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美丽的佛经故事
前年我买了一本《佛经文学故事选》,拿回来放在桌上,还不曾看,就给别人借了去。总算我有经验,知道这样的书,照例是一借就不还的。等了一些时候,果然如此,我只好到书店里去再买了一本。本来,要欣赏佛经里的故事,最好是直接去读佛经。若是嫌卷帙太多,选择起来不容易,还有一部书可读,那就是大唐上都西明寺沙门释道世玄恽撰的《法苑珠林》。这可说也是一部佛经故事的总集。但是这书也有一百二十卷,而且文句简练深奥,颇不易读,比之经过编选加注的这部《佛经文学故事选》来,自然仍是难懂
散文诗世界 2021年11期2021-11-30
- 吐鲁番出土回鹘文道教八卦图的文化内涵
正面为抄写的汉文佛经,背面画有八卦图,用回鹘文书写。道教产生于内地,随着人口流动传播到吐鲁番乃至整个西域地区。吐鲁番出土的很多文书体现出晋—唐时期民众的道教信仰。这件文书充分证明,回鹘人在历史时期曾经信仰过多种宗教,使用过多种语言文字。关键词:吐鲁番;佛经;道教;八卦图;回鹘文一、佛经背面的回鹘文八卦图俄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有很多20世纪初俄国探险家从新疆盗掘而去的文物,其中有不少出自于吐鲁番。有一片回鹘语八卦图的文书,就是出土于吐鲁番。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2021-11-10
- 吐鲁番出土回鹘文道教八卦图的文化内涵
正面为抄写的汉文佛经,背面画有八卦图,用回鹘文书写。道教产生于内地,随着人口流动传播到吐鲁番乃至整个西域地区。吐鲁番出土的很多文书体现出晋—唐时期民众的道教信仰。这件文书充分证明,回鹘人在历史时期曾经信仰过多种宗教,使用过多种语言文字。关键词:吐鲁番;佛经;道教;八卦图;回鹘文一、佛经背面的回鹘文八卦图俄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有很多20世纪初俄国探险家从新疆盗掘而去的文物,其中有不少出自于吐鲁番。有一片回鹘语八卦图的文书,就是出土于吐鲁番。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2021-11-10
-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探究
——以《西游记》为例
200234)佛经翻译作为中国翻译史的开端,地位极其重要,其发展过程历时悠久,影响深远。玄奘是佛经翻译史上享誉中外的翻译大师,成就极高。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创作基于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主要人物“唐僧”便是以玄奘为原型,故《西游记》与玄奘及其佛经翻译联系非常密切。该文在简要回顾佛经翻译史的同时,以《西游记》为例,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及文学语言3 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探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而凸显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期2021-03-07
- 国内佛经翻译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文献计量学视角
的研究价值。古代佛经翻译兴于汉魏、盛于隋唐,延续到宋元,持续约一千年,形成中国第一个翻译大潮,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也由此得到极大丰富。儒释道思想融合与交织衍生出“禅宗”等完全本土化的新流派,再从中国传向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并在近现代译为西方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佛教思想文化传入、本土化和传出过程中,翻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从文献计量学视角对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佛经翻译”相关研究进行系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3-04
- 隋唐时期汉译佛经发展初探
展的兴盛也体现在佛经翻译上,在翻译规则上,有彦琮提出的“八备”和玄奘的“五不翻”作为翻译律例,同时又有官方力量对译场给予支持,使隋唐汉译佛经水平也到达了一个巅峰。本文通过从时代背景、翻译规则和译场的设置几个角度进行梳理,分析隋唐时期佛经翻译的水平发展。关键词:隋唐;佛经;翻译律例;译场在佛教创立之初,释迦牟尼所说义理并没有写成文字加以记载形成系统的经典,后经过佛弟子们不断流传并加以补充,“直到公元前一世纪以后才出现成文佛教典籍”[1]。印度佛教自兩汉时期传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2020-08-20
-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与古典文艺美学的不解之缘探析
法,基于此本文从佛经翻译理论入手,深入开展分析,探索信雅达理论概念,梳理神似与化境内容,探索传统翻译理论与古典文艺关学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关键词: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古典文艺关学;佛经;信雅达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23-01一、引言现代语言学与翻译的结合促使其翻译方法得到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发展理念与思想,将古典文艺美学理论作为现阶段翻译行为的具体工具,实现由合而分,形成独立的学科,满足实际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6期2020-08-12
- 从 《三戒》 论柳宗元对佛经的借鉴
