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

  • 赫连勃勃异名考补*
    》(以下简称《大正藏》)本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五:“唯赫连佛佛据有夏州。”(52/285/c)①《大正藏》每页分上中下三栏,今分别以abc表示,“52/285/c”指第52册第285页下栏。《可洪音义》亦分上中下三栏,分别以abc表示,427b指第427页中栏。本文所引其他语料如有页码者亦随文标明。据校勘记,“佛佛”宋、元、明、宫四本皆作“勃勃”。又唐彦悰纂录《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三作“赫连弗弗”(52/456/c),据校勘记,宋、宫本作“佛佛”,元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1期2023-09-06

  • 早期刻经、写经的文本流变及其语言文字学价值
    》(以下简称《大正藏》)进行对比,对于其中存在的异文,参照早期(这里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敦煌写经②、房山石经③中的表述,以揭示早期佛经文本面貌及其流变,并期望对佛教文献的语言文字学研究有所贡献。一、早期刻经、写经保留佛经翻译初期面貌并展现佛经流变借助早期刻经、写经可以还原早期佛经语言面貌,有助于分析佛经传抄中的异文来源,判定异文产生时代。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经与敦煌南北朝写经作为资料相对匮乏的南北朝时代佛经的代表,尤为展现了这方面的价值。(一)早期刻经、写经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6-01

  • 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裱纸所涉西夏文残经考
    城本陀罗尼与《大正藏》本基本一致:怛侄他 室唎室唎 陀弭你 陀弭你 陀哩陀哩你 室唎室唎你 毗舍罗波 世波始娜 畔陀弭帝 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四恒河沙数诸佛所说……[7]420下栏TK138V(3-1)2.TK138V(3-2)存1页3行,上下双栏,行16字,刻本,录文翻译如下:冥曼尼提罗 帕达(引)尼 莎(引)诃(引)意译:说也六地菩萨摩诃萨若故假若是陀TK138V(3-2)残页为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第六”相应内容,但黑水城

    西夏研究 2023年2期2023-05-29

  • 以北齐响堂山石刻佛经看《大正藏》文本变化
    》(以下简称《大正藏》)经集部一14卷:475:537页3卷《维摩诘所说经》(后秦384 年-417 年)鸠摩罗什译本。《大正藏》[2]537以《高丽藏》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维摩诘所说经》所涉及的相关参校本为宋本、元本、明本在校注中合注为“三本”,其他还有圣本、宫本,具体来看分别为:《高丽藏》是根据我国北宋初年的《开宝藏》刊刻,宋本即南宋《资福藏》本,元本即《普宁藏》本,明本即《永乐北藏》本,圣本即日本正仓院圣语藏本(天平写经),抄写时间大约相当于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3-01-05

  • 东方心灵探究的价值论进路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2)参见:《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版,第19册,第527页)。由如实遍知心灵这一任务所决定,东方哲学的价值性心灵探讨也建构出了与求真性心灵探讨殊途同归的心理地理学和分类学,这些同样是人类心灵探讨中的宝贵财富。如实遍知一切心,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没有遗漏地弄清心理的一切样式、个例,并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图景将它们展现出来。形象地说,这就是心灵哲学中的心理地理发现或地理学、地貌学研究工作。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样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2-06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西域文献遗珍》释文校补
    同时,对涉及《大正藏》的几处误字进行校正。一、误释校正1、《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九宝幢分中三昧神足品第四:“魔众今者欲雨刀剑、猛火、大石。如来若灭,众生闇行,灭大法炬、坏大法山,生老病死欢喜受乐。”(《遗珍》68)按:“生老病死欢喜受乐”之“受”,《大正藏》亦作“受”。“生老病死欢喜受乐”当为同类之义并列,“受乐”与之不协。此“受”字当为“爱”字形误。《遗珍》同经有“瞻婆罗华、摩诃瞻婆罗华、欢喜华、大欢喜华、爱乐华、大爱乐华”语。《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九: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1期2022-11-27

  • 以“真如”“无念”为旨要的怀素书法思想
    识论[G]//大正藏T31.48a.[7]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G]//大正藏T10.272c.[8]印顺.如来藏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3.[9]觉岸.释氏稽古略[G]//大正藏T49.822a.[10]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G]//大正藏T48.351a.[11]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G]//大正藏T11.677a.[12]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G]//大正藏T48.402c.[1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G]//大正藏T5.4

