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勃勃异名考补*

2023-09-06 23:15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正藏魏书音义

李 伟 大

(中山大学中文系)

提 要 史料记载,赫连勃勃又名屈孑,“孑”字又有“丐/局/句/弖/”等诸多异文,对此诸家莫衷一是。从字形和“屈孑者,卑下也”来看,诸字皆“氐”之俗讹,赫连勃勃当又名“屈氐”。

东晋十六国的赫连勃勃,文献中又写作“赫连佛佛”,《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本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十五:“唯赫连佛佛据有夏州。”(52/285/c)①《大正藏》每页分上中下三栏,今分别以abc表示,“52/285/c”指第52册第285页下栏。《可洪音义》亦分上中下三栏,分别以abc表示,427b指第427页中栏。本文所引其他语料如有页码者亦随文标明。据校勘记,“佛佛”宋、元、明、宫四本皆作“勃勃”。又唐彦悰纂录《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三作“赫连弗弗”(52/456/c),据校勘记,宋、宫本作“佛佛”,元、明本作“勃勃”。“佛”“弗”即“勃”之通假字(参看《汉语大字典》“佛”条)。又写作“”,后晋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以下简称《可洪音义》)卷二十六《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二音义“赫连勃勃”条:“蒲没反,第三卷作‘’,误也。”(427b)“”是“悖”的俗写,“孛”作“孚”者文献中习见,如北齐《高僧护墓志》“勃”作“”(臧克和,2011:190),敦煌文献作“”(黄征,2019:51),《可洪音义》中“勃”作“,蒲没反”,“悖”作“,蒲没反”,“浡”作“”(韩小荆,2009:366),据可洪的音切,“(悖)”“勃”亦同音通假。

赫连勃勃又名“屈孑”,《魏书·铁弗刘虎列传》载:“屈孑,本名勃勃,太宗改其名曰屈孑。屈孑者,卑下也。”(2226)据校勘记,“屈孑”二字,《北史》作“屈丐”:“屈丐本名勃勃,明元改其名曰屈丐。北方言屈丐者卑下也。”(3063)《魏书》 除此传外,偶作“屈孑”,大体都作“屈丐”,《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称“赫连勃勃字屈孑”(3201),故《魏书》校者认为“屈孑”为勃勃小名本来之音译用字,其名原即有卑下之义,明元帝又将“孑”字改作显具有卑下之义之“丐”字(2261)。又有作“屈局”者,《大正藏》本《广弘明集》卷二引《魏书·释老志》:“后义真之去长安也,赫连屈局追败之,道俗少长咸见坑戮。”(52/102/a)据校勘记,“局”字宋、元、明本皆作“弖”。《大正藏》本唐神清《北山录》卷三作“屈句”(52/590/a),《可洪音义》卷二十九作“屈”,“”音丁兮反(545c)。郑贤章(2007:81)据《广弘明集》释“”为“局”,真大成(2021)对“屈孑”何以有“卑下”义进行了阐释,同时指出“《晋书》称‘字屈孑’,恐非”,又指出“孑”“丐”歧出之由待考。诸家所论恐有未安,我们尝试对以上异文作出统一解释。

“氐”字俗书变体颇多①关于“氐”的诸多俗体,梁春胜(2012:104)有详论,本文举例从略。,如北魏《席盛墓志》作“”(毛远明,2014:156),又《可洪音义》载“牴”或作“”(韩小荆,2009:416)。《龙龛手镜·一部》:“,二俗。,二或作。,古文。丁礼、丁奚二反,星名也。”(525)五字皆“氐”之俗写。《可洪音义》“”音丁兮反,与“”同音,故知“”“句”皆即“”之俗省,朝鲜本《龙龛手鉴·邑部》:“邸,正。丁礼切。,同。”(286)“”即“邸”之俗字,所从“氐”旁正与“”同。

“氐”俗又作“互”形者习见,如唐颜元孙《干禄字书》:“互氐,上通下正。诸从氐者并准此。”“丐(匄)”之俗书亦作“互”形,如敦煌文献“丐”作“”(黄征,2019:232),《可洪音义》“丐”作“”“”,又作“”(韩小荆,2009:449),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大宝积经》卷一百一音义“乞匃(匄)”条:“匃,经文作可,非。,音绵典反,乖经意。”(687)“可”“”当一字,从注音来看,皆是“丏”字俗讹。可知“丐”与“丏”相乱,又讹作“”形。以上“互”“”“”等皆与“氐”的俗写同形或极近。另,“丐(丏)”又作“丂”形,《龙龛手镜·杂部》:“,二俗。,二今。音盖。”(552)又《目部》:“,俗。䀎,通。眄,正。”(421)又《水部》:“汅,通。沔,正。”(231)杨宝忠(2005:548)指出“秪”或讹为“”。故“氐”又讹为“丐”。

猜你喜欢
大正藏魏书音义
早期刻经、写经的文本流变及其语言文字学价值
分道扬镳
以北齐响堂山石刻佛经看《大正藏》文本变化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经与《大正藏》用字比较研究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勘误一则
《魏书》中的表序法