统合儒释”,面对佛经中的题材和意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本文首先分析柳宗元“统合儒释”的思想形成,其次针对《三戒》的文本,着重分析柳宗元是如何通过借鉴佛经达到警示世人的目的的。关键词: 佛经 儒家思想 统合儒释 《三戒》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永州期间,便与佛教密切接触,深受佛教的影响,期间所写的散文和诗歌集中体现了佛教禅宗思想。例如,《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写道:“生物流动,趋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柳宗元
文教资料 2020年5期2020-04-30
- 西域佛经翻译研究
革摘要:作为中国佛经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域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研究西域佛经翻译,对了解西域乃至中原佛教的发展情况、僧侣培育的情形以及佛经翻译事业的进步历程而言意义重大。本文以狭义之西域为界、以西汉至唐为限,对西域佛经翻译的概况进行叙述,并统计归纳西域主要译经僧侣及其译经情况,总结西域各时期佛经翻译特点,最后分析西域缘何成为译经人才济济、佛教典籍富集之处的原因。关键词:翻译史;西域;佛经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西部学刊 2019年14期2019-11-20
- 《忠实的獴》:故事画对语言文本情节的借鉴与独特改造
达语《五卷书》、佛经文本以及民间故事雕刻画里有关《忠实的獴》的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明显见出印度古典文艺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出民间绘画作者独具的匠心之所在。关键词:《五卷书》;佛经;印度民间故事画作者简介:庞军(1971-),女,英语教育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现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印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4一、故事的画本与语言文本从二十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2019-09-10
-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1]普遍认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是安世高,他本来是安息国的太子,于汉桓帝建和初年来到中国洛阳,学习通晓汉语后开始译出了各种经论。但在汉魏时期,佛教虽在民间有很多信徒、广为流传,在士大夫阶层却还未受到重视,统治者们对其也持限制态度。直到公元4世纪才广泛传播起来,佛经的汉译也随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汉译广为流传的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长期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长期生活在战争中,朝不保夕,没有稳定的生活,在这个时候,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1期2019-03-21
- 新见敦煌写经残片小考
。关键词:敦煌;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5-0067-04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fragmental manuscript recently seen in the Three Gorges Museum of China in Chongqing(Chongqing Museum)and numbered 744
敦煌研究 2018年5期2018-12-20
- 浅谈张掖大佛寺馆藏佛经
郑晓春摘 要:佛经是构成张掖大佛寺佛教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传承和中转作用。张掖大佛寺馆藏佛经法度严谨、内容繁多,清晰地反映了张掖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关键词:大佛寺佛教文化;佛经;历史脉络佛教自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因佛教经书的翻译、抄写和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为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珍贵资料。张掖作为西域走向中原的咽喉通道,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起到了传承和中转作用,张掖大佛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5期2018-12-04
- 基于传播视域的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
我国翻译活动源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对我国的语言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汉朝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彼时国内社会环境较为混乱,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各种文化思潮涌入我国。翻译在佛经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经的翻译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佛教影响力的扩大,佛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不仅要转换语言形式,而且还要将不同的文化准确
新生代 2018年20期2018-11-13
- 大理佛图塔藏宋元时代佛经纸张的初步研究