    大学书法 2022年3期2022-11-23

  • 敦煌研究院旧藏三件回鹘文“阿毗达磨论藏”残片研究
    :汉文原文见《大正藏》之《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三“分別根品第二之一”(T29n1558_p0014a14—p0014b11,黑体词语表示与回鹘文译文有关,划线词语则表示为回鹘文原文夹写的汉字)“……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言应知者,劝许一一各能为根,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用。言亦尔者,类显一一各能为根,谓未知当知根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是故不应许无明等及语具等亦立为根,彼无此中增上用故。复有余师别说根相。公布曰: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2

    敦煌学辑刊 2022年2期2022-09-23

  •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经与《大正藏》用字比较研究
    刻经用借字,《大正藏》用本字。二者用字比较中,响堂山刻经使用借字的现象例证如下:1.《佛说孛经抄》17-735-2(此处表示该句在《大正藏》中的卷-页-栏,下同):“孛曰:‘如人杀亲,可无罪乎?’四臣答言:‘夫荫其枝者,不擿其叶,何况杀亲,而当无罪?’”《大正藏》中“擿”字刻经作“摘”。据《说文·手部》:“摘,拓果树实也。”《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摘”下注:“引申之凡他取亦曰摘。”而《说文·手部》“擿,搔也。”从上下文看应为“摘取”义,刻经有“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8期2022-03-18

  • 数珠与菩提:佛教数珠的使用
    译名义集》,《大正藏》,第54册,第1060页。。菩提树只是宗教学意义上的一个名词,没有植物学树种含义。《修行本起经》在谈到佛得道的那棵树时,称其为“树王”:“(乔达摩)于是复前行,望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欝,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于是小前行……”(8)[东汉]竺大力、康孟详合译《修行本起经》卷下,《大正藏》,第3册,第470页。。“树王”是什么树?我们不得而知。又释宝云译《佛本行赞》提到那是一棵“好树

    敦煌学辑刊 2021年3期2021-11-26

  • 元晓的《法华经》观初探——兼与智者大师比较
    于世”(8)《大正藏》第9册,第7页上。一句,是为了强调《大般涅槃经》和《金刚三昧经》的宗旨与《法华经》一样,都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众生获得和佛一样的“出世之果”。(9)[新罗]元晓《涅槃宗要》:“总因缘者,如来宜以大因缘而说是经,所谓欲显诸佛出世之大意故。如法华经言:诸佛如来唯以一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乃至广说”(《大正藏》第38册,第239页下);[新罗]元晓《金刚三昧经论》:“经曰:佛言:善男子!……论曰:此下第二如来为说。……如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9-17

  • 什么是外道
    玄义》卷1,《大正藏》第45册,第1页中。[3]《维摩义记》卷1,《大正藏》第38册,第428页上。[4]《摩诃止观》卷10,《大正藏》第46册,第132页中。[5]《摩诃止观》卷10,《大正藏》第46册,第132页下。[6]《大般涅槃经》卷17,《大正藏》第12册,第465页下。[7]谢劲松:《禅宗心性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6-37页。[8]《大般涅槃经》卷35,《大正藏》第12册,第572页上。[9]《大般涅槃经》卷9,《大正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期2021-09-10

  • 再论汉语史中合用两个系连词的判断句
    出家品第五,《大正藏》卷3)(2)问:何等为念三十七品经?报谓,数息相堕止观还净行,是六事是为念三十七品经也。行数息亦为行三十七品经。([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大正藏》卷 15)(3)作是护者是为清净持戒。([东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卷中,四辈品第六,《大正藏》卷 13)(4)愚痴者便疑是印,是印是为佛印。([东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卷下,佛印品第十六,《大正藏》卷 13)(5)何等为当知痛?谓有三痛:一为乐痛,二为苦痛,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13

  • 中土佛教疑伪经经目概述
    (8)分别见《大正藏》,第49册,第125页;《大正藏》,第55册,第573页。遗憾的是敦煌遗书P.3747和S.2872所存部分并未保留疑伪经内容。3.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出三藏记集》中开辟“新集疑经伪撰杂录”,集疑伪经44部,其中8部存编撰者,均为宋齐中土僧人,24部为中土僧法尼诵出。僧祐并未沿用道安的“疑经录”之名,而称为“疑经伪撰”,应该是对疑伪经有过进一步思考后作出的决定。僧祐认为伪经的特征有二:①“词义浅杂”,如僧祐认为《灌顶度星招魂断绝复连

