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辉 曾昭聪(暨南大学 中文系,广州 510000)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亦称《观佛三昧经》,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①此译经为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所译,历代佛经目录均持此说。然任继愈先生主编之《佛教大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季羡林先生主编之《敦煌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 均认为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所译。共十卷。本经详细叙述了应怎样观佛及念佛,并宣扬由此所得的特殊功德。经中穿插了许多关于佛的奇瑞神变,行文中多用譬喻,引用了不少古印度的神话,行文华丽,富于文学色彩,可读性比较强,词汇也较为丰富,有较高的文学和语言学价值,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
由于时代久远,汉译佛经屡经传抄,存在不少讹误,这些讹误既影响了我们对经文的准确理解,也不符合文献学、汉语史研究对语料的基本要求,所以有校勘的必要。我们以《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为底本,利用《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进行校勘,并参照《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献》(简称《俄藏敦煌文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敦煌宝藏》中所收录的有关《观佛三昧海经》的佛经写卷。
(1)自有众生乐观如来手内外握,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胸德字万印相,三摩尼光相者,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脐如毘楞伽宝珠,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脇助,大小正等婉转相著。(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一,T15p0647c07)②本文使用的是《大正新修大藏经》,引文后所标出处括号里的“T”指大藏经的册数,“p”指页数,“a、b、c”分别指上、中、下栏,字母后面的数字指对象词语所在行数。所引经名及译者参考了吕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以下皆同。
按:“脇助”不辞,义不可解,应为“脇肋”,因形近而误,“脇肋”指肋骨。“脇肋”佛典中多见,我们遍检《大正藏》“脇肋”共计36例,略举例如下:
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禅坊中坐禅,低仰而睡。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已后,应行禅杖。”六群比丘行禅杖时,捣比丘脇肋。(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五T22p0513a05)
尊者大目犍连语尊者勒叉那:“我于路中见一众生,筋骨相连,举身不净,臭秽可厌,乌、鵄、鵰、鹫、野干、饿狗随而攫食,或从脇肋探其内藏而取食之,极大苦痛,啼哭号呼。”(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九T02p0135b29)
(2)是时如来即便微笑,其舌相光如上所说,绕佛七匝,从佛顶八。(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四T15p0667c16)
按:“从佛顶八”不辞,“八”当为“入”,形近而误。“从佛顶入”佛经中多有用例,在本经中两见,还如卷三“一一慈母,化成一佛。时一一佛亦放舌相,救诸饿鬼。佛摄舌相,此光千色,绕佛千匝,光有千佛,从佛顶入”。(T15p0658c24);卷六“如是光明,遍照十方,从佛顶入,从佛眉间白毫相出”。(T15p0675a08)
另据敦煌佛经文献伯2078《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四正作“入”,可资为证。
(3)自有众生乐观如来毛背,毛上向靡,如绀琉璃,流出五色光入网曼中者。自有众生乐观如来手足柔软如天劫贝。自有众生乐观如来手内外握。(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一T15p0647c07)
按:“毛背”当作“手背”,形近而误。我们检索《中华大藏经》 《俄藏敦煌文献》Ф152和《敦煌宝藏》斯4615号均为“手背”。
(4)佛白毫相从无量劫舍心不悭,不见前相,不忆财物,心无封著,而行布施。以身心法摄身威仪,护持禁戒如爱双目……(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二 T15p0655a07)
按:“封著”不辞,当为“执著”。“执著”是指固著于事物而不离也。在行布施时应“心无执著”,其他佛经文献中亦有用例:“乐行舍施,能常舒手,心无执著,具足惭愧,于诸不善,心常厌毁。”(唐玄奘《寂照神变三摩地经》T15p0726b11);“以布施时,心无执著,希望福德,此明无相施,即无为福。”(明觉连重集《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批注》卷六X24p0715b13)
考《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BD14615号《观佛三昧海经》卷三也为“佛白毫相从无量劫舍心不悭,不见前相,不忆财物,心无执著,而行布施……”(P320),可资参证。
(5)自有众生,不顺师教,兴恶逆心。不知恩养,盗师害师。污师净食,坐师床座,捉师钵盂,藏弃不净。(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五T15p0670b19)
按:“藏弃”不辞,当为“藏弆”,形近而误。“藏弆”义为“收藏”。“《新唐书·胶东王道彦传》:‘神通未食,不敢先,即有所分,辞以饱,乃藏弆以待。’”也作“弆藏”,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弆藏,子孙克守其业,甚可嘉尚。”[1]因“弆”和“弃”形近而讹作为“藏弃”。“去”通“弆”。“《左传·昭公十九年》:‘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疏:‘去,即藏也。《子书》 作弆。”[2]
《随函录》卷八《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藏去,丘举反。”(《中华大藏经》59/848) 另《经律异相》卷五十亦载此事,正作:“捉师钵盂,藏去不净。”(梁旻宝唱等集 T53p0264a09)
(1)天上天下,无有其比。色中上色,以自庄严。面上姿媚,八万四千,左边亦有八万四千,右边亦有八万四千,前亦八万四千,后亦八万四千。(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一T15p0650a09)