代;大理佛图塔;佛经;纸张;分析中图分类号:TS76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80/j.issn.0254508X.2018.12.007云南在唐代以后盛行佛教,佛教对云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滇西的凤仪白汤天、大理崇圣寺塔、洱源火焰山塔和大理佛图塔等出土了大量宋元时期的佛教经卷,这些经卷所用纸张的制作工艺引起了有关研究者的兴趣。在本研究工作之前,尚没有对云南地区古代文献的纸张进行过科学分析工作,影响了对云南地区造纸印刷史的
中国造纸 2018年12期2018-10-21
- 鲁迅杂文论辩思维浅议
可能是鲁迅先生对佛经研习的结果与心得。关键词:鲁迅;杂文;论战;思维;佛经作者简介:傅狮虎(1978-),男,汉族,湖南祁东人,本科,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关于鲁迅先生杂文的研究,各类论文、专著汗牛充栋,大多集中于思想性、批判性以及语言的变革与运用等方面。今天只从一个小的方面——论辩思维——切入,来研究鲁迅先生的杂文特别是其论战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8期2018-07-28
- 《六度集经》与中韩民间故事和小说
权辉[摘 要] 佛经故事所携带的大量文学因子对中国和韩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度集经》作为一部汉译佛经,包含大量的佛本生故事,因其故事性强,颇受小说史者的关注。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古代同属汉字文化圈,佛经通过中国传入韩国。通过“鲤鱼报恩”型故事、“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老鼠求婿”型故事、“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兔子传》等中韩古代民间故事和小说,同《六度集经》中的佛经故事比较,旨在探寻中韩古代民间故事与小说的佛经渊源,以及佛经故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5-14
- 辽金佛经刊刻与流传
发现,辽金两朝的佛经刊刻非常活跃,它们不仅呈现出了与宋朝佛经刊刻不同的特点,还对佛教在辽金的流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不容视而不见。本文便是有鉴于此而展开的探讨,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辽金佛经刊刻的文化史背景辽金的佛经刊刻具有重要的文化史背景。简而言之,可通过汉文化流动与僧人的佛学积淀两方面来讨论。1.汉文化流动辽金政权先后由契丹族与女真族掌管,其文化发展伊始还显得较为稚嫩。但由于五代时期战乱频仍,不少汉族知识分子进入辽的统辖范围,在客观上为辽的
中国出版 2018年21期2018-02-08
- 出版学视角下的“抄经列位”
中国古代官方组织佛经抄写时,会在“抄经列位”上标明抄写、笔受、校对、付阅、证义、监督官员的姓名以及用纸、装潢等内容。“抄经列位”实际上类似“版权页”,其主要是标明责任,以便出现错误后追责。考察“抄经列位”的缘起、功用,也有助于梳理中国古代的翻译制度、校对制度。关键词:抄经列位;佛经;版权页;校对;翻译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存有一部敦煌写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编号为0690。该经末尾详细记载了写经时问、书写者、用纸量、装潢、初校、二校、三校、详阅(四名)、监督
现代出版 2017年4期2017-12-15
- 西夏文泥活字佛经
其为西夏文泥活字佛经版本,简要论述了此经的发现对考证我国泥活字印刷的起源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关键词]西夏文;泥活字;印刷;佛经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产生主要通过手写传抄,数量极为有限,知识的传播相当缓慢。印刷术发明后,使短时间生产成百上千的书籍变为可能,从而对人类文化的前进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利用与进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早在公元8世纪前后,我国人民使用雕版印刷。据有关学者研究。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即现
丝路视野 2017年28期2017-10-20
- 长生猪
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選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ɡ):从前。1.下列句子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里有人畜一猪 养B.见邻叟辄瞋目狂吼 就C.欲买而啖其肉 吃D.既而憬然省曰 很久2.请将文章画线句子“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翻译为现代汉语。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6年17期2017-05-31
- 北朝浴佛图像研究
比论述,并与汉译佛经记载相对比,从而探究中国式“浴佛”的图像特征及其成因。关键词:北朝;浴佛;汉化;造像;佛经“浴佛”,亦称“灌佛”,起源于古印度悉达多太子树下诞生后洗浴其身的佛传故事。“浴佛”图像常出现在造像碑与壁画之上,北朝时期尤为集中。北朝(386-581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五个朝代。北朝时期南北对立、兵戈不止、民不聊生,人们渴望从佛教中寻得精神寄托,再加上北朝统治者大多信仰佛教,这为佛教在北朝的盛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于是北朝涌现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4期2017-05-30
- 简述目连救母故事的渊源和流变