    敦煌学辑刊 2020年3期2020-12-06

  • 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净同修行愿文浅析
    述记》卷九,《大正藏》第4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57页。转引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八、《摄大乘论》关于三祇的说法。第14—22行,直接引用《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末④[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九,《大正藏》第4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58页。转引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八、《璎珞经》下卷关于三祇的说法。文中用小字“已上略引三祇劫文也”,点明引用以上文字均是为了说明三祇的含义。“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又称为三阿僧祇、三僧祇

    西夏学 2020年1期2020-11-30

  • 敦煌《大般涅槃經》摘抄本研究*
    抄殘片。比照《大正藏》,二號在摘抄中有省略和改寫現象。如《大正藏》“二了了見云何相貌見”,俄敦16002號作“二了了見相見者”,又《大正藏》“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無所得者名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俄敦17696號僅作“菩薩名第一義空悉無所見無所名阿耨”。二號内容前後相接,存在綴合可能。綴合後如圖2所示,接縫處邊緣大體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常”“如”二字皆可復合爲一。又二號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有朱筆句讀)。比較二號

    古籍研究 2020年2期2020-05-07

  • 敦煌本《大智度论》残卷缀合八则
    《大论》等,《大正藏》收在第25 册。《大智度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宏篇巨著,对佛教学说、传说、用例、地理、历史、僧伽等方面解说甚细,论中所引经籍颇多,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及初期大乘佛教经典,堪称当时的“佛教百科全书”,是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自南北朝至隋、初唐,华北地区特别盛行《大智度论》的研究,历史上注疏甚多,如僧肇《大智度论钞》8 卷,慧影《大智度论疏》24 卷,僧侃《大智度论疏》14 卷,昙影《大智度论钞》15 卷

    社科纵横 2020年3期2020-04-23

  •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简介
    特征。通过与《大正藏》的校勘,就可知其与日本东大寺的正仓院的圣语藏中《思益经》十分接近。据《昭和法宝总目录》可知此经系八世纪后期写本,略晚于六世纪的涉县刻经。而留传下来的《大正藏》则与此经颇有差别。敦煌写本中此经,则有些近于石刻本,有些近于传世本。石刻《十地经》则是一个奇特的拼合本。其经文采自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地经论》中的经文,而十地修行的联结,则用鸠摩罗什《十住经》的偈颂,从而形成一个六世纪时特别的十地经,不同于六十华严十地品的“版本”。总之,此文既从涉

    江苏教育 2019年61期2019-09-25

  • 《思溪藏》随函音义俗字举隅
    即此字所出。《大正藏》本对应经文原文与之同。据此,“”为“版”之俗字。推其致误之由,盖因“片”“爿”意义相近,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爿,反片为爿,读若墙。”〔5〕二者在俗书中每每相混,如《类篇·片部》云:“片,匹见切,……又讹片或作爿。”其下又有:“,直绍切,《博雅》‘版也’,或作。”〔6〕故“”当为“版”换形旁俗写而成。二、增补已有疑难俗字的同形字体《思溪藏》随函音义所收俗字众多,其中有些俗字还是已有疑难俗字的同形字体,这种同形异字的现象也值得我们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6-11

  • 中古律部汉译佛经异文考辨*
    》(以下简称《大正藏》)底本以《高丽藏》为主,同时在每页正文之下详列宋(宋刻《资福藏》)、元(元刻《普宁藏》)、明(明刻《嘉兴藏》)、圣(《正仓院圣语藏本》)、宫(《宫内省图书寮本》)等不同藏经的版本异文。《中华大藏经》(以下简称《中华藏》)底本以《赵城金藏》为主,每卷之后详列石(《房山云居寺石经》)、资(宋《资福藏》)、碛(《影印宋碛砂藏》)、普(元《普宁藏》)、南(明《永乐南藏》)、径(明《径山藏》)、清(《清藏》)、丽(《高丽藏》)等不同藏经的版本异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02-20

  • 律仪戒研究 ——兼论菩萨戒与声闻戒的关系
    ,竺佛念译,《大正藏》第24册,第1020页中—下。,是菩萨戒三品的总称[注]无著《摄大乘论本》卷下:“谓菩萨戒有三品别: 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玄奘译,《大正藏》第31册,第146页中。,构成完整而成熟的菩萨戒理论体系。顾名思义,三聚净戒意为三种戒的聚合: 律仪戒,或称摄律仪戒,意即止息一切恶法。摄善法戒,意指修习一切善法,具体而言,应以无漏善法为核心。如窥基所说: 摄善法戒“以有为、无为无漏善法为体,有漏善法非正应修,体可断故”[

