保护整10年,2013年浙博“古琴活化保护”项目测音工作之后的第一次音频测录的出版工作。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展开,2019年初,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应邀赴馆进行藏琴检测以及5张唐琴的整弦调试,最终与馆方确定测录对象为2张唐琴,即“彩凤鸣岐”与“疏影”。
2019年8月17日至18日,通过两天对“彩凤鸣岐”“疏影”反复更张整弦、醒琴、熟弦,我们于19日上午应邀完成浙博“九月六日‘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开馆新闻发布会”后,随即在20日便投入到紧张的测录工作中。为配合馆方的考虑要求,雨果唱片公司的易有伍先生同样再次携带设备与团队驾车千余公里奔赴浙博。距重庆三峡馆测录工作17天后,在浙江音乐学院录音棚展开了对浙博馆藏唐琴“彩凤鸣岐”“疏影”的测录工作,并先后出版抢救修复后的音频档案《彩凤鸣岐》《疏影》《凤凰鸣岐》三部。作为一位多年致力于古琴的研究、传播、推广,录制出版古琴音频最多的专家,65岁的易有伍先生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奉献与敬业精神,无声地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一如既往,这次使用的原配丝弦依然是黄树志先生研制的“太古丝弦”。在测录工作过程中让人意外的是,除“彩凤鸣岐”,在先前的测试中并未显现其真貌的“疏影”,经过两天来的多次整弦、醒琴后,发出了令人惊叹的奇妙音声。
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在西北地区传统“琴文化”再次复兴与发展的新时期,为了使这一古老学科更好的焕发出学术生命力,我们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交流与探索。比如:“传统百衲丝弦古琴音乐会”(2010.05.07)、“忆秦娥——琴曲欣赏音乐会”(2012.03.24)、“把遗产交给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等。
特别是2019年秋,西安音乐学院决定在校庆70周年期间,由西安音乐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香港新亚研究所七家联合主办,由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与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艺术博物馆、中国民族器乐系等学术机构与部门共同协作,于2019年9月25日召开“第十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古代音乐文物与古琴展、古琴音乐会交流与展演活动。
其中,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与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与《唯寄歌舞寓长安》相融而展的《礼乐之乡,文武盛地——古代音乐文物与古琴展》,不仅展出了周秦汉唐代表性音乐文物,同时还有陕西音乐考古新成果的首展,特别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浙江省海盐县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音乐学院参展的唐、宋、元、明、清传世藏琴的展出,是数年来陕西音乐与文博工作者在保护与抢救相关工作中所作贡献的体现。
在“古琴音乐会交流与展演”中,海内外琴家同台操缦使用了浙江省海盐县博物馆提供的2015年由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负责、李明忠先生抢救与修复完成的元代“赤诚朱远制”款仲尼琴。音乐会中共交流演奏了琴曲《龙翔操》(刘楚华女士)、《潇湘水云》(苏思棣先生)、《秋水》(曾成伟先生)、《乌夜啼》(容克智先生)、《渭滨吟》(谢俊仁先生)、《沧江夜雨》(徐君跃先生)、《长门怨》(孙于涵女士)。中国琴学研究室交流首演了琴曲《凤凰鸣岐》(李村女士),研究室的新生代合奏了管子与古琴《大胡笳》(陈长林打谱)以及13琴合奏的四十五段全本《广陵散》(管平湖打谱)。时年82岁高龄的蜀派琴学研究专家唐中六先生、著名传统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出席并参加了会议。曾为西安音乐学院特聘“中国琴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时年88岁高龄的著名“科技型”琴家陈长林先生与会特别展示了古琴吟唱《武陵春》与《苏慕遮》,并作了题为《古琴泛音的数目与徽位》的精彩主旨发言。来自加拿大、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武汉、四川等地的琴家学者纷纷从“跨领域、跨文化、跨学科”的多元视角,就古琴艺术的音乐史学、传统美学、人文思想、审美价值、传承发展、活态保护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探讨与交流。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术盛会,对推动陕西中国琴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斵琴修复方面,通过20年以来对国家级馆、所百余张唐、宋、元、明、清传世藏琴抢救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实践与经验,我们得出“古琴的斵制与修复”是一项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与“中国琴学”的乐学、理学、史学、操缦学、器物学,以及漆艺、木作等实践与理论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作业的工作性质。对修复工作的主持者或技术负责人提出了全面的能力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深厚的斵琴与修复经历、经验,更要有扎实的琴学功底。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博知识,熟悉和掌握文物“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更重要的是在“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文物,尊重前辈先贤的智慧,尊重和执行在髹饰、修复中已被历史验证过的诸项‘法则’”。李明忠先生认为,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做到“修旧如故”。我们曾撰文《略述馆藏传世古琴修复及养护建议》《浙江海盐县博物馆藏“赤诚朱远制”款仲尼琴的修复与录音》等,将多年来修复保护与研究的经验予以了归纳总结,以供专业人员参考。
体系建设方面,作为西北地区中国琴学的一线工作者,我们通过半个世纪以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积累,以及“中国琴学研究室”的十年建设,深深体会到,回归“琴学”的完整学科体系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代代琴人延续相承的共同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在这条道路上,“抱朴守真”“紧紧守护千年琴学的根脉”将是我们躬身琴学始终不渝的宗旨。希望通过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不断积累探索,为进一步推动该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与新经验。
注:本文根据2019年9月25日西安音乐学院承办的“第十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一份不完整的工作报告》补充整理完成。
[1][荷兰]高罗佩著;缑斌译.琴道——中国琴学之传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缑斌.山水寸心 宇宙容膝——高罗佩及其《琴道——中国琴学之传统》述略[A].第十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西安音乐学院,2019.
[3]李明忠.斵琴随笔(上、下)[J].乐器,2000(6)、2001(1).
[4]孔秋敏.浙江海盐县博物馆藏元代传世古琴的研究与保护[A].第十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西安音乐学院,2019.
[5]萧梅.己卯修琴记[J].乐器,1999(4).
[6]范珮玲.杨宗稷“五十琴斋”遗珍的发现和保护轶事[A].载2010年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省博物馆,2011.
[7]张丽明.浅谈浙博古琴的修复[A].载2010年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省博物馆,2011
[8]李明忠,崔宪,李村,冯卓慧(执笔).让古琴醒来——由浙江省博物馆藏琴声音品质检测到传世古琴的保护[J].人民音乐,2020(5).
[9]周理坤,王春.馆藏古琴的保护修复[A].载2010年中国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省博物馆,2011.
[10]李林.馆藏元代古琴的涅槃重生[N].嘉兴日报,2016年12月15日,第3版.
J632.31
A
1003-1499-(2020)03-0035-06
李村(1973~),女,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琴学研究室主任。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编号:15JZ059)研究成果。
2020-08-11
责任编辑 春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