行分析和辨别,从佛经中的目连、中国本土化的目连、宝卷为主的说唱文学中的目连、早期戏剧中的目连进行梳理分析,简述它是怎样由最初的目连孝顺母亲的简单故事,逐渐演变而成为后来的思想和内容都很丰富,表演形式很多样的目连戏。关键词:目连救母;渊源和流变;佛经;本土化;目连戏;目连宝卷目连救母的故事在中国至少流传了1600余年,它最初由佛经中的故事演化而来,随着佛经被带入中国后,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本土化、中国化,除了以佛经故事外,其还以变文、说经、宝卷等的说唱文学的形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4期2017-05-21
- 刘维东简介
,并且,精进学习佛经,研究创作佛经书法艺术。刘维东近年来创作的佛经书法艺术作品,受到了广大信佛民众的喜爱和收藏。他创作的佛经书法作品,不仅多次在各级书法展中展出并獲奖,还受到各方面宗教人士好评,并被山东省佛教协会及多处宗教寺院道场收藏。刘维东从工作岗位退居二线后,他又专门拿出主要精力研究佛经书法创作,建立了佛经书法研究创作室一一抱朴轩佛经书法创作室,专门从事佛经书法创作艺术。刘维东现任中国佛经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文化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6年12期2017-04-06
- 《思溪藏》随函音义与汉语俗字研究
藏》;随函音义;佛经;俗字;音义体;《可洪音义》;《龙龛手镜》摘要:随函音义是指附于佛经函末或卷末,对佛经中疑难字词进行注音、辨形和释义的一种音义体。现存《思溪藏》附载有大量随函音义,其中保存有众多佛经疑难俗字形体,可补充历代辞书漏收的佛经俗字;由于其采取随经注释的形式,故这些疑难俗字很容易还原到所出经文原文中去识别,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俗字的来源,从而使得这些字更具生命力,并可以之增补已有疑难俗字的同形字体,这对于汉语俗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中图分类号:H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7-01-14
- 浅谈避暑山庄鹫云寺建筑意象
,把鹫云寺回归到佛经本体中去,充分展现宗教空间的自然本意。关键词:鹫云寺;七堂伽蓝;佛经;园林众所周之,在避暑山庄周围分布着12座寺庙,清正史文献将这些寺庙称“外庙”,后俗称外八庙或热河喇嘛庙。可是谁又知道,在避暑山庄之内却有数量更庞大的寺庙群。据统计,避暑山庄内共有16座寺庙:珠源寺、旃檀林、汇万总春之庙、水月庵、碧峰寺、鹫云寺、斗姥阁、广元宫、永佑寺、同福寺、仙苑昭灵(山神庙)、法林寺、灵泽龙王庙、西峪龙王庙、涌翠岩、上帝阁等。这些寺庙或藏于深山,或居
卷宗 2016年6期2016-08-02
- 佛经语言研究与佛经的语言学考辨——读《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
610064)佛经语言研究与佛经的语言学考辨 ——读《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顾满林(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摘要]今存早期汉译佛经中有一部分的翻译时代和译者已难确考,方一新、高列过合著《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结合文献学证据和语言学证据,通过严密的考辨确证了一大批疑伪佛经的真实翻译年代。由于佛经文献的产生途径和流传过程涉及诸多复杂情况,疑伪佛经考辨工作仍需进一步深入开展。[关键词]佛经;东汉;语言学;文献学;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4-07
- 佛经灸疗文献探论
100029)佛经灸疗文献探论李良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摘要】灸疗是佛医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艾叶之外,佛医还认为可以针对病情采用相应的灸疗材料,如转筋采用木瓜之灸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佛医还提出了“心灸”之法,即以观想之火、意念之焰来治疗各种疾病。该文从针灸并用,相得益彰;灸法治病,众法并举;灸心之法,却病之门;僧传灸术,独具特色4个方面来论述。【关键词】佛经;灸法;文献佛教针灸疗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东方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4期2016-04-05
- 从汉译之“禅”字看佛教的顺俗流传
0079)摘要:佛经汉译是在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进行的,考察佛教术语的翻译问题,应当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学界普遍认为,“禅”是梵文Dhyāna音译作“禅那”后的节译,其实从佛教文献、古文字学、文化比较、考古发现等方面的材料看,早期佛经中的“禅”字带有浓厚的“意译”成分,反映了佛教初传时嵌入中国本土“祭祀祈福”系统的史实。历来时代文化的转进在语言文字上往往有直接反映,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语文表达方面也是一个重要视角。关键词:佛经;汉译;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5期2016-03-14
- 浅谈当代藏族小说——以班觉的璁玉为例
键词:当代小说;佛经;传统小说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02-01藏族传统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形式,这就是作品从礼赞语、膜拜语、立誓语开关,然后写正文,正文完结了写创作意图说明语。藏文传统文学中的小说作品都遵循了这么一个模式,这种模式是受了佛经著作形式的影响。藏族传统小说创作不仅接受了它,而且作为一个千古不变的固定形式,让每一个作品都以这种面孔出现,对于文学作品的形式多样,让内容确定形式的审美要求无疑是个障碍。而当代小说
人间 2015年16期2015-10-17
- 浅谈玄奘与佛经翻译