    思想与文化 2018年2期2018-07-26

  • 大正藏》本《悲华经》校勘十例
    》(以下简称《大正藏》)是近现代出版一部重要的佛典文献,为广大研究者所使用,影响较大。本文以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提供的电子佛典数据库《大正藏》作为底本,用日本正仓院《圣语藏》(以下简称《圣》)手抄本加以对勘,发现有可以弥补《大正藏》本的许多讹误疏漏之处,现在列如下,以期对研究《悲华经》的学者有所补益。因以《大正藏》为底本,故将其例置于前。一、“香泪”应为“香气”《悲华经》卷1〈转法轮品1〉:“一一树根所出香泪过诸天香,香气遍满过千由旬。”《圣》中“泪”为“气”

    大众文艺 2018年3期2018-07-12

  • 国图所定归义军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叙录辨考
    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2/444B17-445B20。楷书。有乙字符。《国图目录》定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2.BD12075号(L2204),图版见《国图》110/238B。残片。长11厘米,高26厘米。抄有文字6行,行17字。如图1右部所示,首行上部有残损和破洞,后二行行首、行中都有残缺。残片右边缘存残形若干。残片污秽,乌丝栏暗淡不清。内容起“见便还识之”(其中“还识之”三字残泐)句,讫“不灭故得至二”(其中“不”“故”“二”三字残泐)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2-06

  • 大正藏》与《嘉兴藏》中国佛教著述收录差异比较研究
    》(以下简称《大正藏》)分别是中国与日本历代编修的汉文大藏经中特点鲜明、创新突出的两部。两部藏经关系紧密,后者的形成既受前者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1 《嘉兴藏》和《大正藏》概述1.1 《嘉兴藏》的特点及对日流布《嘉兴藏》又称《径山藏》,于明代万历时始刻,至清代康熙时刻完,又在雍正至嘉庆时进行了补刻,总历时近230年。《嘉兴藏》是由民间僧俗信众募资刊印的,由紫柏大师发起,密藏道开实际主持刻藏。《嘉兴藏》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我国收佛教典籍最多的汉文大藏经,尤其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1期2018-01-28

  • 浅析璎珞的用处及其与身份地位的关系
    宗晓述。⑤《大正藏》第33册,No. 1716,《妙法莲华经玄义》,第十卷,经疏部。⑥《卍新续藏》第60册,No. 1118,《沙弥律仪要略增注》,第一卷,诸宗著述部,弘赞注。⑦《大正藏》第37册,No. 1753,《观无量寿佛经疏》,第二卷,经疏部,善导集记。⑧《大正藏》第03册,No. 0190,《佛本行集经》,十一卷,本缘部,阇那崛多译。⑨《大正藏》第13册,No. 0397,《大方等大集经》,四十一卷,大集部。⑩《卍新续藏第》20册,No. 03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1-24

  • 佛教经论中对“尧舜”诸贤之述评
    子理惑论》,《大正藏》第5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2页。因为人们怀疑释迦之神异形象,牟子则举出“尧眉八彩”之异相以对答,证明相貌不同寻常,并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中国圣人亦是如此。强调佛教与中国圣人思想主旨一致,有助于中国社会对初传中国的佛教这一新生事物的理解与接纳,尤其是得到社会上层的宽容与理解。问曰:“云何佛道至尊至快,无为憺怕。世人学士多谤毁之,其辞说廓落难用,虚无难信,何乎?”牟子曰:“至味不合于众口,大音不比于众耳……韩非以管窥之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2期2018-01-23

  • 慧光法师学法和弘法活动考
    传》卷16,《大正藏》第50册,第2060号,第551页上栏21。[2] 道宣:《续高僧传》卷21,《大正藏》第50册,第2060号,第607页中栏18。[3] 参见徐文明:《慧光法师生卒年考》,《佛学研究》,1996年05期,第133页。[4] 王振国:《地论学派与少林寺》,《少林学论文选》,少林书局,2006年,第78页。[5]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21,《大正藏》第50册,第2060号,第607页中栏18。[6]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21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2017-11-25

  • 敦煌写本伯2165号背《金刚经疏》研究*——基于文献学的考察
    释经文范围:《大正藏》八册,750 页上栏行27 至752 页下栏行2。关于此件的定名,《法藏敦煌汉文写本目录》定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而《敦煌遗书最新目录》、《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等皆定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释》,兹从《法藏敦煌汉文写本目录》之定名。此件内容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部分内容与斯2047《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相同。依题记可知,此经疏出于开元四年(716),并为沙州寂法师于开元十二年(724)所宣讲,表明此经疏于开元年