按:“前亦八万四千,后亦八万四千”,据《大正藏》校勘记,宋、元、明本作“前亦有八万四千,后亦有八万四千。”另据《敦煌文献》斯4615号《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一也作:“面上姿媚,八万四千,左边亦有八万四千,前亦有八万四千,后亦有八万四千。”(p79);《俄藏敦煌文献》Ф152《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一也作:“面上姿媚,八万四千,左边亦有八万四千,右边亦有八万四千,前亦有八万四千,后亦有八万四千。”(P25),可证大正藏该处脱两个“有”字。
(1)诸天颙颙,合掌叉手,住在空中,同声赞叹出家功德。太子宜时,速疾乘马。(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一T15p0650a09)
按:末句《大正藏》校勘记引宋、元、明本作“太子宜时,速乘疾马。”考敦煌佛经写卷斯4615号《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一作:车匿白太子言:“诸天颙颙,合掌叉手,住在空中,同声赞叹出家功德。太子宜时,速乘疾马”。(P86);另《俄藏敦煌文献》Ф152《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一:“车匿白太子言:“诸天颙颙,合掌叉手,住在空中,同声赞叹出家功德。太子宜时,速乘疾马。”(P31),可资参证。
(1)汝等速疾逼害瞿昙。上震天雷雨热铁丸。刀轮武器更相加积交横空中。四面诸鬼同时俱作然。其火箭不近菩萨。(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二T15p0650c29)
按:“四面诸鬼同时俱作然。其火箭不近菩萨”应断为“四面诸鬼,同时俱作,然其火箭,不近菩萨”。梁僧佑撰《释迦谱》引《观佛三昧经》正作:“观佛三昧经云……刀轮武器交横空中。然其火箭不近菩萨。”(梁僧佑撰《释迦谱》卷一T50p0008b06)可参证。
(2)瞿昙体羸不食故尔。观其光色如金。刚山紫焰流出。恬坐六年心无倾摇。观其面貌曾无畏色。唯愿大王。且住天宫不愿往攻。(《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二T15p0650c29)
按:“观其光色如金。刚山紫焰流出。”句意不通,应断为“观其光色,如金刚山紫焰流出”。“如金刚山”之类的比喻在佛经中尚有他例:“尔时宝积白佛言。世尊如来今者双目放光。如金刚山。住药王药上二菩萨顶。十方诸佛及诸菩萨映现光山。此二菩萨威德光明。犹如意珠倍更明显。胜余菩萨百千万倍……”(刘宋畺良耶舍译《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T20p0660c06);“当为安慰汝之心意说是语已剎那之间有菩萨摩诃萨名金刚手。如金刚山放金色光普照世界。顶戴宝冠面如满月。手执金刚棒金刚橛金刚绢索。具大福力能破诸恶。领五千金刚族而为眷属”。(宋法天译《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T21p0176c29)
(3) 云何名观如来行。诣拘尸那时降诸力士。(大正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七T15p0681c08)
按:句中“行”、“诣”不应断开,“行诣”当为一词,“行诣”在佛经中屡见:“次到乐器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种种乐器,调弦鼓之,并以妙声和弦,而行诣于园林,随意娱乐……”(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十T01p0118b19);“世尊闻已,其日晡时出于禅定,从迦利啰窟中而起,行诣堂上”。(隋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卷一T01p0365a20);“身神通慧力,往诣树王下……金钵盛乳糜,往诣江水边……其身气力充,行诣佛树下”。(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五T03p0512a12)
(4)饥馑疾疫已历四年。时王惊惧。祷祠神祇于事无益。召诸呪师令呪毒龙。罗剎气盛呪术。不行。(《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七T15p0679b07)
按:“罗剎气盛呪术。不行。”当断句为“罗剎气盛,呪术不行。”佛典中亦有他例:“诵偈适竟。旃荼罗家内所设呪具。刀箭碎折瓶瓮破坏。灯灭髑髅迸碎。黑风起展转不相见。旃荼罗呪术不行。母便告女。此必瞿昙沙门神力所为。众物碎散呪术不行。”(姚秦竺佛念译《鼻奈耶》卷三T24p0864a11)。此故事讲的是尊者阿难路途中饥渴,向旃荼罗女求水,此女见到阿难便生淫意,就设了咒语使阿难到此女家中,由于被咒语所傅,阿难不得动弹,在世尊的帮助下,旃荼罗咒术不行。再看下例:“经有年载,此婆罗门,遂便老耄呪术不行。尔时,有壮婆罗门,呪术流利举声诵呪,云便解散令不雹霜,五谷丰熟。”(东晋失译《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中T03p0116a09)。其中前为“呪术不行”,后为“呪术流利”。前后对照,更加明显。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四十亦载此事,正作:“如观佛三昧经云……时王祷祀呪龙。罗剎女气盛呪术不行。”明宝成编集《释迦如来应化录》也作:“观佛三昧经云……召诸呪师令呪毒龙罗剎。气盛呪术不行。”可资为证。
(5)时四比丘共为同学。习学三世诸佛正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九T15p0688c14)
按:“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当断为“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佛法宝藏”,佛典中多有用例,“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一切佛法宝藏,悉开悉看”。(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七T25p0112b11);“云何菩萨持诸佛法宝藏。随如来所觉法相性。如实知诸法相性已不取不舍”。(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四T13p0096a05);“善男子云何菩萨能持世尊佛法宝藏。善男子诸佛法藏无有穷尽。以一切有情根性行相差别无量。诸佛世尊为令趣入。随其尔所差别根性。说法宝藏。亦有尔所无量无边。是故名为佛法宝藏……是名持佛世尊佛法宝藏”。(唐不空译《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第三T13p0622a22)
大正藏《诸经要集》序“念十方佛缘”第二、《法苑珠林》卷第十三“观佛部”第三均作“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亦可资参证。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2]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