的研究与翻译,在佛经翻译理论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玄奘生平简介玄奘 (公元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十二岁出家,遍读佛典。贞观三年,他一人从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佛教中心,学习佛经。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带回大量经论佛典,并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佛经翻译中国的佛经翻译是古代翻译的主流,在翻译方法上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演
剑南文学 2014年9期2014-08-15
- 论南朝诗文对汉译佛经之容摄
50014)汉译佛经①对南朝诗文②产生了很大影响,体现了佛经影响本土诗文的若干规律。目前学术界对此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本文拟补此空白。一、容摄的内容南朝诗文容摄的佛经内容主要有功德、因果报应、诸法均空、称观世音名以得救、佛和菩萨的言行等,容摄的佛经形式有五言颂、五言赞的五言形式等。功德思想见于不少佛经,如《佛说四愿经》、《佛说作佛形像经》、《优婆塞戒经》、《佛说诸德福田经》、《佛说未曾有经》等。这些佛经宣扬奉持经戒、布施,无尊无卑,皆能如愿,向他人传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2-01
- 论萧梁诗文对汉译佛经之容摄
广义上的,泛指受佛经影响的一切文章,包括了颂、赞、论、子书、小说、史传、愿文、忏文及道经等。对汉译佛经(以下除个别地方外均省称佛经)之容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下列因素:容摄的前提、容摄的原因、容摄的内容②包括佛经的内容与形式,下同。与量的多少、容摄的体裁、容摄的艺术性等。其中,容摄的内容是核心,容摄的前提、容摄的原因是容摄该内容的外部条件,容摄内容的量的多少、容摄的体裁、容摄的艺术性是容摄该内容的具体状况,均是从不同方面说明对该内容的容摄。汉地每个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1-21
- 隋代诗文①对汉译佛经之容摄
隋代诗文①对汉译佛经之容摄李秀花隋代佛教非常兴盛,现实中的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诗文大量容摄功德及轮回转生思想,决定了愿文体裁对属于实践行为的佛经功德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决定了汉地诗文在容摄佛及菩萨言行、因果报应等佛经内容时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而汉地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又决定了容摄佛经内容表现出较高艺术性的诗文不多。隋代;诗文;汉译佛经;容摄汉地诗文对汉译佛经之容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有容摄的前提、容摄的原因、容摄的内容与量的多少、对佛经内容表现出强烈选择性
东疆学刊 2011年2期2011-04-03
- 推销有方
寺中的1000本佛经推销到山下的县城中。那个新和尚听到这件事后,飞快地跑到方丈面前,请求与别人一同去卖佛经。方丈心想,反正他说话也不利落,倒不如借此机会将他打发了,便同意了他的要求。第二天,10个卖佛经的和尚下了山。大约4个小时之后,回来了9个和尚,新和尚没有回来。而这9个和尚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连一本佛经也没有卖出去。又过了4个小时,那个新和尚还是没有回来。方丈以为他因为没有卖掉佛经而自责,没脸回来了。于是就叫关上寺门,准备第二天的推销事宜。正在这时,门
小品文选刊 2009年17期2009-11-02
- 论魏晋南北朝隋本土诗文对汉译佛经之容摄
隋本土诗文对汉译佛经容摄的复杂系统至少包括七个部分:容摄的前提、原因、内容、结果、特点、艺术性、变化等。在佛经大量译入汉地的前提下,在多灾多难的生存境遇中,此期汉地人诗文大量容摄了佛经的因果报应、称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做功德而发愿等思想内容。对佛经某一内容或形式容摄得频繁与否受其在整个佛教思想体系中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重要性、当时的学术思潮、地域文化、形式的表现力与表达效果、体裁等因素的影响,所容摄的内容部分支配了此期汉地本土诗文的题材、次要思想甚至是主要
文学评论 2009年4期2009-09-29
- 推销有方
寺中的1000本佛经推销到山下的县城中。那位新和尚听到这件事后,飞快地跑到方丈面前,请求与别人一同去卖佛经。方丈心想,反正他说话也不利落,倒不如借此机会将他打发了,于是就同意了他的要求。第二天,这10位卖佛经的和尚便下了山。待了大约4个小时之后,回来了9位和尚,唯独那位新和尚没有回来。而这9位和尚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但是他们连一本也没有卖出去。又过了4个小时,那位新和尚还是没有回来。方丈以为他因为没有卖掉佛经而自责,没脸回来了。于是就叫关上寺门,准备第二天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 2009年6期2009-07-24
- 佛经词语“快士”释义浅析
摘要:佛经中保存了许多译者所处时代的口语词或特有语词。这些语词到今天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语义已不为人所知,有的其语义却为人所误解。本文仅就佛经中的“快士”一词试加以解释,以就教于方家。关键词:《四库全书》;佛经;快士;释义“快士”一词《汉语大词典》、《辞源》两部辞典对该词的意义解释基本一致,都只有一个义项,均释义为“豪爽之士”。在古代语料中也有多处用例。如《三国志•蜀志•黄权传》:“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 ,快士也。”宋陈与义《出山道中》诗:“溪急竹影动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