    中国中古史集刊 2017年2期2017-10-23

  • 福生(那提) ——与玄奘同时代前往中国和真腊的密宗传播者
    o.955,《大正藏》No.159号),此经文由般若等于787年译出(参阅《贞元录》卷七,及该经文的前言)。中心之一的锡兰。在中国,他和智通、伽梵达摩及阿地瞿多并驾齐驱,成为唐代初期“新”密宗运动*唐代初期,像智通、伽梵达摩和阿地瞿多这些翻译家只翻译过一些密宗文献;就在这个时候,福生出现了,还携带着他所收藏的大批写本。半个世纪后,即金刚智和不空金刚那个时期,密宗运动在中国达到了顶点。该运动于隋代和唐初显然经历过一种革新。不空金刚传记(《宋高僧传》卷一)中提

    普陀学刊 2017年0期2017-08-15

  •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校勘八则
    中华大藏经 大正藏 校勘汉译佛典律藏中,学者历来多重视《四分律》之研究,而义净所译《根有律》则未受到重视。实则《跟有律》内容丰富,语言简明易懂,所记载的大量有关佛陀制定戒律故事未于其他律藏中见。对于研究古印度佛教制戒、汉传佛教戒律、佛教戒律演变以及汉语词汇和语法的演变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其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下称《杂事》)尚未见有综合校勘。《中华大藏经》本《杂事》以《赵城金藏》本为底本,(缺处以《高丽藏》本补),以《资福藏》(下《中华大藏经》本

    文教资料 2016年34期2017-04-17

  • 出世与入世:北宋契嵩“佛儒会通”的孝道思想
    文集[M]//大正藏(第 52 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648.[4]刘立夫.佛教与中国伦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5.[5][东晋]孙绰.弘明集[M]//大正藏(第 5 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7.[6][东晋]慧远.高僧传[M]//大正藏(第 52 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6.[7][萧梁]刘勰.弘明集[M]//大正藏(第 52 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2017-04-14

  • 时间的性质与边界 ——简论龙树中观学对时间观念的辨析
    度论》, 载《大正藏》第25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第74页。首先,龙树认为这些命题所讨论的问题在觉悟者看来都是虚妄无实之事,属于凡夫的妄想计度,如讨论乌龟的毛是黑是白一样子虚乌有。其次,无论说诸法恒常或断灭都不合乎事实真相(诸法实相)。再次,这些命题乃无益之戏论,徒增烦恼斗诤,不仅无益于觉悟反而会障碍解脱。最关键的是,关于这些问题的真相,佛陀即使说了,也无人能够领会,只是重增凡夫妄想而已。然而,对时间的理解,直接关涉到对世界、生命、心灵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4-04

  • 禅宗的顿悟宗旨
    施法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页下);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9页上);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册,第38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3-09

  • 中观学与中国佛教 ——以吉藏与智的二谛论为中心
    谛义》卷上,《大正藏》卷45,第86页中。“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假之假称,虚寂之妙实,穷中道之极号。明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故二谛惟是教门,不关理境。而学者有其巧拙,遂有得失之异。所以若有巧方便慧,学此二谛成无所得;无巧方便慧学教,即成有所得。”*吉藏:《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卷45,第15页上。廖明活曾说:“吉藏二谛说的主旨总括起来不外是唯是教门,不关境理这八字。吉藏在阐述‘二谛’的意义时曾作了许多复杂简别,其实也不过是这八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2-22

  • 莫高窟第296窟须阇提本生故事画新考
    计避其祸难①《大正藏》第4册,第356页。。《报恩经》:尔时,守宫殿神语大王言:“大王知不?罗睺大臣近生恶逆,……尔时,大王闻是语已,心惊毛竖,身体掉动,不能自持;……微声报虚空中言:“卿是何人?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向者所宣,审实尔不?”②《大正藏》第3册,第128页。《杂宝藏经》:先有鬼神,来语之言:“汝父大王及诸五兄,悉为大臣罗睺求之所杀害,次欲到汝。”③《大正藏》第4册,第447页。。画面描述了夜叉(或守宫殿神)报信的场面。从佛经看,三经中皆有有人报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7-01-12

  • 可洪《随函录》之《续高僧传》“所引”举例
    取轩字正。”《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第十七“释智顗”:“日轮驰骛,义和之辔不停;月镜回干,恒娥之景难驻。”(50∕564∕a)②“义和”出自《离骚经》,李善注《文选》卷三二《离骚经》:“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义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追。”注曰:“义和,日御也。”(460页)“回干”之“干”字,诸本写法不同。《大正藏》本作干,《永乐北藏》、《乾隆大藏经》本作斡,《中华大藏经》本作,《碛砂藏》本作。按俗写中斗、升不分,《碛砂藏》本亦为斡,又如:《隋

    西部学刊 2016年11期2016-07-13

  • 龙树的净土念佛思想 ——以《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为本的研究
    经释论序》(《大正藏》册25,页57上—中)及此论后的跋文(《大正藏》册25,页756下)内容来看,此论为翻译的著作无误,尽管鸠摩罗什对其采取略译的方式。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3《鸠摩罗什传》所载译作中包含《十住论》(参见《大正藏》册55,页101中)。法藏《华严经传记》卷1言:“《十住毘婆沙论》,一十六卷,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诵,遂阙解释。”(《大正藏》册51,页156中)说

    普陀学刊 2016年0期2016-05-16

  • 汉英译《中论》prapañca 之比较
    论》卷十三,《大正藏》第30册,第345下。《佛性论》卷三(中)谓戏论有三种、九种之别。文云∶“戏论有三∶(一)贪爱,(二)我慢,(三)诸见。是三戏论,如来灭之已尽故,以无戏论为事。戏论者,有三义∶(一)能违碍实理,(二)名虚诳世间,(三)障隔解脱。初违正境,次违正行,后违正得。合此三义,名为戏论。又,戏论有九种∶(一)通计我,(二)的计是我,(三)计我应生,(四)计我不更生,(五)计我有色应生,(六)计我无色应生,(七)计我有想应生,(八)计我无想应生,

    普陀学刊 2016年0期2016-05-16

  • 《无上依经》汉译本考*
    》,卷十二,《大正藏》第55卷,第596页下。其后,智昇记载说:《未曾有经》一卷,后汉失译。旧录在小乘单本中,误也。第一译。《甚希有经》一卷,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三译。右二经同本异译,是前《无上依经》初品出,第一卷。*(唐)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卷十二,《大正藏》第55卷,第597页上。智昇在此提出,《无上依经》有三个汉语译本。而现代学者也有沿袭其说的,如台湾编写的《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无上依经”词条说:“本经之梵文原典未明,汉译有三:(1)

    古籍研究 2016年1期2016-03-18

  • 《禅林宝训》中僧人的自我教育之路
    远猷也。”*《大正藏》第四十八册1016b12。因为文辞义理平实浅显易懂,并没有搜集那些孤高怪诞,荒邈诡异的事迹来扰乱人心,所以确实是可以帮助僧人在修学、领众、弘法、续慧的过程中都可依靠的教科书。本文主要通过节选梳理书中诸位禅师中关于个人修行的语录与心得,来勾勒出一条僧人自我教育的路途。一、 预备阶段1. 知患佛陀之所以舍王位而出家修行最重要的原因是出城门睹人生之老、病、死之苦,思为人生之大患,为了解脱这生死大患而出家修行寻求治病良方。故而能不能真正踏上修

    普陀学刊 2016年0期2016-02-03

  • 近代汉字的字词关系探讨——以“嬿”“鹄”“蚖”三字为例
    写作“嬿”,《大正藏》本《寂志果经》:“某有居跱,某馆某舍某堂怀躯,某堂嬿处,某有宫殿,为精进行,某有堂馆,无精进行。”(1/274/a)⑦《大正新修大藏經》(简称《大正藏》),日本1934年印行。所引《大正藏》本直接标明册数、页码和上下栏,下同。《径山藏》本《莲峰禅师语录》卷十《落花吟》三十首之廿二:“士女休嬿多变态,古今面目掷虚妆。”⑧《嘉兴大藏经》,第3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384页。《中华大藏经》本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12-17

  • 俄藏敦煌文献《大乘无量寿经》缀合研究
    相应经文参见《大正藏》T19/82A2~24②T表示册数,A、B、C表示字段,其后为行数。下仿此。。有乌丝栏。孟列夫称该本为楷书小字,写于9—11世纪③孟列夫主编:《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26页。。(2)北敦 1885号(北 7982,秋 85),见《国图》26/126A~128A。如图1左部所示,首残尾全,存121行,行36字左右,首4行中上残,有乌丝栏。原文始“(如来)一百八名号者”,讫尾题“佛说无量寿宗要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12-08

  • 佛学视角下的《五灯会元》词语训诂举隅
    功德……”(《大正藏》第16《金光明经》)[隋]吉藏撰《金光明经疏》:“知有者知世谛也。”[4]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世谛】(术语)对真谛之称。世者世间,世俗。谛者事实,又道理。世间之事实,又世俗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世谛。又曰俗谛,世俗谛,覆俗谛等。涅?经曰:‘如出世人所知者,第一义谛。世间人所知,名为世谛。’仁王经上曰:‘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花。’”[2]423又《楞严经》云:“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大正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6-24

  • 汉译“论”部佛典文学特色之检讨
    676卷③参《大正藏》卷53,第1020页中。,《开元释教录》卷20《入藏录》中小乘论是36部698卷、大乘论是97部518卷④《大正藏》卷55,第691页上、701页上。。“论”部佛典的文学特色,主要体现于三大方面:一、内容:以说理见长汤用彤先生曾指出:“通佛法有二难,一名相辨析难,二微义证解难。”[1]而三藏中,对名相辨析也好,微义证解也罢,表现最充分者就是论藏,因为其中心任务在于把中土人士视为畏途的佛教概念、义理分析得清楚透彻。(一)论点明确与中土传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4-02

  • 《牟子理惑论》:儒释道三教辨通思路的初建
    弘明集》,载《大正藏》第52册,第3页下。〔2〕《牟子理惑论》第十一章,载《大正藏》第52册,第3页上。〔3〕《弘明集》,载《大正藏》第52册,第3页上。〔4〕〔7〕〔9〕〔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载《大正藏》第25册,第412页下、第161页上、第131页上。〔5〕〔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载《大正藏》第3册,第633页下。〔6〕失译《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载《大正藏》第23册,第512页下。〔8〕〔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

    学术界 2015年11期2015-02-26

  • 偈颂涵义考辨
    女经》卷一,《大正藏》第2册,第840页上栏。如《唯识三十论颂》卷一:“举颂詶答,颂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②《唯识三十论颂》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60页上栏。《中阿含经》五十五:“汝当十五日说从解脱时,脱衣裸形,东向住立,作如是说:‘我无父母,非父母有,我无妻子,非妻子有,我无奴婢,非奴婢生。’”③《中阿含经》卷五十五《晡利多品》,《大正藏》第1册,第770页中栏。这里的偈、颂、说即是偈颂的意思,诸如此例在佛典中很容易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2-25

  • 天台学者的“王三昧”观
    经》卷41,《大正藏》第2册,第773页。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版,以下所引佛典皆同此版本,不再说明。此处是以空三昧为“王三昧”,显示佛所常说的“空”义乃是证得寂静涅之三昧法。《阿含经》是声闻乘主要经典,偏说空义,以空三昧为“王三昧”符合声闻教法之本义。《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也有与阿含中“王三昧”相似的理念,但该经作为大乘经典,在“王三昧”的内涵上又有所不同,不再仅限于偏空之义,而是提出了真谛三昧、俗谛三昧、中道第一义谛三昧,以此“三谛三昧”为“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2-13

  • 张商英《续清凉传》禅诗研究
    常用禅语,在《大正藏》中出现次数达一百多处,现选若干例如下:小参僧问:灵云悟桃花,意旨如何?师云:眼力不到处,灵云却合头。僧云:正是青天白日。师云:灵云见处作么生?僧云:一见桃花,未免眼中著屑。师云:上座眼里还有筋也无?僧云:而今不打这鼓笛。师云:瞎驴趁大队。⑬师云:杨无为问芙蓉楷和尚:相别几年?蓉云:七年。公云:学道来,参禅来?蓉云:不打这鼓笛。⑭上堂。僧问:教中道,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未审此理如何?师遂展掌点指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一罗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2015-01-28

  • 《弘明集》字词考校
    眩听马喙赜指《大正藏》本《弘明集》卷四《重释何衡阳》:“若乔、札未能道一皇王,岂获上附;伊、颜犹共赖气化,宜乎下丽。二涂之判,易于赜指。”(52/23/a)“赜指”费解,《碛砂藏》、《高丽藏》本同。按:当释读为“颐指”,以颐示意,极言容易也。《续藏经》本《禅林宝训音义》:“颐指”条云:“但动颐而指麾,不劳用力,皆如意也。”(64/464/a)古籍中“赜”、“颐”易讹。《四库全书》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六十七《重释何衡阳书》作“颐指”,而《四库》本《弘明集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2014-08-10

  • 敦煌本《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残卷缀合研究
    愿及其功德。《大正藏》收在第十四册。该经作为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先后有五译:1.东晋建武元年-永昌元年(317-322)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2.刘宋大明元年(457)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3.隋昌达元年(615)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4.唐永徽元年(650)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5.唐景龙元年(707)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经过对现已公布的写卷的全面普查,敦煌文献中共有帛尸梨蜜多罗译本34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8-07

  • 论佛教善恶的超越性*
    论[CD]//大正藏:28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204.[2]成实论[CD]//大正藏:32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293-294.[3]瑜伽师地论[CD]//大正藏:30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4]大乘阿毘达磨集论[CD]//大正藏:31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5]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CD]//大正藏:31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716.[6]中阿含经[CD]//大正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31

  • 佛教的出世精神*
    论[CD]//大正藏:52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781.[2]憨山老人梦游集[CD]//卍续藏:73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746.[3]中阿含经[CD]//大正藏:1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614.[4]杂阿含经[CD]//大正藏:2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5]仁王护国般若经[CD]//大正藏:8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836.[6]大方广佛华严经[CD]//大正藏:9册.台北:中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31

  • 《古清凉传》与五台山得名初探
    域里数二》,《大正藏》第51册第1093页中栏第13—16行。②④ 《古清凉传·卷上·立名标化一》,《大正藏》第51册第1093页上栏第8行,《大正藏》第51册第1093页上栏第5—18行。③ 梅海先生在《五台山山名考》(《五台山研究》,1986年第2期) 中,也提到学者刘汝霖先生对此的考证。⑤⑦ (明) 释镇澄:《清凉山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出版发行社1997年版,第13—14页,第108页。⑥ 《广清凉传·卷上·清凉山得名所因四》,《大正藏》第51册第

    名作欣赏 2014年11期2014-03-18

  •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与《大正藏》异文比勘
    10097)《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是由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于日本大正13年(1924年)出版的,因其校勘精细,校记周详而著称于世,是目前学术界应用最广并且比较完备的版本。然而《大正藏》校订不全错漏之处也相当多,且其编纂者对异文的态度是只校异而不校误,这就大大影响读者对经文的理解。敦煌藏经洞保留了大量的写本文献,有些写卷抄写年代距离译经年代比较近,内容上更接近原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共7册,有明确纪年的写卷最早是梁

    文教资料 2014年30期2014-02-05

  • 《清凉传》著录研究——以《清凉传》在文献典籍中的著录情况为中心❋
    参见宋代非浊《大正藏· 三宝感应要略录》第 51 册。826此书有两处提及《清凉传》,就收入卷下的“僧宝聚”。 胪列如下:第一文殊师利菩萨感应文殊师利,旧云妙德新云妙吉祥。 ……由菩萨身,普摄一切法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惠等,及一切如来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名妙吉祥也。第二文殊化身为贫女感应世传,昔有贫女,遇齐会起集,自南而来,凌晨届寺,携抱二子,一犬随之。……贫女被呵,实时离地,倏然化身,即文殊像,犬为师子,儿即善才及于阗王。五色云气,霭然遍空。 因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8-22

  • 大正藏本《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校读记
    藏经》(简称《大正藏》)为底本,利用《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进行校勘,并参照《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献》(简称《俄藏敦煌文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敦煌宝藏》中所收录的有关《观佛三昧海经》的佛经写卷。1 形近而误(1)自有众生乐观如来手内外握,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胸德字万印相,三摩尼光相者,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脐如毘楞伽宝珠,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脇助,大小正等婉转相著。(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一,T15p0647c07)②本文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2013-02-15

  • 智《金刚经》论疏之特色
    观点。[1]《大正藏》卷三三。[2]《大正藏》卷三三。[3]《大正藏》卷三三。[4]《大正藏》卷四五。[5]《大正藏》卷三三。[6]《大正藏》卷三三。[7]《大正藏》卷三三。[8]《大正藏》卷三三。[9]《大正藏》卷三四。[10]《大正藏》卷八。[11]《大正藏》卷三三。[12]《大正藏》卷三三。[13]《大正藏》卷三三。[14]《大正藏》卷三三。On Features of Introduction of Zhi Yi’sDiamond Cutter S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2011-08-15

  • 佛教史籍中的兖籍僧人及其宗派渊源略考
    传三十六》,《大正藏》第50册,第675页。[2]元梦堂昙噩撰:《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卍新纂续藏经》,第77册,第217页。[3]隋文帝:《立舍利塔诏》,见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七,《大正藏》第52册,第213页。[4]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隋京师净影寺释宝安传三十二》,《大正藏》第50册,第674页。[5]元梦堂昙噩撰:《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卍新纂续藏经》,第77册,第264页。[6]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八《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